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调院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细则_第1页
青海地调院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细则_第2页
青海地调院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细则_第3页
青海地调院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细则_第4页
青海地调院固体矿产勘查野外工作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放编号: QB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标准QB/C7.5-K01-2001 A/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工作细则 20011229 发布 20020101实施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发布目 录前 言1第1部分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21.1 总则21.2 岩石观察描述2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4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51.5 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71.6 岩矿石描述实例7第2部分 地质、地化剖面测制122.1 地质剖面测制122.2 地化剖面测制15第3部分 地质草测183.1 15万路线地质调查183.2 11万地质草测193.3 12千地质草测203.4 地质草测记录格式21第4部分 探矿工程

2、地质编录224.1 总则224.2 槽探工程地质编录264.3 浅井工程地质编录294.4 硐探工程地质编录304.5 钻探工程地质编录33前 言 全省战略性矿产调查与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由于我院从事固体矿产勘查的技术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勘单位,各单位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不尽统一,从而影响到矿产勘查项目总体质量和工作成果。为此院资源评价部会同综合研究部根据院IS0 9001:2000版质量体系文件架构的要求,在原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地质工作细则(试行)的基础上,针对固体矿产勘(调)查工作性质及勘查主要矿种,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一些工作方法要点和各地勘单位在地勘生产中存在的

3、一些突出问题,依据国家、原地矿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该细则。本细则是我院质量体系文件中固体矿产调(勘)查运作程序的支持性文件,是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的作业指导书,其目的是统一地质工作方法,使各种方法的使用规范化、标准化,保证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野外原始地质资料。同时,通过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利于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地质工作总体质量。 本细则由院资源评价部编制,院主管技术的领导审阅后定稿。细则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各种固体矿产勘查项目的野外地质工作作业过程,同时也是院进行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最终验收的主要依据。 细则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4、。因编写时间仓促,细则中尚缺少部分地质工作方法及室内综合整理部分的内容,以后将陆续编制下发。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望各项目组及时反映,以便统一修改和完善。细则实施后国家或行业若有新的标准、规范及规定颁布或修订,本细则与其相抵触时,则以新标准为准执行。起草部门:资源评价部文件编号:QB/C7.5-K01-2001 A/0起 草 人:吴正寿 王富春归口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办公室审 核 人:李世金文件管理责任人:李秀琴批 准 人:王 彦批准日期:2001年12月29日第1部分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1.1 总则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区

5、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地质观察与描述总体要求:(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3)对各种地质特征

6、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1.2 岩石观察描述1.2.1 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

7、后)。(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

8、,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4) 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基本要求:正确分层。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

9、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 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4)从属构造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1.3.2 断裂构造(1)构造岩的描述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构

10、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1.3.3 节理的观察(1)节理产状测量。(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5)节理的分

11、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1.3.4 劈理的观察(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1.4.1 矿石命名原则(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

12、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

13、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1.4.2 矿化命名原则(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

14、矿化命名;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1.4.3 矿石描述内容及顺序(1)矿石颜色: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6

15、)矿石的次生变化。(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矿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1.4.4 矿(化)体特征的观察(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1.5 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2)蚀

16、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1.6 岩矿石描述实例1.6.1 侵入岩描述实例(1)橄榄辉长岩:暗灰色,显晶质等粒中粒结构,颗粒一般为23毫米,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暗色矿物有辉石(40%)、橄榄石(10%);浅色矿物全部

17、为斜长石(50%)。辉石为黑色短柱状或柱状,有解理;橄榄石为浅黄色,粒状,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星点分散于岩石中。斜长石呈长条状、李状,透明,有时可见聚片双晶。岩石很新鲜,没有受到次生变化,比重大,暗色矿物:浅色矿物=5050。(2)石英闪长岩: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斜长石6065%,石英约10%,角闪石约15%,黑云母约8%。斜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3毫米;角闪石为墨绿色,他形半自形粒状,大小0.51.5毫米;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2毫米。岩石中的斜长石具弱的绢云母化。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含量小于0.5%;偶见辉钼矿。岩体由内向外,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趋势。与变

18、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接触处,其颜色呈暗灰色。节理较发育,主要为15°37°一组张节理。(3)斜长花岗斑岩:灰白色,间夹黄绿色斑点。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主要为长石(1520%)和石英(1015%)。长石斑晶呈半自形板状或他形,大小25毫米;石英斑晶具六方双锥体,少量为浑圆状,大小13毫米,部分石英斑晶有破碎现象。 基质为隐晶质结构,主要由长石类矿物组成。基质几乎全部绢云母化;长石斑晶也多蚀变为绢云母(部分变为叶蜡石)。黄铁矿呈浸染状散布于基质中,多为他形粒状,少量为自形立方晶体,含量约1%,偶见他形粒状黄铜矿。岩体边缘斑晶矿物的含量减少,结晶也有变细的趋势。与其接触的围

19、岩(灰绿色页岩)有弱的退色现象。1.6.2 火山岩描述实例(1)火山角砾岩:黄灰色(铁染成灰黑色),角砾状构造。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斑岩(7080%),少数为硅化砂岩。角砾大小不等,一般550毫米,大者达80毫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此外,尚有少量石英晶屑。胶结物为泥质和铁质,胶结程度中等。岩石具弱硅化。赤铁矿以胶结物的形式出现在角砾之间,一般较为均匀,含量约510%。岩石坚硬性脆。节理裂隙发育,但很短小(长度仅510米)且不成组。与下伏凝灰质页岩呈整合接触,界线清楚。(2)凝灰岩:灰绿色间夹灰褐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火山碎屑物质,偶见石英晶屑,颗粒皆小于2毫米。由泥质、铁质胶结,

20、较为疏松。主要蚀变为叶蜡石化,其次为绢云母化。叶蜡石呈0.51.5毫米的斑点状分布。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他形晶粒状,大小0.52毫米,含量小于1%。1.6.3 沉积岩描述实例(1)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灰白色(带褐色),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石英(80%)、白云母(5%)。石英粒径0.30.5毫米,少量达0.50.7毫米,次滚圆状,分选性较好;胶结物为泥质。岩石具平行层理,层理厚度0.20.5米;石英颗粒由下往上变细。节理见有157°32°、230°50°两组,以前者较发育。岩石具弱的绢云母化,不均匀。本层底部偶见有星点状的晶质辉铜矿,分布在石

21、英颗粒之间,呈他形粒状,大小5毫米,含量约小于0.5%,与绢云母化有一定的关系。矿化向底部逐渐增强,与下伏砂岩辉铜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2)灰绿色页岩:灰绿色(浅灰色),泥质结构,鳞片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碎屑所组成。具薄层状水平层理,层厚210厘米,上部石英碎屑有所增多,并见有少量菱铁矿结核,大小约2×1.5厘米,长轴方向与层理一致。节理以157°32°一组较为发育。蚀变:见少量碳酸盐脉沿上述节理充填。部分碳酸盐渗入到脉旁的围岩中,脉宽17毫米,形态不规则。本层见有少量星点状的黄铁矿,含量小于1%。与下伏粉砂岩整合接触。(3)泥灰岩:暗紫色,块状构造。

22、岩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表面上残留一层粘土薄膜,含一定量的泥质成分。硬度不大,断口贝壳状,较致密。1.6.4 变质岩描述实例(1)堇青石角岩:黑色,具斑状变晶结构,贝壳状断口,块状构造。变斑晶为粒状堇青石,大小12毫米,含量2025%,具有玻璃光泽,无解理,风化后呈白色土状;变基质致密,肉眼无法分辨其颗粒和成分。(2)角岩化条带状变质粉砂岩:灰深灰色,变余粉砂结构,条带状构造。深灰色条带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碎屑及少量绢云母组成,灰白色条带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雏晶黑云母组成,两者黑白相间排列组成条带,并呈不规则弯曲,条带宽510毫米不等。下部灰白色石英碎屑含量递增。岩石中的胶结物多变为雏晶黑云母,

23、基底式胶结。岩石普遍具角岩化,局部具弱的透辉石化,主要沿灰白色条带进行交代,一般呈团块状或透镜状产出。岩石中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分布在透辉石团块之中。(3)透辉石榴矽卡岩:灰绿带棕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石榴石(60%)、透辉石(30%)、碳酸盐(5%)及少量硅灰石、绿泥石等。石榴石呈棕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3毫米;透辉石灰绿色,呈针柱状,晶体小,分布不均匀。沿裂隙见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含量约2%。岩石致密坚硬,在中、下部见残留的大理岩条带,故推断原岩为条带状大理岩。1.6.5 矿石描述实例(1)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黄铜矿石:古铜色(褐色

24、),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体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关系。(2)中粒石英砂岩辉铜矿石:

25、灰白色(紫褐色)间夹钢灰、烟灰色,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有晶质辉铜矿(535%)、烟灰辉铜矿(微量)、褐铁矿(225%),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粒度自上而下由粗变细,上部强烈破碎呈角砾状。矿化较均匀,上部强烈,呈稠密浸染状,向下减弱,呈星散状;晶质辉铜矿集合体粒径一般0.20.5毫米,烟灰色辉铜矿仅见于细小裂隙中;褐铁矿沿裂隙及砂岩孔隙出现。硅化普遍,局部强烈,呈石英化;次为叶蜡石化、绢云母化。矿段上、下与页岩界线清楚,而矿化在上、下页岩层变弱。第2部分 地质、地化剖面测制2.1 地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前的地质剖面测制以及地化、地物剖面测量中的地质工作,均按此要求执行。2.1.1 剖面

26、选择和布置原则(1)在分析前人资料、详细踏勘和全面了解工作区内岩石、地层出露与分布情况、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剖面。地质剖面应布置在岩层及岩相出露较完整、基岩露头好、标志层发育、构造变动较小地段。预查、普查阶段或异常查证时应尽量选择在异常浓集区。总之,所选择的剖面位置其地质特征在全区应具有代表性。(2)剖面的布置应基本垂直区域地层或构造线走向、异常长轴方向。在地质情况复杂地段,剖面总方向和地层走向夹角应不小于60度。若遇地形复杂、通行条件差的情况时,沿岩层走向可左右平移剖面实测位置,平移时注意岩层层位衔接。 (3)剖面起点的选择及在图上的摆布方法:北西向(27l359度)南

27、东向(9l179度)剖面以北西端作为起点测制,并置于图左方,南东端置图右方。北东向(189度)南西向(18l269度)剖面以南西端作为起点测制,并置于图左方,北东端置右方。东西向(90270度)剖面以西端作为起点并置于图左方,东端置图右方。南北向(0180度)剖面以南端作为起点并置于图左方,北端置图右方。 (4)图切剖面在图中的摆布方法同上,图切剖面比例尺与地质图比例尺应相同。2.1.2 剖面测制及精度要求 (1)剖面比例尺应根据剖面性质及研究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地质剖面一般采用150012000;地物化综合剖面以设计规定为准。 (2)首先用GPS(有条件时采用经纬仪)将剖面线起点准确标定于地

28、形图或航空照片上,然后开始用导线法进行剖面测量。地形剖面和地质测绘应同时进行,按导线顺序详细观察,正确划分层位界线。分层精度要求:原则上以相应比例尺图面为l毫米的地质体应予分出,但标志层、矿层等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虽图面不足l毫米,但也应分出并夸大表示。(3)按剖面测制记录表逐项填好各项测量数据,用剖面地质记录本逐层进行地质观察描述。剖面地质记录本与剖面登记表中的相关文字记录应一致。为了便于成图,应同时绘制信手剖面,对导线范围内一些局部的地形变化予以反映;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应在记录本中绘制大比例尺素描图。(4)逐层采集岩矿石标本、光薄片样品、化石标本。标本样品按统一图例标注于剖面图及登记表中。

29、剖面起止点应反复交会检查。(5)计算剖面导线平距及测点高程等数据;剖面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 DL(Sinc0ssin± c0ssin )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距 真倾角 坡度角 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夹角 当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 当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用“”。2.1.3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实测剖面图的成图方法一般采用投影法,当剖面导线方位较稳定(即导线方位与总方位基本一致)时用也可采用展开法作图。投影法作图方法如下:(1)野外绘制剖面手图:在图纸适当的位置上选定剖面的起点0,以通过0的水平线作为剖面总方位。从0点开始,根据导线测量长度及方位绘制导线平面图;以导线总

30、方向为基准,根据各导线方向与总导线方向夹角采用二次投影到总方位基准线上,在导线上方按其投影所得高差确定剖面地形线上的高差(h),然后应根据实际地形细节,将其勾绘成真实曲线(见图21)。(2)室内整理清图时根据所计算出的导线水平距和高差用垂直投影法依次取得各导线的投影,将各导线点的投影结合手图地形连成圆滑的曲线即得地形剖面线。成图之前利用导线水平长度加权的方法计算出剖面实际总方位。按地质分层在平面图上绘制导线地质平面图并标上各种地质要素(地质平面图以导线为轴线宽度2cm);将各导线上地质要素二次投影到水平基准线上,再垂直投到地形剖面上。绘制地质剖面图填绘岩性花纹时,用计算出的视倾角按规定的花纹、

31、图例逐层填绘,当地层走向与剖面方向垂直时,则用真倾角填绘,花纹应该根据层厚按有关规范表示,花纹的宽度要适中,一般宽为3毫米。 (4)剖面图上花纹线段的长度应统一,一般群以上的地层间界线长度为2厘米,岩组间界线长1.5厘米,花纹线长1厘米。 (5)产状垂直标注在产状测量点上的相应位置,垂线长2厘米,产状标注线长0.8厘米,上为倾向,下为倾角,右上角标“°”。2.1.4 实测剖面图的格式和其他要求 (1)实测剖面图的格式见图22。(2)剖面图垂直比例尺为剖面起点的实地标高。(3)根据图面大小确定剖面图、导线平面图、水平标尺之间的距离,以图面结构合理协调为原则。(4)图例规格统一采用12&

32、#215;8毫米。图签的选择视图大小而定,置于图幅右下角,一般采用ll×5.6厘米,小图采用9×4.9厘米。2.1.5 地质剖面的研究剖面测制完成后要对剖面资料进行详细的野外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划分地质填图单元,统一工作人员对工作区地质特征的认识,为地质填图工作做好准备。具体内容包括:(1)正确划分填图单位,利用岩石地层学划分岩组或岩性,建立地层层序(包括火山岩);(2)对岩浆岩类侵入岩在总结岩性、组构、岩浆演化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岩相标志的基础上划分岩石谱系单位;(3)变质岩划分变质相带;(4)初步确定含矿层位、控矿构造因素、岩浆岩成矿专属性等。(5)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

33、剖面工作小结。2.2 地化剖面测制地化剖面测量工作是地质、化探工作相结合的综合找矿方法,也是在预查、普查阶段应用较广并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解剖物化探异常、进行矿化定位、了解地质体(地层、岩浆岩、构造破碎带、蚀变带等)含矿性,为工程揭露、验证提供 依据。根据矿产勘查工作性质、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比例尺亦不同,一般采用11万、15千和12千三种,根据工作区基岩出露和土壤发育程度不同,采样介质选择岩石和土壤两种类型。具体要求如下: 布置原则(1)地质岩石剖面:15千、11万地质岩石剖面布置在基岩出露好的地段,一般应垂直于地层走向或构造线、异常长轴方向。12千地质岩石剖面着重于对矿化构造破

34、碎蚀变带、矿化带的控制。(2)地质土壤剖面:布置在基岩出露不好的地段,适用于残坡积物、土壤发育或较发育的地区,用于确定覆盖层下含矿地质体的位置。布置时应垂直目标异常长轴方向。 测制方法罗盘定向、皮尺量距,按2.1的要求测制地质剖面。按不同岩性,矿化蚀变类型等进行详细合理分层。土壤测量时,对土壤覆盖较厚地段,尽量要以地表转石和样品采坑中出现的岩石碎块等为依据,大致划分不同的岩性层。 样品采集(1)岩石剖面:不同比例尺的剖面采样要求不一。11万、15千地化剖面采用连续拣块法采集,样点间距(水平间距)分别为20米、l0米;12千地化剖面采用刻线法采集,样点间距(水平间距)25米。不同岩性应分别采样,

35、对矿化蚀变明显的地质体,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密采样。对各采样点在实地要有标记,用油漆标注样品编号。岩石样送样重量不小于300克。(2)土壤剖面:样品在采样点周围按点距的l/l0范围内采样。样品可由一处或由数处组成。遇岩石露头、废石堆、沼泽、崩积物、河床堆积、水田等不能取土壤样时可弃点,但在记录中应注明。同一条剖面应尽量采取同一层位的同一介质,一般应采取距地表2050cm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在风成物发育地区要排除风成粒级,对未作过土壤测量的空白地区,应在工作前进行深度和粒度实验,选定合适的采样深度和粒级。样品要按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要求进行野外加工,送交实验室的

36、样品重量不小于200克。对剖面上的所有样品应及时送样分析,对于以金等为主攻矿种的地区,样品应进行快速分析,以指导找矿。 剖面记录采用野外地质记录本和实测剖面登记表,在野外随剖面测制的进度详细记录,内容要全面、翔实、完整,各要素齐全。特别要注重矿化蚀变特征的观察和记录,对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做必要的素描和照像。剖面岩石、土壤样品记录在野外地质记录本及实测剖面登记表中,样品位置及编号要清晰、准确。 地化剖面图的绘制按图22的格式执行。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样品标注在采样段的中点,为了减轻图面负担,地质剖面上只标注首尾及每隔5个样(如y1、y6、y11)的样品位置及编号;而在地质剖面图顶部第一个元素含

37、量曲线图的纵坐标线上标注全部样点,样号同样每隔5个样标注一次。(2)元素含量曲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元素曲线中特高品位要标注数据,曲线不封闭。 图名确定 (1)剖面涉及到地质测量、岩石测量两项内容的统一为: ×××矿区(异常区)YP×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图 (2)剖面涉及到地质测量、土壤测量两项内容的统一为: ×××矿区(异常区)TP×地质土壤地球化学剖面图 (3)剖面涉及到地质、物探、化探(岩石、土壤)三项内容的统一为: ×××矿区(异常区)ZP×地物化综合剖面图 (4)

38、单一工作方法手段的剖面就以某一方法手段为主统一图名地质测量: ×××矿区(异常区)DP×地质剖面图土壤测量: ×××矿区(异常区)TP×土壤地球化学剖面图岩石测量: ×××矿区(异常区)YP×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图等(5)剖面代号统一为:地质剖面DP 土壤剖面(包括地质土壤剖面)TP 岩石剖面(包括地质岩石剖面)YP 地物化综合剖面ZP第3部分 地质草测地质草测工作一般在矿产预查、普查及矿床详查期间进行,按工作阶段、工作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比例尺大小及精度亦不同,目前常用的有15万路

39、线地质调查、11万地质草测、12千地质草测等三种。3.1 15万路线地质调查15万路线地质调查一般是在预查区内或普查区外围配合15万化探工作进行,工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调查路线实地了解异常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岩石、构造等)及其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并对物化探异常、遥感找矿信息、已知矿(化)点等进行初步的踏勘性了解,结合地物化遥等综合资料圈定进一步工作的靶区。工作方法及要求如下:(1)工作方法:一般情况下部署一批能大致控制区内区域地质条件的典型路线,调查路线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即要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分别不同的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一般应优先布置在1:

40、5万物化探异常区、矿(化)点集中区。以穿越路线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追索路线,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办法调查。露头不好的地区要针对性布置稀疏路线,并结合露头的追索观察。路线间距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前提。切忌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地任意放稀或简单化。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路线间距、布置原则等要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经审查后严格执行。(2)精度要求:调查路线及其附近凡是直径大于100米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米、长度大于250米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米的断层、褶皱构造均应标定在路线剖面及地质草图中。对于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含矿层、找矿

41、标志以及其他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各类地质点定点误差部的大于100米。(3)观察记录:路线调查时应进行详细的路线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并绘制路线信手剖面图;对地质构造复杂地段、重要地质体要布置专题路线进行重点观察,要有连续的路线剖面图及必要的素描图与照相。每条路线均要有路线地质小结。调查中着重对矿化线索的观察及成矿地质条件等资料的收集,取全取准各种数据。(4)资料整理:调查结束后要结合实测的及收集的资料,编制工作区15万路线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15万地质矿产草图及15万路线地质工作专项总结,作为野外地质工作总结的必要内容。3.2 11万地质草测 该项工作一般在异

42、常查证区、矿产普查区及详查区外围进行,目的在于查明测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研究测区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寻找地表矿化线索或矿(化)体,以期发现矿体和扩大找矿远景。工作范围应包括有矿(化)点、物化探异常及找矿有利的地段。具体工作方法及要求如下:(1)11万地质草测是研究勘查区地质的主要手段,其调查内容除了解或查明工作区地质构造环境外,工作重点内容应包括:地层:应划分地层层序、岩相组合、岩性分带,确定含矿层位;对沉积矿产应研究含矿层的岩性组合、物质组成、沉积环境以及与成矿关系等。构造:应对控制或破坏矿床的主要构造进行研究,了解其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先后次序及分布规律等。岩浆

43、岩: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应了解或查明其岩类、岩相、岩性、演化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变质岩: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应了解或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相带分布特点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围岩蚀变:应了解或研究矿床的围岩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2)填图之前必须对测区进行全面踏勘,大致了解地质、构造特征,必要时要测制穿越测区的地质剖面,以便确定填图单元,正确选择填图路线,增强认识的统一性。剖面比例尺一般1:10001:2000。(3)填图工作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进行填图。观察路线布置,原则上应垂直于主要岩层走向,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

44、矿层、矿化蚀变带、标志层及其它找矿标志等必须沿走向追索。填图一般采用200×l00米(线距×点距) 的基本网度或用主干剖面与辅助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地质点要求每个平方千米大于50个,底图采用15万或110万地形图放大成11万地形图以半仪器法或以地形地物、工程等标志定点。(4)地质观察路线、地质点应布置在最有地质意义的地方,按顺序统一编号,不得重复,并在实地显示观察点位置标志,标注点号。地质观察点的代号为大写字母D,地质观察点按其性质、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地(岩)层分界点、矿层(体)、构造、岩性观察点等。不同目的的点,其观察和记录内容应有所侧重,避免泛泛的描述。主干路线要有信手剖

45、面,重要地质现象要有素描图或照相。(5)在遇覆盖较大和与成矿无关的单一地层、单一岩性出露区,观察点、线的网度可适当放稀。大片覆盖区中的零星露头要做全面观察。(6)对含矿层、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脉岩等成矿有利地段,观察点、线要加密,点距可加密到小于50米。同时要加强追索,查明其形态、产状和规模,系统采集样品并及时进行分析鉴定,了解其含矿性。(7)地质图上标定长度大于100米,宽度大于10米的地质体;对于长度小于l00米,宽度小于l0米,但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应在图上放大表示。野外定点误差要求不大于20米。(8)各类地质体应在野外直接填制在工作手图上,实地连图,不能在室内回忆勾划。室内只能根据野外手

46、图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并根据综合研究和鉴定成果加以补充修改,使其更加确切。(9)野外地质观察的资料应在当日整理完毕,其主要内容是:检查、校正和补充野外文字记录,整理路线地质剖面图、各种素描图、样品和标本,确定的地质界线、观察点的上墨等,在此基础上绘制地质草图。3.3 12千地质草测该项工作应用在矿产勘查各个阶段,主要布置在含矿蚀变带及主要矿(化)体分布地段,用以查明地表矿体地质特征。具体要求是:(1)工作内容应研究或控制矿体分布范围、数量、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及形态、相互间关系及氧化带(风化带)的范围等;研究围岩、夹石的岩性、产状、形态等;研究不同类型矿石地表分布情况;研究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破

47、坏情况;找出矿体的对比标志,使其合理地有依据地连接。(2)填图之前必须对测区进行全面踏勘,大致了解含矿层及含矿蚀变带的分布、岩性和矿化类型、构造特征,必要时要测制穿越测区的地质剖面,以便确定填图单元,正确选择填图路线,增强认识的统一性。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5001200。(3)以穿越法和追索法紧密相结合,基本网度为40×40米。地质观察点以罗盘定向、皮尺量距定位,每平方千米观察点数要求在600700个。 (4)填图中要加强追索路线,地质构造复杂时或对于等轴状地质体可采用露头全面研究法,控制目标地质体。填图时应重视直接找矿标志及矿化线索的观察。原则上每个点上都要测量界面(层理面、裂隙面、

48、断层面、矿层与围岩界面等)产状。 (5)填图中要充分利用地表工程编录资料及大比例尺,所有施工的工程位置及编号准确无误地标注在地质图上,地表矿体的圈定要以工程中样品分析结果为依据。并标明矿体编号、平均厚度和平均品位。3.4 地质草测记录格式 地质填图原始记录格式要做到统一,其格式要求如下: 时 间: 地 点: 人员分工: 路线目的: 路线号: Il(组号线号) 点 号:D00l 位 置:位于×××高程点(或明显的地物)××方向××米。 性 质:分界点(控制点)描 述:内容包括岩性、地(岩)层或岩体产状、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及矿产

49、特征、目测矿石品位、围岩蚀变特征、地质界面产状、标本及样品编号以及主要的素描图、路线信手剖面和照片。岩性分界点应对观察点两侧的岩性特点分别进行描述。点间地质:要求观察和记录连续,自本点至下点之间不同的岩性分层要有方向、米距。如:自本点向北,××米为×××岩,每条路线结束后,应有简明扼要的路线小结。第4部分 探矿工程地质编录4.1 总则探矿工程矿产勘查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是研究矿床地质、评价矿床和矿体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因此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矿产勘查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矿工程包括槽探工程、浅井工

50、程、硐探工程、钻探工程四种类型。4.1.1 工程布置原则矿产预查、普查阶段探矿工程一般不要求按一定的间距布置,以能验证异常、揭露矿化线索、控制矿化带或矿体为原则;详查、勘探阶段一般是垂直矿体(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按一定间距布置勘探线,并沿勘探线布置探矿工程。勘探线方向的北西、西、南西、南端为起点,起点应在剖面图的左面,在一个矿区内应一致。勘探线一般以矿区中部为0线,向左依次为单号线,向右依次为双号线。4.1.2 工程编号探矿工程按其种类统一编号,工程代号以汉语拼音的头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目前常用的几种工程代号如下: 探槽TC 浅井QJ 穿脉CM 沿脉YM 平硐PD 钻孔ZK探矿工程编号一

51、般由勘探线号加该线上的工程顺序号组成,例如:ZK00l表示0线的l号钻孔,TCl202表示12线2号探槽。偏离勘探线较远或未设置勘探线的矿区探矿工程可按施工顺序排号。沿脉坑道按其所穿矿体(带)进行编号,例如:IYMl表示I号矿体(带)的l号沿脉。该沿脉中掘进的穿脉坑道,可表示为IYMlCMlE,即I号矿体(带)l号沿脉中的l号东穿脉。分中段勘探的矿区应将坑道底板的标高表示出来,例如,IYM1350表示350米标高中I号矿体(带)的l号沿脉。4.1.3 探矿工程管理一般要求凡需施工的轻型工程(探槽与浅井,下同)由技术负责或地质组长会同有关地质人员、施工人员进行实地踏勘,用罗盘定向、皮尺测长度的方

52、法,进行工程定位;重型工程(包括硐探、钻探)及重要的轻型工程要由测量人员到实地用仪器测定工程位置。定位后打上用红漆标有工程编号的木桩作为工程起点。硐探、钻探及较深的浅井由地质人员、探矿人员共同编制单项工程设计书。开工前工程人员还要向工程施工单位说明施工目的、要求及地质概况。工程开工前,由项目负责或技术负责签发、下达探矿工程施工通知书,工程施工中需要提前停工或增加工作量时需签发探矿工程变更任务通知书,工程完工填写探矿工程终止通知书,工程要经过项目(或分队)的初步验收,并签发探矿工程质量验收报告。钻探工程除以上文件内容外,还要根据需要签发钻孔定位和机械安装通知书、钻孔开孔检查验收单、钻孔见矿预告通

53、知书、钻孔补采矿心通知书、岩矿心验收单等技术文件。技术文件一式填写两份,责任人签字后一份交施工单位,另一份分队存档。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除地质编录外,还要随时检查工程施工质量、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向项目负责反映有关情况,如遇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修正设计。履行工程登记手续,及时将已施工的工程填入探矿工程登记表中。4.1.4 探矿工程编录应提交的资料探矿工程编录要取得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对地质现象的描述记录);取样记录;图表资料(素描图、钻孔柱状图、照片、样品分析鉴定结果表、探矿工程登记表等);标本和样品实物资料(标本和各类样品)。4.1.5 探矿工程地质编录的一般要求

54、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要求做到真实、及时、统一、重点突出。编录资料要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质矿产的实际情况,不能有主观臆测,更不能搞回忆记录;编录工作随着工程施工进展随时进行,及时提交地质成果;编录方法及取得资料格式要统一;编录时要有重点,针对性地收集各类资料。具体要求如下:4.1.5.1 文字记录要求(1)文字记录必须记在专用工程地质记录表中。所有图件均要有相应的文字记录,记录内容必须要与素描图相一致。(2)岩层厚度(或揭露宽度)大于0.5米的不同岩性均应分层描述,但标志层、矿层、矿脉、破碎带、特殊岩性,分层不受此限,应详细描述。(3)分层米距探槽按槽底水平米距计算,浅井以铅垂深度计算,硐探以顶板

55、导线米距计算,钻孔按钻进深度计算。(4)岩矿石描述顺序及内容按岩、矿石观察描述细则要求进行。(5)对矿体产状、形态、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矿体与围岩关系、围岩蚀变、矿体次生变化等均应作为重点详细描述。(6)文字记录中的样品编号、产状等一定要放在相应层位或相应位置,而且产状、样品、标本等位置要用数据标明。(7)记录要做到词义明确、字迹工整、不乱用简化字,不能用草书,各种长度单位一律用中文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记录中的数据必须上墨。(8)原始记录中不应有个人对某些地质现象的推断,如有必要则应另作记述,不得与实际材料相混。(9)各工程文字记录应装订成册,并贴上探矿工程地质记录簿封面,按要求

56、填写完整有关内容。4.1.5.2 素描图(柱状图)要求(1)图名:预查及异常查证项目由“被检查的异常、矿点名称+工程编号+素描图(柱状图)”组成,前面不加省、县名,如“冰沟脑金异常区TC02素描图”、“众根涌铜矿点CM03素描图”等;普查至勘探一般由“矿区名称+工程编号+素描图(或柱状图)”组成,一个矿区分矿段勘查时可加上矿段名称。如“索拉沟银矿区ZK1201柱状图”、“驼路沟钴矿区长征沟矿段YM4素描图”等。(2)比例尺:各工程素描图(柱状图)比例尺为1:501:200。浅井素描图一般采用1:50,探槽、硐探一般用1:100,钻孔柱状图一般用1:200。遇特殊地质现象应根据需要放大比例尺素描。(3)素描图纸采用桔红色标准厘米纸,单张图规格不小于21×30厘米。当图件内容小于该规格时,裁图时应满足上述要求。(4)素描图中一般都要有起点坐标、工程方位、图例、分析结果登记表、责任签。不论工程大小,每个工程都要单独成图,实行一图一签制,责任签视图面大小选用11×5.6厘米、9×4.9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