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_第1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_第2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_第3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_第4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 (4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及诸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有:第一,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第二,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问题;第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第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上一章中

2、我们已有论述,本章我们作进一步的系统阐述,重点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脑和神经系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在谈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学前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在孕期第四周的时候,胎儿的神经系统开始形成、发育。到第八周的时候,大脑皮层可以分辩出来。到了26周的时候,大脑皮层已经基本具有和成人一样的沟和回。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第十五第十八周形成,到出生后六个月后,脑细胞停止增值。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是大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儿童大脑重量不断

3、增加,而脑重的增加也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伸长的结果。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表面比较光滑,沟回很浅,构造十分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开始以不同的方向越来越多深入到皮层各层,与此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了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新生儿出生时,脑的低级部位已经开始髓鞘化,以后的发展也不均衡。先是与感觉有关的部位,然后是与运动系统有关的部位,最后是与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顶叶区髓鞘化, 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经髓鞘化。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4、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一、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

5、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例如,4、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指去拿玩具了。随着神经

6、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

7、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

8、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总之,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是按照从不齐全到基本齐全、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开始分化、从非常具体到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从完全被动到最初的主

9、动、从非常零乱到出现系统性的规律进行的。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色体中的基因 是遗传物质的基

10、本单位,其中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正是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一切其它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猩猩在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

11、下,其智力发展的极限也只能达到幼儿的水平。这些事实多从反面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于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作用。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 (Cyril Burt) 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表 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遗传变量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非孪生兄弟姐妹无血缘关系儿童环境变量一起长大分开长大一 起 长 大

12、智商相关08707505304902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完全不相同的。一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的影响大一些。一些著名的音乐家,运动员,画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不可否认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良好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的结果。可以说,遗传素质规定了儿童可能的最优发展方

13、向,具有不同的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二)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头身比例的变化是: 胎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儿童体

14、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一)环境因素对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

15、和养料等。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从受精卵就开始了。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孕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胎儿心理的发展。如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

16、原因。而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孕妇3034岁为1.66,3539岁为3.22,4044岁时上升到12.52,45岁以上则达到29.74。这是由于高龄孕妇为胎儿提供的胎内环境与正常孕妇相比,通常有些劣势所致。再如怀孕的母亲服药。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60年代初,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Thalidomide)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

17、等常见的早孕反应,还有镇痛、定神、改进睡眠等作用,许多孕妇服用了。结果出现了近万名婴儿畸形:孩子或是耳鼻发育不完全,或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最典型的是四肢特别短,上肢表现为挠骨、尺骨可以完全不存在,手好像直接从肩部长出。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这里引用一个研究证明怀孕期间孕妇的营养对胎儿大脑发育

18、以及智力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出生前后一段时间机体的营养水平,因为这个时期是脑细胞发育接近完成的时期,是从细胞数目增加阶段发展到细胞体积增大的阶段。胎儿时期如果营养不足则影响到脑细胞数目正常发展,从而导致智力的发展迟滞。国外有一个研究:孕妇分成两组,一组提供充分的饮食补充,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仅给以安慰剂。事后当她们的孩子长大到34岁时,测定他们的智力,结果证明实验组的孩子IQ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贫穷地区做的,她们的营养往往是在最低需要线以下,因此,适当增加营养产生了显著效果。出生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人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虽然遗传提供了发

19、展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社会环境的作用: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野兽哺育成长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遗传素质,却不具备儿童的心理。典型的例子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卡玛拉和阿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分别是7岁和2岁左右。他们用四肢爬行,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不肯洗澡。吃东西不用手拿,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着吃。他们没有感情,对别人不感兴趣。卡玛拉已经7岁多了,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孩子的水平。虽然受到精心培养,还是不能适应人类直立行走,快跑时还需要用四肢。她于十六七岁左右死去,这时还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水平。直立行走和说话本来是人

20、类的特征,但是,对每一个具体儿童来说,遗传只提供了直立行走和说话的可能性,没有人类的社会环境,这种可能性不能变成现实性。许多正常儿童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和说话,其实都是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不过有时不被人觉察而已。丹尼斯在德黑兰的孤儿院发现,该院58%孤儿1岁以上还不会独立坐,85%到3岁多还不会走路,开始站立和扶着栏杆走的年龄平均为70周。后来,抽出10个婴儿进行实验,增加保育员,这些婴儿开始站立和扶着走的年龄提前到平均41周。因为婴儿具备了站和走的环境条件,才有可能利用其平衡机制,并把重力作用在腿上,获得练习站和走的机会。由此说明环境和经验对行走的作用。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的大量事实,

21、也充分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所谓早期隔离(剥夺)实验,是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现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在这类实验研究中,关于恒河猴行为发展的研究很有影响。在实验室孤独长大的猴子和野生猴子(有母亲和伙伴)的行为有很大不同(见表2-3-2)。 实验室长大的猴子(失去母爱)常常呆呆地坐着,两眼直视,有生人接近时,不会像野生猴子那样对生人作出恐吓或攻击行为,而只是自己打自己,甚至撕咬自己,社交行为的发展受到极大损害。表 早期剥夺的持续影响(实验对象:恒河猴)测量隔离1年早期隔离6个月部分隔离有母亲伙伴条

22、件接触的积极性3.1*3.48.512.6运动的主动性86.0121.0117.0229.0攻 击6.84.25.610.2害怕退缩97.025.034.012.0*10分钟内社交活动的时间(单位:秒)不能人为地剥夺儿童的正常生活环境,于是人们用类似剥夺环境与正常生活环境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据报导,20世纪30年代后期,13名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由别人领养,追踪考察这些领养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并与仍然生活在孤儿院,近似与社会隔离的未被领养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表 变换环境对儿童智商的影响组别(分开时年龄)19个月1年半后2年半后21年后文化水平实验班(13人)63.491.8101.4全部自

23、给平均读完12年级控制组(12人)86.760.566.11人死亡4人需要照顾平均读完4年级研究者认为,造成控制组儿童智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孤儿缺乏必要的感知觉刺激和“应答性”环境。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前面讲了儿童胎内环境可影响婴儿最初的生理情况,继而影响后来的发育。出生后环境对儿童生理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人体生长的加速现象便是一例。人的身高和体重一代比一代增长,成熟期一代比一代提前。这种现象上世纪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本世纪在许多国家也陆续出现。儿童的生活环境不仅影响其体态的生长发育,而且对脑的生理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例如,早产儿由于出生时间提前,较早接触胎外丰富多

24、变的环境,其大脑皮层的活动也较早发展。在实验中,一名早产6个星期的婴儿生后第4个星期已经出现听觉条件反射的征象,到第5星期这种条件反射已变得既稳定又显著。而这个时间是在他预定正常日期之前,早产12个月的婴儿和足月婴儿一样,能够在其生后头半个月形成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也是因为他提前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又一个实验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左手或右手的训练,按摩手部和屈伸其手指。训练2个月后,不论受训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其对侧大脑半球的有关区域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说明手接受了外界刺激会影响大脑的成熟。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生活环境可以使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也就可以影响到心理的

25、发展。生理成熟主要按照遗传的程序进行,但环境对儿童生理成熟的影响也相当大。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不同:动物是自然实体,它的发展靠本能、靠成熟;儿童是自然实体,但更是社会实体,他的发展靠的是学习和经验。因此,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最重要。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物质条件、父母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人口、社会关系等。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

26、用最大。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支配消极、缺乏主动、依赖、顺从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合作、独立、温顺、社交教师管教方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管教方式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专制的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必恭必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历史上

27、的争论由来已久。(一)遗传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代表人物: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Galton),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得出了一条 “遗传定律”,认为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有一句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

28、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高尔顿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仍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高尔顿认为这两组名人的比率有显著的差别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明。另外与此相类似的,当时还有一个关于智力落后者的家谱调查,这是由哥达特(H.

29、Goddard)于1912年发表的Kallikak家族的调查。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K氏以前曾与一个低能的酒吧间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等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高尔顿等人用家谱调查来作为遗传决定论的证据是有许多缺点的。如有些经过几代间接了解到的资料不甚可靠,特别是

30、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如高尔顿的名人家藏书量就比非名人家多好几倍,这就很难排除环境因素对天才名人成长的影响。不过高尔顿随后又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即名人之子和教皇养子成名的比较研究。结果是教皇养子成名的不如名人之子多。他认为教皇是有地位的人物,其养子的环境条件同其他名人之子相仿,而养子的遗传往往不如其他名人,因此名人之子成名者比教皇养子多,其原因不在环境而在遗传。(二)环境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其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

31、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他提出:“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程序理论的创立者,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正如一个塑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环境决定论直接批判遗传决定论,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作为一种儿童心理发展观是不科学的。从哲学的高度看,他与自己所反对的遗传决定论恰恰是殊途同归-归于形而上学的科学体系。(三)二因素论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折衷。

32、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后来,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这些观点后被统称为“二因素论”。二因素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代表人物: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 (W·Stern) 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 复合” 或“ 会合”。 施太伦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

33、占比重可因事而异”。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格赛尔认为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成熟状态”)时,训练才能奏效。“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实验”论证了“成熟论”的观点。这个实验是:双生子之一(甲)在46周时开始训练学爬特制小梯6周(每日10分钟),双生子之一(乙)比甲迟6周开始训练,也就是在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2周后其爬梯的速度就赶上甲的水平,说明成熟程度未到,虽提早训练仍少效果。格赛尔并不完

34、全否认学习、环境的作用,他认为“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等,但上述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因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式。机体始终参与着对它所处环境的创造活动,而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四)相互作用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理论观点: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

35、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例如,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定范围相当广阔的智慧潜能。这个范围的上下限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智慧的实际表现则是被多种多样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以复杂的形式促成的。比如:虽然A比B具有更高的智慧潜能,但其实际的智力表现却可能落后在B的后面,因为由于某种环境的存在,使B的潜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因而B的智能表现比A更接近于自己潜能的上限。这种观点比上面的理论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理论通常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问题在于现代科学尚不能解决所谓遗传限度(上下限)的测量问题(病态的除外),因而这种提法只

36、能作为一种假设,作为科学命题还缺乏证据,而且容易导致对遗传作用的神秘化理解。(五)科学的观点我们认为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在种系发展中,遗传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许多世代遗传和变异的辩证统一过程中进化而成的。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白鼠学习走迷津的实验,按学习能力的强弱将白鼠分为聪明的一组和迟钝的一组,然后进行选择性繁殖,即分别进行组内交配,选取学走迷宫最“聪明”的和最“愚笨”的两端白鼠进行各自交配。经过持续的选择交配,繁殖到第9代时, 已可以区分出两个品系的白鼠,聪明组中

37、最迟钝的白鼠几乎与迟钝组中最聪明的白鼠一样聪明或者更聪明一些。类似的实验表明动物的某些后天获得性行为(如白鼠学习能力)可以遗传。生理成熟主要是按照遗传的程序进行的,但是环境对生理成熟也有相当有力的影响。我们在环境作用的研究部分已经涉及,在此不赘述。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环境可以对遗传因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环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进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性别、最初的气质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例如,一个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来到人间,环境教养就要适应他的气质要求,顺之则善,逆之则败。儿

38、童最初反应的差异决定着成人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可以说是婴儿在塑造他父母的行为,反过来父母的行为又塑造着婴儿的行为。这就是说环境(成人的教养方式)中反映着婴儿本身的遗传(气质)要求。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做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起作用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对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的影响大大超过环境因素。在一些肌肉力量和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上,则是环境因素常常大于遗传因素。所谓综合分析,是指要避免片面地把遗传或环境的某种影响孤立起来。我们主张综合地看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关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肯定

39、人类遗传因素的作用,但语言环境又是儿童学习语言所不可缺少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既有赖于生理成熟的因素,又有赖于语言学习的因素,生理成熟是学习的前提,语言训练反过来又促进生理的成熟。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发布时间:2009-11-06 15:58:30 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葛鲁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 长春 ) 摘要心理成长的概念是对心理发展的概念的超越。在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考察和研究。发展心理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学说。但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存在着重要的缺失。补足这些缺失是发展心理

40、学的未来发展的重要的学术任务。核心的方面应该是用成长的概念去替代发展的概念,也即是用心理成长的概念去替代心理发展的概念。这应该成为考察人的心理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转换。新心性心理学就会带来这样的重大的转换。这包括把着重于成熟和发展转向着重于成长和提升,把着重于生物和生理转向着重于心理和心性,把强调心理的直线发展转向于全面扩展,把强调心理的平面扩展转向于纵向提升。关键词心理发展心理成长毕生发展新心性心理学 The fundamentals of mental growthpsychological stand beyond mental developmentGe Lujia(The

4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Abstract: The concept of mental growth is beyo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n the human mi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s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ind. The devel

42、opmental psychology has been undergoing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the theories of human ment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ncompleteness in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o fill that is the key academic job for 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e core i

43、s to substitute the mental growth for mental development. That is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change of exploring human mind. The new mind-nature of psychology will bring that change. It includes to turn the mature and development into growth and promotion, the biogenetic and physiology into mental a

44、nd mend-nature, the linear development into overall extension, and the plane extension into vertical elevation.Keywords: mental development; mental growth; life-span development; neo psychology of mind-nature 导言人的心理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或核心的内容。但是,如何理解人的心理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不同和差异。不同的心理学研究、不同的心理学家,关于

45、人的心理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同的主张和观点。当然,随着心理学学科的进步和成熟,发展心理学本身已经有了十分重要的转变和转向。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就是发展心理学的根本性的变化和进步。进而,把心理发展转换成心理成长,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和转折。心理成长的学术理解应该是对心理发展的学术理解的超越。毕生发展心理学有着自己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有研究者在考察时指出,从世纪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主要有两种命名:一种是生命全程或毕生发展心理学,另一种是人类发展或人类毕生发展。不同的学者研究的侧重各有不同,目前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生发展方法论的研究;二是关于认知毕生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成熟和老化的研究;四

46、是关于干预问题的毕生发展研究。在相关的研究看来,越来越多毕生发展的研究改变了过去“进步是发展的唯一特征”的观点,揭示出发展是得与失同时发生的变化机制,在生命过程各个时刻的发展都是生长(获得)与衰退(丧失)特征联合表现的结果。任何一个发展性进步都既显示新适应能力的出现,同时也包含过去存在能力的丧失。当然,整个生命进程中,得与失的强度并不完全相同,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变化,早期得多于失,后期则往往失多于得。涉及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有研究者指出,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孕育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的研究。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 而

47、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要获得三方面知识,即毕生发展一般性规律的知识,个体发展差异性的知识和个体发展可塑性的知识。个体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是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研究者强调人的行为是生物一基因的和社会一文化的过程与条件的共同建构的结果。这一总体框架是毕生发展理论的第一个层次,它包括三个基本原理。这三个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了生物和文化在一生中的动力学关系。第一个原理是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第二个原理是对于文化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个体要达到更高的功能水平,就必须拥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随年龄增长,生物功能下降,就需

48、要文化资源来补偿,以产生和维持高水平的功能。第三个原理是文化的效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一方面由于生物潜能随年龄增加而衰退,另一方面的原因类似学习的曲线或专长的习得。在学习的后期,要达到更高的功能水平,就需要越多的努力和更高的技术。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的补偿性和个体的可塑性会下降。在人的毕生发展中,存在着三个个体发展的目标,即成长、保持和调整。成长是指达到更高的功能水平或适应能力;保持是指面对新的挑战或潜在损失,维持或恢复正常的功能水平;调整则是指因为丧失无法维持或恢复现有功能,而在较低水平上组织相关功能。在这一理论中,成功的发展被看作是同时获得所期望的目标或结果最大化,或丧失不期望的目标或

49、结果最小化。它是选择、优化和补偿三个过程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毕生发展理论的应用性主要依赖于其关于个体发展整体蓝图的理论观点与关于个体发展的功能、过程和年龄段的微观研究的相符程度。在新近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发展并不是建立在生理成熟概念基础上的线性、单维和单向的成长,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和动态性的系统,强调发展是选择性的适应,即适应能力随年龄的选择性变化,也是获得与丧失的动力学。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成长心理成长概念是对心理发展概念的研究超越。在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考察和研究。发展心理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学说。但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存在

50、着重要的缺失。补足这些缺失是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发展的重要的学术任务。发展心理学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解曾经是非常关注人的早期心理发展,特别是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也曾经是主要关注伴随着身体发育和生理成熟的心理发展;也曾经是分离地对待人的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等等;也曾经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发生和发展;也曾经是关注生物本能和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等等。尽管发展心理学的进步在逐渐地完善自己的研究,但是怎么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的心理变化和扩展,这成为心理学研究非常主要和关键的核心。如何才能突破现有的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框架上重构关于人的心理变化的解说,这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至关重要的课题

51、。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超越心理发展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核心的方面应该是用成长的概念去替代发展的概念,也即是用心理成长的概念去替代心理发展的概念。这应该成为考察人的心理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转换。新心性心理学就会带来这样的重大的转换。这包括把着重于成熟和发展转向着重于成长和提升,把着重于生物和生理转向着重于心理和心性,把强调心理的直线发展转向于全面扩展,把强调心理的平面扩展转向于纵向提升。心理成长的概念含义涉及心理成长的基础、过程、目标、阻滞。心理成长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文化创造、文化思想、文化方式、文化源流。心理成长与心理文化的关系就在于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资源、心理文化差异、心理文化沟通、心理文

52、化促进。心理成长与心理生活的关系就在于考察人的心理生活的含义、扩展和丰富。心理成长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就在于探索人的心理环境的含义、建构和影响。心理成长与心理资源的关系就在于挖掘心理资源的含义、构成和价值。心理成长实际上就是心理生成的过程,是生成的存在、是创造的生成。心理成长会关系到个体的心理成长,是个体生活的建构、是心理生活的建构。心理成长也关系到群体的心理成长,是群体的共同的成长,是群体的心理互动,是群体的心理关系,是群体的成长方式。心理成长也会关系到人类的心理成长,是种族的心理,是民族的成长,是心理的成熟,是生活的质量。阐释心理成长会面临着如何理解生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所谓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也

53、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机体与心灵的关系。有关心与身的理论主要有:心身平行论、心身交感论和心身同一论。直线的与扩展的。心理拓展训练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极限、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等六个步骤。扩展的与提升的。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家一般认为理性的个人阶段为发展的最高层面,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的发展观即是如此,即非理性理性的发展观。而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发展至理性阶段后,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即超理性阶段,其发展的脉络为非理性理性超理性。重要的是心理成长的含义,也即心理成长的概念的含义。以“成长”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关注在特定文化环境和教化中的儿童向着“成”或“长成”的目

54、标发展的过程,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是“成人”过程。它依循的是中国传统教化中的社会自我模式,不同于西方的自我社会模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依循的是中国传统人性论中的渐染说,这也与西方心理学的方法决定论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成长论观点,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有意识的教化作用下,个体向着“成”的目标“长”的过程是个积极有为的过程。它具有生长、成熟的生物学意义,更有特定文化环境中完整性人格生成的社会化意义,它既是预期的显性的教育过程,也是非预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潜教育过程。关于心理成长的探讨可以涉及心理成长的基础,心理成长的过程,心理成长的目标和心理成长的阻滞。心理成长应该会有文化

55、基础的问题。人的心理成长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实现的。那么,人的心理成长显然就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人的心理成长必然也就属于特定的文化创造。人的心理成长可以依据于特定的文化思想。人的心理成长也可以体现为特定的文化方式。人的心理成长也可以显示出特定的文化源流。心理成长应该会有生态背景的问题。生态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而且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学科,也构成了新的研究方法论。这就是生态心理学学科和心理生态学方法论。生态的核心含义是指共生。生态的视角是指从共生的方面来考察、认识和理解环境、生物、社会、生活、人类、心理、行为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个

56、非常重要的原则性主张就是天人合一。这是原初的生态学方法论,是强调人与天的合一,我与物的同一,心与道的统一。这应该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生态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生态学诞生之后,就与心理学有了非常重要的结合。这形成了全新的学科领域,提供了特殊的研究定向。这就是作为学科的生态心理学和作为方法论的心理生态学。生态学的视角及其方法。生态学的方法论是指以生态的或共生的观点、手段和技术来考察、探讨、干预生活世界、生活过程和生活内容。也就是说,生态学的方法论对于人和人的生活来说,既可以是考察的方式和方法,也可以是解说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是干预的方式和方法。文化学的含义及其原则。在中国的文化传

57、统中,重要的、重大的、重视的,是人与天的合一、我与物的同一、心与道的统一。人在自己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逐渐把自己与外界、与环境、与社会、与他人分离开的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与物的分裂,就是促进物与我的融通。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核心内涵,强调的是统一的、和谐的、容纳的文化。心理学的追求及其目标。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就是心道的一体。道是容含的总体,但道又不在人心之外,而在人心之内。所以,人心可以包容天地、包容天下、包容世界、包容社会、包容他人。这就是人在自己的内心中体道的过程,也是人在自己的践行中证道的过程。心理发展研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生态化历程。自从世纪年代开始,发展心

58、理学研究逐渐越来越重视生态化的研究取向。生态化运动就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的环境下和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向。心理成长显然是具有生态学的含义。美国的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曾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影响的儿童发展的理论模型,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发展的生态学”。这也即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拓宽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但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