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设计_第1页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_第2页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_第3页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_第4页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数学年 级二年级教学形式讲授为主教 师金萍单 位绍兴市群贤小学课题名称克与千克的认识学情分析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更难以表达,学生更多地会受到物品外形、质地等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以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体验机会,在物体与重量相对应下,对比感觉来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是本节课的关键。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秤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对于用秤才能获取物体的质量是有生活经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秤适用不同质

2、量范围没有概念。凭图片介绍秤和不称直接给出物体重量显然过于“牵引”。因此课堂中应该有秤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在秤的使用过程中认识秤,了解秤因需而制、因需选择。并因此而对质量观念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3、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质量,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教学过程一、 开门见山 激活生活经验1、 出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板书课题),会念吗?你在哪见到过它们?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2、 解释说明“质量

3、单位”。师:克和千克确实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只是在数学课中我们不说重量单位,我们称它们为质量单位(板书)。这个“质量”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质量”好差的那个“质量”。这个质量的意思就是重量。(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克和千克”是有所接触和了解的,并且知道几克和几千克代表的是物体的重量。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克和千克”具体出现的场景,激活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讲解明确数学语言“质量单位”与生活语言的区别,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二、实践体验 认识克和千克1、认识1克(1)出示2分硬币师:如果我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办法?(用秤称。)老师准备了3架秤,认识吗?(请学生指认天平、盘秤和体重秤

4、。) 秤2分硬币该选哪架秤呢?(预计学生会选熟悉的盘称。) 师:我们先拿盘称试试。(应用视频摄像头把教师现场称2分硬币的过程投到大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盘称的指针一动不动)这是怎么回事?难道2分硬币它没有重量?(2分硬币太轻,用天平试试。)师:(视频转向天平)天平两边相平表示两边重量相等。(把2分硬币放到左托盘上。)发生了什么?(向左边倾斜)现在我把游码移到1克的刻度,你看到了什么?(两边相平)这说明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板书:2分硬币 1克)(设计意图:秤的使用,一方面让学生形象感知秤,知道物体重量都来自于秤,不同的秤有不同的称重范围。另一方面,天平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估测,做人体天平做

5、好准备。)(2)感觉1克的重量。师:请你把2分硬币放在手心,别出声,闭上眼,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掌心,感觉到1克的重量了吗?谁来说一说?师:请每位小朋友到学具盆中找一样1克重的物品,仔细观察这些重1克的物品,你觉得这些物品怎么样?(引导学生关注:花生是最小的那种小京生花生,五子棋是塑料做的、水果橡皮比自己在用的橡皮要小得多、长方体的军棋子是塑料的并且中空。)(3)例举重约1克的物品。师:想一想,生活中怎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学生举例时描述会比较笼统,需要追问:怎样大小?多少数量?等)教师举例展示:小药丸、边长1分米的便签纸、图钉、卡通回形针、气球、塑料纽扣、棉花团。师:看看这些重约1克的物品,

6、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受形状、大小、材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都是1克。)(设计意图:量感建立在感量的基础之上。学生对1克的感觉所能表达的仅限于“很轻”“轻飘飘”“一点点的重”,纯粹从感觉上建立1克的观念是单薄的,易受物体外表的干扰,因此需要有多角度、多层次、一定量的观察感受来协助肌肉感觉加深对1克的认识。)2、体验重量累加的过程(1)感受10克师:1枚棋子是1克,那10枚是几克?这次需要称吗?其实我们的两只手就是一架天平秤,一手掂1克,一手掂10克。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肯定能比较得出10克重一些,追问:重很多吗?引导描述重的程度:略微重一些。)(2)感受几十克师:一袋是10

7、克,小组内一共有4袋那就是几克?你能利用这40克做一架人体天平来称一称鸡蛋的重量吗?(小组活动,4人轮换掂。)反馈:学生能判断鸡蛋比40克重,但对于鸡蛋大约是几克的估计会遇到困难。教师通过引导比较重得不是很多,帮助学生确定大概范围。最后选秤实测验证。 (3)感受几百克 师:知道了鸡蛋的重量,我们就又有了一杆秤,你能用这杆秤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吗?(小组活动,对比掂鸡蛋和苹果,估计苹果重量)反馈:重点引导当一个鸡蛋与苹果比较掂,难以把握时,尝试用两个鸡蛋与苹果对比后再做推测。然后用盘秤实测验证。师:知道了这个苹果的重量,你想利用它做些什么呢?(小组活动,估测盐的重量。)反馈:重点引导学生描述对比掂的

8、过程:一个苹果与盐相差较大,换成两个苹果和盐对比掂。揭开盐袋的标签验证。3、认识1千克(1)克和千克的进率师: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就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板书:500+500=1000克)1000克我们又可以把它写作1千克,千克是一个比克更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000克=1千克)小组内4包盐有多重呢?你能算算写写吗?(指名写:2000克=2千克)(2)感受1千克师:请你把两包盐叠在手掌上,用心感受一下1千克。(同桌轮流掂)师:想一想,怎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千克?(结合学生举例,推算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100包10克的围棋子大约是1千克。1000枚2分硬币大约是1千

9、克。)教师列举:实心球、现代汉语大词典、四盒牛奶、两瓶矿泉水、9卷卫生纸、5本数学课本、10本数学课堂作业本。(3)1克和1千克的比较师:看看这些重约1千克,与刚才重1克的物品比怎么样?(多、大)请你一手掂1克,一手掂1千克,告诉大家你的感受?(板书:比较轻 比较重)(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掂熟悉的物品,感受10克40克70克250克500克1000克,给他们所熟悉的物品贴上质量标签,学生易于接受能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在对比掂的过程中渗透“人体天平”的估测方法,同时这些物品将是学生进行估测的参照单位,即便是走出课堂,学生依然能自觉调动参照单位进行比较判断物体的重量。此外,1克和1千克形、量、

10、质的对比使克和千克的观念在对比中得到深化。)4、感受几千克、几十千克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那些物品的重量适合用克作单位?哪些适合用千克做单位? 师:大家都认为书包应该用千克做质量单位,那你能估计一下书包大约有几千克呢?(反馈:重点交流选择什么做参照,怎样估测的。然后选体重秤实测检验,并介绍小学生书包合适的重量是根据小学生的体重来计算的,在23千克之间比较合适。)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选班中最前排和最后排的学生各一位,进行称重记录。得出班内学生的体重范围。)你想感受一下二三十千克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5、介绍认识各种秤师:如果我想知道比我们体重更大的重量,比如一辆载满货物的大

11、卡车用体重秤还行吗?(介绍地磅,介绍各种不同的秤,见课本p86)(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更大的重量,丰富学生的感觉经验,积累更多的“参照单位”。同时,使学生对超大的重量、称超重物的方法及更大的质量单位有一种联想,甚至是创造的冲动。使他们认识到为了知道更多物品的重量人们不断制作不同类型的秤、设定更大的质量单位。)三、回顾梳理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谁能做做小老师帮我们回忆一下(结合板书回顾)。你觉得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四、练习深化 1、独立作业,课本P89 第4、5两题。 (1)(2)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当堂校对,对比填克和千克的不同:如南瓜重4(克),连一块橡皮的重量都没有,是不可能的。第5题后补练习:1000克铁1千克棉花 1500克铁2千克棉花 2、拓展训练:估测、实测身边物品的重量,记录在课本P87.物品名称比较对象估计的轻重秤出的轻重橡皮课本凳子(设计意图: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