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评价规范_第1页
可靠性评价规范_第2页
可靠性评价规范_第3页
可靠性评价规范_第4页
可靠性评价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可靠性评价规范文件编号WI-RL-006文件版本A/1制定部门可靠性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体系 二级文件制定日期2010-5-27页 码第20 / 20页目 录1. 目的. 32. 范围. 33. 定义. 34. 内容. 35. 可靠性指标. 35.1 可靠度R(t). 35.2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 35.2 失效率(故障率)(t) . 46. 可靠性预计. 56.1 元器件计数可靠性预计. 56.1.1 建立可靠性预测模型. 56.1.2 元器件计数可靠性预测法. 66.1.3 建模. 66.1.4 统计. 66.1.5 查表. 66.1.6 计算. 66.2 元器件应力分析可靠性预测法

2、. 106.3 试验法预测可靠性. 107. 机械测试. 107.1 振动试验. 117.2 冲击试验. 117.3 跌落试验. 117.4 碰撞试验. 128. 环境试验. 138.1 高温存储试验. 138.2 低温存储试验. 138.3 高温工作试验. 138.4 低温工作试验. 138.5 高温高湿试验. 148.6 高低温热循环试验. 148.7 交变湿热试验. 158.8 高温老化试验. 158.9 高低温冲击试验. 169. 极限测试. 169.1 非损坏性极限测试. 169.1.1 温度极限测试. (不包括过温保护锁死的产品) . 169.1.2 输出短路与深度限流测试(不包括

3、过流保护锁死的产品) . 169.1.3 输入反复开关机. 179.1.4 输出负载跳变极限测试. 189.2 损坏性极限测试. 189.2.1 高温极限测试. 189.2.2 低温极限测试.189.2.3 输出过压保护极限测试. 189.2.4 输入极限稳态高压. 199.2.5 低温步进试验. 199.2.6 高温步进试验. 209.3 HALT 测试10.引用标准. 21修订次修订内容修订日期制定审核核准A/0初次发布2010-5-13陈超A/1更新优化2011-5-271.目的为规范开关电源的可靠性评价,特制定本文件。2. 范围适用于品质中心品保部在新产品评价或周期性产品评价期间对开关

4、电源进行的可靠性评价。3.定义3.1.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3.2.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平均无故障时间。3.3. HALT:Highly Accelerated Life Test 高加速寿命测试(HALT 测试在研发的早期阶段开始,一般在EVT 阶段与DVT 阶段进行。)3.4. HASS:Highly Accelerated Stress Screening 高加速应力筛选(HASS 应用在产品的生产阶段,以确保所有在HALT 中找到的改进措施能够得已实施;同时,HASS 还能够确保不会由于生产工艺和元器件

5、的改动而引入新的缺陷。)3.5. EVT: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 工程验证测试3.6. DVT: 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设计验证测试3.7. 工作极限:在定量确定有关应力对可靠性影响的加速试验过程中,施加于产品的工作应力极限。在可靠性试验过程中,环境应力超过这极限值,产品失效,不能正常工作,当环境应力恢复正常值时,产品又恢复正常,并能正常工作。破坏极限:产品能在其范围内工作而不出现不可逆转失效的应力极限。当环境应力超过这极限时,产品破坏,即使恢复到正常工作条件,产品也不再能正常工作。工作极限与破坏极限,如下图所示:4.内容可靠性

6、评价包括:可靠性预计、机械测试、环境试验和极限测试。5.可靠性指标5.1.可靠度R(t)可靠度是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念。一批产品的数量为N,从t=0 时开始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效的产品件数逐渐增加,而正常工作的产品件数n(t)逐渐减少,用R(t)表示产品在任意时刻t 的可靠度。R(t)=e-t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近似为2.7183);-在规定的温度、应力、环境等工作条件下的产品失效率,失效率是时间t的函数;t-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产品处于风险状态的时刻,该时刻通常称为任务时间。5.2.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指相邻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工作时间,也

7、称平均故障间隔。它仅适用于可维修产品。5.3.失效率(故障率)(t)失效率是指某产品(零部件)工作到时间t 之内,在单位时间t 内发生失效的概率。它反映t 时刻失效的速率,也称为瞬时失效率。失效率是失效间隔时间的倒数,也就是: =1/MTBF对产品而言,产品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失效率(也就是失效率是时间的函数),其失效率符合“浴盆曲线”分布(如下图):浴盆曲线分为三部份:早期失效期(T0-T1)、偶然失效期(T1-T2)、耗损失效期(T2以后)。5.3.1 早期失效期(Early life fails):早期失效出现在产品寿命的较早时期,产品装配完成即进入早期失效期,其特点是故障率较高,表明产

8、品在开始使用时,失效率很高,但随着产品工作时间的增加,失效率迅速降低,这一阶段失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设计、原材料和制造过程中的缺陷造成的。早期失效可通过加强原材料和元器件的检验、工艺检验、不同级别的环境应力筛选等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加以暴露与排除。为了缩短这一阶段的时间,产品应在投入运行前进行试运转,以便及早发现、修正和排除故障;或通过试验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品。在研发阶段的设计验证过程,通过可靠性测试应力分析、环境测试、极限测试、DFEMA、HALT 测试等试验方法,找出设计过程的缺陷。在批量生产阶段,通过来料控制、提高工艺流程、老化筛选、ORT 等方法,剔除在来料与制造过程引起的失效。5.3.

9、2 偶然失效期偶然失效期是能有效工作的时期,这段时间称为有效寿命,也称随机失效期(Random Failures):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失效率较低,且较稳定,往往可近似看作常数,产品可靠性指标所描述的就是这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产品的良好使用阶段, 偶然失效主要原因是质量缺陷、材料弱点、环境和使用不当等因素引起。设计阶段通过应力法对产品的寿命(MTBF)进行预计与评估(参考下文的可靠性预计),确保MTBF 数据满足技术规格要求;在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产品寿命测试试验来验证产品的实际寿命与预计的是否一致。5.3.3 耗损失效期耗损失效期(Wearout):该阶段的失效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急速增加, 主要由磨损

10、、疲劳、老化和耗损等原因造成。6.可靠性预计可靠性预计的方法随不同的研制阶段而异,在电源初期设计阶段,由于对电子元器件还毫无所知,此时所能进行的只能是粗略的估计,一般采用元器件计数预测法。在电源设计已基本完成,电路原理图已定型并已有所用电子元器件的应力数据时,可采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进行比较细致的预测。6.1 元器件计数可靠性预测法6.1.1. 建立可靠性预测模型模型可分为串联、并联和混联等。而可靠性串联是最常用的和最简单的。很多工程系统都是以可靠性串联系统为基础的。串联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1 所示。输入 S1S2Sm 输出1 2 m图 1-1 串联系统方框图就开关电源而言,均可视为串联系统,图

11、 1-1 中的S1、S2 Sm 代表电源中的各个功能单元,而1、2 m 代表电源中的各个功能的单元失效率。式中m 第M 个单元的失效率;G 第i 种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Q 第i 种元器件的通用质量系数;Ni 第i 种元器件的数量;n 第m 个单元所有元器件种类的数目。在计算出各单元的失效率后,将其相加便得到电源的总失效率式中i 电源中单元的数目。6.1.2. 元器件计数可靠性预测法式(1-2)给出了电源总失效率的计算公式,从式中可知,采用此种方法所需的信息有:所有元器件的种类和数目、元器件的质量等级、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元器件的种类和数目在电源设计中可基本确定,为提高电源的可靠性,应尽量减少元

12、器件的种类和数目。6.1.3. 建模开关电源按功能可分为:功率变换单元、控制电路单元、保护电路单元、输出整流滤波单元和辅助电源单元。根据开关电源的工作方式,把它归于可靠性串联系统,共有以上五个单元组成。我们把五个单元的失效率依次分别表示为:1、2、3、4、5。6.1.4. 统计列出各个单元每类电子元器件和数量。6.1.5. 查表查出各类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按照客户要求来决定用何种标准,现在常用的有:美军标(MIL-HDBK-217F NOTICE 2)和 TELCORDIA ISSUE 1 (TELCORDIA SR-332);如果是国产电子元器件就要选用国军标(GJB/Z 299B)。再根据

13、标准查出每类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和质量系数并计算出每个单元的单元失效率。从中我们就能从失效率结果中看出各个单元的失效率在总的失效率中所占的比重,并进行适当的改进,使产品的可靠性更好。6.1.6. 计算按下列公式算出电源的总失效率 式中是补偿系数,用来补偿未被统计进去的失效因素。一般取0.01-0.1。根据式(1-3)计算出该电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 (1+2+3+4+5)表1-1 至表1-5 给出了在开关电源中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6.2. 元器件应力分析可靠性预测法当开关电源的设计基本完成并具备了所有元器件应力数据的元器件清单时,可利用元器件应力分析可靠性预

14、测法。此时的元器件失效率模型比元器件计数法更为准确,更适宜电源正常工作时的情况。在采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时,要把电源每个单元中元器件和元器件的应力(环境温度、工作电压和功耗等)统计出来,对元器件的基本失效率加以修正,得到工作失效率。将单元中的全部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相加得到单元工作失效率,最后将各单元的工作失效率相加得到电源的总工作失效率。下面分别给出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模型。6.2.1场效应管、三极管、二极管、电容和电阻工作失效率模型p=b×T×S×Q (1-5)6.2.2IC、变压器、电感工作失效率模型p=b×T×Q (1-6)公式中 p

15、 电路的工作失效率;b 电路的基本失效率;T 温度应力系数;S 电气应力系数;Q 质量系数。6.2.3参数说明b系数是贝尔实验室通过实验和利用统计学的工具对各种组件的失效率系数得出的数据,在标准中有列出各种组件失效率的表格,据组件种类、功率、材质可由表中查得b。TT0:参考温度OK=40+273T1:工作温度OK=C+273Ea: 加速系数K=8.62*10-5其中Ea 是一个随组件类型,材质不同而变化的曲线,我们需要根据组件的类型、材质、功率从表格中查出此组件的Ea 是在曲线中的第几个点中的读数。SS = em*(p1-p0)(1-8)P1 = 实际应力P0 = 参考应力 (为50%)m =

16、 补偿系数其中m 是一个随组件类型、材质不同而变化的曲线,我们需要根据组件的类型、材质、功率从表格中查出此组件的m 是在曲线中的第x 个点中的读数。6.2.4实例估算一个三极管 的p,此三极管的电压应力是 70%,管体温度是60,额定功率是3W,硅材料,NPN 型 。查表1-8 可知p = 6 ,温度应力为4, 电气应力为E。查表1-9 温度应力曲线表可得Ea = 0.22, 将其代入式1-3 中得到T查表1-10 电气应力曲线表可得m = 0.024,将其代入式1-4 中得到S将T、S 代入式1-1 中得出p表1-8 三极管的基本失效率 表1-9 温度应力曲线表 表1-10 电气应力曲线表6

17、.3.试验法预测可靠性从GB5080.7-86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方案中选择方案实施。7. 机械测试7.1 振动试验7.1.1 测试要求样品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安装方向上能经受频率为5500HZ ,加速度参考下表,每个方向依次30 分钟的振动后,检查有无机械损伤、断线、部件脱落等现象,并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方向频率(Hz)ASD(m2/s3)持续时间(min)垂直5-10133010-2003200-5001横向和纵向5-1010307.1.2 测试步骤a.初始检测:按产品规格书要求以及进行设备中各部件的外观检测和电气性能指标的检测。b.试验: 将样品直

18、接安装或通过夹具安装在振动测试台上,按规格书中对振动试验的要求,调好试验设备的振动频率及加速度(或振幅),然后开机进行振动测试。c.试验后测试:振动结束后,按产品规格书要求对样品进行外观、结构检查和电性能指标的检测。7.1.3. 判定标准a.表面不应有裂痕、破裂或其它结构性损坏,电性功能应符合规格书要求;b. PCBA上铜箔不应出现翘皮、断裂等不良现象,元器件不应有损坏、脱焊等不良现象;7.2 冲击试验7.2.1测试参数冲击波形半正弦波峰值加速度300m/s2脉冲宽度6ms冲击轴向3轴向冲击次数每个轴向正负各3次7.2.2测试步骤:a.初始检测: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结构检查及性能指标检测b.试

19、验:将样品直接或通过夹具固定在冲击台面上,按冲击要求调好冲击加速度,对样品的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6 次(共18 次)试验。c.试验后测试:冲击结束后,对样品进行外观、结构检查和对电气性能指标进行检测。7.3 跌落试验7.3.1 纸箱包装的跌落试验高度重量kg跌落高度cm1510015-208020-306030-405040-504050-10030跌落面数:6 个面跌落次数:每个面1 次包装最易损伤的角跌落1 次7.3.2. 礼品/小包装的跌落试验高度大类小类跌落试验高度消费类电子插墙式电源供应器(在安规分类中属于直插式设备。)100cm桌面式电源供应器(在安规分类中属于可携

20、带式设备。)LED电源最易损伤的面跌落1次最易损伤的角跌落1 次最易损伤的棱边跌落1次7.3.3. 未包装的电源单体跌落试验高度大类小类跌落试验高度消费类电子插墙式电源供应器(在安规分类中属于直插式设备。)100cm桌面式电源供应器(在安规分类中属于可携带式设备。)100cmLED电源100cm最易损伤的面跌落1次最易损伤的角跌落1 次最易损伤的棱边跌落1次7.3.4. 测试步骤:a.试验前样品应按相关的规范的规定进行目视检查、电性及机械检验;b.将样品悬吊至预定高度,试验高度为样品与跌落面最近的点的距离;c.将样品自由落下;d.试验后样品应按相关的规范、标准或规格书等的要求进行目视检查、电性

21、及机械检验。7.3.5.判定标准:a. 外包装箱可以有刮伤、擦伤、折皱,但不能有结构性的裂开、损坏;b. 产品内包装(包装盒)折皱,但不能有结构性的裂开、损坏;c. 产品不应出现刮伤、擦伤和结构性损坏(包括内部结构、PCBA。)、折弯等不良。d.产品电气功能应符合规格书的要求。以上所有跌落试验的跌落面均要求为平整、坚硬、刚性的水泥或铁板,如果客户或规格书另有要求,按客户或规格书的要求执行。7.4. 碰撞试验7.4.1测试要求冲击波形半正弦波峰值加速度250m/s2脉冲宽度11ms碰撞方向6个方向碰撞次数每个方向500次7.4.2测试步骤:a.初始检测: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结构检查及性能指标检测

22、b.试验:将样品直接或通过夹具固定在试验台面上进行碰撞试验。c.碰撞后测试:碰撞结束后,对样品进行外观、结构检查和对电气性能指标进行检测。7.4.3. 判定标准a. 产品不应出现刮伤、擦伤和结构性损坏(包括内部结构、PCBA。)、折弯等不良。b.产品电气功能应符合规格书的要求。c.如果单独采用一个外壳或采用一个外壳的一部分进行试验,则可能需要将这些部件重新装到设备上,以便检验其是否合格.8.环境试验8.1 高温存储试验8.1.1测试要求样品在以规格书要求的最高存贮温度±2的条件下,经受24h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1.2测试方法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

23、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把不包装、不通电的样品放入试验箱内,将箱温调至规定值,试验时间从箱温达到规定值时算起;c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能。8.2. 低温存储试验8.2.1测试要求样品要在以规格书要求的最低存贮温度±3的条件下,经24h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检测。8.2.2测试方法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把不包装、不通电的样品放入试验箱内,将箱温调至规定值,试验时

24、间从箱温达到规定值时算起;c.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能。8.3 高温工作试验8.3.1测试要求样品在规格书要求的最高工作温度±2的条件下,经受24h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3.2测试方法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把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连接好外围设备,输出负载为满负载,通电检查样品是否正常工作,然后将箱温调至规定值,试验时间从箱温达到规定值时算起,8h 最低输入电压工作,8h 额定电压工

25、作,8h最高输入电压工作,试验条件改变之前检测样品输出是否正常。c.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指标。8.4. 低温工作试验8.4.1.测试要求样品要在规格书要求的最低工作温度±3或以规格要求为准 的条件下,经24h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检测。8.4.2.测试方法:a. 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把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连接好外围设备,输出负载为满负载,通电检查样品是否正常工作,然后将箱温调至规定值,试验时间从

26、箱温达到规定值时算起,8h 最低输入电压工作,8h 额定电压工作,8h 最高输入电压工作,试验条件改变之前检测样品输出是否正常。c. 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指标。8.5. 高温高湿试验8.5.1.测试要求样品在规格书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2、规格书规定的最高相对湿度(+2%,-3%)的条件下(如果未规定相对湿度时以95%为试验条件,+2%,-3%),经受24h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5.2. 测试方法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

27、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把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连接好外围设备,输出负载为满负载,通电检查样品是否正常工作(额定电压),然后将箱温调至规定值,试验时间从箱温达到规定值时算起;c. 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指标。8.6.高低温循环试验8.6.1. 测试要求样品在高温70±2或以规格要求为准,低温为-20±3或以规格要求为准的条件下各保持3h,温度变化速率为1/min,进行2 个循环,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6.2. 测试方法a

28、.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步骤:1) 把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连接好外围设备,输出负载为满负载,通电检查样品是否正常工作,使样品处于运行状态;2) 然后,使试验箱的温度以规定速率降低到规定的低温,在试验箱温度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低温保持3h;3) 然后将试验箱温度按规定的速率升到规定的高温;4) 在试验箱达到稳定后,试验样品在高温下保持试验规定的时间(3h);5) 将箱内温度按规定的速率降低到试验室环境温度值。6) 以上构成一个循环,参考下图;c.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

29、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能。8.7. 交变湿热试验8.7.1.测试要求样品在50±2的条件下,经受48H 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7.2.测试步骤: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1) 把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连接好外围设备,输出负载为满负载,通电检查样品是否正常工作,使样品处于运行状态;2) 在温度为 25±3,相对湿度为45%75%的条件下,使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之后1h 内将工作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升高到不小于95%,见下图;3) 按下图的规定,使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在24h 内循环变化;

30、A. 升温阶段:在3±0.5h 内,将工作空间的温度连续升至规定的高温值,升温速率应限定在图中的阴影范围内。在该阶段,除最后15min 相对湿度可不低于90%外,其余时间的相对湿度都应不低于95%,以便使试验样品产生凝露;B. 在高温高湿恒定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维持在40±2的范围内,直到从升温阶段开始算起满12±0.5h 为止;C. 降温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在3 至6h 内有40±2降至25±3;降温的速率应限定在图中规定的阴影范围内。D. 低温高湿恒定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维持在25±3,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5%,直至从升温阶段

31、开始算起满24h 为止。c.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指标。8.8. 高温老化试验8.8.1.测试要求样品在55±2或以规格要求为准的条件下,低压输入高温限流运行24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8.2测试方法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把样品放入试验箱内,连接好外围设备,输出负载为满载,通电检查样品是否正常工作,然后将箱温调至规定值,试验时间从箱温达到规定值时算起;c.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

32、,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能。8.9. 高低温冲击试验8.9.1.测试要求样品在高温125或以规格要求为准,低温为-55或以规格要求为准的条件下各保持1h,进行5 个循环,试验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8.9.2.测试方法a.初始检测: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和各项指标的初测;b.试验: 采用二箱法进行试验,二箱分别设置高温125和低温-55, 将不包装、不通电的样品放入试验箱内,中间保持1h,进行5 个循环;c. 最后检测:试验完后将样品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2H

33、后,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并检测输出电压、稳压精度、输出纹波、动态响应等基本电性能。9.极限测试9.1. 非损坏性极限测试9.1.1 温度极限测试. (不包括过温保护锁死的产品)a.测试说明:一般情况下,产品在发生过温保护时将承受最大的温度应力,测试通过使产品持续发生过温保护与恢复来验证产品在高温应力下的整机可靠性。b.测试条件:输入条件: 高温额定工作时导致整机效率最低的输入电压(模拟最大的发热量)输出电压:额定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满载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温度上限且自然冷却其余条件的设定以使同一产品在同样的时间内发生最多次数的过温保护与恢复为准。c.测试步骤:高温额定稳态预热0.5 小时后,按

34、上述测试条件建立试验环境,连续运行至少2 小时,使产品处于反复过温保护与恢复的状态中,观察产品工作情况。在上述条件下,如果产品不能实现过温保护,则连续稳定工作至少2 小时。观察产品工作情况。d.判定标准:产品永久性损坏,致命问题产品锁死,严重问题基板工作温度超出上限值时,输出电压发生异常情况,严重问题在基板工作温度上限以内,产品问题的判定参考开关电源黑盒测试规范要求无上述问题,合格。9.1.2. 输出短路与深度限流测试(不包括过流保护锁死的产品)a.测试说明:产品所具备的过流保护功能使产品在负载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够实现自身的保护,保护的方式包括过流锁死、逐波限流和打嗝保护,测试模拟负载反复出现故

35、障与恢复的情况以及持续短路和深度限流来验证产品的过流保护可靠性。由于实际应用中短路形式的不可预料性,可能使产品工作在深度限流状态或者完全短路状态,所以对于打火短路以及拉弧短路等试验方法也在本项测试验证范围之内。b.测试条件:输入电压: 最低工作电压(模拟最大的占空比)工作电压最大值(模拟最高的电压应力)输出电压: 输出电压的上限输出电流:满载,最小载输出电容:最小电容,没有要求则默认为0uF环境条件:最高工作环境温度,最低工作环境温度散热器与风速:满足典型应用要求。c.测试步骤:开关连接于产品输出端子,与产品负载并联,开关闭合后输出电压满足高压产品250mV,低压产品10Vo(如条件限制,则尽

36、可能接近此要求)如下图所示:短路开关可以是继电器、金属导体中的任意一种推荐短路10S,放开1S,在每种组合下使用继电器连续至少进行100 次测试(上述条件共有8 种组合),高温测试时产品需稳态预热至少0.5 小时,低温测试时不预热在高温下进行持续短路测试,输入电压分别为最大值与欠压保护恢复点1V,各持续至少1 小时在深度限流状态下,工作至少2 小时,观察产品工作情况。d.判定标准:产品永久性损坏,致命问题整个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发生异常情况,严重问题无上述问题,合格9.1.3. 输入反复开关机a. 测试说明:开关机是产品工作必然要经过的一个瞬态过程,在任何情况下的应用都会涉及此项操作,开关机的瞬

37、态过程能够考察产品内部启动时序容余、启动电源耐冲击性、功率器件耐冲击性等多个环节,此项测试通过模拟在各种情况下的多次开关机来考察整机启动可靠性。b. 测试条件:输入条件:输入电压在最大值(模拟最大的电压应力),最低工作电压(模拟最大的工作占空比)输出条件:输出空载、满载、输出持续完全短路环境温度:工作环境温度上限、工作环境温度下限输出电容:最小电容输入电容:满足典型应用要求c. 测试步骤:产品输入串接继电器,开通时间2S,关断时间100mS,继电器的选取保证输入电压上升下降沿无危害过冲、振荡;继电器的通断将使产品处于反复开关机状态,在各种条件组合下(高压输入输出轻载/满载,低压输入输出轻载/满

38、载,额定输入输出轻载满载)持续进行反复开关机,高温下需稳态预热0.5 小时后,每种组合持续至少100 次以上。d. 判定标准:开关机过程出现指示灯告警或指示,开关机测试完成后,系统能自动复位:合格产品永久性损坏,致命问题产品锁死,严重问题整个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发生异常情况,严重问题无上述问题,合格9.1.4. 输出负载跳变极限测试a. 测试说明:通过测试验证电源在大动态负载时的可靠性。b. 测试条件:输入条件: 工作电压最大值,最低工作电压输出电压: 上限值, 输出电流:满载,环境: 最高工作环境温度,最低工作环境温度c. 测试步骤:使用继电器或电子负载反复加减载(保证有较高的电流变化速率,至

39、少为规格书规定速率的10 倍),加减载频率1HZ 上述条件每种组合下持续进行至少1 小时(共有4 种组合),高温测试需预热0.5 小时,低温测试不预热。对于多路输出的模块,输出跳变包括各路同步跳变与非同步跳变两种状态,同时涵盖各路电压上下调后的工作情况。观察电源工作情况。d. 判定标准:电源永久性损坏,致命问题整个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发生异常情况,严重问题无上述问题,合格9.2. 损坏性极限测试9.2.1. 高温极限测试a.测试说明 :测试没有温度保护时开关电源损坏的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对于有温度保护功能的产品需去掉此保护功能(模拟温度保护故障),这些资料将对整机参数设置及器件的选取合理性提供判

40、据。b.测试条件:输入条件: 工作电压上限输出: 输出电压的上限,输出满载c.测试步骤:把产品置于恒温箱,不加风扇,使其带最大负载稳定运行,恒温箱温度设置为规格书规定的温度上限+5,随时观察产品工作情况以确认是否已损坏,若达到热平衡后产品仍然稳定输出,此时以5/1 小时的速率设定温箱升温, 直到产品损坏。记录温度极限时的损坏情况(运行时间、温度、损坏器件等详细情况),作为资料参考。9.2.2. 低温极限测试a.测试说明 :测试没有温度保护时开关电源损坏的最低温度, 这些资料将对整机参数设置及器件的选取合理性提供判据。b.测试条件:输入条件: 工作电压上限输出: 输出电压的上限,输出满载c.测试

41、步骤:把产品置于恒温箱,使产品带最大负载稳定运行,温箱温度设置为规格书规定的温度下限-5,随时观察产品工作情况以确认是否已损坏,若达到热平衡后产品仍然稳定输出,此时以5/1 小时的率设定温箱降温, 直到产品损坏。记录温度极限时的损坏情况(运行时间、温度、损坏器件等详细情况),作为资料参考。9.2.3. 输出过压保护极限测试a.测试说明:模拟输出过压保护故障时的产品损坏情况,产品不应该出项明火等不符合安规要求的现象。b.测试条件:输入:全电压范围内,去掉过压保护功能输出:输出全范围内c.测试步骤:电源全范围电压输入,使产品带最大负载, 逐渐调高输出电压直至损坏,若调至极至仍未损坏则使产品持续工作

42、,直到产品损坏为止,记录产品损坏的时间及损坏情况。记录产品损坏情况(运行时间、损坏器件等详细情况),作为资料参考。9.2.4. 输入极限稳态高压a. 测试说明:此测试主要是评估电源在稳态电压或瞬态电压情况下的可靠性。b.测试条件:输入: 输入电压上限以上输出: 输出全范围内c.测试步骤:电源带满载运行,将输入电调整为300V(264V 系列)或350V(300V 系列),运行一小时。接着,缓慢升高输入电压,记录使电源损坏的输入电压值。9.2.5. 低温步进试验a.测试说明:验证产品正常工作温度下限和产品损坏温度下限。1)试验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外观和内部结构)检查,确保受试样

43、品在进行温度冲击试验前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外观和内部结构)正常;2)试验过程中在保温一段时间(约15min)后通电进行功能监测;3)试验结束后进行通过目测等手段检查机械性能(外观和内部结构)是否正常,同时按测试规范对电气性能进行检测。b.测试条件:输入条件:输入全电压范围内输出条件:输出全范围内c.测试步骤:根据相关的的规格书,选择最低工作温度作为第一次步进的起点温度,然后每次降低10,找到低温工作极限后改为5 。1)试验前对受试样品进行机械性能(外观和内部结构)和电气性能检查,保证样品机械性能(外观和内部结构)和电气性能正常;2)将样品在无包装,不通电的状态下放置于恒温箱内,接好输入输出及

44、测量引线,试验样品和温箱四壁间应有适当距离,试验样品不得对箱内条件产生明显的影响;3)将箱温以温箱最大变化速度降到温度的设定值,降温过程中加风扇使温度快速达到均衡;4)温箱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情况后,样品在设定点保温至少15min,产品内部温度和环境温度接近一致,本阶段温箱设为等待模式。5)上电,开机,按照规范进行关键性能测试(包括开关机波形,输出电压,输出纹波噪音,动态特性,限流点,欠压保护功能),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详细填入记录表;6)如果功能正常,进行第(7)步。如果任何一个检测项目超标或有异常,即认为发生失效,记录失效温度T 和失效现象。将温度恢复到常温并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进行功能监测,如发现功能恢复正常,说明样品没有损坏,T+10即为低温工作极限,填写试验报告中极限温度,进行第(7)步;如果恢复到常温并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功能仍然不能恢复,认为失效的样品已发生损坏,找到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