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成果公报_第1页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成果公报_第2页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成果公报_第3页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成果公报_第4页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成果公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成果公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由中央电视台康宁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研究”(课题批准号:BIAO10093),日前通过了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一、内容与方法(一)内容本课题研究力图在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转型进行清晰、准确的实证和量化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首先在借鉴其它学科新制度研究架构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包括经济学、政治学、

2、社会学等学科的新制度主义架构,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发展和演变的自身特点,进行整合和建构,形成如本课题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与中国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加以考察。(二)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对象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对象涉及到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制度,从时间看,研究的时间跨度重点将从1978到2008年的三十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过程;从研究的空间看,将主要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从制度比较看,研究的范围将涉及建国前五十年与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内外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由

3、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为了从不同角度把握好这一宏观选题,本课题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本分析框架,主要采用以下五种研究方法:一是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实证研究。在确定内在变量和外在变量后,通过系统性地收集相关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建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数。为了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力量的影响力。通过构建和计算我国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数,可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型的轨迹和发展趋势。二是对历史文献资料加以分析。以史及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本课题收集并分析了建国以来与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基

4、本数据和中央主管部门关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历史文献,对其进行分类分析,以期探究出在中央这个层面上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合理性。研究重点将从问题入手,引证历史史料,从历史事实中印证理论假说,避免抽象论述。三是整理并专项考察转型中的重大案例。尽管本课题是对一个历史事实的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但它离不开一些关键时期的重大事件,离不开一些当事人的作为,这些事件与作为往往成为历史机遇期中改变时局且有史鉴作用的重要环节。选取好的案例也可以起到一个范本作用,因为一个案例常常可以反映同一类事件或现象的共同特征,从中可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同时,案例可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或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本课题也

5、对一些个案进行了专题调查,以了解微观层面对制度创新的影响与对策。四是比较分析。本课题对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教育制度创新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揭示出其本质区别;对不同国家(发达、转型、发展中)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制度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相关比较分析,也得到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启示;对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在不同时期的约束条件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求不同条件下制度创新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五是尝试引入制度分析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过程进行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从宏观制度环境上,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与完善目标、全球化引发的资源配置动向以及理论界对市场化程度的分析指标等

6、作为制度变量的环境参照体系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演进的过程上,着重对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过程进行多元动态性研究,以考察我国二十五年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演进规律;从微观制度安排上,重点分析资源增量替代与资源存量转换的约束条件、资源配置主体产权分化与行为变化的发生机理、配置资源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制衡力量分化的约束机制等。二、结论与对策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不是评价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问题,而是着重就不同资源配置形式的转换原因,提取关键变量,并依据这些变量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做出具体的描述和测量。因此,本课题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假设是:高

7、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正在由传统计划模式向市场机制约束下的政府干预、市场配置及学术治理相制衡的方向过渡。它将决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走向、结构、供需、收益的本质变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与不可逆转的制度安排,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重点将是分层、分散、分权、自治与制衡趋势。1.老百姓的选择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在我国一直是稀缺资源,至今仍然是。但在三十年前、在十年前,老百姓对上大学的愿望甚至比物质追求更重要。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以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基准的,指标体系所得数据客观反映了这一选择的结果。比如,他们在没有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前也承受了高等教育经费分担制度的成本。2.高等教育

8、资源配置转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意义上的累进过程通常说到的渐进性改革就是形象的“摸着石头过河”,即使是一步步摸着石头有时也会掉进河里,但还是都过了河。每次改革的尝试都让更多的人收益,如果有人受损,那就再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等改革过程就是一个个制度创新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一个资源配置的转换是不是好,要看是不是涉及到的多数人都受益了,所有人都受益就是帕累托最优;少数没有收益但至少没有降低原来的处境水平,这就是帕累托改进。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即使是“最优”或“改进”也会有不满意的评论,因为作为准公共产品也是具有外部性的,而这个外部性“蛋糕”的分切总是一件很难的政策艺术。转型程度指标

9、中的七项指标除部分一次性改革到位的外,绝大多数都经历了数年多次反复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受益面不断随改革力度扩大的过程。在指标程度上,所有指数都呈现依次提高的趋势。3.采取边际增量改革举措、尊重教育收益滞后性规律与强调改革的稳定原则是保持转型期持续制度创新节奏的原因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性供给模式在改革初期,由于体制性障碍,资源的增长模式没有变,所以资源很难有所改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影响,最早的许多改革以试点方式或采取默许地方创新方式所增长的资源成为改革的增量。从分类指标的转型趋势可看出,由于采取边际增量改革举措而呈现的发展大大高于原有资源存量的影响,甚至有些是全面覆盖存量。

10、增量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结构,使增量改革的受益面不断扩大,也就是使增量改革的新资源配置方式逐步扩大。4.中国作为“后发优势”国家进行制度创新的学习成本降低以及务实主义在制度创新中“次优选择”机制使高等教育改革风险与制度成本减少。在已有的指标选择中,本课题发现,绝大多数转换的资源配置方式都接近现有国际上通用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范式,如果这一点在转型期早期改革的雏型还不够清晰,那么越到后来配置的本质属性越呈现趋同。这既是开放后大量了解学习国际化的产物,也是结合本土试验同化拿来后的结果;这既说明高等教育制度存在或形式具有普适的内在规律性,也说明那些成功移植的制度设计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改革方向与制度

11、环境的。这一启示表明,主动学习适合我国转型期改革预期目标的制度模式是降低改革成本的最优选择。5.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趋势取决于符合高等教育成长规律的约束力量的均衡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供给,其生命力在于其存在的意义与内在组织的特殊性,也是许多研究的结论: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其存在理念。而历史变迁使市场、政府、社会变得更快,也促使学术的影响更广。它们对高等教育组织的影响力量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不同,使得资源配置过程不均衡,而研究表明,往往不均衡是常态。本课题呈现出的转型期指标体系基本模型的研究特点有三:(1)从三十年的纵向变化看,转型的速度以及各指标的转型程度一直没有停止,本

12、世纪初期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转型速度更快,它们仍然有很强的增长变化空间;(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资源配置转型速度呈现较快,其各指标转型程度不均衡明显,受外部制约显著;(3)本世纪初期以来的转型指标的演进更趋向于系统内在的制约关系,各指标转型程度的之间差异除就业指标外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要小,表明资源趋向更集中于高等教育系统与大学组织以后,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成为主要矛盾;来自政府、市场、学术三种影响力量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较量共舞是实现相对均衡的关键。那么,指标体系假设显示出一段时期指标相对停滞的话,本课题的解释是,从影响资源配置转换的力量分析,则或是没有新的影响因素出现,外部环境的力量没

13、有足以撼动资源变化的能量;或是某种力量在当下有适合主持的环境,呈现压倒多数的强势力量;或是反映了事物本来具有的规律与特征,在一个均衡点上实现了一种相对平衡。6.转型期二十五年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的路径性质、方向、速度深受制度转换初始条件的制约本研究与其说分析的侧重点是在寻找我国转型期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规律,不如说是在寻找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即寻找在某种约束条件下的变迁规律。本研究一方面提出了关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中与制度变迁关联的初始条件问题,并认为这是决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置身于市场“大海”并受其约束、以及改革之初为何由政府主导并选择了渐进改革之路的根本原因。7.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

14、置在制度创新上呈现为“大海规则”,在制度变迁上呈现为“微笑曲线”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集中体现为政府单一计划配置的方式,在这一框架中,不存在差别的个体选择与按需配置。在转型期中,不管政府与决策者个人意志的作用有多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导向取决于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力量。本研究证实,把市场经济比喻“大海”,在“大海”中重建的市场主体与政府均得按照“市场法则”行事,即使是市场失灵的纯外部性产品也存在着产权边界进一步界定并运用市场规则的可能性。因此,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上,基本规则是适应“大海”生存的规则,只有在这个基点上,参照与借鉴国外案例、讨论资源配置的外部性、有限政府的约束性干预、学术

15、力量的生成与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才具有一致的话语系统。8.有效的大学组织治理结构是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上的“三种力量”张力与整合的相对均衡本研究对转型中大学微观组织的变化与市场、学术、政府三种配置力量的关系和三种配置力量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相互制衡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可见,每一个社会的大学组织治理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现实、逻辑的理由。它们之间作静态比较时,可能会得出某个效率等次。9.制度创新的微观基础取决于一个“好”的市场框架下资源配置主体转换生成的约束条件本研究不仅从制度环境变迁的宏观层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的可能性,而且提出了这一转换的可能性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制度安排来实现的假

16、设。研究通过对资源配置主体产权特征的变化考察,建立了一个围绕人力资本产权重构的分析框架,说明新资源配置转换的生成机理是高等教育内部制度安排的创新过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简洁而充分的转型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解释模式,并试图建立理论推测上的制度转型解释模式,为公共政策提供转型期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依据。本课题证实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假设,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正在由传统计划模式向市场机制约束下的政府干预、市场配置及学术治理相制衡的方向过渡。这一方式决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走向、结构、供需、收益的本质变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与不可逆转的

17、制度安排,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重点将是分层、分散、分权、自治与制衡趋势。(三)成果与影响本课题基本实现了设计目的,这是最主要的理论研究贡献,其具体研究贡献可从建构指标、描述过程、预测趋势、前效益分析等方面侧重说明。1.建构指标本课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数据采集、模型建构、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第一次运用建构指标系统对改革开放三十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进行了测量分析,初步对呈现的分类指标数据及综合数据进行了分析判断,并运用大量文献与政策案例进行模拟量化与实证研究,目标就是建立一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体系,以此探索用数据来描述表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可以说,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理

18、论解释力度与可供实际量化操作的工具性特征。2.描述过程本课题主要是应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等着重对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影响配置方式的约束条件进行多元的、动态的、相对的过程性研究,侧重从资源增量,资源存量转换、让渡和替代,资源配置主体的行为变化,配置资源的组织结构与行为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等角度寻求对我国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深入分析。如何将这一分析实证性,课题组在理论论证基础上建立了相应指标体系,并以该指标体系为基准结合高等教育领域中常见关键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分类侧算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一组与实际感受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具体指数,使

19、观察者可以深同感受地体验一个历史过程的制度变迁,从中发现事物内在的关联性。3.预测趋势本课题把实证研究的重点放在描述转型期资源配置发展变迁的以往历史阶段,主要着眼点是发现那些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也就是说课题组将注意力放在对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上,以及资源主体产权变化对资源配置变量的影响,依据这一过程数据重点对资源变化背后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坐标方位时,着眼于从反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整个进程变化视角出发,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系统观察的窗口与衡量转型程度的标尺以及变化趋势的平台。4.前效益分析本课题研究设计初衷是一个力求相对中立的、客观的、

20、实证的研究,研究分析与研究结论中表达出的转型程度的大小高低丝毫也不意味着本研究对已有政策价值的好恶优劣判断,并声明如需要评估则需要另行研究。研究结果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引用,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过程及其机制的了解。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2月出版)。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该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7卷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转型期新技术服务终身教育的制度选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特点.国

21、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等等。(四)改进与完善以下是本课题对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做出的四点建议说明:1.继续论证完善并利用本课题创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体系,分析评析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完善这套可操作可量化的实证分析工具,使最初体系设计思想能够持续兑现:不仅能够描述解释已发生的转型现象,而且能够预测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发展的规律方向。需要继续观测与论证的课题:一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转换与创新过程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是在市场化、现代化和全球化不断作用的新制度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今后转型期的制度环境变量对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

22、影响力度。特别是全球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资源在全球转移与共享的影响变化。二是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源于资源配置形式的转变,当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环境不断趋于成熟时,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市场、学术三种力量将呈现怎样的形式来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性质、程度与方向,还会呈现为与制度创新相一致的资源增量通过转换、让渡与替代资源存量,逐步使新资源配置方式替代旧有配置方式而成为基本主导模式。而转换的衡量标准将促使对大学绩效与评估方式的讨论。三是新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会继续朝着改善的法治框架下、市场机制约束的政府干预、市场配置及学术治理相制衡的方向过渡。它们各自在什么结构下将决定高等教

23、育资源配置的走向、结构、供需、收益的本质变化。其中三种力量形成的生态环境在促使法权意义上的大学治理模式的产生是研究重点。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与不可逆转的制度安排将在何时基本完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新制度分层、分散、分权、自治与制衡的框架。这取决于地方统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权力与大学地方化的比重。2.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性质、效率和公平问题。本课题只是作出了不同资源配置现象的基本客观描述,对转型的原因与动力进行了理论解释,但未对每一类资源配置的阶段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估。究竟那些是对既适应市场经济的效率又符合教育公共利益最大

24、化原则,哪些制度创新的配置方式是代表着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发展与方向的,特别是三种力量制衡的均衡点呈现为什么特征等。在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研究可以更有现实性、针对性、有效性。3.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体系扩展为具有国际背景在内外两个资源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资源配置比较分析框架的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仅是对国内原有体制内资源存量、体制外资源增量进行扩展和调整,而且对海外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也进行了培育和吸纳,同时,这四种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化,已经进入重新混合、有机重组的制度性的整合与优化的阶段。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转型过程更是一个历史和现实、传统和创新、静态与动

25、态、国内与国际交流与整合的制度变迁过程。全球化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形式更具为多样化和错综复杂,如全球教育数字网络链接口使得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课程与合作项目,“全球课堂”将会成为一个世界各地同步的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消除时空的障碍,使先进的知识技术低成本地传播。也就是说,新的技术资源的配置方式突破改变的是在超越原有区域制度框架上的新整合。作为已进入全球世贸组织的我国,在研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时,非常急迫的需要一个跨越国内外资源限制的指标系统,作为评判国内资源配置现实转型的“罗盘”,在一个全球资源配置框架下探讨:你现在可能将面临的资源冲突、结构与约束。使我们清楚未来面对的制约因素,选择最有利

26、的机会。因此,修补这个指标体系在国际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全球现实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4.在资源配置的宏观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中,更注重研究对历史机遇、多元选择、学术生态因素在转型期的资源配置上的影响。历史机遇不可多得,能够把握住机遇更不多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抓住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机遇调整了中央部委360多所学校,加大了地方统筹高等教育的力度,改善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同样,抓住了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紧缩政府其它基建投资的机遇,提出改善教师住房为突破的政策措施,搭建了激励教师的制度平台。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众化进程中,抓住了国家对土地政策封门的最后一个机遇,默认了各地政府鼓励运用

27、贷款建设校园的百年不遇的措施,使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达到近万亿。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发展也与凭借扩招之势相关。过去的三十年有不少这样的机遇,未来同样会有。资源配置不仅仅是在原有存量下的整合,更多地是寻求更大范围的增量融合,抓住机遇就有增量的可能性。三十年改革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地区、领域、收益的差异与差距显著,这本身就是对改革前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的最好回应。但是,差异与差距不是目的,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缩小。但是,在缩小的指导思想上不能回到以牺牲差异寻求平均的路径上。更多地尊重地方的制度创新选择与不同地区的多元选择既是政府指导的准则,也是过去成功经验的继续。学术生态是一种基于学术组织与生俱来的本质使然

28、,首先是承认,其次是尊重,然后是培育与维护。需要加强对国外与国内这一课题的案例研究,如英国大学章程是数百年高等教育治理制度的演进结果。大学章程对一所学校来说居于大学宪法的地位,它规定了政府如何介入、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介入大学治理,规定了社会有责任参与、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产于大学治理,大学如何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保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中间取得平衡。该章程规约的大学治理结构包括社会参与的发展决策机制、校长负责的行政执行机制、教授治学的学术自治机制、监管分离的财物安全机制、程序公平的人事管理机制。这实际就是英国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基本写照其经验与规律在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中尤为重要。5.进一步搜集整理具有可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