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员培训资料_第1页
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员培训资料_第2页
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员培训资料_第3页
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员培训资料_第4页
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员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列伯学员版新内审员培训资料员培训资料第一第一部分部分 实验室认可概论实验室认可概论一、合格评定概念一、合格评定概念1 1. . 合格评定合格评定定义:定义:与与产品、过程、体系、人员或机构有关规定要求产品、过程、体系、人员或机构有关规定要求得得到满足的证实。到满足的证实。2.2.合格评定机构合格评定机构 从事合格评定服务的机构。从事合格评定服务的机构。3.3.认可机构认可机构 实施认可的权威机构。实施认可的权威机构。注:认可机构的权力通常源自于政府。注:认可机构的权力通常源自于政府。一、合格评定概念一、合格评定概念2. 2. 合格评定领域合格评定领域o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实

2、验室认可,检查机构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认证和审核机构认可,审核员、评审员及培认可,认证和审核机构认可,审核员、评审员及培训机构认可、注册等。训机构认可、注册等。o实验室认可包括:检测、校准、医学、能力验证提实验室认可包括:检测、校准、医学、能力验证提供者、标准物质生产者、生物安全、等实验室。供者、标准物质生产者、生物安全、等实验室。3 3、认证与认可、认证与认可o认可:认可: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的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的能力的第三方证明。能力的第三方证明。o认证:认证:与产品、过程、体系或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与产品、

3、过程、体系或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 “第三方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的书面保证(第三方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的书面保证(o认可与认证的区别认可与认证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证认可条例对认证认可的定义:o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o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二、二、我国两种检验检测机构评价制度我国两种检验检测机构评价制度1

4、 1、实验室实验室认可认可 认可机构依据程序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校准所给予的正式承认。 1 1)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室认可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室认可o 客观需要的产物客观需要的产物 贸易发展的需要贸易发展的需要 质量认证发展的需要质量认证发展的需要 社会公证活动的需要社会公证活动的需要 政府管理的需要政府管理的需要2)实验室认可的意义o表明具备了按国际标准开展检测/校准服务的能力,提供可信、有效的数据;o提高威信、增强竞争能力,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信任;o促进管理体系的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实现总体目标;o可在认可的检测能力范围内使用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标识和ILAC国际互认联合

5、标识;o促进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3 3)实验室认可活动的演变实验室认可活动的演变o 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NATANATA(澳)(澳)o 发展过程发展过程 六十年代六十年代 BCS UKAS (英)(英) 七十年代七十年代 NACLANACLA(美)(美) IANZIANZ(新)等(新)等 八十年代八十年代 KOLASKOLAS(韩)(韩)HOKLAHOKLA(HKASHKAS) CNLACNLA(台)等(台)等 九十年代九十年代 CNACL CNACL CCIBLAC3 3)实验室认可活动的演变实验室认可活动的演变o 区域性组织区域性组织 EAL EAEAL EA(

6、欧洲)(欧洲)APLACAPLAC(亚太地区)(亚太地区) IAACIAAC(中美州)(中美州)SADCASADCA(南部非洲)(南部非洲)o世界性组织世界性组织ILACILAC(Conference CooperationConference Cooperation)4 4)我国的实验室认可体系我国的实验室认可体系 o自愿申请原则自愿申请原则o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o专家评审原则专家评审原则o国家认可原则国家认可原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

7、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简称简称CNASCNAS)2 2、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认定o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63号)o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制定。从2015年8月1日开始实施。2 2、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2 2、检验检测机构检验

8、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认定o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业技术组织。o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本条件和技术能力

9、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2 2、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果的;(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结果的;(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结果的;(四)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四)为社会经济

10、、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果的;(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2 2、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认定o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2 2、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资质认定o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检验检测 机构资质认定工作o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检验检测机 构资质认定的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 工作o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技术监督主管 部门负

11、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o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负责所辖 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3 3、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认可与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异同资质认定的异同不同点:不同点: 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对象和范围的不同 依据和性质的不同依据和性质的不同 组织和实施的不同组织和实施的不同 相同点:相同点: 主管部门相同主管部门相同 目的相同目的相同 考核内容相同考核内容相同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认可与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异同资质认定的异同l不同点:对象和范围的不同不同点: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异同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异同l依据和性

12、质的不同依据和性质的不同 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异同实验室认可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异同组织实施的不同组织实施的不同 第第二部分二部分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 准则准则 (CNAS-CL01:2006) 前言、范围及引用标准前言、范围及引用标准o前言前言o范围范围o引用标准引用标准前言前言前言表达了3个方面的内容:o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内容o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与ISO9001的关系o如何满足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oCNAS/CL01CNAS/CL01:

13、2006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等同采用ISO/IEC17025ISO/IEC17025:20052005o准则包含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为证明其按管理体系运行,具有技术能力并能提供正确的技术结果所必需满足的所有要求 o准则包含了ISO9001ISO9001中与实验室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检测和校准服务有关的所有要求,因此,符合准则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也是依ISO9001ISO9001运作的。实验室符合ISO9001ISO9001的要求并不能证明实验室具有出具技术上有效数据和结果的能力;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也不意味着其运作符合ISO900ISO9001的所有要求oCNAS根据不同领域的专业特点,

14、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认可准则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说明进行补充说明和解释。o申请认可的实验室应同时满足准则及相应领域的应用说明1、范围范围1.1应用范围: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实验室制定的方法1.2适用范围:所有从事检测和校准的组织p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实验室p将检测和/或校准作为检查和产品认证工作一部分的实验室p不论实验室人员数量多少,或检测和/或校准范围大小p当实验室不从事本准则所包括的一种或多种活动时,可裁剪相关条款。o第一方实验室:组织内的实验室,检测或校准自己生产的产品,或委托某实验室代表其检测或校准自己生产的产品,数据为我所用。目的是提高和控制产品质量 。一般使用企业标准。o第二方实验

15、室:组织内实验室或委托某实验室代表其检测或校准供方提供的产品,数据为我所用。目的是提高和控制供方产品质量。一般使用约定标准。o第三方实验室:独立于第一方实验室和第二方实验室 , 为社会提供检测或校准服务的实验室,数据为社会所用。目的是提高和控制社会产品质量。一般使用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1.3 “准则”的注是对正文的说明、举例和指导。1.4 “准则”是CNAS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进行认可的依据,为实验室建立质量、行政和技术运作的管理体系,以及为客户、法定管理机构对实验室的能力进行确认或承认提供指南 管理体系: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体系1.5 “准则”不包含实验室运作中应符合的法规和安全要

16、求。1.6 实验室遵守本“准则”要求,其针对检测和校准所运作管理体系也就满足了ISO9001的原则。2、引用标准oISO/IEC 17000 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oVIM,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3. 术语和定义o本准则使用ISO/IEC 17000 和VIM 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o注:若ISO 9000 与ISO/IEC 17000 和VIM 中给出的定义有差异,优先使用ISO/IEC 17000 和VIM 中的定义。 4、管理要求4.1 4.1 组织组织4.2 4.2 管理体系管理体系4.3 4.3 文件控制文件控制4.4 4.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4.

17、5 4.5 检测和校准的分包检测和校准的分包4.6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7 4.7 服务客户服务客户4.8 4.8 投诉投诉4.9 4.9 不符合检测和不符合检测和/ /或校准工作的或校准工作的控制控制4.10 4.10 改进改进4.11 4.11 纠正措施纠正措施4.12 4.12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4.13 4.13 记录的控制记录的控制4.14 4.14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4.15 4.15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4.1 组织组织1、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4.1.1)2、实验室的责任(4.1.2)3、管理体系应覆盖的范围(4.1.3)4、公正性要求(4.1.4)5、

18、组织要求(4.1.5)6、内部沟通(4.1.6)4.1 组织4.1.1实验室必须是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o独立的法人o母体中的一部分4.1.2实验室的责任o满足本准则的要求o并能满足客户o法定管理机构o对其提供承认的组织4.1.3实验室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o固定设施内:固定的场所和设施设备o离开固定设施的场所:如汽车试验场、开扩场。o临时的设施:为临时检测或校准需要而配备的设施和设备。如现场检测(校准)。o移动的设施:为移动或流动检测或校准需要而配备的设施、设备。4.1.4 独立性公正性要求 实验室所在的组织还从事检测和/或校准以外的活动,应识别潜在利益冲突,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有影响的关键人员

19、的职责。o第一方实验室o第三方实验室4.1.5 组织的要求a) 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来履行职责;b) 有措施确保其不受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压力和影响;c) 有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政策和程序;d) 有政策和程序保证其公正性、判断力和诚实性;e) 确定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f) 规定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g) 由熟悉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地监督;h) 有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确保实验室运作质量所需的资源;i) 指定一名员工作为质量主管应赋予

20、其能确保管理体系实施的责任和权力。应有直接渠道接触最高管理者;j) 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k) 确保实验室人员理解其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为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4.1.6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就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事宜进行沟通4.2 管理体系管理体系o如何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4.2.1)o质量手册应包含的内容(4.2.2;4.2.5;4.2.6)o最高管理者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4.2.3;4.2.4;4.2.7)4.2 管理体系4.2.1 实验室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达到确保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所需的要求;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

21、员,并被其获取、理解和执行。4.2.2 质量手册应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声明,。应制定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加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在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发布。质量方针o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授权发布。o是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方向o质量方针声明应在质量手册中阐明。o质量方针应有自己的特色质量目标o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o建立质量目标应遵循可测量、协调一致、合理、有挑战性和可实现等原则o质量目标应依据质量方针制定。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o质量目标应在实验室的相关部门及各层次上分解。4.2.3 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结合4.10)4.2.

22、4 最高管理者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法定要求的重要性传达到组织。()4.2.5 质量手册应包括或指明含技术程序在内的支持性程序,并概述管理体系中所用文件的架构。4.2.6 质量手册中应规定技术管理者和质量主管的作用和责任,包括确保遵循本准则的责任。4.2.7当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的变更时,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其完整性。文件架构4.3 文件控制o文件的定义文件的定义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信息及其承载媒体。(。(信息:有意义的数据)信息:有意义的数据) 文件可承载在纸张、磁盘、光盘、照片上,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o文件的作用文件的作用 文件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o文件的分类文件的分类 内部文件、外部文件

23、;质量文件、技术文件 4.3 文件控制文件控制o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及其内容(4.3.1;4.3.2.2)o文件的批准与发布(4.3.2) 文件的标识(唯一性、状态)(4.3.2.3)3. 文件的变更(4.3.3)(尤其注意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内的文件)4.3.1总则o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文件控制程序o控制构成其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 内部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张贴品等。 外部文件:法律法规、标准、图纸、手册等。4.3.2文件的批准和发布4.3.2.1 防止使用无效和/或作废的文件o凡作为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所有文件,在发给实验室人员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授权人员审查并批准;o建立识别

24、管理体系中文件当前的修订状态和分发的控制清单或等效的控制程序并使之易于获得。4.3.2.2文件控制程序应确保:在对实验室有效运行起重要作用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定期审查文件,必要时进行修订,以保证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的要求;及时地从所有使用和发布处撤销无效或作废的文件,或用其他方法确保防止误用;处于法律或知识保存目的而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有适当的标记。4.3.2.3文件的唯一性标识 实验室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应有唯一性标识:4.3文件变更4.3.3.1 文件的变更应由原审查责任人进行审查和 批准。被另有指定的人员应获得进行审查 和批准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4.3.3.2 更新的或

25、新的内容应在文件或适当的附件 中标明。4.3.3.3 如果实验室的文件控制系统允许手写修改, 则应确定修改的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 有清晰的标注、签名缩写并注明日期。修 订的文件应尽快地正式发布。4.3.3.4 应制定程序来描述如何更改和控制在计算 机系统中的文件4.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o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及其内容(4.4.1)o保存评审记录(例行、简单、重复性和新的、复杂的和先进性的处理方式)(4.4.2)o分包的评审(4.4.3)o合同的偏离应通知客户(4.4.4.)o合同的修改应重复同样的评审过程(4.4.5)4.4.1 建立和保持评审程

26、序。为签订合同而进行评审的政策和程序应确保:a) 对客户的要求(包括所用方法在内)应形成文件;b) 实验室有能力和资源满足这些要求;c) 选择适当的、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方法;评审的时机:工作开始之前,解决任何差异,双方接受合同。4.4.2 保存评审的记录 例行和简单任务的评审; 重复性的例行工作评审; 新的、复杂的或先进的任务评审4.4.3 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被实验室分包出去的任何工作。4.4.4 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客户。4.4.5 工作开始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应重复同样的评审过程,并将修改内容通知受影响的人员。4.5 检测和校准的分包o分包的原则o分包的形式o分包的责任o分包的记录4.5

27、检测和校准的分包4.5.1 分包的原则:为预料的原因或持续性的原因;实验室应分包给有能力的分包方。4.5.2 分包安排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最好是书面的同意。4.5.3 应就分包方的工作对客户负责,由客户或法定管理机构指定的分包方除外。4.5.4 应保存所有分包方的注册记录,并保存其符合本准则的证明记录。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o建立两个方面的程序文件(4.6.1)o确保只有在经过检查或验证了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并保存记录。(4.6.2)o采购文件发出之前,其技术内容应经过审查和批准(4.6.3)o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保存评价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4.6.4)4.6

28、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1 应有选择和购买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政策和程序。还应有与检测和/或校准有关的试剂和消耗材料的购买、接受和存储的程序。4.6.2 应确保所购买的影响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所使用的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只有经检查或验证后才能投入使用。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应保存符合性检查活动的记录。4.6.3 影响实验室输出质量的物品的采购文件,在发出之前,其技术内容应经过审查和批准。4.6.4 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保存评价的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4.7 服务客户 应在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积极与客户或其代表合作。a)a) 允许客户进入实验室

29、的相关区域直接观察为其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b)b) 客户出于验证目的所需样品的准备、包装和发送。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技术方面沟通、建议和指导,以及根据结果得出的意见和解释。实验室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当与客户保持沟通。实验室应当将延误或偏离通知客户。4.7.2 4.7.2 应向客户征求反馈。应使用和分析这些意见用以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活动及客户服务4.8 投诉o实验室应有处理投诉的政策和程序o应保存所有投诉的记录以及针对投诉所开展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记录。4.9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o有不符合工作控制的政策和程序 对不符合进行控制的要求(5个方面) 对不符合的识别(注)2. 执行纠正措施程

30、序4.9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不符合:未满足要求不符合的两种情况:管理体系的不符合项不合格品:数据和结果不合格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 指其工作的任何一方面或该工作的结果不符合实验室的程序要求或客户的约定要求4.9.1 4.9.1 实验室应有政策和程序。该政策和程序应确保:a) 确定对不符合工作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包括必要时暂停工作、扣发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b) 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c) 立即进行纠正,同时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作出决定;d) 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e) 规定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对实验室的运作与其政策和程序的符

31、合性产生怀疑时,应立即执行纠正措施程序。 4.10 改进 实验室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o持续改进要求实验室不断寻求对其过程改进的机会。改进措施可以是日常的改进活动,也可是重大的改进项目。因此,持续改进的过程和活动必须进行策划和管理。4.11 纠正措施o应制定纠正措施政策和程序(4.11.1)o调查根本原因(4.11.2)o选择和实施纠正措施(4.11.3)o监控纠正措施的有效性(4.11.4)o附加审核(4.11.5)4.11纠正措施4.11.1 实验室应制定纠正措施政策和程序。以便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偏离质

32、量体系或技术运作中的政策和程序时实施纠正措施。4.11.2 纠正措施应调查根本原因o从确定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开始o原因分析是最关键有时也是最困难的部分o根本原因通常并不明显,要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所有潜在原因 4.11.3 选择和实施最可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o确定将要采取的纠正活动o选择和实施最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的措施o纠正措施的力度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 小相适应(要考虑经济因素)o将纠正活动调查所要求的任何变更制订成文件 并加以实施 4.11.4 应监控纠正措施的有效性。4.11.5 附加审核当不符合或偏离影响实验室符合其政策和程序, 或符合本准则时,应尽快对

33、相关活动区域进行审核。4.12 预防措施应时识别不符合的潜在原因和所需的改进o无论技术方面还是质量体系方面,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不符合的发生,并借机改进o制定、执行和监控预防措施计划。4.12.2应有预防措施程序,以确保其有效性。 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异同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异同4.13 记录的控制o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包括内审、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相关的质量活动记录。o技术记录:技术记录:技术记录是进行检验和/或校准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积累。它们表明检测和/或校准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或规定的过程参数。 技术记录可包括表格、合同、工作单、核查表、工作笔记、控制图、外部和内部检测报告

34、及校准证书、客户信函、文件和反馈4.13 记录的控制o建立和保持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 记录的要求、存储条件、保存期 记录的安全保护和保密 保护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2. 技术记录的要求(信息充分、当时记录、划改)总则4.13.1.1 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4.13.1.2 记录应清晰明了,便于存取,存放并保存在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应规定保存期。4.13.1.3 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4.13.1.4 实验室应保护和备份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4.13.2技术记录4.13.2.1 实验室应将技术记录按规定

35、的时间保存。 每项检测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并确保该检测或校准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人员的标识。4.13.2.2 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并能分类识别。4.13.2.3 当记录中出错时,应划改,不可擦涂掉。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4.14 内部审核o内审的程序及其内容(目的、周期、范围、计划、主持者、内审员)o采取纠正措施的要求o内审的记录o跟踪审核及记录4.14 内部审核4.14.1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进行内审,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o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及

36、检测和/或校准活动o质量主管负责组织内审o内审员应具备条件4.14.2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调查表明实验室的结果已受影响,应书面通知客户。4.14.3 审核活动的领域,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予以记录。4.14.4跟踪审核活动并验证和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监督员与内审员的比较 4.15 管理评审o管理评审的程序及评审主持者和目的及内容(管理评审包括对日常管理会议中有关议题的研究)o管理评审的输出和要求4.15 管理评审4.15.1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变更

37、和改进o评审输入:11个方面o注1、注2、注34.15.2应记录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由此采取的措施。 管理者应确保这些措施在适当和约定的时限内得到实施。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关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的关系5 技术要求 5.1 5.1 总则总则 5.2 5.2 人员人员 5.3 5.3 设施和环境条件设施和环境条件 5.4 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5.5 5.5 设备设备 5.6 5.6 测量溯源性测量溯源性 5.7 5.7 抽样抽样 5.8 5.8 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 5.9 5.9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检测和校准结

38、果质量的保证 5.10 5.10 结果报告结果报告 5.1 总则 5.1.1 决定实验室检测和/或校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 人员(5.2); 设施和环境条件(5.3);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5.4); 设备(5.5); 测量的溯源性(5.6); 抽样(5.7); 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5.8)。 5.1.2 上述因素对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程度,在(各类)检测之间和(各类)校准之间明显不同。实验室在制定检测和校准的方法和程序、培训和考核人员、选择和校准所用设备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5.2 5.2 人员人员o管理层应确保人员的能力(四类人员、在培人员、特定资质人员)o培训的

39、政策和程序;目标和计划及其有效性评价o确保非固定人员胜任且受到监督,并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工作o工作描述o5类人员的授权及与资格、能力和培训等相关记录5.2 5.2 人员人员5.2.1 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4类专门的人员的能力。对在培员工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5.2.2 实验室管理者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任务相适应。应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5.2.3 实验室应使用长期雇佣人员或签约人员。实验室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应确保这些人员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5.2.

40、4 实验室应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进行描述。5.2.5 管理层应授权5类专门的人员。实验室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或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取。5.3设施和环境条件o设施、环境条件的要求o对环境条件的监测、控制和记录o对不相容区域的有效隔离o对进入和使用特定区域的控制o内务管理及其专门的程序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1 实验室设施应有利于检测和/或校准的正确实施。在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活动时,应予特别注意。对影响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5.3.2 对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

41、。 当环境条件危及到结果时,应停止检测和校准。5.3.3 应进行相邻区域隔离。以防止交叉污染。5.3.4 对特定区域应进行人员进出的控制,实验室应确定控制的范围。5.3.5 应确保实验室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制定专门的程序 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o应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的检测和/或校准。必要时编制作业指导书;偏离的规定o选择方法的要求o实验室制定方法的要求o非标准方法的要求o方法的确认o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的要求o数据控制要求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4.1 总则o实验室应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测和/或校准。o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

42、应有指导书,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员工取阅。o对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仅应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授权和客户接受情况下才允许发生。方法的选择o实验室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适用于所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o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除非该版本不适宜或不可能使用。必要时,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补充。o当客户未指定所用方法时,实验室应选择标准方法、非标方法、实验室制定的方法,并通知客户。o在引入检测或校准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标准方法。如发生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o当客户建议的方法不适合,应通知客户5.4.3 实验室制定的方法o实

43、验室制定的方法应是有计划的活动,并应指定有资格的人员进行并为其配备足够的资源。o计划应随进度加以更新,并确保所有有关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5.4.4 非标准方法o当必须使用非标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方法在使用前应经适当的确认。o对新的检测和/或校准方法,在进行检测和/或校准之前应当制定程序。程序中至少应包含充分的信息(11个方面)。5.4.5 方法的确认5.4.5.1 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以证实某一特定预期用途的特定要求得到满足。5.4.5.2 实验室应对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设计(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确认应尽可能全面,以满

44、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应记录确认结果、适用的程序及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5.4.5.3 按预期用途进行评价所确认的方法得到的值的范围和准确度,应与客户的需求紧密相关。方法偏离、证实、确认的区别5.4.6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是测量结果所含有是测量结果所含有( (相关联相关联) )的参数,表征的参数,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的通用要求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的通用要求 CNAS-CL07 CNAS-CL07 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CNAS-GL05 CNAS-GL05 5.

45、4.6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5.4.6.1 校准实验室或进行自校准的检测实验室,对所有的校准和各种校准类型都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5.4.6.2 检测实验室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某些情况下,实验室至少应努力找出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且作出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报告方式不会对不确定度造成错觉。5.4.6.3 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情况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5.4.7 数据控制5.4.7.1 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的检查。5.4.7.2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

46、确保: a) 由使用者开发的软件应文件化,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确认; b) 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c) 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测和校准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5.5 设备设备o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要求的所有设备,满足准则要求o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投入服务前的校准和核查及使用前的核查和校准o由授权人操作设备o设备及其软件的唯一性标识o保存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及档案应包括的8个方面的内容o应具有设备控制程序o处置问题设备的要求o设备的校准状态标识o脱离了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的控制o期间核查的

47、要求o有程序确保校准产生的校正因子的备份得到正确更新o保护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避免使结果失效的调整5.5设备5.5.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设备。 当实验室使用永久控制之外的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准则的要求。5.5.2 实验室的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和/或校准相应的规范要求。应制定校准计划。设备在投入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核查和/或校准。5.5.3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合适的实验室有关人员取用。5.5.4 用于检测和校准并对结果有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

48、唯一性标识。5.5.5 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 a) 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见); d) 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g) 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适当时); h)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5.5.6 实验室应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5.5.7 设备出现故障,均应停

49、止使用。应予隔离或加贴标签等以防误用,直至修复并校准。实验室应核查这些故障对先前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5.5.8 实验室应使用校准状态标识。5.5.9 设备若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5.5.10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5.5.11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有程序确保其备份得到正确更新。5.5.12 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失效的调整。5.6 测量溯源性o制定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o特定要求 对校

50、准实验室测量溯源性的要求 对检测实验室测量溯源性的要求3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 参考标准 标准物质 期间核查 运输和储存5.6 测量溯源性5.6.1 总则o对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在投对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 该计划应当包含一个对测量标准、用作测量标准的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及用于检测和校准的测量与检测设备进行选择、使用、校准、核查、控制和维护的系统。5.6.2.1 校准5.6.2.1.1 对于校准实验室,设备校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p应确保实验室所进行的校准和测量可溯源到国际单位制(

51、SISI)。p当使用外部校准服务时,应使用能够证明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的实验室的校准服务,以保证测量的溯源性。p发布的校准证书应有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确定的计量规范声明的测量结果 5.6.2.1.2某些校准目前尚不能严格按照SI单位进行时,应通过建立对适当测量标准的溯源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o使用有证标准物质o使用规定的方法或协议标准o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5.6.2.2 检测 5.6.2.2.1 对检测实验室设备校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应确保实验室所进行的校准和测量可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 5.6.2.2.2 测量无法溯源到SI 单位或与之无关时,与对校准实验室的要求一样,要求测量能

52、够溯源到诸如有证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约定的方法和/ 或协议标准。4.3 CNAS 承认以下机构提供校准或检定服务的计量溯源性:a)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或其他签署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家计量基(标)准和 NMI 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CIPM-MRA)的 NMI 在互认范围内提供的校准服务。b)获得 CNAS 认可的,或由签署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互认协议(ILAC MRA)的认可机构所认可的校准实验室,在其认可范围内提供的校准服务。摘自测量结果的量值溯源要求CNAS/CL06:2014c)我国的法定计量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属于强制检定管理的计量器具实施的检定。合格评定机构

53、应索取并保存该法定计量机构的资质证明与授权范围。 “检定证书”通常包含溯源性信息,如果未包含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信息,合格评定机构应索取或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d)当 a)至 c)所规定的溯源机构无法获得时,也可溯源至我国法定计量机构或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其他机构在其授权范围内提供的校准服务,其提供的 “校准证书” 应至少包含溯源性信息、校准结果及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等。e)当 a)至 d)所规定的溯源机构均无法获得时,合格评定机构可选择能够确保计量溯源性的其他机构的校准服务。此时,合格评定机构应至少保留以下满足 CNAS-CL01:2006 相关要求的溯源性证据:o校准方法确认的记录(5

54、.4.5);o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程序(5.4.6);o测量溯源性的相关文件或记录(5.6);o校准结果质量保证的相关文件或记录(5.9);o人员能力的相关文件或记录(5.2);o设施和环境条件的相关文件或记录(5.3);o校准服务机构的审核记录(4.6.4 和 4.14)。4.4当测量结果无法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单位或与 SI 单位不相关时,测量结果应溯源至 RM、公认的或约定的测量方法/标准,或通过实验室间比对等途径,证明其测量结果与同类实验室的一致性。4.5当测量结果溯源至公认的或约定的测量方法/标准时,合格评定机构应提供该方法/标准的来源和溯源性的相关证据。校准与检定的区别校准与检定的

55、区别o性质不同o内容不同o依据不同o结论不同注:校准通常发校准证书;检定合格者发检定证书,而检定不合格者则发检定通知书。5.6.3 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5.6.3.1 参考标准o应有校准其参考标准的计划和程序。参考标准应进行校准。o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o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o参考标准:在给定地区或在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参考标准:在给定地区或在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从它导出。o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

56、很 好地确定了特性好地确定了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评价测量方法或给出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法或给出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o有证标准物质:附有证书的,经过溯源的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附有证书的,经过溯源的标准物质称为有证标准物质。称为有证标准物质。5.7 5.7 抽样抽样o制定抽样计划和程序制定抽样计划和程序o对偏离抽样程序的规定;对偏离抽样程序的规定;o抽样记录的要求抽样记录的要求o抽样抽样( (取样取样) )是取出物质、材料或产品的一部分作为其整体的是取出物质、材料或产品的一部分作为其整体的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或校准的一种规定程序;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或校准的一

57、种规定程序;o抽样的原则是它的代表性和随机性;抽样的原则是它的代表性和随机性;5.7 抽样5.7.1 实验室应有用于抽样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程序在抽样的地点应能够得到。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有效性。5.7.2 当客户对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时,这些要求应被详细记录,并被纳入结果文件中,同时告知相关人员。5.7.3 实验室应有程序记录所用的抽样程序、抽样人的识别、环境条件(如果相关)、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还应包括抽样程序所依据的统计方法。5.8 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o应有样品处置程序o应具有样品的标识系统o接受样品

58、的相关要求o样品的储存和安全保护5.8 检测和校准物品(样品)的处置5.8.1 实验室应有样品处置的程序,包括样品的运输、接受、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以及为保护样品的完整性以及实验室与客户利益所需的全部条款。5.8.2 实验室应具有样品的标识系统,样品在实验室的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确保样品不会在实物上和或在涉及的记录上和其他文件中混淆。标识系统应包含样品群组的细分和样品在实验室内外部的传递5.8.3 在检测或校准样品时,应记录接收状态。当对样品有疑问,或当样品不符合所提供的描述,实验室应在开始工作之前问询客户,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并记录下讨论的内容。5.8.4 实验室应有控制样品程序

59、,防止发生退化、丢失或损坏。当样品需要被存放或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这些条件。实验室应对存放和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该样品或其有关部分的状态和完整性。5.9 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5.9.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测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c)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 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 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

60、的相关性。5.9.2 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5.10 结果报告o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报告每一项结果,应符合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报告每一项结果,应符合方法中的规定;方法中的规定;o报告报告/ /证书应包括的信息证书应包括的信息( (客户要求、结果所需、方法客户要求、结果所需、方法要求要求) );o什么情况下可用简化方式报告结果;什么情况下可用简化方式报告结果;o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附加信息要求;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附加信息要求;o结果与意见解释的区别;结果与意见解释的区别;o分包在报告与证书中的不同要求;分包在报告与证书中的不同要求;o结果电子传送的要求;结果电子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