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_第1页
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_第2页
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利用潜力童明德1 地下水资源量1.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参数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采用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地下水开采 资源模数三个参数。(1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有长期补给保证的地下水补给量的总量。本区地下水资 源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长江、汉江的渗入补给量、相邻含水岩组地 下水的越流补给量和侧向径流补给量四种组成。(2 )地下水可开采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的,有保证的可开采地下水量。(3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

2、在不使开采条件恶化、不致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 条件下,单位时间允许从单位面积含水层中抽出的最大水量,数值上等于地下 水可开采量除以开采区面积。1.2 地下水水资源量武汉市地下水资源量46234 x 104m3/a,各区资源量详见表1-1行政区含水岩组面积(km 2)地质时代位置地下水资源量10 4m 3/a武昌城区209.31Q4徐家棚地区1290武钢一胡家墩2587白沙洲地区875C T白沙洲至武汉工程大学、中医学院一苏家墩278汉口城区101.03Q4汉口城区2981汉阳城区37.28Q4黄金口地区560鹦鹉洲地区638C T鹦鹉洲、太子湖78东西湖区468.48Q4慈惠墩走马岭辛安渡3

3、997Q3东流港一三店农场367N东流港一水岗259蔡甸区 (含汉南区)764.6Q4蔡甸一柏林1600Q4成功一汉南9994C T新农军山2059江夏区715.4Q4大新口2357C T纸坊4480黄陂区1389.93Q4城关一五通口1776N滠口 一武湖农场326C P滠口一刘店280Ptq黄古石一牛头山330Pt蔡店一城关1846新洲区687.33Q4滨江区4311Q4举水、倒水、沙河流域2965合计4373.3646234注: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差,不参与计算;以主城区地域为主计算。1.3地下水可开采量武汉市地下水可开采量44179 x 104m3/a,各区分布见表1-2行政区位

4、置地下水可开采量(10 4m 3/a )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10 4m 3/km 2.a)武昌城区徐家棚地区114620.75武钢一胡家墩250528.64白沙洲地区37817.34白沙洲至武汉工程大学、 中医学院一苏家墩一带2787.38汉口城区汉口城区298129.51汉阳城区黄金口地区55858.25鹦鹉洲地区23736.02鹦鹉洲、太子湖787.38东西湖慈惠墩一走马岭一辛安渡一带369212.26东流港一二店农场带3673.01东流港一水冈带2595.69蔡甸区 (含汉南区)蔡甸一柏林160037.38成功一汉南987322.30新农一军山20597.38江夏区大新口222320.5

5、1纸坊44807.38黄陂区城关一五通口164211.79滠口 一武湖农场3262.26滠口一刘店2807.38黄古石一牛头山33036.13蔡店一城关18461.68新洲区滨江区423718.37举水、倒水、沙河流域28046.14合计441791.4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根据武汉市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按本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模数大小划分为五个区,即开采资源模数40 x 104m3 / km2.a (A),开采资源模数30-40 x 104m3/km2.a (B),开采资源模数 2030 x 104m3/km2.a(C),开采资源模数 10-20 x 104m3/km2.a (D),开采资源模数v

6、10 x 104m3/km2.a (E)亚区则根据同一区内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的大小,并结合不同地质类型来划分。将本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v 10 x 104m3/km2.a (E)区内又划分为五个 亚区,即Ei, E2, E3, E4, E5。分区情况见表1-3。表1-3武汉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模数分区表区亚区开采资源模数10 4m3/km 2.a地貌单元含水岩组 代号分布位置A> 40河谷平原Q4主要分布在长江、汉江一级阶地前缘、心滩,东西 湖新沟镇至市政府沿江一级阶地前缘、汉阳水源地黄金口地段,徐家棚及武钢水源地一级阶地前缘。B30-40Q4主要分布在白沙洲水源地前缘,汉口中心城区一级

7、阶地中部。C20-30Q4主要分布在汉阳水源地鹦鹉洲地段,徐家棚、武钢 水源地中心地段及汉口水源地后湖地段及东西湖区吴 家山以南地段。D10-20Q4主要分布于东西湖走马岭地区 ,汉口、武钢水源地一 级阶地后缘。EE1v 10河谷平原Q4长江、汉江一级阶地东西湖区中心地段E2河谷平原Q3长江、汉江二级阶地东西湖区径河农场、金口、东 西湖养殖场等。E3河谷平原N分布于东西湖区柏泉农场。E4丘陵C2-T1主要分布在鹦鹉洲、太子湖-白沙洲、武汉工程大学、 中医学院-苏家墩一带呈多条狭窄条带隐伏碳酸盐岩分 布区E5河谷平原Q3-Q4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及东山农场。1.5地下水开发利用分区武汉市地下水开采

8、可分为2个地下水禁采区,面积25.85 km2; 8个地下水限采区,面积1244.24 km 2; 15个地下水开采区,面积 3103.27 km 2,如 表1-4所示。开采 分区行政区名称编号面积(km2)开采 层位地下水可开采 量(10 4m 3/a )地下水限制开木量(104 m 3/a )限采原因地下水禁采区武昌陆家街一毛坦港1115.34T禁采岩溶地面塌陷汉阳区中南轧钢厂I 210.51C T禁采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 限采区东西湖区东流港一三店农场n 1122Q3367122地下水位降落漏 斗;液体矿产东流港一水岗n 245.48N25986液体矿产武昌白沙洲一武汉工程大 学、中医学院

9、一苏家墩n 337.66C T27893开采潜力小汉阳区鹦鹉洲、太子湖一南湖n 410.60C T7826开采潜力小蔡甸区新农一军山n 5279C T2059686开采潜力小江夏区纸坊n 6607C T44801493开采潜力小黄陂区滠口 一武湖农场n 7104.50N326109地下水位降落漏 斗;开采潜力小滠口一刘店n 838C P28093地下水位降落漏 斗;开采潜力小地下水 开采区武昌武钢一胡家墩山187.48Q42505徐家棚山247.02Q41146白沙洲山321.81Q4378汉口汉口城区山4101.03Q42981汉阳区鹦鹉洲M 56.59Q4237黄金口H 69.58Q455

10、8东西湖区慈惠墩一走马岭一辛安渡M 7301Q43692蔡甸区(含汉南 区)蔡甸一柏林M 842.8Q41600成功一汉南M 9442.8Q49873江夏区大新口M 10108.4Q42223黄陂区城关一五通口M 11139.3Q41642黄古石一牛头山M 129.13Ptq330蔡店一城关M 131099Pt1846新洲区滨江区M 14230.56Q44237举水、倒水、沙河流域M 15456.77Q428041.6地下水热能可利用程度可利用程度分析方法地下水中赋存的大量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其可利用程度采取下面公式进行计算Q G Cp T(1-1 )式中,Q地下水中赋存的热(冷)量,kJ

11、/a ;G 地下水流量,kg/a ; T地下水进出口温差,°C。Qc Q COPC COPC 1( 1-2)式中,Qc地下水中赋存的可利用冷量,kJ/a ;COPc制冷系数。Qh Q COPh . COPh 1( 1-3)式中,Qh 地下水中赋存的可利用热量,kJ/a ; COPh 制热系数。地下水热能利用潜力分析根据表3-5所列武汉市区地下水开采分区表统计数据,除掉两个禁采区的 可开采水量、可开采区的地下水可开采总量加上限采区总量,武汉市城区每年 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总量为38760 x 104m3/a,如果全部作为建筑物地源热泵 集中空调系统冷热源利用,按一年平均使用180天、一天

12、使用10个小时,每万米建筑面积需要80m 3/h的热源井流量进行预估,则在完全不回灌的条件下, 武汉市每年靠地下水中储藏的浅层地温能可供2691.67 万平方米建筑制冷供暖;如果平均回灌率在 80% (实际消耗地下水量 20% ),则可供13458.35 万平方米制冷供暖;如果达到 100%回灌,理论上不存在可采用建筑面积的限 制,而是受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的间距、项目所在地地下水资源条件的影响为 主。上述估算,是对可利用总量的预估,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到道路、 建筑物分布、沿江地带的限制等,可应用规模可能会有适当减少1.7 地下水地源热泵开发利用原则针对地下水地源热泵技术在利用地下水时需取

13、水和回灌,在此过程中可能 引发诸如水质下降、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或塌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热源井 的热干扰问题,依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应严格执行“统 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审批,适度发展”的开发利用原则,减少地源热泵技 术应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2 地表水资源量 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区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地表水资源丰 富。全市共有大小湖泊 166 个,合计面积 780 平方公里左右,湖泊中地表水资 源 19.5 亿立方米 . 。从武汉市过境的水资源则更加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可 达 7122 亿立方米,是武汉市本地区湖泊水资源总量的 365 倍,其中从长江、 汉江过境

14、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 7047 亿立方米,从府河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 均 36.36 亿立方米。水资源在年际和季节上分布也是很不均匀,以从长江过境 的水资源为例,丰水年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可达 9045 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 5659 亿立方米,夏、秋季占 70% ,冬、春季只占 30% 。2.1 可利用程度分析方法 地表水中赋存的大量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其可利用程度采取下面公 式进行计算。Q G cp T(2-1 )式中,Q地表水中赋存的热(冷)量,kJ/a ;G 地表水流量,kg/a ; T地表水进出口温差,°C。式中,Qc地表水中赋存的可利用冷量,kJ/a ;COPc制冷系数。Q

15、h Q COPh . COPh 1(2-3 )式中,Qh 地表水中赋存的可利用热量,kJ/a ;COPh 制热系数。2.2地表水热能利用潜力分析武汉市年平均地表水资源 19.5亿立方米,从武汉市过境的水资源比较丰 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可达7122亿立方米,两项共计7141.5亿立方米。境内 地表水冬季可利用温差2 C,夏季可利用温差为4 C,过境地表水冬季可利用温 差2 C,夏季可利用温差为5 C,地表水热能可利用潜力如表 4-4所示。表2-1武汉市地表水热能可利用潜力名称水流量/亿立方米可利用冷量/千焦/年可利用热量/千焦/年标准煤/万吨/年境内地表水19.53.27E+131.63E+13

16、111.2/55.6过境地表水712214.9E+155.96E+1550701.8/20280.72.3地表水地源热泵开发利用原则为充分发挥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的优势,可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的开发利用原则,以减少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对防 洪和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3浅层地能资源量 3.1岩土体应用适宜性如前所述,武汉地区大部分地层颗粒较细,土石类别主要为松土一普通土硬土,土石等级为I II山级,地埋管钻井施工难度小,成本低。武汉市陆地面积很大,一般来讲,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考虑采用岩土体作为地埋管地源热 泵系统冷热源,对于 II 、III 级阶地,如水果湖地区,地下水资

17、源相对不太丰富, 地表水资源又不太适合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采用岩土体源作为地埋管地源 热泵系统的冷热源将是较适宜的选择。但是在岩溶地面塌陷潜在危险区特别是 砂层埋藏较浅的地区不宜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淤泥层深厚区,由于钻 孔深度较大,在基岩裸露区或砾卵石深厚区,由于钻孔难度大,都会增加地埋 管热泵系统的成本,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由于基岩的热传导性能最好,而地源热泵系统的成孔工艺有别于传统的工 程勘察成孔工艺,若能研发专门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成孔设备,大大降低成孔 成本,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入。3.2 岩土体地能资源量3.2.1 可利用程度分析法 对于如何评价浅层岩土体地能资源量

18、,由于地埋管地源热泵最主要的是利 用地层进行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也就是作为一个调节作用,所以首先要评价地 下一定深度范围里地能的储存量,同时要评价区域的地能的可开采量。采用合 理的开采利用方案,经过非取热期地温能够恢复,包括自然的补给热量的恢复 和制冷期的存热,能够达到多年热均衡的浅层地能的在取热期可开采的热量, 区域评价是为宏观管理服务,要算一个平均量。浅层地能资源的评价宜选择采用热储法进行浅层地能资源评价。对于不同 的岩土类型,热储法计算地能储存量具有不同的表达式。(1 )无含水层岩土体Qs scsMd T(3-1 )式中,Qs 岩土体地能储存量,kJ ;Ps岩土体密度,kg/m 3;Cs岩

19、土体比热,kJ / kg CM 计算面积, m 2 ;d 计算厚度, m ;AT利用温差,°C。(2)含水层岩土体 热储法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计算公式如下:Q R Qs QwQ s scs 1 Md T式中,Qs岩土体地能储存量,kJ ;ps岩土体密度,kg/m 3;Cs岩土体比热,kJ / kg C;©岩土体的孔隙率(或裂隙率);M 计算面积, m 2 ;d 计算厚度, m ;AT利用温差,C。Qw wCw Md T式中,Qw岩土体地能储存量,kJ ;Pw 水体密度,kg/m 3;Cw水体比热,kJ / kg C;m。3-2 )3-3 )3-4 )d 水体厚度,包括需要计

20、算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3.2.2 岩土体地能利用潜力分析武汉市土地面积 8467.1 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 2143.6 平方公里,水域 占土地总面积的 1/4 。地形上是北高南低, 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 北部为山地 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其中,平坦平原、垄岗平原、 丘陵、低山所占比例分别为 39.25 、 42.56 、 12.32 、 5.85 。根据热储法计算可得:可利用面积按(8467.1 2143.6 ) X (1 12.32 % 5.85 )=5174.5 平方公里(去除低山、丘陵),地下 200m 以内深度,由 于地下岩石量较多,比热取1400J /k

21、gC,武汉市地下常年平均温度为 17.5 C,可利用温差2 C;浅层地能容量为5.57 X 10 15kJ ,其热量可折合 18973 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武汉市每年每平方公里有 2.24 万吨标准煤的浅层地 温远景资源量。依据武汉市水文地质条件,地埋管埋设所需地表面积约为建筑 空调面积的 1/31/5 ,可利用潜力较大。3.3 地埋管地源热泵开发利用原则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总体来说适用性较强,但不同地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 应用具备不同的特点,有其自身的技术原则。为避免地埋管地源热泵运行过程 中地埋管换热器出力不足,应执行“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兼顾平衡,积极发 展”的开发利用原则,消除地埋管地源热泵

22、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热失衡问题。4 污水资源量4.1 水文地质勘察污水源热泵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原生污水、污水处理厂水量,年水量变化; 水温、水质; 周围建筑规划。4.2污水资源量截至2009年,武汉市主城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有 13个集中污水处理厂, 总设计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88.5万吨/日,另设置17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设计处理能力2.21万吨/日。武汉市共有180家工业企业建有废水处理设施, 总处理能力达到263.5万吨/日。其中,日处理能力1000吨/日以上的有53 家,处理能力共260.3万吨/日,占98.8%,日处理能力2000吨/日以上的有 25家,处理能力共256.8万

23、吨/日,占97.4%,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废水处理能 力达到232.4万吨/日,占全市工业废水处理能力的 88.2%。远城区污水处理 厂设计污水处理量能力30.5万吨/日。主城区远期2020年规划污水处理处理能力为 285吨/日。4.3污水热能可利用程度可利用程度分析方法污水中赋存的大量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其可利用程度采取下面公式 进行计算。Q G Cp T( 4-1)式中,Q污水中赋存的热(冷)量,kJ/a ;G污水流量,kg/a ; T污水进出口温差,°C。Qc Q COPc. COPc 1(4-2 )式中,Qc污水中赋存的可利用冷量,kJ/a ;COPc制冷系数。式中,Qh 污

24、水中赋存的可利用热量,kJ/a ;COPh 制热系数。污水热能利用潜力分析武汉市主城区设计污水处理能力 188.5万吨/日,按照温度升高或降低5 C 计算,若全部应用污水源热泵可提供冷热量187MJ,这部分冷热量可供365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制冷,可节省供暖用煤40.7万吨左右,同时每年可减少CO 2 排放量116.3万吨。如果加上小型污水处理量,则可提供冷热量189.3MJ ,这 部分冷热量可供372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制冷,可节省供暖用煤41.1万吨左右, 同时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117.7万吨。工业废水出水温度一般较高,可用于 冬季供暖,将全市每日263.5万吨的工业废热用于供暖,则可提供

25、冷热量261.5MJ,这部分冷热量可供510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制冷,可节省供暖用煤 17.1万吨左右,同时每年可减少 CO2排放量48.7万吨。远期规划的主城区污水处理量可提供冷热量 282.8MJ ,这部分冷热量可供 560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制冷,可节省供暖用煤 61.5万吨左右,同时每年可减 少CO2排放量175.8万吨。4.4污水源热泵开发利用原则针对污水源热泵技术在利用污水时需根据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设 置,应推行“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综合配置,协调发展”的开发利用原则, 以充分发挥污水源热泵技术节能和、环保和资源再利用优势。5 太阳能资源量5.1 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5.1.1

26、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 比早晚的强。 纬度高低 :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 以南北回归线为界, 回归线以内的部分, 为地球上天文辐射最强的地带,在回归线以外,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越低。 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强。 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透明度高 , 便于 阳光穿过。

27、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空气质量。 太阳活动的强度:太阳活动周期为 11 年,活动强烈时,辐射量大,活 动减弱时,辐射量小,但影响不大。5.1.2 武汉市太阳能分布特征武汉市太阳能资源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其分布图如 图 5-1 、图 5-2 所示。 太阳能资源较丰富。 武汉市年日照总时数为 18102100小时,年 太阳总辐射在435444731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 目前开发利用太阳能最先进的国家包括德国、 英国, 德国 2007 年太阳能电 厂装机达到 30 万千瓦,但从太阳年总辐射来看,德国汉堡为 3979 兆焦耳 / 平方米

28、,英国伦敦 4226 为兆焦耳 / 平方米,与武汉市水平相当。 太阳能资源季节上集中:武汉市太阳总辐射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为9301100兆焦耳/平方米,占全年总辐射和日照时数 25%左右。在7、 8月的武汉市全年用电的高峰,也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季节,可通过使用季 节性太阳能空调技术合理适用太阳能资源。图5-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图上图注释:一级可利用区:日照时数在1900小时2100小时之间,年晴天日数在155 天180天之间。二级可利用区:日照时数在1400 1900小时之间,年晴天日数在130天 155天之间。光能贫乏区:年太阳总辐射低,日照少,除 8月晴天较多外,其它月份很少,如恩

29、施全年晴天日数不足 90天。图5-2 湖北省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5.2太阳能资源资源评估方法太阳能资源的数量一般以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来表示。太阳总辐射量 与天文因子、物理因子、气象因子等关系密切,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半经验、 半理论的方法,建立各月太阳总辐射量与相关因子之间的经验公式,计算各月 太阳总辐射量,从而得到每年太阳能资源的数量。太阳赤纬、日地相对距离、可照时数、时差、真太阳时、月日照百分率的计算、日天文总辐射量的计算、月太阳总辐射量计算等参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和 计算公式具体见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5.3武汉太阳能资源的评估为了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武汉市太阳能资源

30、,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太阳 能资源进行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531相关气象数据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的计算办法,下面列出了从相关数据库摘录 的武汉市太阳能资源评估相关数据,从 1961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49年的 日值数据。表5-1武汉市太阳能资源月均数据参数月日照月日照散日照日照大于6小水平面直月份、J辐射量射辐射量接辐射时数率时天数单位2MJ/m2MJ/ mMJ/ m2h%d一月218.89130.8687.80113.635.512二月234.37144.073289.2956106.334.011三月311.73195.10122.30124.733.711四月388.27235

31、.93151.02151.439.214五月466.43271.37194.98182.443.216六月499.36279.68166.42186.144.216七月525.85270.25251.692238.055.321八月496.02284.35209.79242.259.222九月403.25228.88174.15180.949.017十月311.03175.53134.84161.245.816十一月243.03130.22112.57142.244.815十二月200.6112.7287.55130.941.514全年之和4298.92458.981782.411959.94

32、3.8188丰富程度评估以太阳总辐射的年总量为指标,进行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评估。太阳能 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中具体的资源丰富程度等级见表5-2。指标资源丰富程度> 6264 MJ/(m 2 a)资源丰富50406264MJ/(m 2 a)资源较丰富41765040MJ/(m 2 a)资源贫乏<4176 MJ/(m 2 a)资源较贫乏武汉市1961-2009年间的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分别见图5-3、图5-4和图5-5年总辐射0070o o O o o O o o O6 5 400300001000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33、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2009年份图5-3 武汉市1961-2009年太阳总辐射变化曲线月太阳总辐射月份250A数时照日年o o o O0 5 0 52 11年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图5-5武汉市19612009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I图5-4武汉市月均太阳总辐射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年份武汉市多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为4298.9 MJ/(m 2 a),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1959.9小时,多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 43.8%。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判断,属于资

34、源贫乏区。虽然从全国来看,相比我国西北地区,武汉市为太阳能资源贫乏区。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武汉市太阳能资源与太 阳能资源利用比较多的德国汉堡相比,太阳能资源相当。另外,从1961-2009年的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可见,随着武汉 市规模扩大,市区汽车保有量增加,大气透明度逐年下降,太阳能资源效能缓 慢下降。利用价值评估用各月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为指标,反映一天中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价 值。一天中日照时数如小于6小时,其太阳能一般没有利用价值。武汉市1961-2009年间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变化曲线和月平均日照 大于6小时天数柱状图分别见图。由图5-6和图5-7可见,武汉市1961-20

35、09年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年 均值为184天。武汉各月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差别较大,7、8月份较高,分别达到21天和22天,2、3月较低,均为11天。因此武汉市太阳能资源利用 价值最大在夏季,冬季的利用价值较差。冬季利用价值不高,主要受自然季节 影响,冬季月太阳总辐射量与日照时数就小于夏季,比较符合人们夏季用水量 较大冬季用水量小的卫生习惯,但对于全年均匀用能如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光 电及集中冬季用能的太阳能采暖较为不利。25020015010050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1961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36、 2009年份厶数天的时社于犬数时照日图5-6 武汉市1961-2009年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变化曲线武汉市日照大于6小时天数O2O25月一月三月丿月七月J八月五数天时少于大月九十 月十月二十月图5-7 武汉市月平均日照大于6小时天数534稳定程度评估一年中各月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 可以反映当 地太阳能资源全年变幅的大小,比值越小说明太阳能资源全年变化越稳定,就 越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此外,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的季节也反映了太阳能 资源的一种特征。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89-2008)中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用各月的日照时数6h天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表示:(

37、5-1 )max (day day2, , day12)min (day1? day2, , day12)根据公式(5-1 ),由实测资料计算武汉站1961-2009年每年表征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的K值,然后再对结果进行平均,得出武汉K值的多年平均值。表5-3是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等级。表5-3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等级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指标K稳定程度V2稳定24较稳定>4不稳定根据历年武汉市气象统计资料,武汉市K值的多年平均值为3.7,属于较稳定区域日最佳利用时段评估利U用太阳能日变化的特征作为指标,评估太阳能资源日变化规律。以当地正太阳时910时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作为上午日照情况的代表,以正太阳时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