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1页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2页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义务教育课程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 4 课吟诵之美4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执 教:冯英丽 学校:洛阳市第 56 中学设计理念:自古读书皆吟诵,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但现在我们古诗教学以朗诵为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通过吟诵的方式去感受古诗文真实的面貌,体会古诗文的真意,特意设计了这节吟诵课。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多音字“挑”;2、了解吟诵的一些基本规则,并能正确标出平仄声,能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3、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多音字“挑”;2、了解吟

2、诵的一些基本规则,并能正确标出平仄声,能按照规则吟诵古诗;教学难点: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导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上一节吟诵课,知道什么是吟诵吗?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吟诵静夜思,请同学们用心,静静的听。1.引出课题。指名回答诗的题目、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引出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夜书所见)齐读课题。2. 释疑课题。出示“书”在字典里的解释;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回答“夜书所见”课题的

3、意思。过渡:谁写下夜晚看到的景象呢?3. 介绍作者。过渡: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二、诵读诗文,读准字音(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 请同学们自由读夜书所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挑”的读音。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注释学习“挑”的读音、字义;组词,小老师带读词语;从字源讲起,指导学生根据意思辨别读音。过渡:你们也能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吗?(二)读出节奏。1. 自由读,至少三遍,要求:读出节奏。2. 指名读,相机指导。3. 齐读,读出节奏。过渡:古人用的是吟诵,和我们今天的朗诵是不一样的,谁知道怎么读?三、初识吟诵,了解规则1. 了解古诗声调,我们现在的声调一二声类似

4、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类似于仄声,仄声里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叫入声。(板书:平、仄、入等)2. 了解平仄声、入声吟诵符号,平声用“-”表示,仄声用“丨”表示,入声用“!”表示。3. 标记吟诵符号。师生一起标注课题学生标注古诗。4. 对照检查(屏幕出示),全对的和老师一起鼓掌表扬自己。5. 讲解平仄入声读法,(板书:平长仄短入短促)齐读两遍。6. 指名读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吟诵的奇妙之处:在遵循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基础上,自己哼自己的调。对诗理解的越透彻,吟诵的越好。四、指导吟诵,由“扶”到“放”。1. 跟着老师一起尝试吟诵古诗。2. 第二遍我们把手打开,平声就是像这样轻轻的划过,划得长,读得长,划得短

5、,读的短;仄声就是一竖,入声我们把手轻轻的一顿,再吟古诗。(指导学生读好每一句的二、四、六及韵脚的平声,要拖长。)3. 自己练习。4. 指名吟诵。5. 师吟诵,比较不同,强调“平长仄短入短促”。6. 学生再次练习。7. 齐吟诵。过渡:好的诗歌通过反复诵读和吟诵,透过文字,读者能看到更生动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五、吟诵中感悟画面、体悟情感。1. 请同学们再次吟诵古诗前两句,去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把你看到的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2. 指名说一二句看到的画面,(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教师相机点评。抓关键词“梧叶”, 感知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课

6、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抓关键词“客”,引导学生发现是诗人自指,联系作者简介,明白诗人远在他乡。3. 联系自己情况说说,什么时候最想家?小结:当诗人看到寒风萧萧、梧叶飘落,再加上独自在外,诗人想念家乡的山,想念家乡的想念家乡的想念家乡的总之,想念家乡的一切。(引导学生说话练习)过渡:一旦动了思乡之情,诗人再也难以入眠,披衣出门,又看到了什么?一起吟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4. 指名说三四句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抓关键词“知”感知捉蟋蟀是诗人的猜测。抓关键词“灯,诗人看到灯光,才引发了猜想,古诗就是这么有趣,倒过来写,读起来朗朗上口。5. 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去想象。小结: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他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小时候的想起了(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同时情感带入)小结: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思乡之情。也许,他,更想家了。请同学们请同学们起立,带着这种深深地思乡之情,加上动作,再来吟这首诗,夜书所见,预备,起!过渡语:浓浓的思乡情化不开,让你们又想到了哪一首古诗?六、总结巩固,拓展延伸1. 出示图片,指名学生回答。2. 尝试吟诵静夜思。3.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与诗人的心连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