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_第1页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_第2页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_第3页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_第4页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学法指导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距今约2.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亿年间,它们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事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

3、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是二十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钢窟系列、基地系列、我,机器人等。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 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很多只能说是一种科普说明文,是广义上的科学小品。有人说:“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说明文。”其实,科学小品还有更深刻的内涵。专家认为,科学小品作为科普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后代,从内容、形式、语言直至作品的思想意

4、蕴、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二、字词积累骨骼(gé) 鸟臀目(tún) 潮汐(x) 地壳(qiào)陨石(yn) 劫难(jié) 两栖(q) 追溯(sù)褶皱(zh) 携带(xié) 遗骸(hái)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劫难:灾难;灾祸。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 整体感知(一)恐龙无处不有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全文可

5、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第二部分(214):说明过程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三部分(15):总结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的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生物学(恐龙的灭绝);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话在文

6、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二)被压扁的沙子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

7、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恐龙无处不有 1.理清说明顺序。(1)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8、后来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分析说明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1)举例子。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

9、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列数字。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

10、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充分、准确可信的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3.品味说明语言。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1)语言周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语言准确。“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3)语言简明。“到6500万年以前,由

11、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二)被压扁的沙子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作者对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3)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12、)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4)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5)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因此,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

13、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对此,你有何看法?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以便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

14、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若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则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三)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可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思考,交流。1.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都采

15、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有中,“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结论。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来说明

16、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运用。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恐龙无处不有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教学板书恐龙无处不有证明其正确解释其原因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板块构造”理论 逻 辑 (生物学) (地质学) 顺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17、他领域产生影响 序被压扁的沙子撞击说科学证明准确表达科学精神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火山说 分析问题:斯石英的性质及形成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环节五拓展延伸1.“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