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论文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论文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论文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流传至今的人类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自古以来许多学者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开端于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则必将在完整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进程及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就黄帝或黄帝时代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贡献作一初步探索。 中 史前中原地区的地

2、理气候条件及农业发展状况 从五帝以来,直到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及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中华文明之所以在中原最早出现的重要原因。 距今大约10000年,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地质学上所说的全新世到来,中国新石器时代也大致在此时开始。在经历了一个由寒冷转向温凉、温干的时期后,气候进入到了一个最温暖、湿润的时期。据孢粉分析,在距今75005000年间,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年均气温普遍高于现今35,其间我国中原一带年平均降水量较今高出约200毫米左右。竺可桢先生在研究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迁史时,认为“在近5000年中

3、的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其间上下波动”。由于和仰韶文化存在一定关系,我国学者龚高法等一般将全新世中期或距今80003000年这一段时间称为“仰韶温暖期”。施雅风院士率领的课题组则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材料,将我国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为三期,其中期(距今85003000年)被命名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和夏商时代正处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的后期。 登封王城岗遗址是一处距今4400多年至3500多年,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文化遗存的遗址。

4、这里出土的木炭,经过鉴定,发现有枫香、青冈两种植物,而这两种植物是亚热带的植物,现在它们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仰韶温暖期”及其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曾广泛活跃于黄河流域,其骸骨在中原地区多有发现,殷墟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这些都证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比现在优越,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生存。 文明的起源和农业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依沼地农业说、大河理论说,还是山前理论说,史前中原地区都具备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期间,中原地区有河水、济水和淮水等3条独立入海的大河,还有渭、汾、洛、

5、沁、汝、颍等支流及广为分布的湖泊泽。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学者梁亮、夏正楷等通过对河南孟津邙山黄土台塬上发现的全新世湖沼沉积保存的软体动物化石的研究,认为距今50004000年间,在暖湿的气候环境下,在邙山黄土台塬上的河源头出现了大片的湖沼。至少至禹贡、左传时代,中原地区还存有大陆泽、荧泽、澶渊、修泽、黄池、荥泽、圃田泽、蒙泽、空泽、菏泽、浊泽、沛泽、大野泽等,湖沼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出今人的想象。从山前理论的角度看,太行山脉、伏牛山系、大别山等山前之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为农业从山区向山前地带及平原发展准备了理想的地理环境。 张之恒先生认为,太行山和嵩山东麓的山前地带是我国粟作农

6、业发源地。在新郑裴李岗、沙窝李和许昌丁庄等裴李岗磁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粟的遗存。到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以粟作为主兼有黍、麦、豆、稻等作物的原始农业,呈现出繁盛局面。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一带的原始农业更在生产工具的配套和质量、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农作物的产量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原文化兴起的先后,其周边文化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也曾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中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居天下之中、便于往来沟通的地理优势及中原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决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中央民族大学博导陈连开

7、教授在其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文中指出,“中华文化是多元起源,而中华文明却是在中原最早出现”。黄帝部落在中原地区的演进发展 一般认为,黄帝是黄帝部落的伟大领袖,或是黄帝部落不同时期领袖的统称。历史传说中大概为了方便记述或是历史渺远的缘故,而将其不同时期部落领袖的事迹统统记在了黄帝一人名下。史记封禅书关于黄帝封泰山的说法应当是对黄帝行迹或黄帝存在的一个确切记载。 古代帝王自认为受命于天,功德圆满之时往往登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此曰封;又于泰山下小山上筑方坛祭地,此曰禅。史记封禅书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

8、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文中“梁父”、“云云”、“亭亭”、“社首”等皆山名。这段记载对于认识黄帝非常重要,它至少表达出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为管仲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上古君王封禅事迹的,文中引自管子书封禅篇的记载说明神农不同于炎帝而早于炎帝,世人多将炎帝等同于神农的看法是肤浅的。这个记载还说明炎帝要早于黄帝,或者说登泰山封禅的炎帝早于史

9、记五帝本纪里记载的与黄帝战于阪泉的炎帝。 二为黄帝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并不仅仅存在于自古至今的传说中。黄帝登泰山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封禅书中也有记载,并且黄帝封泰山在上古之时应有泰山上的祭坛为证,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历代帝王对封禅传统的沿袭也证明“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绝非虚言。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羌”通,范文澜有“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原”之说。姬水现称沮河,源自陕北黄陵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128公里汇入北洛河,横贯黄陵

10、全境。“黄帝以姬水成”的说法与史记黄帝葬于桥山的说法相一致,可以得出黄帝部落早期曾活动于陕北一带的结论,也符合古人沿水而居、顺水而迁的习惯。炎、黄同出于有氏这一深厚的历史渊源,则成为后来炎黄部落联合的基础之一。 解放后发掘的庙底沟遗址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时间跨度在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作为黄帝文化的典型代表,宏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向东方的扩张与传播和古籍中记载的黄帝部落的东进是一致的和匹配的,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古籍中所记载的黄帝部落的活动轨迹。 大约距今5000多

11、年前,母系社会走向解体,长久以来在中原地带居于领袖地位的神农氏开始衰落,各个氏族部落为了争夺势力而相互侵伐,百姓屡遭暴虐。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轩辕部落开始崛起并逐渐赢得了一些部落的“宾从”和归附。战胜了欺凌弱小的炎帝和作乱的蚩尤后,轩辕被各部落首领尊为天子,取代神农成为黄帝。天下初定,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即在涿鹿附近的高地上建立都城。为征战之事,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平定天下后,定都于“轩辕之丘”。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可能非一时一人所为,应当是黄帝部落不同时期的作为,或者是黄帝部落强大后的势力范围

12、。 竹书纪年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进一步讲“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史注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帝王世纪曰:“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广舆记曰:“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这些记载大体描述了黄帝轩辕氏在新郑一带的活动,而括地志“涿鹿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大抵征战所至,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的说法则初步解决了“黄帝轩辕氏居有熊”、“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两种记述的矛盾。 黄帝部落的演进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上述材料说明早期的黄帝部落

13、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其部落不断迁徙并与其他部落不时发生着冲突。涿鹿之战黄帝部落的领袖地位奠定之后,其先后定都或定居于“涿鹿之阿”、“轩辕之丘”的格局才真正形成。总体上来说,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古代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其文化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个范围。 黄帝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贡献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因为炎帝失德,侵凌其他部落,轩辕黄帝便统领着分别以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各部落,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得其志。此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正式

14、结盟并接受黄帝的统领,阪泉之战遂成为炎黄两族融合的重大开端。 史记中记载的蚩尤与黄帝的“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据尚书吕刑、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等古代文献所载,蚩尤为“九黎之君长”,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联盟集团之一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至今仍是苗族供奉的祖先、祟拜的英雄。由于他与轩辕黄帝发生了矛盾,所以被正统史家看成是“作乱”,并且把他描画成一个“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的怪物。正是由于在这次大战中,黄帝战胜了威力巨大的蚩尤,被天下万邦共尊为“盟主”,才奠定了华夏国家的根基。另一方面,黄帝部落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黄帝吸附炎

15、帝余族,联合东方少昊部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开始。 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黄帝首先创立了“部落联盟”机构和制度,“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为后来的夏代奴隶制国家制度开了先河。黄帝祭祀山川河流,到泰山封禅,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来统一、巩固人民的聚合力。这种原始宗教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为后世“天地人和”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黄帝还制定了相应的原始礼乐、原始伦理法则等,使全民在自由平等的社会内共同劳动,和谐地生活。正因为物质丰富,思想观念统

16、一,文化发达,生活较为安定,所以,“四方”集团仰慕而归服,国土也日渐广阔。文献中讲,黄帝的疆域北至今内蒙古、辽宁南部,东至海,西至甘肃敦煌,南至湖南,地域广大。 司马迁史记首篇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多称之为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对大量的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科学研究,证明了五帝时代的存在,证明黄帝不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随着考古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开展,相信这一结论还将得到更为充分有力的证明。 注 释: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