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的力作---评《著作权法》_第1页
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的力作---评《著作权法》_第2页
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的力作---评《著作权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的力作-评著作权法                               中国的法学教育正在蓬勃地开展,其间,法学教科书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法学教科书不仅是法学知识最基本的载体,而且也应当成为某一阶段该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的体现。

2、正如陈兴良教授所言:“教科书应当具有学术性和思想性,成为该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成果的载体。”然而,以往我国法学教科书的编撰更多的是对现行法的注释,一方面极为全面地罗列概念、特征、原则、构成要件等表述形式,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从各个角度诠释现行法的制度内涵。无疑、这样一种以解释法律规范为主旨的纯正注释法学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不过,以如此编撰的教科书为依托,经过严格职业训练的法科生在此后却显现出某种“先天不足”:仅懂实然而不知应然,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问题的解决。以至于面对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纠纷,法科生表现得有些无所适从。因此,反思以往的旧例,革除既存的弊端,探索未来的新法,实为法

3、学与时俱进之必需。事实上,诸多有识之士已经或正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法律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国内第一部著作权法教科书著作权法确为此种探索与努力的代表之一。该书读来让人深受启发,不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称的上是一部理论与实践有机交融的力作。综观全书,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研究机构与实务部门的作者强强联手。该书系由李明德教书和许超司长共同编著。李明德教授作为代表国内知识产权研究最高水平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的学术中坚,在知识产权领域已勤奋耕耘十余年。他为了获知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最新成果,曾先后三次赴欧美等国研究知识产权法。他不仅出版与发表多部、数篇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论文,

4、而且承担和主持数项国家、部级研究课题的论证与拟订,其学术成果、学术思想被学术界、实务界所高度重视。许超司长作为国家版权执法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家版权局的高级官员,亦在该领域从事版权行政管理工作十余年。他不仅领导和参与版权的立法、执法活动,而且积极、深入地进行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并兼任多所高校的教授,是一位专家型行政官员。正是这样一种来自两个不同领域作者的组合,也正是这样两位作者所拥有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知识的背景,使得该书既非理论知识的堆砌,也非现实问题解决对策的陈列,相反,该书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交融。 第二、体系严谨完整,结构科学合理。该书共有十章,包括概论、著作权的客体、内容、限制与保

5、护期限、归属与利用、集体管理、侵权与救济、邻接权、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国际著作权条约。从该书的体系和结构上看,该书囊括了所有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包容了不同层面的著作权法律问题。既有传统的关于著作权本体的内容(即主体、客体、内容、限制、保护等),又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内容(即集体管理、网络环境中著作权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等);既有著作权国内保护的现行制度,又有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公约条约;既有本国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与案例,又有欧美国家著作权保护的制度与案例;既有本国著作权制度规范的论述与解释,又有本国著作权制度规范的评析与展望;既有本国著作权制度规范前后不同阶段的对比与分析,又有本

6、国著作权制度规范与国际著作权制度规范的对比与分析。该书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将以上几个方面有机地交叉和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清晰、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著作权各个层面的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内在的联系,从而达到了以理论为指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效果。 第三,理论创新与实践需求、制度建构与立法得失衔接、配合恰当、得体。这恰恰是本书的最大特点所在。该书将理论创新与实践需求、制度建构与立法得失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两者最大程度的有机交融。该书的著者在编写说明中即指出,引证国内外的典型判例,以阐释和说明著作权制度中的有关问题,以及比较欧美国家的著作权制度,引证著作权和邻接权国际公约中的内容,以说明中国著作权法

7、中的有关问题,是本书的两大特点。该书的编写,极为充分、全面地体现和验证了这两个特点。在此试举几例予以说明。在该书“著作权的客体”一章,作为明确地提出了著作权保护客体所要求的思想观念(idea)与表述(expression)的二分法,这是作者结合国际立法及美国判例对著作权保护客体 问题所做的准确、完整的论述。在该章“几种特殊作品”一节,作者针对当前国内理论界与国际立法界所热衷讨论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发表了独到且精辟的见解,首先作者认为国内所称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代之以“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文学艺术表述”的提法,其次,作者结合国内已发生的案例以及有关国际公约阐明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至少应当

8、解决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切中要害,可谓是真知灼见。在该书“著作权的内容”一章,论者一反中国著作权法中所使用的“人身权利”指称的做法,鲜明地提出了“作者精神权利”的表述,论者精准地认识到作品是作者人格或精神的延伸,有关这种人格或精神的权利,也只能由作者本人享有。就此问题论者还详尽地论证了作者精神权利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对于立法的正本清源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在该书“著作权的侵权与救济”一章,作者就国内知识产权界所激烈争论的问题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不仅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争执以期提高讨论层次的良好心愿,而且作者结合国际立法成例在将侵权区分为直接侵权、间接侵权与违约侵权的基础上,将直接侵权、违约侵权的归责

9、原则限定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将间接侵权的归责原则界定为过错责任原则,在直接侵权与违约侵权中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问题上,作者则认为应当考虑侵权人的主观状态,这些观点和见解对于完善我国著作权制度,提升我国著作权保护水平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该章“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节,论者明确指出中国著作权法在此问题上的规定不符合世界各国立法的通例,有值得检讨和完善的地方。在本节中,论者还就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了细微的分析,尤其是论者认为不存在“技术措施权”和“权利管理信息权”这样的法律概念,而且“规避技术措施”和“破坏权利管理信息”不属于侵犯著作权或邻接权的行为,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侵权(Tort),侵犯

10、著作权或邻接权则为Infringement,这对于澄清理论上的误解和概念上的误译,对于科学地建构我国的侵权行为法制度又将提供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导。 以上应当说是本书在理论和实践有机交融方面最显著的几个特点,值得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关注。该书作为国内的第一部著作权法教科书,当然也存在值得予以改进的地方。例如,作者对于“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办法”的起草制定并未提出立法可资参照的建议,留下了些许遗憾。另外,该书对于著作权质押的界定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之,瑕不掩瑜,本书可以说是对法学教科书的编撰所进行的一次极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亟需加以推广。为了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为了法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应当加倍努力去创作更多优秀的教科书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