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_第1页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_第2页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_第3页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_第4页
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特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一般认为,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对其人格特质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同时影响到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希望能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了解流动儿童的人格特质与生活状态稳定的普通儿童有无显著差异,在面临外界压力时,他们的人格特质对其行为方式有何影响。一、研究方法1.被试我们从北

2、京市5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中选取五年级至初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获得有效被试218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07人。2.测量工具(1)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简称EPQ)。此量表由74个问题、4个分量表组成,将人的人格分为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四个维度。精神质(P):分数高可能表明孤独,不关心他人,与人不友好,感觉不敏锐,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寻衅搅扰,特立独行。内外向(E):分数高表示性格外向,喜欢交际,喜欢新的刺激,乐于冒险,情感易外露。分数低表示性格内向,好静、沉默、内省,对大多数人都比较冷淡,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感较含蓄。神经质(N):分数高可能表

3、明心理上经常焦虑、担心、郁闷,经常对事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掩饰性(L):它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我隐蔽程度,或者测定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分数高的个体可能比较善于掩饰、假托或自我隐蔽,也可能较成熟老练。(2)生活压力事件量表(杨德森编制)。此量表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应对方式问卷(肖计划编制)。用以测量儿童在面临生活压力事件时解决问题的方式。3.主试我们以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主试,并对主试进行培训。二、结果与分析1.流动儿童人格特质状况(1)流动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正常在精神质(P)维度,流动儿童与常模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4、。这表明流动儿童对于环境的变化还是比较适应的,在与人交往的友好程度上,与常模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一般不会主动寻衅滋事。(2)男性流动儿童显得更内向流动儿童中的男性群体在内外向(E)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男性群体,而女性未发现上述情况。这表明,相对于生活状态稳定的其他儿童而言,男性流动儿童可能更内向。男性与女性流动儿童在内外向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人们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定位差异造成的。流动儿童群体本身所能得到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也相对较多,大众对男性的社会期望大多倾向于其能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女性一样可以寻求外界帮助。两性之间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会影响其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倾向,使其

5、在此维度上的性别差异明显。(3)流动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较低流动儿童中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神经质(N)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群体。说明他们情绪稳定性相对较低,经常会有忧郁、担心、焦虑等心理反应,甚至有时会出现不理智行为。我们认为,这是由流动儿童生活环境的不稳定造成的。生活的不稳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4)流动儿童的社会性正常在掩饰性(L)维度,流动儿童与常模相比没有显著差别。这表明流动儿童并未形成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人格倾向,表明流动儿童具有朴实、遵从社会习俗及道德规范等特征。2.流动儿童人格特质受生活压力事件影响情况生活事件量表中的生活事件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负性事件,如

6、学习负担过重、考试不理想或失败、升学压力、学习焦虑、家庭内部矛盾等。与普通儿童相比较,生活的流动性会给流动儿童带来更多的生活压力事件。生活压力事件会使孩子产生应激反应,产生焦虑、忧郁情绪,产生无控制感、非安全感,使部分流动儿童形成焦虑、不稳定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这种人格特质又会影响孩子处理生活压力事件的方式。  由表2可知,流动儿童在精神质与掩饰性两个人格维度上与生活压力事件各因子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精神质与后者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而掩饰性则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生活压力事件与精神质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表明过多的生活压力可能对流动儿童的人格倾向带来影响,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不关

7、心他人的人格倾向。掩饰性与生活压力事件各因子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表明流动儿童在压力事件下,并未形成掩饰、假托或自我隐蔽等人格倾向。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和神经质维度与人际关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因子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流动儿童更多地受到人际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焦虑、孤独、敏感。3.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情况1984年,R.S·拉扎鲁司和弗克曼最早将应对策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和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包括对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制定计划与决策、征集同盟者、寻求帮助。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关注和

8、强调的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情感而不是压力源本身。回避性的应对策略是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策略的一部分。这样的策略包括,否认压力、对压力源采取防范行为、责骂他人。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及中间型应对方式。其中积极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消极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中间型应对方式即合理化。我们将应对方式作为反映个体社会适应水平及区分其是否为危险人群的一个指标。(1)流动儿童易选择的应对方式(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当面临外界压力时,流动儿童对应对方式的选择与其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精神质维度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

9、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不敏锐、与人不友好等人格特质的影响下,流动儿童更有可能对外界压力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而非积极的应对方式。内外向维度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4个因子呈正相关。提示外向个体易于采用求助、解决问题等积极型应对方式,而内向个体易于采用幻想、退避等消极型应对方式。男性流动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内向,说明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型应对方式。神经质维度与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合理化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心理上经常焦虑、担心、忧郁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掩饰性维度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自责、合理化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社会性正常的流动儿童,更愿意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少年犯群体当前,面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状态,有人提出“流动儿童是问题儿童,属于高危人群”。从调研结果分析,这种说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我们曾经对云南省少年管教所的少年犯的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进行了测量。在研究流动儿童时,我们将少年犯群体作为对照组,对二者的应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