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_第1页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_第2页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_第3页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_第4页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同学在把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学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讨论,既是对前面学问(如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与应用,也是为学习下一节的圆周运动打下基础,更是为同学讨论复杂运动供应思路。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它对同学在学习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全日制物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这

2、门课程,目的是使同学通过学习,能把握物理基础学问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进展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同学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科学思维力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还要培育同学学习科学的爱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训练和爱国主义训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同学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训练、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目标:使同学把握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力量目标: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想象力量、规律推理

3、力量和从试验得出规律的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同学对待学问的科学看法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用运动的、改变的观点去分析理解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多年的教学阅历使我体会到:同学对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普遍感到不难,表面上简单理解。但简单出现“一看就明,一做就错”的现象。主要缘由是同学未能深刻理解和深化讨论平抛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这与一般的演示试验只有粗略的定性说明而没有精准的定量讨论所造成的。为此,我把本节的教学难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学重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说同学 同学的基础及接受力量是同学能否接受新学问的关键,而作为授课的老师也必需依据同学的基础及

4、接受力量去传授新课。从本节课来说,同学虽然已把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学问,但究竟是初步的,且“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学完,还未能充分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本节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另外,本班同学的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本节还要借助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引入点和突破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让同学尽快理解难点、把握重点,针对同学的认知规律,我预备借助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用法教具和操作电脑,使同学能直观感觉学问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同学去探究证明学问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把握及定

5、理的推导和运用,使同学的熟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熟悉。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事实上,教必有法。现代的训练观明确指出:老师是主导,同学是主体。依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同学的认知规律,我打算采纳试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探究、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利用多媒体及试验演示,引起同学的学习爱好,再通过启发、引导,使同学主动思索,勇于探究,还通过堂上练习,进行学问的巩固,一环靠一环的教学过程,加上多媒体供应的大量信息,使同学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老师是主导,同学是主体”的教学原则。另外,依据本节的

6、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同学尽快把握本节的教学任务。我打算出除了采纳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预备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激发同学的潜能,强化同学的记忆力,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过程 、复习旧学问 主要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强调速度、位移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强调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并提出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简洁运动的指导思想。 、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播放飞机投弹的电影画面,要求同学细心观看炸弹的运动轨迹。多媒体的声、完、画面的剧烈刺激,会制造一

7、种激发同学求知欲的情境,使同学产生了一种要讨论探究的思想预备后,才引入新课:平抛物体的运动。 、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演示试验和多媒体软件的定性讨论 利用教材供应的演示试验:要同学明白,该试验装置是让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一个是作平抛运动,另一个是作自由落体运动。试验时,要求同学耳静听两球落地时碰撞地面时的声音,同时用眼细心观看两球的运动轨迹。转变两球离地的高度,重复做此试验,同学们会发觉试验结果是全都的,则可定性说明:平抛运动在垂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教学软件:用数码摄像机三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开头运动,其中一个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用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

8、运动,一个作平抛运动,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合成,播放时逐格播放,使同学清晰地观看到各小球的瞬时位置,并让同学观看到任一时刻,作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垂直方向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在水平方向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同一位移。利用软件进行重复,使同学简单得出结论: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也就是说:平抛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牛顿其次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没有加速度,所以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只受重力的作用,所以是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不难得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并指导同学推导出平抛物体的运

9、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4、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为了突出本节所学的学问,利用教材供应的例题、练习和自编的测试题,对同学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的学问,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加强说明,再通过归纳总结,强化同学对教材的理解,使同学能把本节的学问记牢并能应用所学的学问去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多媒体帮助教学,使同学能清晰地观看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形成直观、准确的感性熟悉,为同学形成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概念、理解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爱好,使同学能轻松、开心地突破了难点,把握了重点。 物理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10、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互感自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觉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觉之一,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别状况,是对前面学问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推断 难点是:对自感有关规律的熟悉 二、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由此确定本课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2、能够用电磁感应学问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 3、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大小的打算

11、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同学的分析论证力量。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育同学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学问的学习,体会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看法。 2)培育同学的建模力量,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依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同学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纳讲解并描述、对比、探究,争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学法:为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同学在探究中学习,在争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1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紧接着我出示这样一个电路图并设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或向右滑动时,有无电流通过电阻R1?电流的方向如何? 然后老师提出:对于线圈L1来说,当滑动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穿过L1这个电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改变,会不会在这个闭合电路中也发生电磁感应想象呢?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紧接着提出互感现象,然后多媒体展现常见的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等互感现象的详细应用。 让同学来了解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都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知道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2、试验探究自感现象 首先设计一演示试验 :让几位同学手拉手与一个线圈并联,

13、电源只需一节干电池,发觉在开关断开瞬间同学受到电击,快速收回双手。 同学就会产生疑问:一节干电池怎么会使同学受到电击呢?由此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新知的探究渴望,引入自感现象 接着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示试验要求同学留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 (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 首先展现电路结构,让同学依据电路图说出需要的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看现象,运用已学学问来探究观看到的现象。 试验要求:接通电源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A2的发完亮度相同。 断开电路后,再重新接通电路,重复几次. 通过观看试验,老师让同学沟通总结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时发生的现象。 同学回答后老

14、师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完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2马上点亮,而A1要滞后一段时间?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通电自感的试验规律:通过灯A1的电流不是马上变强而是渐渐增加,使A1滞后一点时间点亮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指导同学观看现象,引导同学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力量。 (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展现电路结构,让同学依据电路图选择器材,连接实物,动手操作并观看现象。 同学通过亲自操作,最终得出的结论更能让他们信服,印象更加深刻,比讲授法效果要好。并且探究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同学自己完成,老师只是从旁引导,最终让同学叙述现象并简洁推理:同学应看到电路断开时

15、灯A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A的电流突然增大? 在此,我通过幻灯片讲解并描述断电自感过程 启发同学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改变的函数图线 最终通过总结以上两个试验得出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 ,依据楞次定律和两个试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改变,由此引导同学分析开头新课时电击试验的缘由。 设计意图:通过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探究和争论,培育了同学合作探究,观看和分析试验的力量。 3、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 在试验基础上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就是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改变产生的,它和电流改变有什么关系呢?师生共同

16、分析讨论: (1)磁通量的改变与电流的改变I成正比,即:I从而得出自感电动势与电流的改变率成正比,引入比例系数L。 (2)说明自感系数L的大小的打算因素。 4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 (1)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改变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2)指导同学阅读教材,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同学用法。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同学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学问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自己的体

17、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同学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学问,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帮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估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能够使同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学问目标。2. 能够充分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进展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育同学思维力量。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赐予批判和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在生产和

18、科学讨论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育同学的计算技能和试验技能有重要意义。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同学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洁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学问,而物质的量反应热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同学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熟悉。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挺直关心同学把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同学的特点及素养训练的要求,确定

19、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A、使同学把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B、使同学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C、通过练习使同学把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熟悉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力量目标:培育同学规律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学问进行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A、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育同学信任科学、敬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育同学学习自然科学的爱好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同学把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4、教材处理: (1)同学状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方法,高一同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

20、师将一个学问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尽管已经进行了两章内容的学习,但同学仍旧表现出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的特点。由于摩尔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概念,限于接受力量,不能要求中同学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同学的接受力量,在留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恰当把握教材的深广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同学的负担。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洁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已经改进过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支配还是比较合理的。 (3

21、)教材处理: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洁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则由同学自己看书总结归纳;教材中的习题,无论题型还是题量都需要适当的补充,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以达到利用课上时间使同学基本上把握所学学问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同学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当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实行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怜悯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

22、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投影)-提出摩尔的概念,关心同学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并关心同学对比把握摩尔(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概念,并以此使同学对抽象的摩尔概念详细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留意的问题并关心同学由浅入深的把握本节学问。 (2)讲练结合 引导同学通过对比争论的方法把握学问,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解决科学中的抽象问题,不仅激发了同学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更加培育了同学的规律推理、抽象概括的力量;而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

23、把握同学的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育同学运用化学学问进行计算的力量。 三、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个H,_个O,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个H,_个S,_个O,_个原子。 (3)1个C中含_个质子,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个质子,_个电子。 (关心同学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用法粒的冲突提出小和多的冲突以及解决方法,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供应思索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同学争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

24、反应);实际中是采纳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 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学问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需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物质的量摩尔mol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发完强度坎德拉Cd 思索: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

25、并争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关心同学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 (在导入中,同学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个硫酸分子 (基本概

26、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留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讨论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用法时必需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依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推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讨论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留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

27、深同学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洁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个氧分子, 含有_个氧原子,_摩尔氧原子,_原子。 (联系课前检测:O22O老师引导同学完成此题)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摩H2O,_摩H,_摩O (H2O2HO)_个H2O,_个H,_个O 3、0、1molNa2SO4中含有_molNa+,_molSO42- 4、1molC含有_mol质子,3、5mol

28、C含有_mol质子(1个C6个质子,老师引导完成) 5、1molNa+含有_mol电子,10molNa+含有_个电子(1个Na+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同学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NA-阿伏加德罗常数) 随堂检测:A、1molHCl含_个HCl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把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molH,_molS,_molO,共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

29、Cl-的物质的量是_mol,含_个电子,含_mol电子,含_个质子,含_mol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阅读教材:P38 争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同学自己阅读发觉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为下节课的内容-摩尔质量的教授做好铺垫) 板书第一节摩尔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所含碳原子数 NA6、02X1023mol-1 3、留意:(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30、。 (2)讨论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用法时必需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说课板书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2)力量目标 (3)情感目标 3、重点和难点 4、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材处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目标分层教学法:由浅入深 2、讲练结合 三、教学程序 1、课前检测 2、新课导入 3、新课讲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题目

31、是变压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长;同时变压器也是沟通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是远距离输电不行缺少的装置。本节也为进一步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变压器工作原理及规律、 难点是: (1)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2)把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二、目标分析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和同学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学问和技能 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

32、过探究过程,提高同学的分析论证力量。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育同学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学问的学习,体会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看法。 2)培育同学的建模力量,培育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依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同学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纳讲解并描述、对比、探究,争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同学在探究中学习,在争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

33、芯上,一个线圈连到沟通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连到小灯泡上。 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与电源挺直相连,它能发完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同学的原有学问造成冲突,演示中随着我闭合电键,灯泡发完了,同学感到特别的惊异。我接着又说,“我还能时它变得更亮,你信不信?”,随着我的演示,灯泡变亮了。 “这个装置能起到转变电压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问题变压器。”这样特别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 (二)师生互动,新课教学 1、变压器的原理的教学: (1)我先让同学自主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随后我课件展现多种形态各异样见的变压器。 提出问题:依据你的观看,变压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然后同学自主总结变压器结构,介绍原、

34、副线圈、铁芯相关概念,画出变压器的示意图和符号。 设计意图:开拓视野,增加实际学问,让同学获得亲身感受,提高同学进一步探究的爱好 (2)同学自主学习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老师仍旧依据开头的演示试验提出问题:小灯泡未与电源挺直相连,为什么发完了呢?你 认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通过同学的自主学习总结工作原理:“互感现象”。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由于电流方向的不断改变,穿过他们的磁通量时刻转变,在副线圈中引起感应电动势,所以副线圈就有电流输出。 设计意图:利用同学的原有学问,引导同学发觉变压器的工作原理,让同学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首先让同

35、学猜想:副线圈输出电压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经小组争论,同学可以想到副线圈输出电压与原线圈电压、原副线圈匝数有关。设计试验电路图,得到试验方案:插图: (3)然后进行试验探究:U1肯定时,n1,n2对U2的影响;n1,n2肯定时,U1对U2的影响。 (4)最终由同学分析总结规律: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设计意图:让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胜利的喜悦,体会合作的欢乐。 3、抱负变压器:(1)变压器工作时的能量损失 问题1:为什么上述试验的数据存在肯定误差?变压器工作时有哪些途径会损失能量? 问题2:为什么铁芯是闭合的?在变压器通过交变磁场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闭合铁芯起什么作用? 演示试验让同学观看

36、试验现象: 将可拆变压器的铁芯由不闭合到闭合,观看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的亮度改变。师生互动总结:抱负变压器的特点抱负变压器的规律 设计意图:形象的试验,降低了学习铁芯的作用的难度,结合原有涡流的学问,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生活实例到抱负化模型的建立,使同学的学问得以升华。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同学用法。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四)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同学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学问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同学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

37、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学问,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帮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估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同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学问目标。 2、能够充分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进展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育同学思维力量。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赐予批判和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老师和同学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学校物理人教版九班级全一册第

38、十三章其次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转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肯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长,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绽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班级的同学,他们对事物的熟悉处于由感性向理性进展阶段,感性熟悉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熟悉中还存在肯定困难。为此,本课应留意适应同学奇怪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学问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推断,猎取新学问,进展抽象思维力量,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同

39、学创设情景,增加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关心同学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洁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转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试验,培育观看和分析力量,并通过试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讨论问题,培育良好的科学看法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爱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

40、,本节课的重、难点就自不待言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转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当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纳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试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老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说明工作原理。引导同学思索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说明缘由,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纳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

41、景、让同学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学校同学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同学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同学打开探究之门,关心同学很快进入学习.。】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同学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同学回顾之前的学问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关心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章的热运动,提问同学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同学很简单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沟通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

42、”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同学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索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分、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同学结合教材及生活阅历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同学经受学问的推动过程能很好调动同学的参加热忱,同时对提高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也是大有好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同学的认真观看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学问的理解和汲取。】 之后是其次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转变。 我会先给同学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转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转变。从而由同学总结出热传递可以转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同学有着丰富的生

43、活阅历,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同学养成擅长观看、思索、沟通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转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转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同学展现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温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同学思索还有没有其余可以转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同学思索的同时,我会给同学完成两个演示试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试验,让同学观看试验现象,其次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试验,观看瓶内改变。同学通过观看以及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由于做功转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转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关心同学更直观的感知试验现象,并可以熬炼同学的归纳总结力量。同时,也做到了

4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同学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同学。】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同学结合本节课学问,用物体内能转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同学将课堂学问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准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同学对学问的理解,提高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准备让同学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同学对课堂内容准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同学对学问的把握状况,准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索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

45、同学对所学学问的拓展力量,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同学思索,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终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意直观系统的设计,学问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简单让同学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很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老师要机灵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奇妙的在同学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改变,爱护同学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布满生气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勉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烦倾听。 物理说课稿 篇6 敬重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4号,我说课的题目

46、是1号比热容,是山东训练出版社出版的九班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4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11章热和能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校物理的一个难点。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很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但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学校同学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同学熟识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看、试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试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熟悉规律。根据新课标要求,体现物理学问来源于生活。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

47、cmt,运用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故本节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比热容试验. 二.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通过试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洁的自然现象 3.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力量,培育同学具有试验观看力量,合作探究力量,分析概括力量及抽象思维力量;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同学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通过探究,学会科学讨论方法掌握变量法。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育同学自己动脑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 体验从试验到理论的科学方法。故本节的学

48、习目标为:(出示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1.制定试验探究方案;2.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说明有关现象。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试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1.学校同学对事物存在着深厚的奇怪心,具有剧烈的操作爱好,但同学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同学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肯定的熟悉,但这种熟悉具有肯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依据课标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同学经受试验探究的全过程,同学在沟通合作中深化了解比热容的含义。引导同学经受科学

49、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讨论方法。 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领悟物理学的基本讨论方法之一“掌握变量法”,让同学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操作,学会记录试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沟通。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启发引导同学依据试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试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同学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属性,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了解。结合课标本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这是新课程理念。(出示课件)本节课从同学熟识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50、”等实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学习本节内容:物质的比热容,引入课题。(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2.生活感知:(出示课件) 烧水时,水汲取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 烧水时,水汲取的热量与水的温度上升多少有什么关系? (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挺直提问水汲取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上升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育同学的发散思维。) 总结得到:水在温度上升时汲取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上升的温度有关 。 那么(出示课件) 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上升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强调质量、上升的温度相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