民法司考复习的基本要领(三_第1页
民法司考复习的基本要领(三_第2页
民法司考复习的基本要领(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法司考复习的基本要领(三)二 那么,在司法考试复习中,应如何来全面梳理基本原理呢?也就是说,对基本原理的梳理方法是什么呢?在此不妨总结为“五个好”,即选择好适当的统编教材,搭配好可靠的参考读物,对应好最新的考试大纲,记录好精炼的读书笔记,结合好后续的复习内容。 选择好适当的统编教材。有的考生在复习民法过程中,要么拿出在法学院读书时的教材爱不释手,要么就是紧握台湾的史尚宽、王泽鉴等民法大家的著作不放松,非要把民法理论吃个精光不可。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过去读书时的教材,有的可能是最近出版的,但有的可能由于出版年代久远而使得有些知识陈旧了。再说,司法考试的大纲和考题也主要是针对指定教材而编写和命

2、制的,没必要抓住过去的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掌中宝;另一方面,民法学家的经典著作对法学理论研究来说不可或缺,但单纯对于司法考试应试来说,必要性很小。学术著作中的观点往往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司法考试往往要回避这些有争议的理论,尽量往统说靠拢。所以,指定的教材足以,不必面面俱到。在司法考试复习中,司法部指定的统编教材是足够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的。但要扎扎实实地做到精读,不能走马观花、泛泛而看。应当明白:从完全功利主义角度观察,司法考试的复习纯粹是应试型的,最终看的是,是否“通过”了考试,而不是掌握了多少“学问”。司法考试的复习,应该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通过考试为中心。 搭配好可靠的参考读物。对于民法

3、复习的参考读物,其实对于那些有一定民法理论功底的考生来说,并非必须要看的。因为指定教材是最根本的,如果能将教材掌握得非常熟练,其他参考读物充其量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但对于民法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选择一些可靠的参考读物,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司法考试的指定教材中有相当部分是对知识点的解释和阐述,这些内容的存在只是帮助考试在复习民法原理时,更好地理解、领会相关知识,这些解释和阐述本身未必是考点,例如,对“民法”词源的研究,在司法考试中就很难出现。而一些好的民法复习的配套参考资料,则对民法的考点进行提炼,重点突出,如果在复习教材内容的同时,配套一些可靠的参考读物,无疑会提高复习效率,并且能够更有

4、针对性地抓住民法科目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热点。 对应好最新的考试大纲。对于考试大纲,过去我始终以为,它的作用是十分微小的,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记,为什么呢?因为考试大纲无非是对指定教材编写内容的标题作出了一个罗列,比对下来,似乎每一个问题都要考生掌握。但作为考试大纲,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可以总结为三个作用: 一是考试大纲的指导意义。考试大纲中专门有一项叫做“基本要求”,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熟悉、运用”,不同的层次要求显然对考生的复习力度指引性是有差异的。例如,大纲要求“理解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那么,怎样领会大纲指示的这个要点呢?首先,考生必须要知道处理相邻关系

5、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记住几个处理原则,根据我国物权法第84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这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没有什么差异,原则内容都是一样的。可见,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包括四项: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这是第一步;其次,考生还必须要领会到相邻关系处理的延伸原则,即物权法第85条的规定:“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可见,这一条规定其实明确了相邻关系处理时的依据,也可以将之作为一项原则,即依照法律和按照习惯的原则。这是第二步。再次,考生还必须领会处理

6、原则在实际民事生活中的贯彻,要学会识别实际生活中处理相邻关系是否遵循了上述原则。反映在司法考试中,这一考点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命题,比方说,直接考察对相邻关系处理原则本身的掌握,命题形式一般是“下列属于相邻关系处理原则的是,ABCD”,再就是稍微深入一点的,以生活事例为题干背景,让考生判断具体的处理是否遵循了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当然,“相邻关系”考点的命题还是主要集中于对相邻关系类型的判断上。 二是考试大纲的提示意义。也就是说,要注意考试大纲的历史比较,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所谓考试大纲的历史比较,就是说今年的最新大纲与去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增加和删除的内容应该格外引起考生的注意。例如,

7、2008年的民法考试大纲增加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大量增加了“物权法”部分的内容。这就提示考试在民法复习时,要多留意民事法律行为的涵义,尤其是物权法部分要做到一丝不苟,全力以赴。这就是考试大纲的提示作用。 三是考试大纲的检测意义,在复习完第一轮之后,为了巩固和检测复习效果,可以对照复习大纲所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检测,对于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大纲所列的知识要点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 记录好精炼的读书笔记。无论是看指定教材,还是看参考读书,最好是能够将相应的知识点,尤其是那些常考的重要知识点,制作精炼的读书笔记。当然,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因人而异,有的考生没大有记笔记的习

8、惯,也不必强求自己在看书时要做笔记。不过,对于民法的复习,适当地做点笔记还是对复习效果有帮助的。不妨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担保法在司法考试中是每年必考的,属于民法考试的“热点”,考生在复习民法时必须将担保法这一部分做详细准备。但是,还应当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担保法规定了债的保证、抵押、质押、留置等担保方式,各种担保方式的成立生效要件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各种担保的效力、权利义务是什么,一项债权之上存在多种担保方式时如何解决这样的冲突,等等等等,这都是在民法中很复杂的内容。这样一来,最好是通过笔记的形式,列出我国现行担保体系结构模型,使担保体系的轮廓更加清晰,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担保法这一

9、大块内容了。所以说,针对有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特别是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内容,适当的记点读书笔记显然是必要的。 此外,在读书笔记的时候,对待一些难以记忆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不妨作出系统归纳整理,如民法中的各种期限规则、有名合同中各种情形下的单方解除规则、各类知识产权中的具体财产性权利等。有时候,还可对某类知识点自编口诀,以便自助记忆,如结合每年司法考试命题规律,可将最高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浓缩为:“精神损害要赔偿,个人人格要有伤。法人组织若主张,法院拒绝不商量。死者利益被侵犯,亲属可以法院见。人格象征之财产,损害之后莫躲闪。诉讼没有提要求,终结之后不能救。严重后果若没有,驳回请求没理由。

10、”这一极易记忆的口诀,将司法考试必考、常考的关于最高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基本要点全部概括。掌握了这一口诀要点,任何司考题目都不大可能随便丢分。试再次举几例真题说明之。2007年卷三第21题:文某在倒车时操作失误,撞上冯某新买的轿车,致其严重受损。冯某因处理该事故而耽误了与女友的约会,并因此争吵分手。文某同意赔偿全部的修车费用,但冯某认为自己的爱车受损并失去了女友,内心十分痛苦,要求文某赔一部新车并赔偿精神损害。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文某应当赔偿冯某一部新车B文某应向冯某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C文某应向冯某赔礼道歉D法院不应当支持冯某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显然,本案是侵犯汽车财产权纠纷,从题干看不

11、出冯某新车属于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故不可能支持其精神损害赔偿之请求,只要掌握了这一基本前提,至于约会迟到失去女友而内心痛苦等,都是迷惑性选项,答案只能是D。本案的冯某也只能认倒霉:新车坏了、女友丢了、官司输了。再如,2006年卷三第13题:某市国土局一名前局长、两名前副局长和一名干部因贪污终审被判有罪。薛某在当地晚报上发表一篇报道,题为“市国土局成了贪污局”,内容为上述四人已被法院查明的主要犯罪事实。该国土局、一名未涉案的副局长、被判缓刑的前局长均以自己名誉权被侵害为由起诉薛某,要求赔偿精神损害。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三原告的诉讼主张均能够成立 B国土局的诉讼主张成立,副局长及前局长的诉讼主张不能成立 C国土局及副局长的诉讼主张成立,前局长的诉讼主张不能成立 D三原告的诉讼主张均不能成立。只要掌握了口诀中“法人组织若主张,法院拒绝不商量”,那么,运用排除法可在瞬间直接选出正确答案D,因为ABC三项均认可了国土局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显然不符合司法解释规定。 结合好后续的复习内容。所谓后续的复习内容,主要是民法科目复习过程中的规范掌握要领和题目训练要领。应当说,在民法的复习过程中,三个基本要领不是孤立的,在掌握民法基本原理的同时,要结合民法规范和民法司考题目,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到无效民事行为时,民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