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_图文_第1页
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_图文_第2页
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_图文_第3页
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_图文_第4页
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20卷 第 5期 陇东学院学报 Vol . 20 No . 5 2009年 9月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ep. 2009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王 鑫 3(陇东学院 生命科学系 , 甘肃 庆阳 745000摘 要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天然油松林土壤为对象 , 研究了不同土层的腐殖质组成、 形态及胡敏 酸的光学特征 。 结果表明 :油松林植被可以显著提高表层 (0-20cm 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含量 。 各层土壤 HA /FA 1, HA /FA 和各结合形态由表层至下层呈下降趋势 。从腐殖质的组成 、 结合形态以及由不同结合

2、 形态胡敏酸的光密度曲线 、 胡敏酸的色调系数 ( l ogK 和相对色度 (RF 变化综合分析表明 :油松林植被 使土壤的腐殖化程度减弱 , 对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的能力下降 , 表层土壤的氧化稳定性及土壤腐殖质的品 质降低。因此 , 在人工植被建设与改造过程中 , 。关键词 :天然油松林 ; 腐殖质 ; 胡敏酸 ; 色调系数 ; 相对色度中图分类号 :S153. 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5Study cs ofForest i n Zi wuli n g M ount a i nWANG Xin(en t of L ife S cience, L ogdong U n i

3、versity, Q ingyang 745000, Gansu, Ch ina A 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Chinese p ine f orest s oil on the Zi w uling mountain of Loess Plateau, we have comp rehensively studied the different s 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dep ths, mor phol ogy and itself op tical characteri

4、stics of hu mus acid . The results show that:natural Chinese p ine f orest s oil have a str onger ability t o increase the s 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t surface layer . Soil at layer HA /F A 1, HA /F A have a trend that it will reduce with the dep ths increased . The co mpositi on and mor phol ogy

5、 of organic matter and Humus acid fr om the t one coefficient ( l og K and changes of rela 2 tive col or RF analysis shows that:natural p ine f orest could reduce the hu mus degree and ability t o f or m the better s oil structure . Besides, it als o reduced the organic matter and the stability of o

6、xygenati on of surface s oil . So, in the p r ocess of p lanting, the Chinese p ine forest should arrange in gr oup s with t op -community and sub t op -co mmunities .Key w ords:natural Chinese p ine; humus; hu mus acid; l og K; RF 土壤腐殖质是一类高分子有机物 , 是动植物 残体通过微生物分解、 合成的产物 , 也是衡量土壤 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1近年来国内许

7、多学 者对子午岭林区内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的组成及 土壤有机质的研究较多 , 但对子午岭植物群落与 土壤腐殖质性质相结合的研究报道较少 (2002, 王 百群 , 2003, 周印东 , 2005, 周正朝 , 2006, 刘勇 , 对子 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内土壤腐殖质性质变化的 研究未见报道。 油松 (Pinus tabulaef or mis 为该区 森林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的先锋群落与亚顶极 群落 ,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建设中 , 油松树种的 搭配具有重要的作用 , 但树种的选择与合理搭配3收稿日期 :2009203206基金项目 :陇东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XYZK0508作者简介

8、:王 鑫 (1956 , 男 , 甘肃镇原人 , 硕士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教学和研究 . 是一个重要方面 , 单一树种构成的人工植被虽然 在短期内可以使植被盖度得以有效恢复 , 但是群 落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 主要表现在群落生产力逐 渐降低、 景观特征呈现衰败迹象 , 而对土壤肥力影 响最主要的腐殖质组成与性质 , 更是不可忽视的 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天然油松林群落内不同土 层腐殖质性质差异的研究 , 揭示各层土壤腐殖质 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 从而为本区天然油松林 的保护与再生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 , 认识不同植 被与其生存的土壤生态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合 理运用生

9、态学原理指导人工植被建设将有助于 这一问题的解决 ,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天然森林群 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及其结构特征 , 无疑对于黄土 高原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 1 研究区概况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林区南端的正宁 县中湾林场 , 地理坐标为 108o 27 E, 35o 17N,堆积和侵蚀交替形成的沟壑地貌 -1756m, 年均温 9. 3 ,-9. 3m m, 土 的影响 , , 阴坡和阳 坡差异很大。 2子午岭林区虽为油松自然分布地 带 , 但因长期人为干扰 , 油松呈天然群落者仅见于 正宁县中湾林区 , 海拔 1450-1750m 的八只窑有 300公顷

10、的天然油松林 , 西坡林区岳王山也有小 片的天然油松林。 3该区处于森林草原、 半干旱草 原过渡地带 , 森林大部分系屡经破坏后而形成的 天然次生林。 在中国植物区系上隶属于泛北极 植物区、 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地区黄 土高原植物亚地区。 4天然油松常形成单优群落 , 主林层主要由油松占据 , 但混有一定数量的演替 先锋树种 , 如山杨 (P opulus davidiana 、 白桦 (Bet 2ul p laty phylla 、 杜梨 (Pyrus P betulaef olia 等。 同 时随林龄阶段的变化亦出现由幼苗组成的更新 层和幼树组成的更替层 , 并出现了大量的辽东栎

11、 (Qercu slia otungensis 、 青榨槭 (Acerdavidii Fran 2 ch A davidii 、 漆树 (T oxic odendr on verniciflnu m 等阔叶树种 , 表现出良好的恢复和向原始类型靠 近的 发 展 趋 势。 林 下 灌 木 层 有 虎 榛 子 (O s 2 try op sis davidiana 、 胡 枝 子 (L . bic ol or 、 黄 刺 玫 (Ros e . xanthina 、 樱草蔷薇 (Ros a p ri m ula 、 灰栒 子 (C ot oneaster acutif olius 、 水栒子 (C

12、ot oneas ter 2 multifl orus 、 土庄绣线菊 (S p iraea pubes cens 、 毛 樱桃 (Prunus t o ment os a 、 茶条槭 (A . ginnala 、 陕 西荚 (V iburnu m s chensianu m 、 北京丁香 (Syringa . pekinensis 、 忍冬 (Lonicerass p . 、 卫矛 (Eu ony mus . alatus 等 , 但是现场调查表明数量均很少 ; 草本层 主要有披针苔草 (Carexlance 、 唐松草 (T hal 2 ictru mss p . 糙苏 (a 、 茜草 (

13、Rubiac E . oru m 、 卷叶 . oliu m 、 大火草 (Ane mo 2 t 、 异叶败酱 (Patriniheter ophyua 等。 4 , 且分布的生物量也极少。1. 2 样品采集与处理2007年 7月 , 在子午岭天然油松林区内选择 6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将土壤表层的枯枝落叶层 除去 , 采用 S 形采样方法 , 用土钻在每个采样点采 取 0-10c m, 10-20c m, 20-40c m, 40-60c m, 60 -80c m 五个层次共 30个土样 , 分别混合后装入 塑料袋 , 带回室内将采集的样品除去植物根系、 石 块等 , 然后在室内常温下晾干、 研

14、磨、 全部过 2m m 筛 , 袋装密闭备用。 测定所需的样品采用 “ 四分 法 ” 取样。 5先全部通过 1m m 孔径筛 , 再从过 1 m m 孔径筛的土样中均匀取出 1/4,通过 0. 25m m 孔径筛。1. 3 分析方法表 1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层次 ( 总有机碳T OC (g/kg腐殖质各组分碳 (g/kg 占 T OC (%胡敏酸 (H A 富里酸 (F A 胡敏素 (H M F A H A H MP Q水溶性有机碳 (g/kg占 T OC%0-1035. 26a 1. 76a 9. 80a 23. 06a 5. 027. 865. 215. 20. 70a 2. 0 10-20

15、26. 42a 0. 88b 5. 19b 19. 97a 3. 319. 675. 714. 50. 37b 1. 4 20-4010. 98b 0. 86b 2. 48c 7. 35b 7. 822. 666. 925. 70. 29c 2. 6 40-608. 91b 0. 56c 1. 95c 6. 70b 8. 429. 359. 222. 30. 20d 3. 1 60-806. 65b 0. 21d 1. 88c 3. 94b 2. 421. 175. 210. 00. 12e 1. 3 表中数据为 6个样品的平均值 , P Q (% :HA /(H A +F A 显著性检验采用

16、 S . S . R 法 , P 0. 0583陇东学院学报 第 20卷 土壤有机碳测定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 5腐殖 质结 合形 态采用熊毅 -傅积平改进法测定 , 6,7腐 殖质 组分测定用科诺诺娃法。 8胡敏酸的光学性 质用 Sugahara 9. 10法测定 , l ogK 为色调系数 , 在 不 调 节含 碳量的情况下 , 测定胡敏酸溶液在波长 400n m 和 600n m 处 的吸 光值对 数的 差值。 RF 为 相 对 色度 , 指 胡敏酸 溶液 在波长 600n m 处的吸光 值除 以 30m l 该溶液所消耗的 0. 02mol/LKMn O 4的毫 升数 再乘以 1000。

17、 11用 Excel 2003对实验数据进行 统计 分析 , 采用 S S R 法检验数据差异的 显著 性。2 结果与讨论2. 1 对土 壤腐 殖质组 分的 影响表 1表 明 , 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内土壤有 机 碳 随土 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降低的特征 , 采用 S . S . R 法检 验 , 尤以 0-10c m 与 10-20c m 和 10-20c m 与 20-40c m 之间的降低较为明显 , 以下各 层之 间的 差异不 显著 ; 0-10c m 、 10-20c m 与 20c m 以下 各层 之间差 异达 显著降低趋势水平 ,下有 机质 含量虽呈降低趋势 ,于天 残叶 的积累

18、, 天然油松林群落对 0-20c m 土壤有 机质 的积累 仍具 有相 当重要 的作 用。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反映了土壤形成 条件 及形成过程。 在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内 , 土壤 形成过程主要是淋溶黏化过程和碳酸盐淋 溶 淀 积过程 , 典 型的 灰褐土 剖面具有腐殖质层。 13结 果 表明 , 天然油松林植被下土壤胡敏酸含量明 显 低 于富里 酸含量 , 与黄绵土人工草地及黒垆土 农田 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 17,18随着土层深度的加 深 , 有机 碳和腐 殖质 组分 H A 、 F A 和 H M 含量也 呈 现 出 降低的规律性变化。 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 含量 在 0-10c m 与

19、 10-20c m 土层差异均达显著 水平 , 富 里酸 20c m 以下各层差异不显著 ; 胡敏酸 20c m 以下各层之间均达显著差异 , 除 H A 外 (10 -20c m 与 20-40c m 差异不显著 , 但 20-40c m 以 下各 层均达显著性差异 10-20c m 与 20-40c m 均达显著差异 ,异 各层腐 , 腐 , 其相关 0. 97933(n =5, r0. 01=0. 874, y =0. 132+0. 269x 。表 2 土壤腐殖质的结合形态层次 (c m HE 稳结态 HE 紧结态 HE (g/kg松 /稳比HE /HE 松 /紧比HE /HE HE +

20、HE0-1010. 85(0. 43 a 7. 8(0. 20 a 16. 65(1. 74 a 1. 390. 6518. 66 10-206. 12(0. 31 b 5. 5(0. 27 b 14. 74(1. 86 a 1. 100. 4211. 08 20-402. 95(0. 19 c 2. 8(0. 16 c 5. 17(0. 77 b 1. 030. 415. 10 40-601. 72(0. 17 d 1. 9(0. 03 d 5. 23(0. 74 b 0. 880. 333. 68 60-801. 19(0. 06 d 1. 7(0. 06 d 3. 72(0. 19 b

21、0. 680. 322. 93 表中数据为 6个样品的平均值 , 括号中的值为标准差。 显著性检验采用 S . S . R 法 , P 稳结态 , 而 40-80c m 土层 中稳结 态 松结态 , 各结合形态由表层至下 层均 呈降低趋势。 显著性检验表明 , 松结态与稳 结态 有机碳含量 0-10c m 至 20-40c m 土层之间 的差 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 以下各层差异不显著。 紧结 态变化 趋势与总有机碳相同。 松 /紧比值越 93 第 5期 王 鑫 :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群落土壤腐殖质性质的研究 低 , 则土 壤的 腐殖化 度越 低 , 对形成 良好 土壤结构 的能 力减 弱 , 反

22、之亦 然。 15松 /紧 比与松 /稳比都是 表层 中层 下层 , 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但由 松 /稳 比值分析 , 油松林植被下土壤的松结态腐 殖 质 所占 比例很小 , 充分说明在此过程中土壤的 腐 殖 化程 度减少 , 对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的能力 下降 , 土 壤肥 力明显 退化。图 1 不同 土层松 结态 胡敏酸 光密 度曲线图 2 不同 土层稳 结态 胡敏酸 光密 度曲线2. 3 胡敏 酸的 光学性 质2. 3. 1 光密 度曲 线胡敏酸的光学性质是判断土壤腐殖质特性 的重 要依 据。 在不调含碳量的情况下 , 胡敏酸的 光密 度曲 线见图 1和 图 2。结果 表明 , 松结态胡敏酸

23、的光密度曲线各层之间 变化 分异及其明显 , 其中以 40c m 深度以下变化 缓慢 , 而 0-40c m 土层变化明显 , 曲线的陡度加 大 , 说明 , 油 松林植 被对 土壤胡 敏酸 的影响 主要在 表层 (0-40c m ; 稳结态胡敏酸的光密度曲线的 吸 光 值比松 结态 小 2-4倍 , 对 稳结态胡敏酸的光 学性 质影响不敏感。 由此说明 , 降低胡敏酸分子 复杂 程度的 主要 因素 来自于 松结 态腐殖 质。2. 3. 2 l ogK 和 RF 值的变 化研究表明 :H A 的 l ogK 、 RF 与它们组成中 的羧 基、 羰基、 甲氧 基和 醇羟基 的含 量以及 平均分

24、子量 之间呈 显著 的正 (或 负 相 关。 一 般来 说 , H A 的 l ogK 越高 (或 RF 越低 , 则 它们的羧基、 羰基 和酚 羟基的 含量越低 , 而甲氧基和醇羟基的含量 越高 , H A 的氧 化程度越低 ,17,19,20由此说明胡敏酸在分 子结构上变得简单 , 组成上变得年轻 ; 反之 , 胡敏 酸分子 的复 杂程 原子团多 , 缩 , , 光密 , , 1982; 刘长怀等 , 刘树庆等 , 1989 。 表 3可以结态胡敏酸与稳结态胡敏酸在光学性质 上有 很大的区别 , 即各层松结态胡敏酸的 E 4/E 6和 l ogK 均较 稳结态 胡敏酸高 , 而 RF 均较

25、低 , 属 于不 成熟的 腐殖 质 ; 相对而 言 , 稳结 态胡敏 酸则较 为成 熟 , 其结果与胡敏酸的光密度曲线一致。 油 松 林 植被影响下 , 致使土壤松结态胡敏酸的 E 4/E 6和 logK 提高 , 而 RF 下降 , 又充分说明胡敏酸 在分 子结构 上变 得简 单 , 在 组成 上变 得年轻 , 这与 油松 林为针 叶林 , 其 分解产 物为 强酸 性物质有关。 稳结 态胡敏酸的 l ogK 和 E 4/E 6比值低 , 且变幅 相对 小 , 这可能与稳结合态胡敏酸与粘粒结合较紧密 而受其保护有关。 松结合态胡敏酸和稳结 态胡 敏酸的 RF 值由表层至下层明显的升高 , 进

26、一步 说明油松林能使表层土壤的氧化稳定性降 低 , 使土壤肥力水平及土壤腐殖质的品质降低。 因此 , 在 人工植 被建 设与改 造过 程中 , 油松 林林分 所占 比例不 能过 大。表 3 天然油松林不同结合形态胡敏酸的光学性质土层 (c m 松结合态 (稳结合态 (平均值E 4/E6 l ogKRF E 4/E6 l ogKRF E 4/E6 l ogKRF 0-106. 851. 92432. 14. 431. 48746. 95. 641. 70639. 510-207. 071. 95629. 53. 901. 36248. 25. 491. 65938. 920-406. 471.

27、86731. 33. 691. 30446. 95. 081. 58639. 140-605. 331. 67419. 63. 031. 10761. 24. 181. 39140. 460-804. 901. 58941. 63. 041. 11195. 63. 971. 35068. 604陇东学院学报 第 20卷 3 结论和讨论油 松林 植被 可以显 著提高表层 (0-20c m 土 壤有 机碳 和胡敏 酸含 量 , 20c m 以下各层呈降低趋 势 , 说明油松林植被对表层土壤 (0-20c m 具有 较强 的 “ 汇 ”碳 功能。 可提取腐殖质的 H A /F A 和 不 同 结合

28、形态胡 敏酸 的 RF 和 l ogK 由表层至下 层均 呈规律性分布 ; 0-40c m 范围内松结合态 稳 结 合态 , 而 40-80c m 范围内 稳结 合态 松结合 态 , 其松 /稳、 松 /紧比值均呈下降趋势。 从腐殖 质的 组成和结合形态以及由不同结合形态胡敏 酸的 光密度曲线、 RF 和 l ogK 变化综合分析表 明 , 油松 林植 被使土 壤的 腐殖化 程度 减弱 , 对形成 良 好 的土 壤结构的能力下降 , 而且使表层土壤的 氧化 稳定 性及土壤腐殖质的品质降低。 因此 , 在 人 工 植被 建设与改造过程中 , 油松林林分所占比 例 不 能过 大 , 而应该合理与子

29、午岭的顶级群落和 亚顶 级群 落树种 (如山杨、 辽东栎 搭配。 如果要 进一内在样 才 能够 得出更步对腐殖 质性参考文献 :1闫娥 , 孙文凤 . 土壤腐殖质的分析化学研究现状 J. 青海 大学学报 , 2000, 18(5 :17-22.2张平仓 , 郑粉莉 . 子午岭地区自然区域特征和土壤侵蚀的 关系 J.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 1993, (17 :11-16.3刘立品 . 子午岭木本植物志 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 1998. 29-30.4张希彪 , 郭小强 , 周天林 , 上官周平 . 子午岭种子植物区系 分析 J.西北植物学报 , 2004, 24(2 :267-274.5鲍士旦 . 土壤农化分析 (第三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 , 1999. 21-33. 6熊毅 , 等 . 土壤胶体第二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5. 55-73.7傅积平 . 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的分组测定 J . 土壤通报 , 1983, 14(2 :36-37.8严昶升 . 土壤肥力研究方法 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88. 263-280.9K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