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_第1页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_第2页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_第3页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_第4页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1 引言 52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 2.1 从宏观方面看 2.3 从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来看 6 2.4 从取得的进展看 63 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因素 7 3.1 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以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 3.2. 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94 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11 4.1 步骤安排 11 4.2 突破口的选择12 4.3 利率管理由指令性集中管理转向导向型弹性管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13 4.4 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 13 4.5 健全经济主体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提高利率弹性 14 4.6 为

2、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环境14 4.7 把SHIBOR培育成中国的基准利率14 5 结论15 致 15 参考文献16毕 业 论 文 外 文 摘 要Title Talk about interest rate of our country becoming market-oriented Abstract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 the market economy is one of the basic signs. There are many c

3、onstraints of China's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factors, how to stabilize and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nurturing China's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speed up the main market of micro-economic reform, improve the central bank's regulatory standards and so on ,facing

4、a test. With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forward, broaden the area of market pricing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interest rate volatility, China's banks is bound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Strengthen the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we mu

5、st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 system, set up commercial banks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 a sound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of interest rate risk, monitor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and other measures.Keywords: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 Financial s

6、ecurity, Interest rate control ,Commercial bank毕 业 论 文 中 文 摘 要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各国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之一。我国存在着许多制约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如何稳定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培育中国的基准利率、加快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改革、提高央行的监管水平等面临着考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围的扩大, 必然对我国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利率风险控机制; 实行利率监测等举措。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7、,金融安全, 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1 引言 利率市场化, 就是把利率从以往由中央银行依靠行政手段来制定, 转变为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也就是说, 通过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 使利率按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 从而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 以市场利率为中介, 通过资金供求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 同时中央银行保持对利率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利率体系。2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1 从宏观方面看max.book118. 利率市场化是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利率是货币和资本的价格,货币和资本从其本质来讲,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一种抽象,概括来讲,是国家资源

8、的一种抽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指导货币和资本流量和流向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手段和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利率是国家资源优化配置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max.book118. 利率市场化是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需要 货币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挥作用几乎都是以利率作为中介,货币政策先作用于利率,通过利率升降来调节经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几乎所有的利率都由中央银行确定,各金融机构只能执行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而社会上的市场利率又很难控制,社会集资、市场融资利率高于央行规定的利率“黑市”利率与官定利率并存,这就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带来很大

9、困难。显然,只有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顺利传导货币政策,有效进行宏观调控。2.2 从微观方面看max.book118. 利率市场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前提 利率是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这种价格的确定与变动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亏,银行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定价权都没有,更不必说独立的商业化经营。在我国现行的利率体制下,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央行的法定利率,由于较高的“黑市”利率的存在,造成贷款的机会成本大。因此,在可能的围,商业银行本身不愿意多发放贷款;存款方面,目前法定的存款利率也偏低,许多银行总是想方设法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以吸收更多的存款。更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僵化、固定的利率体制,导致银行

10、没有贷款的自主权,不能根据企业的信用差别灵活掌握利率,由此贷出去的款项极有可能受到损失。max.book118. 利率市场化是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应该是生因素,是企业经营决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利率受到政府管制,企业所面对的就不是利率风险,而是政策变动的风险,企业所要做的不是采用经济手段来预测和防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而是揣测国家政策取向,显然十分被动。同时,利率管制直接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当利率受到管制处于偏低的水平时,一些本来无力借贷的低效企业也借到资金,资金必然被低效率使用;此外,由于利率偏低,资金使用成本低,企业倾向于多使用资金,造成“资金要素过度占用”

11、现象,在我国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不利于经济体系效率的提高。2.3 从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来看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的扩大和经营相辅相成。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混乱,基准利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资本市场利率受到管制,这一切都急需改革;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主体少,融资工具简单,拆借围窄,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发挥的作用有限,一些证券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基本上被排斥在货币市场之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界限不清,证券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这些都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市场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十分有限。如果利率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会大大影响金融市场的发育和成长,这又将进一步延缓利率

12、市场化的进程。2.4 从取得的进展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尤其是伴随着央行近年来九次利率政策的调整, 利率市场化进展飞快: 2004 年10 月29 日出台的“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管住下限, 放开上限; 存款利率管制上限, 放开下限”,不仅稳定推进了国利率的市场化, 而且也展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未来趋势。2004 年11 月, 放开1 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2007 年1 月4 日, 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anghai Inter bank Offered Rate, 简称SHIBOR

13、正式运行, 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 开创了利率新时代, 被称为中国式的“联邦利率”.3 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因素3.1 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以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max.book118.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向前稳步推进。1998 年至1999 年, 人民银行三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0 年9 月, 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3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

14、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 年, 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 根据央行的统一部署,这8家县市信用社进行利率改革试点的时间顺序和浮动幅度各不一样。最早开展试点的是省地区的瑞安市信用联社、苍南县信用社和泉港区信用社等,在2002年3月21日就开始启动,而省的甘南县信用联社等到2002年5月底才进行试点。,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 % , 存款利率最高可以上浮50 %。 2003 年12 月, 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 同期, 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 %下调至1.62 %。 2004 年3月, 中央银行决定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2004年10月28

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 除城乡信用社外 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原则上不再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 同时, 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但不得上浮。这个政策的出台可以说基本上赋予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的权利, 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我国在过去较长时期里, 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制度,国务院控制了利率变动权, 央行有20 %的浮动权, 而商业银行只是利率政策的执行者, 没有任何主动权。在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 管理当局赋予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 并不要求商业银行

16、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更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忽视了对商业银行赢利性的考虑, 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围的扩大, 必然对我国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max.book118. 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的存短贷长现象, 资产负债期限以与负债和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现象严重, 利率变动会对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 二 国有银行最大的利润来源是存贷差, 是属于垄断利润, 国际金融界平均的只是1.5 % -

17、3 % , 而国58银行是3.5 % - 5.5 % , 是国际平均标准的两三倍。金融开放和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更为频繁, 银行的长期未清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可能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 四 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选择权风险,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和再投资风险。流动性表现在利率上升时, 存款客户可能会提取未到期存款, 然后再以新的较高的利率重新存款; 再投资风险表现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有可能提前还贷, 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重新申请贷款。这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

18、选择权风险。max.book118. 现行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利率“双轨”并存 我国利率体制呈现法定利率和黑市利率并存,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能比较规的执行法定利率,另一方面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少数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提高 或变相提高 存款利率,高息拆借,民间高利贷,高息社会集资等黑市利率与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实际上存在利率“双轨”。利率“双轨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 1 大量资金被用于“炒买炒卖”房地产,股票和期货等,推动着“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它扰乱了金融秩序,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和信贷资产的流失。 3 它是金融业“寻租”行为和金融腐败产

19、生的重要根源。 二 利率管理过死 我国利率管理决定权不在商业银行,也不能完全由中国人民银行自主决定,实际上是高度集中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各项存款利率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动。金融机构对流动资产贷款利率的浮动权限也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利率杠杆相当僵化,很难与时适应经济运行和经济调控的需要,经常导致利率调整意图与效应的错位、扭曲甚至违反现象。 三 存款利率不合理,实际利率水平低 长期以来,我国利率较低,尤其是1996 年以来,连续8 次调整利率水平,使利差进一步缩小,利率水平较低,制定利率水平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承受能力。自2006年8月份来银行六次加息,却远远跟

20、不上物价的上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企业承受能力很差,企业负担很重。于是,调控利率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相应的存款利率被限制在低水平止。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年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利率因此变为负数。 四 利率弹性较小,利率的优化资金配置功能和经济调节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出来 现行利率体制下的利率弹性很小,各经济主体对利率反应的差异较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相比,储蓄的利率弹性相对要大。投资利率弹性居中,私营企业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大,而国有企业对利率仍然不太敏感。不过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利率的弹性将逐渐加大3.2 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max.book1

21、18. 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大 在传统利率体制下, 我国利率实行绝对的行政定价方式, 利率的监管很简单。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率单一行政定价的格局被打破, 我国已形成了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政策性贷款、差别利率、浮动利率和市场利率等多利率的利率体系。由于监管工作不力,使利率出现了许多混乱: 一是金融机构增多,违反国家利率政策的行为日益增多, 如高息揽存,利率大战等; 二是双轨制利率下的金融腐败现象增多; 三是政府部门对利率的干预, 使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难以正常实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利率市场化,而没有相应的银行监管,后果是非常危险的。银行为争取资金拼命提高利率,企业为争贷款拼命借高利率贷款,最终

22、导致存贷利率急剧上涨,不良贷款剧增,银行、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因此,要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对金融监管进行规。max.book118.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稳定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看, 虽然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 但经济环境还不是很宽松。许多企业承受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虽然过去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涨幅回落,“软着陆”成功,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买方市场出现疲软,使得部分行业和企业开工不足, 生产能力闲置较多, 出现了暂时“供大于求”的局面,消费需求不足。现在国家提出了积极的扩大

23、需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行利率市场化,许多企业将会破产, 银行风险也会增大, 因此改善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max.book118. 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缓慢 要使利率市场化, 首先应要求银行自身商业化。如果银行还呈现出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些功能, 利率市场化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仍较缓慢,原因是一方面银行自有资本严重不足。银行存款等负债大幅度增长,而自有资本却没有相应地增加,部分银行甚至亏损。国有银行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比例一降再降。为了争存款, 银行就不惜打利率仗, 从而人为地阻碍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

24、 我国银行风险防系统不完善。主要是未建立健全企业资信评估制度, 债务约束力极低, 银行对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缺乏信心, 加之在实践中的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难以运作, 使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防风险作用, 这就造成了银行按期收回本息缺乏约束力, 利率高低对企业的制约力很小。因此要使银行实行商业化, 就必须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明确银行与企业之间借贷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根本上打破信贷资金的供给制, 建立信贷资金的借贷制, 推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如果采取一步到位比较困难, 可以在短期仍保持贷款的限额管理, 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

25、理。这是因为我国银行具有强烈的扩冲动而风险意识淡薄; 各级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仍很强, 央行的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系统还不完善, 一旦放开规模贷款很难控制, 只有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银行才能真正成为商业银行, 才能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max.book118. 基准利率缺失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 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是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关键。而我国,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利率能够稳定地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没有基准利率, 就很

26、难确定金融衍生品的走势是否合理。尽管07年初推出SHIBOR, 对理清目前国零乱的利率体系、对整个宏观基本面、股市、金融衍生品、债券价格可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但SHIBOR 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 且SHIBOR 目前只有16 家报价银行, 还不具有广泛的市场代表性, SHIBOR 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中国基准利率的能力。作为资金的供给方商业银行, 其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利率市场化的形成, 国有商业银行未真正实现商业化, 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 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 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化规律借贷资金。4 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还不高,利率

27、运作主体行为还不很规,企业本身对利率的承受能力低,再加上金融监管不完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促而僦,应是一个渐进过程。4.1 步骤安排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可以被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直接管制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利率部分市场化利率间接调控的市场利率。 我国己实现了第一步向第二步的转变,即基本放弃了直接管制利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度,并放开了部分利率。现在的问题是要走好第二部,积极推进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转变,逐步扩大利率自由化的种类和围,并最终实现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下的利率市场化。 如何走好第二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我们认为,现阶段,问题的中心在于逐渐扩大利率的浮动围和幅度。尽

28、管我国己进行浮动利率的管理,有相关浮动利率的规定,但浮动的幅度和围还比较有限。1996 年以后利率浮动围只有10 % - 20 %;上级银行对浮动权限的截留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使不少银行的利率浮动权有名无实。因此,当务之急,应逐渐扩大利率的浮动围和幅度,建议改革初期先实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管理办法。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可以限制商业银行利用提高利率作为争夺存款的手段,避免利率大战,以降低的经营成本,稳定金融秩序;规定贷款下限是为了保证银行资产运用的基本收益,防止放款中以低利率为手段的“寻租”行为,避免外勾结吞噬银行金融资产,防止“人情”贷款的发生。 在走好第二步的同时,我们还应着手积极

29、推进向第三步的转变。1996 年6 月1 日,中央银行宣布取消同业拆借利率的限制,放开各种期限档次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同年,财政部己开始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国债;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发行市场利率的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始,但要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有一个渐进的开放过程。以货币市场为例,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承兑和贴现市场、国债市场,在逐步巩固和加强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发行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基础上,建议在今后几年,大力发展和逐步开放商业票据贴现市场,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资本市场的利率,如股票、债券利率目前在我国受到管制,由于股票、债券的交易属于直接融资方式,其本身的市场色彩较浓,

30、逐步放开其利率,由股票、债券交易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等因素自行决定价格,比较容易被接受。 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下的市场利率制度,这个目标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即商业银行集利率的指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根据本行资金要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的利率政策,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一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即中央银行无需直接指定所有利率,而是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但为了防止银行利用垄断优势破坏市场利率均衡,央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优惠贷款

31、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以调整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至此,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下、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的、多层次富有弹性的利率体系,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4.2 突破口的选择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存在着市场分割的状况,通过寻找一个突破口难以引起其他利率的连动,因此,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建立多层次的利率体系,必须同时在不同层次的利率中寻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将利率体系分为金融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分别为:金融市场的

32、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max.book118. 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意图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存在发达的全国一体化的货币市场,而同业拆借市场作为银行调剂头寸的市场,与商业银行关系最为密切,也最能体现货币市场的特点,是货币政策能够顺利传导的重要条件;而且,国债市场、票据市场的运行结果都会反映到同业拆借市场上来。因此,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利率,它的放开很快就可形成一个短期市场基准利率,而短期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赖以调整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它还可以为国债市场利率的确定提供参照。目前,同业拆

33、借利率己基本市场化,进一步的问题是要扩业拆借网络,使参与银行同业拆借业务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也可以考虑接纳一些资产质量较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到同业拆借中来。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另一突破口。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以国债为操作对象来调节基础货币量,从而间接调控整个货币量;商业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优化资产结构,有利于资金运用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因此,国债发行利率的开放,能为其他利率的开放提供一个导向性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我国于1996 年开始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国债,但1997年后由于某些原因国债发行利率又有回归管制的趋势,目前,又重新开始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国债。国债发行利率的

34、开放,必须以国债市场的开放为前提,只有国债发行达到一定规模,国债种类齐全且比例适当,参与者多,国债市场才发达,公开市场业务才活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max.book118.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中央银行利率改革的突破口 中央银行可以以再贴现利率或再贷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谨慎的调控,使商业银行的行为不仅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不违背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因此,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像其他利率那样直接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而是反映资金供求和体现货币政策意图的结合。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应高于同

35、业拆借利率,增加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以减轻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再贴现利率的开放,要求我国必须首先发展票据市场,票据商场是货币市场一部分,在我国业务发展十分缓慢,与此相适应的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不活跃,从而导致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得不到发展。max.book118. 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选择贷款利率而不是存款利率 这是因为存款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贷款利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先放开存款利率,在银行、企业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银行有可能为了争夺存款,竟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提高又会引起贷款利率的提高,使贷款利率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所以,商

36、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应从贷款利率入手,但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企业没有真正企业化,企业承受能力有限,贷款利率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应采取一些过渡方式来逐步达到商业银行自定利率的目标,现阶段可以适当扩大利率浮动围和幅度,并统一各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幅度。4.3 利率管理由指令性集中管理转向导向型弹性管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要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赋予金融机构利率管理上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逐步由市场决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则把利率管理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完善利率监测机制上来。4.4 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 要根据资金供求状况,逐步提高利率水平,

37、使利率能较好的反应资金的供求状况。同时要完善利率结构,包括完善利率的期限结构,资产结构,层次结构等,促进利率的宏观调节作用与微观调节作用的有机统一和充分发挥。4.5 健全经济主体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提高利率弹性 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能否发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与利率弹性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只有当经济主体有较高的利率弹性时,利率对储蓄、投资与社会总供求才有充分灵敏的调节功能。要提高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就必须改革企业产权制度 包括金融企业的产权制度 ,提高储蓄者的金融意识。4.6 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如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优先发展货币市场,把利率管理,利率市场化纳入法制化轨道,利率市场

38、化进程要与汇率改革,货币供应量控制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同时进行。4.7 把SHIBOR 培育成中国的基准利率 不断完善货币市场制度, 把SHIBOR 培育成中国基准利率, 为我国金融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调控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 促进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基准利率的形成。发展货币市场, 当前应重点完善SHIBOR, 使SHIBOR 尽早成为合格的基准利率。当然, 要使SHIBOR 真正成为中国式的“联邦基金利率”, 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 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首先, 要解决信用评级问题。由于SHIBOR 完全是信用交易, 不需任何抵押物, 对参与成员的信用等级要求高。而且目前

39、国的信用体系仍不健全, 还缺乏能被整个市场广泛接受的、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和体系。信用评级问题不解决, 具体交易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拆借量就很难上去, 其中还可能蕴藏一定的风险。SHIBOR 要想成为“基准”, 必须要以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为基础。其次, 提高金融机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对基准利率的反应程度, 增强其利率敏感性, 是发挥基准利率效应、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所必需的。第三, 提高拆借市场的流动性和报价银行的报价能力, 增强拆借交易品种的可交易性和活跃程度。因此, 央行和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应继续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 完善SHIBOR 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 使SHIBOR尽早成为合格的基准利率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