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论文_第1页
全等三角形论文_第2页
全等三角形论文_第3页
全等三角形论文_第4页
全等三角形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 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学案例党山中学 邬昌玲摘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理念。要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待行为,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灵、情绪、智慧与体验。让数学课充满人文色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关键词:生命 活力 三角形一、引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

2、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曾几何时,单调枯燥几乎成了数学课的代名词,而今学生对数学课的评价却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充满活力。这归功于课程改革,它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教师应做的不仅是教数学,而是提供适宜的课堂,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

3、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没有理由不让它变得丰富多彩,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二、背景新课程已经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作为新课程的拥护者,以积极的心态尝试着“学案导学”、“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作学习”等教学法,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作为数学教师,我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竭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4、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对学生提出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本学期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追求和实践这种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8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4课时完成:第1课时是“SSS”,第2课时是“SAS”,第3课时是“ASA”、“

5、AAS”,第4课时是“HL”,教材的这种编排很容易让老师和学生接受,教师教起来也顺手,学生听课也不费力,只要能听懂、记住就行,似乎是两全其美的事。但在备课时,我不禁思考:如果这样按部就班的去上课,学生当然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一个个下来学会这几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但对于为什么需要三个条件,如何去选择条件,如何去验证所选择的条件是否可行等方面可能不甚了解,如果长此下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岂非就成了空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体现在哪里?于是,我开始深入挖掘教材,决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的释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

6、习的主人。三、问题的解决1、营造和谐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从过去的课堂统领者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角色转变。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前准备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准备好剪刀、三角板、圆规等学具。教学片段片段一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请同学们回忆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生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CBAFDE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三角形)用几何语言如何表示?生1: ABCDEF AB=DE,AC=DF,BC=

7、EF,A=D,B=E,C=F师: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生2:(迅速地)需要六个条件,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师:(微笑地肯定)如果三条边和三个角都对应相等,确实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否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生3:老师,我认为有可能用不着六个条件都成立。师:你认为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生3:(不确定地)可能少于六个条件吧,我还不知道。师:(鼓励)你想得很好。你们知道科学家的发明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就是像这位同学这样想出来的。其实,发明和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中敢想,敢做,我相信我们也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

8、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哪一组能说一说?生4:我们组认为起码要三个条件。生5:(迅速站起来)我觉得需要四个条件。生6:我看两个条件就够了。生4:(反驳)两个条件不够!师:为什么两个条件不够?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4:当然,我可以画出反例。(教师示意生4在黑板上画图,并要求他对同学们进行说明。)生4:(边说边画)如果两个角对应相等,我可以画两个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如果两条边对应相等,我可以先让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再让它们之间的角一个大点,一个小点,也不会全等。如果一个角一条边对应相等,我可以把其他边画得不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也不会全等。一个角和一条边相等

9、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班级里马上响起了如雷的掌声。)师:(激动地)这位同学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既然两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三个条件够不够呢?如果够,需要怎么样的条件?如果不够,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大家再讨论一下,我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有画图的,有剪三角形的,教师巡视,并不时地参与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思考、讨论,再进行点拨。)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7:(自豪地)我认为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了。刚才讨论的时候,我们小组让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对应相等,发现画起来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2、促进探究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

10、,把自已当成知识的搬运工,把学生当作待灌装的“容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地把知识“吞进肚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没有美好的情感和自主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内化知识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空。片段二师:同学们刚才认真的操作、仔细的观察加深了我们猜想的可信度。但举例有限,而k的取值却无限,那么我们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说明呢?教师在投影片上出示:如图,在和中,如果A=A,试说明: 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问题的路

11、标,向成功迈进吧!教师出示问题1:问题1:如何在ABC中构造出一个与ABC相似的三角形?(学生思考)生:作BC边的平行线.(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内容很容易想到)师:非常棒!在AB边上任找一点,过点作,交AC于点.根据上节课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与ABC相似. 师:像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生:无数个.教师出示问题2: 问题2:点在什么位置时,所构造的可能与全等?(学生思考) 生:时. 教师出示下图: 师:假如和全等,而又和相似.那么就和相似. 师:和全等已经有什么条件了? 生:,. 师: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或或 师:我们不妨从边入手.教师出示问题3:问题3:如何说明(学生思考、讨论)生: 因为 所以

12、 又因为, 所以 师:刚才严谨的推理,再次说明了猜想的正确性.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我们今天的发现.(学生积极发言,通过前面的研究,基本都可以能说对)3、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片段三师:你怎么知道就全等的?生7:看出来的,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师:(微笑)观察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你可以找到一种更有说服力的方法,比如用剪刀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看看它们是否重合?生8:老师,我觉得

13、三个条件不够,刚才我让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对应相等,却发现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三个角都相等师:(惊喜地)你的发现真是太棒了!这说明满足三个条件也不一定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现在我很想知道,怎么样的三个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怎么样的三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生9:(迫不及待地)我们找的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生10:我觉得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也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的方法来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不是正确的,还有待我们去验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完成刚才同学提到的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三个条件,看看是否真的可行,至于其他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在课后

14、进行探究。今天大家的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都值得表扬。(教室里的热烈气氛一直持续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了。)四、反思1、给学生多一点说话空间在以往的课堂上,有一种认识,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越多,就说明学生学的越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成了“复制”知识的工具,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精神。因此,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说”的空间,教师要“讲”得少一点,学生“说”得多一点;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说”,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在本节课

15、中,当一个学生说“两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我不仅鼓励他到黑板上画,还鼓励他说出他的想法,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说的余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2、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空间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人人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人人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体验

16、到成功的喜悦。在这节课中,我对教材的设计作了较大的处理,并没有按照教材中先“探究1”再“探究2”的顺序来设计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一个探究活动,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和创新。事实上,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比我想象的要更好,他们不仅解决了教材中“探究1”提到的“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的问题,也同时完成了教材中的“探究2”和“探究7”,更令人惊喜的是,有不少同学也想到了下面还要学习的“探究3”、“探究5”。整个教学过程就由于我少了点设计,多了点空间,就让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充分的发展,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3、给学生多一点创新空间我们知道,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既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规的想法,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给学生留足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把创新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所以,在经过自主探究后,有的学生找了“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