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桃花源记》教师导学卡_第1页
17《桃花源记》教师导学卡_第2页
17《桃花源记》教师导学卡_第3页
17《桃花源记》教师导学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5.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学法指导: 1、强化朗读,以读促悟2、理清文章结构,帮助背诵。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及题解。2、检查课前预习。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4、学习课文第一段。教学过程: 1、 导入: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2、 关于作者及题解:1、 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

2、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因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2、 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三、检查课前预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 ) 垂髫( ) 邑人( ) 诣太守( )2、 朗读课文。3、 学习课文第一段: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第一段课文,疏通文意。将翻译有困难的文言文写在下面,小组集中后在课堂上提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3段。教学过程:一、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第二、第三段课文,疏通文意。将翻译有困难的文言文写在下面,小组集中后在课堂上提出。 二、了解本课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结合课后第三题)(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互相通达;

4、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3)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无论:此处为“不要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把已经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舍: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退避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志: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寻向

5、所志 (作的标记,名词) 寻: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 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4、 文言句式。(把已经了解的句式画上记号)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 (2)省略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 便舍船,从口入(句前省略主

6、语“渔人”) 初极狭,才通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问所从来(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便要还家(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5、出自本文的成语:(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2)无人问津:形容没有人询问。(3)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5)豁然开朗:比喻开阔敞亮的样子。 (6)落英缤纷: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小组讨

7、论、展示: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其结构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2、了解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得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2、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3、渔人是如

8、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至“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9、而叹惋。)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9、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三、拓展: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

10、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1、社会现实和桃 花 源的生活和社会环境有何不同?社会现实:赋税繁重、苦不堪言 污秽黑暗、连年内战桃 花 源:自食其力、怡然自得 平等互爱、祥和安宁2、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3、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