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调解研究(一)_第1页
司法调解研究(一)_第2页
司法调解研究(一)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司法调解研究 一调解是被现代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制度,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 法系,调解都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调解是中国司法的传 统,已有数千多的历史,一直是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渠道,基层司法 的调解率多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一、法院调解的概念和原那么概述 通说认为调解有诉讼外的调解和诉讼上的调解之分, 前者如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以及仲裁程序中的调解等; 后者即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解。 那么,法院调解,亦称诉讼上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 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 平等地进行协商, 以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的原那么有: 1、双方当事人自愿原那么。就是说必须双

2、方当事人 都要自愿的、明确的表示接受调解处理的方式,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 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 2、事实清楚、是非清楚原那么。 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是法院必须遵守的原那么之一; 3、合法原那么。调解协议的 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它们的一切活动 都应该符合法律规定,调解也是法院的审判活动之一,因此它的合法 性必须得到满足。二、调解制度的程序价值利益 调解程序价值为参与调解的主体的内在需要所给予的满足与实现,它 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内在价值,即程序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公正、效 率和自由等,其最主要者为公正与效率。二为外在价值,通过程序的 运作导致的实体公正 ,秩序等具体

3、形态。诉讼调解制度的程序价值利益表达在诉讼当事人和人民法院不拘泥于 通常的诉讼程序,可以简化流转环节,降低诉讼本钱。加上它便利、 效率的功能优势,使得案件的审结具有迅速和便利的特点,能够相对 低廉和简便地解决纠纷,当事人能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它 适合于特定社会关系、特定主体和特定纠纷的解决,能以常识化的运 作程序消除诉讼程序给当事人带来的理解困难;以通情达理的对话和 非对抗的斡旋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既着眼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现 实纠纷,又放眼其未来的合作和和睦相处;它不局限于当事人现有的 诉讼请求,可以就请求之外的内容进行调解,当事人能达成一个比诉 讼请求更为广泛的调解协议, 尤其是在

4、处理农村各类纠纷时更是如此, 这是判决所无法比较的。诉讼调解还能充分表达了当事人对自己民事权利的自主、 自由的处分。 在调解协议达成的过程中,法官不能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强加 给当事人,当事人有同意或拒绝这种解决方案的权利。诉讼调解还能 弥补法律适用不能的缺乏,使当事人根据自主和自律原那么选择适用的 标准,如交易习惯、地方惯例、行业习惯等解决纠纷,在 “法律的阴影 下协商和妥协, 并可能实现双赢的结果 ,表达了自认的效益最大化和自 治的价值取向。三、调解制度的缺陷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做到法无巨细的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我国 这样的成文法国家更是如此,法律的稳定性所带来的法律滞后性愈发 明显

5、,因此用原那么来标准和指导司法机关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 十分有效的。但是,原那么性的规定毕竟有它抽象和模糊的一面,就具 体的司法工作的操作人员来说,会因为个人的业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 偏差出现谬误,这或许是无可防止的。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人 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 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现行民事调解制度的弊端1、调解必须在 “事实清楚、分清是非 的根底上进行。 ?民事诉讼法?第 85 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 自愿的原那么,在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根底上进行调解 ,因此在事实 未查清楚的情况下

6、, 即使当事人之间已经达成了调解协议也不能结案。 笔者认为该原那么值得商榷:一是它混淆了判决和调解的界限。 “调解的 含义本身就包括对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实、责任模糊不究,互谅互让, 以到达既解决纠纷又不伤和气的目的 。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是判决的 前提条件,调解和判决二者手段不同、程序不同、当事人行使处分权 的范围不同,其前提条件也应有所区别。二是不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减少诉讼本钱。当事人接受调解的目的就是为了缩短诉讼时间,减少 诉讼本钱,而如果调解必须在 “事实清楚、分清是非 的根底上进行的话, 那么当事人被迫继续举证,法院被迫继续组织质证、认证,从而增加了 当事人的诉讼本钱、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

7、。三是与民事诉讼法其它规 定相矛盾,违反了民事权利合法自由处分私法自治原那么。 ?民事诉 讼法?第 13 条规定: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 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它肯定了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弃自己的 民事权利。而在没有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情况下,当事人即达成调 解协议,正是当事人行使自己处分权的一种表现。因此法院强令当事 人不得放弃这一诉讼权利实际上是剥夺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同时也是 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一种侵害。2、调解适用的范围过宽。 我国法院调解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 的规定, 目前除特别程序、催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外,包

8、括无效民事行为在内的其他民商事案件都可以以调解方式解决。 而无效民事行为中包括违反法律的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及损害公共秩 序和蔼良风俗原那么的民事行为,对这类应当予以追缴或民事制裁的案 件也适用调解,既违反法律规定,给人一种法院不依法执法的印象, 又使一些当事人有可乘之机,能通过法院调解的合法形式掩盖一方或 双方的非法目的。同时,法院实质上是放弃了依职权干预,对当事人 之间的调解协议的合法性予以审查的权力。3、采取调审结合的模式且调解无具体期限的限制。 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采取调审结合的模式,即调解和审判可以动态 转换、交互运行,法官可以随时主动地决定进入调解程序,且由同一审判人员兼作调解人和裁

9、决者。由于调解与判决相比,调解至少可以 给法官自身带来三个方面的益处:一是调解可以使法官在相同的时间 内办更多的案件;二是调解可以使法官轻易地回避法律事实是否成立、 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等困难的问题;三是调解结束后,当事人不得就该 案提出上诉和再行起诉,因此调解是一种风险性很小的案件处理方式。 特别是由于我国建立了错案追究制,且大局部地区法院将主审法官的 错案率与工资待遇、职务升降等直接挂钩。这就导致主审法官在审判 时面临着判决可能产生错判的风险和压力,特别是在一些法律依据比 较模糊或不完备以及当事人双方证据势均力敌的情形下,为了躲避风 险,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往往会无视调解的 自愿原那么,利用自己的特殊 身份进行调解劝说,尽量说服当事人接受调解以达成调解协议,甚至 有可能进行威胁或诱惑。只有在调解无望时才不得已米取判决方式结 案。基于法官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不可防止地造成民事审判中调解 的扩张和判决的萎缩。加上法律又缺乏对调解期限的规定,更容易导 致法官漠视当事人的权利,强行调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