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心痛证治_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_第1页
胃心痛证治_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_第2页
胃心痛证治_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_第3页
胃心痛证治_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_第4页
胃心痛证治_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652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8期 W orl d J ou rnal of In t egrated Trad iti onal and W estern Med i ci n e 2010, Vo l 15, No 18#名医经验#胃心痛证治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苏凤哲 冯玲 刘喜明 路洁=摘要> 路志正教授认为, 五脏六腑皆可致心痛, 非独心也。心与胃经脉相连, 功能相属, 胃的功能异常影响于心可发为胃心痛, 胃心痛其病在心, 由胃的病变所引起。如寒邪凝滞、肝气犯胃、饮食不节、胃中虚寒、胃阴不足、胃中湿热等原因, 皆可致心脉不利而引发心痛。胃心痛的辨证重在审查

2、病位, 辨别寒热虚实。治疗应本着审证求因, 审因论治的原则, 以温胃散寒、疏肝和胃、健脾消食和胃、温中散寒、养阴益胃、清化湿热等方法, 治病求本。=关键词> 胃心痛; 辨证论治; 路志正心痛的概念在5内经6中就有论述, 5素问#至真要大论6:/厥阴司天, 风淫所胜, ,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0。此是指胃脘痛, 又指出:/寒厥入胃, 则内生心痛0。/湿淫所胜, , 民病饮积心痛0。5素问#六元政纪大论6:/土郁之发, , 民病心腹胀, , 甚则心痛0。指出了不同病因所发的心痛。5灵枢#厥病6则首次提出了胃心痛概念:/厥心痛, 腹胀胸满, 心尤痛甚, 胃心痛也, 取之大都, 太白0。后世诸家对胃

3、心痛又有阐发。如5类经6认为:/胃心痛者, 多由停滞, 故胸腹胀满0。5圣济总录6指出:/治胃心痛, 腹胀满, 口吐酸水, 饮食无味, 及一切气疾, 荜澄茄丸方0。金代李杲5脾胃论6指出:/夫心胃痛及腹中诸痛, 皆因劳役过甚, 饮食失节, 中气不足, 寒邪乘虚而入客之, 故卒然而作大痛0。明#秦景明5脉因症治6对胃痛及心痛作了明确的区分:/胃脘痛在胸之下, 脐之上, 两胁中间。但心胞络痛, 同在心下脐上, 极难分别。大抵痛而能饮食者, 心胞络痛也; 痛而不能饮食者, 胃脘痛也0。叶天士5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6提出/初病在经, 久痛入络, , 0之说。清#林佩琴5类证治裁6则指出了胃心痛的病机和

4、方药:/胃厥心痛, 由胃中停滞。脾厥心痛, 由中焦寒逆。胃心痛用草蔻丸。脾心痛用诃子肉汤0。诸家在5灵枢6理论基础上,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进一步论述了胃心痛的病机和治疗方药,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路志正教授认为, 心痛虽病发在心, 其病因有种种。/五脏六腑皆可致心痛, 非独心也0。心痛病位虽在心, 其病因可由肝(胆 、肾、脾(胃 、肺各脏感邪或功能失调所引起。胃经受邪及胃的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心痛称为胃心痛。今就路老关于胃心痛证治的理论做如下探讨。一、胃和心的联系心和胃经脉相属。心经起于心, 出属心系, 下膈, 络小肠。胃的支脉, 下膈, 属胃络脾, 胃直行的经脉, 经乳头, 循行于心之

5、分野。5素问#平人气象论6:/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0, 说明了心与胃在经脉的分布、络属方面有一定的联系。心和胃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胃主收纳, 腐熟水谷, 化生气血, 营养心脏, 为心之母, 如胃的功能失常, 化源不足则气血亏虚, 心失所养, 从而出现心痛, 心悸怔忡等; 过食肥甘厚味, 内生湿热, 痰湿内停, 心脉瘀阻可发为心痛; 饮食过饱, 食滞不化, 胃胀满疼痛, 心亦受累而引发心痛; 胃失和降, 浊气上逆, 壅阻心脉, 也可发生心痛。心为血腑, 属火主升, 推动血液运行, 胃为水谷之海, 主降, 化生气血。二者一脏一腑, 一升一降,

6、在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中相互配合, 相互为用, 共同主宰一身之气血, 故胃失和降可影响气血的运行, 心血瘀阻也可影响胃的和降。心神的稳定对于心痛的发作也是很重要的, 心主神明, 脾(胃 主舍意, 忧思过度则伤脾胃, 5素问#举痛论6:/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0。气结于中, 胃失和降, 则心神扰乱, 睡卧不安, 终则气血运行受阻, 引发心痛。5内经6中描述了胃病可见心系证候, 5灵枢#经脉篇6:/胃足阳明之脉, , , 是动则病, , 心欲, , 0, 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o . 20090460044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

7、00053:Em l Sfz1234163. m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8期 W orl d J ou rnal of In t egrated T rad iti onal and W esternM ed i ci ne 2010, Vo l 15, No 18 # 653 #脏腑病形篇6:/心脉微急, 为心痛引背, 食不下0。5素问#痹论6:/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噎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0。以上均说明心与胃功能上相互影响, 心病可影响到胃, 胃病亦可影响到心, 心胃同病, 临床多见。二、胃心痛的定义胃心痛乃胃受邪, 胃气上逆于心而引起的心痛。其病在心

8、, 由胃的病变而引起。其症状可见胃痛呈一种憋闷、胃胀的感觉, 有时伴有钝痛及剧痛, 恶心欲吐, 食后加重, 嗳气吞酸, 舌淡或晦暗, 脉沉细小滑或沉迟。或胃中隐痛, 腹胀纳呆, 进一步引起心前区疼痛, 伴出冷汗, 持续半小时以上, 舌红少津, 脉细数无力。以上均伴有心电图的改变, 相当于冠心病心绞痛兼有胃的证候。三、胃心痛的发病机理1. 寒凝气滞:胃部受寒, 或过食生冷, 寒邪犯胃, 胃阳被寒邪所遏, 胃失和降, 寒气上冲于心, 则发胃心痛。5素问#举痛论6阐述寒邪犯心致心痛的机理:/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0, 又指出寒邪犯胃致疼痛是因

9、为/寒邪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引急, 故痛0。说明胃心痛由寒邪犯胃, 致寒凝血瘀, 气血不通而致。2. 郁怒伤肝、肝气犯胃:忧思恼怒, 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肝郁气滞, 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 气血运行不畅, 导致心脉瘀阻, 引发胃心痛。肝郁化火, 火性上炎, 灼胃及心, 伤及阴液, 心脉瘀阻, 疼痛经久难愈。3. 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暴饮暴食, 饥饱无常, 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 或恣食肥甘辛辣, 酗酒嗜烟, 湿热中阻, 食积胃脘, 胃失和降, 浊气上攻于心, 引发胃心痛。4. 胃中虚寒:素脾胃虚弱, 或劳倦内伤, 或久病不愈, 或用药不当, 损伤脾胃致胃中虚寒, 阳

10、气不运, 胃失和降, 浊气上逆, 壅阻心脉而发胃心痛。5. 胃阴不足:劳倦内伤, 或久病伤阴, 或过服温燥药物, 致胃阴不足, 阴虚郁火内生, 火扰于心, 可引发胃心痛。6. 湿热中阻:嗜食肥甘, 嗜酒致湿热中阻, 胃失和降, 湿聚为痰, 痰阻气滞, 心脉瘀阻而发胃心痛。四、辨证要点1. 辨部位:胃心痛系胃病及心, 或心胃同病, 心本身气血不畅, 由胃功能失调而诱发。故疼痛多表, 痛、隐痛, 或主要表现为胃脘刺痛、灼痛、胀痛伴冷汗出, 食后加重。病变部位多涉及胃。2. 辨虚实、寒热:可根据疼痛的性质和并发症状辨别虚实寒热, 胀痛、憋闷疼痛为实, 隐痛为虚; 食后疼重为实, 饥则疼痛为虚; 疼痛

11、伴有便闭为实, 大便不闭结为虚; 舌质紫暗, 舌边瘀点多为实, 舌质淡胖则为虚; 舌苔厚腻有痰为实, 舌红少苔口干为虚; 遇冷而痛及夜间发作为寒, 食后发作, 大便难解多为热。五、辨证论治1. 寒凝气滞致心痛:心痛常因胃部受寒和过食生冷而诱发, 临床可见突发胃痛伴有胸部憋闷, 全身冷汗出, 手足不温, 心悸气短, 恶心, 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 活血止痛。药用姜半夏、延胡索、川楝子、干姜、肉豆蔻、吴茱萸、川芎、薤白、瓜蒌、生薏苡仁、桃仁、杏仁、刀豆、炒柏子仁等。2. 肝气犯胃致心痛:心痛常因忧思恼怒, 情绪波动而诱发, 症见心前区闷痛, 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 心烦气短, 嗳气, 嘈杂吐酸,

12、口干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治以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药用柴胡、川芎、八月札、醋香附、醋延胡索、川楝子、枳实、炒白芍、黄连、半夏、瓜蒌等。3. 食滞胃脘致心痛:心痛因饱餐, 过食辛辣肥甘而诱发, 症见胸闷脘痞, 心率紊乱, 嗳腐吞酸, 恶心欲吐, 大便不爽, 舌紫暗, 舌苔厚腻, 脉滑或结代。治以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药用炒枳实、炒莱菔子、厚朴、瓜蒌、薤白、槟榔、丹参、山楂、半夏、陈皮、焦三仙等。4. 胃中虚寒致心痛:心痛因劳倦过度, 久病之后, 或过用寒凉药而诱发, 多于夜间发作, 症见胸闷疼痛, 心悸怔忡, 气短气促, 胃部隐痛, 手足不温, 呕吐清水,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滑, 脉沉细

13、或结代。治以温胃散寒, 健脾益气。药用西洋参、竹节参、黄芪、薤白、高良姜、降香、干姜、桂枝、丹参、芍药、甘草、陈皮、半夏等。5. 胃阴不足致心痛:心痛由于胃病久而伤阴, 或过用温燥药物所致, 症见心胸疼痛, 烦热口干, 嘈杂纳少, 心烦不寐, 空腹时胃痛隐隐, 咽干痛, 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 清降虚热。药用太子参、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女贞子、生地、怀牛膝、丹参、知母、黄连、桃仁、生石膏、川楝子等。6. 湿热中阻致心痛:心痛因饮酒或过食肥甘厚味而发, 证见形体肥胖, 头晕, 脘腹胀满, 心胸憋闷, , ,# 654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第5卷第8期 W

14、orl d J ou rnal of In t egrated Trad iti onal and W estern Med i ci n e 2010, Vo l 15, No 18脉滑数。治以和胃化浊, 清利湿热。药用瓜蒌、石见穿、姜半夏、胆南星、炒枳实、决明子、川芎、虎杖、八月札、醋延胡索、土茯苓、石菖蒲、郁金、泽泻等。六、病案举例病案1:患者, 男, 65岁, 退休职工。患者素有胃病史, 半年前突发心前区疼痛, 遂到医院就诊, 经检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治疗后缓解, 但每饮食过饱即出现胸闷疼痛, 伴心悸头晕, 脘腹胀满, 纳呆嗳气, 口干口苦不欲饮, 舌质暗, 苔薄黄腻, 脉弦缓

15、。此为胃失和降, 运化失司, 浊气上逆, 阻滞心脉所致。治以和胃化浊降逆, 健脾助运消食。药用藿香梗9g , 荷梗9g , 清半夏10g , 茯苓15g , 竹茹12g , 炒枳实12g , 香橼9g , 太子参10g , 炒白术10g , 炒谷麦芽各15g , 炒神曲15g , 炙甘草6g , 莲子心6g 。药后胸闷疼, 脘腹胀诸症消失, 饮食恢复, 食后未再出现胸痛。继以上方加减, 3个月后复查, 心电图S-T 段也恢复正常。按:本案患者素有胃病史, 心前区疼痛发作伴心悸头晕, 脘腹胀满, 嗳气, 并于食后加重。证属胃失和降, 浊气上逆, 脾失健运, 影响心窍所致。故以藿荷梗芳化湿浊; 半

16、夏、茯苓、竹茹、白术和胃健脾祛湿; 炒枳实、炒谷麦芽、炒神曲、香橼皮理气消导, 引浊气下行; 莲子心清心安神, 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培本。药后浊气下降, 饮食消导, 气机条畅, 则心神安宁, 心痛之证亦随之消失。病案2:患者, 女, 50岁, 汉族, 已婚, 职工, 北京市人。2005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1年, 加重3个月。患者1年来每因劳累而发作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伴心悸, 气短, 常服消心痛等扩冠药, 病情尚稳定, 近3个月来, 心前区疼痛发作频繁, 上楼、干活均可引发, 每天24次, 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缓解。患者就诊时症见素有腹胀, 嗳气, 恶心欲吐,

17、 乏力, 肢倦, 大便黏滞不爽, 心悸, 睡眠入睡难, 多梦易醒, 舌质淡, 胖大, 边有齿痕, 舌苔白腻, 脉细滑。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症属脾虚失运, 胃失和降, 湿浊内生, 痰湿阻滞, 心脉不利所致心痛。按胃心痛治疗, 治以健脾和胃, 降逆化浊, 理气宣痹。药用太子参12g , 炒白术12g , 茯苓20g , 半夏10g , 砂仁10g(后下, 炒枳实15g , 旋覆花12g(包煎, 娑罗子12g , 藿香梗12g(后下, 荷梗12g(后下, 厚朴花12g , 远志10g , 夜交藤20g , 炙甘草8g , 7剂, 水煎服。药后心痛次数减少, 睡眠改善, 腹胀、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

18、, 即见效机, 上方小有进退, 上方去夜交藤、砂仁, 加郁金12g , 醋延胡索15g , 生谷麦芽各30g , 14剂, 水煎服。药后心前区疼痛1周发作1次, 纳食好转, 乏力证也有改善, 继如法调理1个月, 诸症消失, 心电图也基本恢复正常。按:本案患者冠心病因劳累发作心绞痛, 询问病史, 素有腹胀, 纳呆, 恶心, 乏力, 大便不爽, 知其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 浊阴不化, 痰湿内生, 痹阻心脉引起, 病发虽在心, 病因源自脾胃功能失常, 根据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的原则, 治以健脾和胃, 降逆化浊, 理气宣痹。药用太子参、炙甘草、炒白术健脾益气; 厚朴花、半夏、旋覆花、砂仁降逆和胃; 藿香梗、荷梗芳化湿浊; 茯苓、炒枳实、娑罗子祛湿理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