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少女走出社交困境_第1页
孤残少女走出社交困境_第2页
孤残少女走出社交困境_第3页
孤残少女走出社交困境_第4页
孤残少女走出社交困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案主曾在在寄养家庭生活过,中度智力残疾,2010年下半年转入院内模拟家庭,先后在3个模拟家庭居住,在更换模拟家庭不久,案主出现了严重的退缩行为、社交障碍及就业问题。本案例通过及时的介入与引导,成功解决案主的主要问题。一、案例背景(一)个案背景资料姓名:小杜(化名)出生年月:1994年1月身体状况:智力低下服务对象个人经历:小杜曾在在寄养家庭生活过,中度智力残疾,2010年下半年转入院内模拟家庭,先后在3个模拟家庭居住,小杜在寄养家庭时可与人进行基本语言交流,且可帮助寄养家长做晾衣服、叠被子等家务活。模拟家庭由2名保育员充当家长的角色照料12名16名儿童的饮食起居,儿童的年龄集中在518岁。模拟

2、家庭生活单调,家长由于日常工作繁忙,较少关注小杜的行为、品德教育,大龄儿童在家的活动主要以观看电视为主。服务对象主要问题在更换模拟家庭不久,小杜出现了严重的退缩行为、社交障碍及就业问题,具体表现在:1、退缩行为:小杜在模拟家庭不愿意理发、剪指甲,还时常拉着家长哭闹说“要回家”,有时半夜会跑到床底下睡觉。原本会做的家务活,无论家长如何引导,都不愿意做,且不敢离开模拟家庭。2、社交障碍: 小杜在家中不愿意称呼家长,不喜欢与家中的儿童玩耍,不愿意与人说话。3、就业问题:小杜已经成年,曾到一家奶茶店试工,由于其大声哭闹、不愿意进食,当天被老板以安全问题送回中心。另外,她也不愿意参加中心专门为孤残大龄儿

3、童开设的庇护工场做简单的手工。二、案例分析(预估)(一)个人方面据个案资料显示,小杜曾受过教育,能够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够书写简单的字体,并且能够听懂他人表达的简单意思。2011年,小杜已满17岁。其身体条件符合福利中心庇护工场工作或者简单劳作,但经中心工作人员多次劝导,小杜始终不愿意走出模拟家庭,不愿做家务活,也不愿意就业。当有较陌生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男性来访时,小杜会躲进房间或者床下;女性社会工作者与其接近时,小杜较少与社会工作者有眼神交流,基本无语言交流。据模拟家庭家长介绍,小杜曾经在模拟家庭A时,愿意帮家庭打饭、敢于在福利中心内散步,转入模拟家庭B后,却什么都不做了。现居住在模拟家庭C。

4、(二)家庭方面模拟寄养是养育孤残儿童的小型院舍养育模式,为因各种残障无法入学的儿童提供小型家庭式的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集体院护照顾服务。每个模拟家庭,由2-3名家长为儿童提供24小时的生活起居照顾。此外,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设置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4名专职社工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情况进行跟进,并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三、服务计划(一)服务目标1、与服务对象小杜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对人的信任度;2、减少服务对象的退缩行为;3、培养服务对象劳作的兴趣,最终顺利就业。(二)服务策略服务对象小杜从寄养家庭模式转入模拟家庭模式,接触大部分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的儿童,且多次更换模拟家庭,导致服务对象严重缺

5、乏安全感。社会工作者运用家庭系统理论,将针对服务对象的个人辅导与家庭辅导结合起来。(三)服务程序1、信任关系需建立:通过定期家访、个别约见等方式与服务对象小杜建立信任关系;2、细心关怀多满足:通过游戏互动、艺术治疗等方式,增加小杜与他人的互动,填补她的安全感;3、小组活动好赋权: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吸引服务对象,鼓励她走出家庭,并学会与孤残儿童交往,尝试体验劳动的乐趣;4、家长鼓励促成效:社会工作者建议模拟家庭家长多表扬服务对象的进步,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拉近服务对象与家长的距离。四、实施过程(一)2011年7月至10月(磨合期)社会工作者经过多次的家庭探访,关心小杜在家的情况,与其谈话

6、,建立初步关系,缺乏安全感的小杜对于社会工作者并不信任,不敢抬头看社会工作者,更不用说向社会工作者打招呼。3个月的时间,社会工作者虽然未能与小杜建立信任关系,但是,了解到小杜的智力发展情况,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强,可以胜任简单的家务活及劳作。(二)2011年11月至12月(初显成效期)1、社会工作者再次进入家庭探访,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简单的礼仪,音乐小游戏、涂色等方式教授小杜简单的礼仪,用有趣的游戏吸引小杜,引导其正确与同伴相处。在艺术辅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用小红花表扬小杜的表现,鼓励她大胆、大声地说出其认识的事物。在涂色环节,小杜在无需社会工作者引导的情况,表现非常出色,社会

7、工作者借机给予表扬和肯定,提升其自信心。本次是一次有突破性面谈,小杜愿意与社会工作者一起玩游戏,彼此建立了初步关系,更让社会工作者欣喜的是:小杜希望下次还能玩游戏,社会工作者顺势引导,要求其邀请一位同伴一起参与。2、 在第二次家庭探访时,社会工作者主要以沙画草地上的小女孩为主题,引导其认识外面的多彩世界,激发她探索的欲望。小杜不但邀请了同伴一起玩游戏,而且帮忙社会工作者摆放桌子。在社交礼仪方面,第一次与人打招呼。社会工作者一边看着小杜与同伴的合作,一边赞赏她很细心,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同时,社会工作者一边介绍同伴小芬也做过类似的沙画作品,询问小杜是否知道小芬在庇护工厂上班的事情,小杜表示知道,但

8、自己不愿意去。社会工作者按照沙画作品引导小杜说出对在外玩耍的感受以及该感受的原因,试着让她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从而让她主题作画外面的世界,评估案主对外面世界的感官。试探小杜对画中人的描述以及自己的愿望,评估小杜对外出的心理反应,也与小杜商量好下次外出画画的事情。3、社会工作者继续用艺术辅导评估小杜心理状况、与人互动情况、对外出活动的反应。本次以带离家为主。起初,小杜见到社会工作者出现逃避现象,不愿履行自己的承诺,社工与家长联合起来,不断地告诉小杜今天只是出去画画,有社会工作者陪着她,不会有危险。最后,小杜答应外出了。一路上,社会工作者向其一个个介绍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断告知这些没有危险,排除小

9、杜的忧虑,小杜停停走走,全程十分警惕,只要有人经过就望过去,显得很担心。在主题画画环节,小杜画出了她的一天,图中画了阿姨与小杜,可见阿姨在小杜心中的位置甚高。4、在家长方面,家长反映小杜最近有时帮助做家务活,家长几次推动小杜与社会工作者外出活动,小杜虽然口头不愿意但还是外出参加了活动,但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另外,小杜在家时,很少主动与家长、儿童说话、互动,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笑。社会工作者对于家长的关注案主和推动案主外出、做家务等表示感谢和欣赏,鼓励其继续推动,协助案主的进步。(三)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瓶颈期)1、服务对象小杜仍然不愿意与其他同伴玩耍、互动,也不愿意和社会工作者

10、外出。在家里参加“生日会”等活动时,小杜显得很是轻松、自然。只要提到外出时,小杜马上紧张起来。社会工作者暂时不提外出的事情。邀请小杜参加“浓情元宵”庆祝活动、家庭生日会、晨运会等活动,拉近小杜与社会工作者、小杜与其他同伴的距离。小杜渐渐与几名同伴互动起来了,而且也愿意回答社会工作者的提问。2、与此同时,与小杜同住一家的2名同伴相继到中心专门为大龄儿童及残疾成年人开设的庇护工厂上班,家长多次鼓励她参加,小杜态度坚决,不愿意去,询问其原因,小杜未能作出解释。社会工作者根据小杜的心理状况及遭遇,发现小杜对于外面世界严重缺乏安全感,心理阴影未消除,非常抵触外出以及上班。3、在与家长沟通时,社会工作者将

11、小杜的优点长处告诉家长,让家长更了解、更喜欢小杜。家长反映小杜有了较大的改变,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且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还帮助家长晾衣服、收衣服。社会工作者也提出建议,在小杜表现好的时候,不要吝啬夸奖。(四)2012年9至2013年6月(突飞猛进期)1、2012年9月-11月,社会工作者统筹开展“阅读计划”活动,通过每周2次的讲故事活动,提升小杜的认知能力及表达能力,更多地关注小杜其他的能力,小杜在活动中,能够回忆以前的故事,而且能够回答社会工作者的阅读提问,得到表扬的小杜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了。同时,社工工作者针对小杜的逃避行为,与她约定了“许愿瓶”的任务,每周收集一片树叶,观察它们的变化。小杜很

12、是喜欢这个许愿瓶,每周一次的外出使得她不会担惊受怕、停停顿顿。在10月份完成的“许愿瓶”任务时,小杜有时和社会工作者唱起歌,表情比起以前轻松了许多。2、 2012年11月-12月,是晨运会开展的好时光,社会工作者逐步赋权小杜,借着请她帮助带队的理由培养她的责任感,让其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小杜表现非常好,每一次晨运会都是第一个站在前面,带领其他同伴来到篮球场,在活动中,也和家长、同伴打起羽毛球来,脸上也多出了笑容。3、2013年1月-6月,社会工作者开展了“社区童行”社区融入计划,旨在促进孤残儿童的社区体验,提高孤残儿童对社区生活的认识,让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快乐生活。小杜从以前的社会

13、工作者邀请到主动要求参加活动,是个非常大的进步,社会工作者在保障小杜的安全时,与其商量,负责带领一名儿童,拉近她与孤残儿童的距离,培养她的社交能力。与其同时,社会工作者以模拟家庭为单位开展了生活技能小组活动,在小组前期,小杜不愿意参加小组,因为这些对她没有任何难度,社会工作者表示给予表现优秀的组员礼物作为奖励时,小杜有点动心了,最后在社工的邀请下参加了小组,学习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在小组的第二期中,小杜主动当其“小老师”,帮助一位她以前不愿意接近的儿童刷牙,教授其正确方法,提醒这名儿童每天刷牙。有时小组结束了,小杜愿意帮助社会工作者将物资送回办公室。看似简单的小组手法,充分调动了小杜的积极性,一

14、看到社会工作者来家里,马上拿着凳子坐好,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培育小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升其与人交往的能力。(五)2013年7月(平稳期)1、现在的小杜独立、敢于表达,主动参加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活动,乐于帮助他人。2、每天与家里的几名同伴一起到庇护工厂上班,看到社会工作者时,微微一笑。五、案例评估经过一年多的个案辅导,服务对象小杜在1年多内逐步减少退缩行为,一步一步接纳模拟家庭,渐渐学会与他人互动、与外界接触。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待人有礼貌,且能够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袜子、扫地、拖地、晾衣服、收衣服等,得到模拟家庭家长的赞赏。在未参加庇护工厂上班时,小杜有时会自己看看电视,写写字,画画

15、。更加可贵的是,能够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把外出活动简短的记录下来。从6月份开始,小杜每天与家中几名同伴一起到庇护工厂上班、下班,社会工作者在探访时,只见小杜的专注度很高,做起手工很是娴熟。六、专业反思(一)个案辅导模式的可借鉴性孤残儿童由于特别的经历非常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模拟家长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儿童的生活照料,缺乏情感。对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引导较少,儿童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行为方面的问题。本案例服务对象小杜存在的问题,在模拟家庭儿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工作者运用家庭系统理论进行个案辅导,并将个案与活动、小组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个案辅导模式对其他社会工作者开展类似案例具有

16、一定的借鉴意义。(二)个案辅导的持续性、系统性在对小杜的个案辅导过程中,因个案的智力发展迟缓,不信任社会工作者,导致建立关系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选择适合艺术辅导为介入方式,坚持不放弃的原则,相信小杜一定会信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听取督导意见对小杜进行了5个月持续、系统的辅导,及时掌握小杜在家的最新情况,及时评估小杜的心理和对外面世界的接纳度。此外,社会工作者积极与模拟家庭家长沟通,让家长常鼓励小杜,给予关爱,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逐步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增强她的安全感。(三)资源整合,提高个案辅导效率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加活动、小组的辅导模式,发现小杜的特长,发展她的动手能力,发挥她的领导能力,提升其自信心。从而,拉近她与同伴、家长、社会工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