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37_第1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37_第2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37_第3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37_第4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3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知识框架】【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海底形态和构造海底形态度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梳理】一海底形态(一)洋底基本形态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盆地和洋中脊等。(二)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概念是大陆向海洋自然缓倾延伸的_地带,水深一般在_米以内。范围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到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特点具有深度浅、坡度_等特点大陆坡概念是大陆架外缘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水深一般在200_米范围宽度一般为数十千米(三)岛弧与海沟岛弧是指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也叫“岛链”、“弧形列岛”。岛弧和海沟常相伴而生;是地球上_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多

2、火山、地震。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外侧延伸的狭长的深海洼地。其剖面形如“_”字形,且两侧不对称,大洋一侧较平缓,大陆一侧较陡峭。(四)大洋盆地概念简称“洋盆”,指大洋范围内水深4000-6000米的洋区。是世界大洋中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占世界海洋面积的_%左右。特征洋盆地形起伏较小,地壳活动相对_。(五)洋中脊概念是指大体沿各大洋的中线发育的巨大海底山系。范围其延伸长度达数万千米,宽度达1000-2000千米,最宽为5000千米,高出大洋洋底2-4千米。特征其地形一般都比较_,起伏较_,规模大,具有_性分布的特征,是地壳中最_的地带。二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假说含义大陆漂移

3、假说是解释地壳_和现代大陆与海洋形成的一种地球_假说,由德国气象学家_提出。内容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_”或“泛大陆”。围绕泛大陆的海洋叫“泛大洋”,中生代以后,它解体分裂,其碎块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现在所处的位置。主要证据有海岸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发展其后一度衰落下去,后来古地磁学促使其复兴;其后,_和_学说的创立,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大陆漂移说的价值。(二)海底扩张理论理论内容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洋中脊_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_推移,洋底这一形成、推移、

4、扩张、消亡的_模式被称为海底扩张。主要证据全球性的洋中脊和裂谷带;大洋形成的时间很长,但洋底岩石的年龄很轻;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上部结构差异明显,而下部结构却差异甚微;海洋地壳热流量平均值与大陆地壳热流量平均值几乎相等。(三)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背景地球最上部分为_和软流层。软流层在缓慢而长期的作用力下,会呈现_或缓慢_的性质。因此,岩石圈可以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做_向运动。理论内容地球上的岩石圈被一系列_带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_板状块体。每一个构造块体就叫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原动力驱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_,它借助岩石圈底部的_力带动上覆板块运动,板块被动地驮伏在对流体上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板

5、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位于洋底的洋中脊及在其顶部发育的大裂谷产生的新的地壳,是板块相互_的边界,即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老地壳隐没消融或层层堆叠的地方则成为海沟及褶皱山脉,这是板块相互_的边界,即消亡边界。作用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目前海陆分布格局、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如全球山脉的形成,地震、火山和构造活动等。理论特点板块构造理论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理论于一体,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几乎所有的地质现象,特别是_性的构造特征和形成_。【疑难突破】一海底地形及其形成(一)海底地形位置水深特点地形地貌大陆架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200米以内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

6、丰富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的部分200米4 000米坡度大岛弧大陆与洋盆的过渡地带,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弧形分布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的分界线深度大马里亚纳海沟洋盆海沟与洋中脊之间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洋中脊大洋中心4000米6 000米中轴为裂谷,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大西洋“S”形中脊,印度洋“入”字形中脊(二)海底地形的形成1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海底地形用海底扩张说解释形成过程海底扩张说的内容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洋壳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

7、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洋盆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2板块构造学说与海底地形的形成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的解释板块构造学说部分内容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海沟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二海底地形分布规律学法指导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类型。【典型例题精讲】例1(2010江苏扬州期末)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航线经过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_板块和_板块。(2)航行途中经过的著

8、名渔场是_,其成因是_。(3)沿这条航线,海洋表层水温逐渐变_,原因是_。与同纬度大洋相比,上海附近海区表层盐度较_,主要原因是_。(4)近年来,有关北冰洋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简述这些国家产生竞争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图中沿线经过了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第(2)题,日本北海道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成。第(3)题,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侧逐渐降低;海水盐度受气候、径流量影响明显。第(4)题,可从资源、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答案】(1)亚欧 美洲 (2)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在此交汇 (3)低 纬度渐高,海水受到太阳辐射渐

9、少 低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量径流对海水稀释作用强 (4)北冰洋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资源丰富;占有北冰洋领土可以拓展生存的空间,缓解陆地环境的压力;北冰洋是联系三大洲的捷径,战略地位突出;北冰洋可作为战略缓冲地带,利于加强国防安全等。例2(2011江苏百校联考)读我国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下图,等深线单位:m ) ,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丁四地坡度最大的是_,据此判断该地海底地形为_,其形成原因是_。(2)甲地海底地形是_,该地形区蕴藏有丰富的等矿产资源_、_。(3)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受到各国的关注,简述跨海大桥等工程建设中所面临海洋环境的特殊性_。【解析】海底地形跟等深线密

10、切相关,等深线稠密处,即坡度较大处,如海沟或大陆坡;而深度数值则可用于判断具体海底地形,比如稠密且数值大处为海沟,稠密但数值由小到大变化大处为大陆坡,而稀疏处为大陆架浅海。我国岛屿分布于东部海域,此处只有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汇。【答案】(1)丙(l分)大陆坡(深海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 (2)大陆架 石油 天然气(3)多变的海洋气象;海水运动(潮汐、波浪、洋流等); 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等。【课堂训练】1(2010浙江金华)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从成因上看,台湾岛属于 ()A火山岛 B珊瑚岛C沉积岛 D大陆岛(2)从海底地貌上看,

11、A地海底属于_。这种海底地形的特点是_,常见的海洋资源有_、_、_、空间资源和旅游资源等。(3)如果字母A表示台湾海峡,则从板块构造上看,B是_板块,字母C是_板块,字母D是_,C地和D地常见的自然灾害有_、_;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是_。(4)目前中日东海油气之争十分激烈,请你从地理学角度、油气田的生成等方面,说一说我国在东海大陆架上开采石油是我国主权范围之内的事。2(江苏扬州201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图1为“我国南海部分海域图”,图2是阳江附近的海水养殖景观。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宋代商船,2007年12月被打捞出水。(1)据图

12、分析,“南海一号”沉船遗址附近的海底地形是_。判断理由是_。(2)沉船被打捞出水的时期,该海域的洋流流向主要是_。(3)阳江与广州附近海水盐度较大的是_,主要原因是_。(4)香港、澳门填海造陆的最主要原因是_,填海造陆主要是利用了海洋的_资源。(5)近年来,阳江政府限制海水养殖规模的主要原因有_。【基础知识梳理】一浅水 200 平缓 4000 V 构造 45 稳定 陡峻 大 全球 薄弱二运动 物理 魏格纳 联合古陆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轴部 扩展 传送带 岩石圈 塑性 流动 侧 构造活动 球面 对流 粘滞 张裂 聚合 全球 机理【课堂训练】1【答案】(1)D(1分)(2)大陆架 坡度小 生物资

13、源 海底矿产资源 化学资源(5分) (3)亚欧 太平洋 海岭 火山 地震 地热(6分)(4)东海油田位于东海大陆架上,是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油田与日本冲绳诸岛之间的海底被冲绳海槽分开;石油是地质年代的有机物质沉积于海底,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的,而这些沉积物质主要是由河流从中国大陆上带来的;日本的少数海岛与中国大陆不可能对等地平分东海,故东海油田的开发是我国主权范围之内的事。(6分)【解析】本题考查海底地貌及海洋资源、海洋权益等知识。2【答案】(1)大陆架(2分) 水深在200米以内,坡度平缓(2分)(2)向南(或向西南)(2分)(3)阳江(2分) 广州附近海域有珠江的大量淡水汇入(2分)(4)缓解人多地少的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