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体味情感感悟生活_第1页
心音共鸣体味情感感悟生活_第2页
心音共鸣体味情感感悟生活_第3页
心音共鸣体味情感感悟生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读孙绍振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有感 心音共鸣 体味情感 感悟生活 渭南中学:于红娟读诗词,就是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交谈。不是面对面的交谈,是穿越时空,通过文字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那么怎样通过没有生命的文字去体味鲜活生命的思想和情感呢?我以为若能找到“心音共鸣”的点,用“人之常情”去体味,就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交流,用现在比较新潮的说法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思考,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又叫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鉴赏诗歌时,我们强调的“知人论世”,就是引导读者“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教师在教

2、学生鉴赏诗歌时强调要做到“知人论世”,但很多的赏析却喜欢用“经验主义”解读诗人,解读诗词。一篇分析再别康桥的文章,在引用了轻轻、悄悄那四行诗后说:“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我想这正是作者在诗中要表达的情感: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仅仅面对作品以<再别康桥>为例谈文学作品的读解问题)孙绍振认为,说这种离愁“愈来愈凝重”是没有根据的。这种“愁”的感觉,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而是从评论者的阅读经验里冒出

3、来的。他在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一文中分析道:一般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离别的主题大抵是与忧愁有关的,但是古典诗歌的主题到现代已经发生变化。现代的交通和交往方式与古代已经有根本的不同,送别时的感情肯定也比古代多样化。徐志摩的名作沙扬娜拉虽然写到离别,但那是一种“甜蜜的忧愁”。怎么能断言,当代诗人告别任何人物和景物时,一定要惆怅,而且还要有“千种愁绪”,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没有甜蜜之感呢?其实不要多高的欣赏水平,光凭直观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风格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伤情态”,特别不能证明是“愈来愈凝重”的。这种阐释,叫做“过度阐释”,其结果就是肆意强加。这

4、些东西并不是从文本中分析出来的,而是从作者的阅读经验、优势记忆中跑出来的。因为送别主题的哀伤惆怅在古代经典诗歌中太普遍了,而欣赏者不能从文本抽象出真正深层的奥秘来,就只好听任自己现成的观念自然流泻出来。我非常赞同先生的观点,同时,先生的分析又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经验主义、优势记忆、过度阐释、肆意强加”的解读呢?我以为,出现这样的解读,根本原因是人们忘了阅读的终极目标。那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我想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解读作者,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更是为了从别人的生活中更懂得生活。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一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而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

5、我们可以在别人的生活阅历中感受一些不同的东西,从而形成更多的生活感悟。简单地说,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生活,而我们读诗,是为了从别人的生活中更懂得生活。要想与诗人的交流不陷入“主观臆断、思维定势”的漩涡,读诗时要始终记得阅读是为了生活,解读诗歌时不仅要根据阅读经验,更要根据生活体验。比如我们用“同理心”去理解徐志摩再别母校时那“甜蜜的忧愁”。依据我们的生活体验,如果是思念而不得见,想必那离别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而徐志摩是再次去了母校,在那里追忆美好的过去。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或者我们根本就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偶然的机会,我们去了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办完事,我们免不了去母校转转,去追忆

6、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也许是一个人,也许还能邀到当年的同学。为了更好地体味徐志摩的感情,我们就假设是一个人吧。此时此刻,我想,你心里涌动的不是“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而是“甜蜜的忧愁”,甚至是甜蜜多于忧愁吧。 这即是“人之常情”,那自然也是志摩之常情。主张这首诗中有沉重的痛苦的文章说:“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名作欣赏2003年第1 O期第52页)孙绍振先生深入还原了一下诗歌的创作时间,即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先生推测诗歌里可能有一个徐志摩不能明言的秘密。1920年10月上旬,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徐志摩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1921年林

7、徽因随父归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应当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据此,似可推断,徐志摩此诗当与林有关。一谈及没有结果的爱情,很多人又因为“经验主义”而容易陷入一种定式思维:没有结果的爱情是痛苦的,那忧愁必定是沉重的。这种解读又有点主观臆断了,其实不同的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沉重,有人洒脱,而徐志摩,当属于洒脱的那一类。徐志摩家世好,人帅气,还特别有才,是典型的高富帅。或许因为“自古才子多风流”吧,徐志摩也特别有异性缘。因此,徐志摩对待感情是潇洒的。不然,他也不能在喜欢林徽因的同时,还能一生都与梁思成、林徽因保持朋友

8、关系,既没有影响梁、林的婚姻,也没有断了他们的交情。正如孙先生所说,徐志摩的这首诗,写得很优雅,很潇洒,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一点世俗的失落感,更不要说痛苦了。这种潇洒正是徐志摩所特有的,他只把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贵地保留在记忆里,一个人独享。蓝棣之先生也说过:“他(徐志摩)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我同意先生的看法,因为这才符合徐志摩这样的“人之常情”。如果徐志摩对待爱情像戴望舒那样,动辄以死相逼,那诗歌末句的感情或许就是“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的忧愁啦!可是,对于徐志摩而言,“轻轻”、“悄悄”,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偷偷地来故地重温旧梦,而依据“人之常情”,重温旧梦也该是“甜蜜”多于“忧

9、愁”!关于首尾两节的比较,大多数鉴赏文章注重的是“轻轻”、“悄悄”的相同点:不想打破康桥的宁静,不忍心破坏母校的静谧和谐之美。而我看到的,还有“来”和“去”的区别。不管是“轻轻的来”,还是“悄悄的来”,都是“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不忍心破坏这静谧和谐之美”。然而“去”和“来”是不同的。“我”轻轻的、悄悄的“走”了,也许是主动的,也许是无奈的。主动是因为不想惊扰母校,无奈是因为感到渺小、卑微的失落。我们再次“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我们怀揣着对母校的思念和眷恋独自漫步于大学校园时,你想着:母校,我回来了,让我魂牵梦绕的母校,有我青春梦想的母校,有我美好回忆的母校。然而,有谁听到了你的心声?来来

10、往往的新生,有谁注意到了你?有谁在乎你是谁?又有谁承认这个校园和你有割舍不断的关系?当你走到往日熟悉的校园的某一些角落,你还能找到多少当年的痕迹?时间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走了我们的回忆,甚至带走了我们和母校的关系。也许你会突然发现,相见不如怀念;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到来,不能在母校的校园里留下任何痕迹;也许你会发现,时间流走了,即使故地重游,也难以找回当初的美好回忆;也许你会发现,这个校园已经不再属于你,她和你已经没有任何的关系。再用“同理心”分析一下,“不想惊扰母校”和“渺小卑微的失落”这两种感情都属于“人之常情”, 我们如何能断定徐志摩只是其中的一种呢?徐志摩纵然是洒脱的人,但是洒脱的人并不

11、是不会失落,只是不会陷入一种伤感中无法自拔,只是懂得自我安慰而已。由此可以推测,两种情愫徐志摩应该都有,只是他能洒脱地面对罢了。主张这首诗中有沉重的痛苦的文章还说:“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康桥如此美好,康桥的生活如此美好,作者怎么会不想带走呢?不带走,其实是带不走,就像诗人只想做一条康桥的水草却不得不离开一样。”(名作欣赏2003年第1 O期52页)蓝棣之先生对此也有过分析:“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虽然我不同意“诗歌中的愁是沉重的”,但是我觉得这两种分析都符合“人之常情”。再次用“同理心”推测,常人故地重游,除了回忆之外,大概走时都想带一些东西当做念想,寄托感情,但是事实是无物可带,无物能带,那就逃不掉“带不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