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_第1页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_第2页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_第3页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_第4页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功效剖析甘肃省信息中心 张文学“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之一,该项目充分利用河西地区计划、农牧、科技等部门的现有信息网络和人员优势,利用国家引导资金和配套资金,在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五市建立农业信息交换中心,在临泽等19个县(区)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在南华镇等54个中心乡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形成以市级信息交换中心为核心、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主体、重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以能达到互通信息、强化市场、扶优扶强、提高效益的目的。一、项目总体

2、构思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根据信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特点,河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以各县(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单位进行构建的,要求同一县境内的各级农牧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户建立起纵向联系;同友邻地区的农牧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横向联系;同时与发展农牧业有关的其它行政、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斜向联系。这种多向联系结构犹如一个“米”字,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就处在“米”字的交点上。一个个的“米”字联结起来,就构成了河西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而网络上的每一个“米”字,则又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有层次的信息系统。这些“米”字型信息通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河西地区农产品信息收集、发布体制,通

3、过加快信息的采集和发布速度,深化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规范性。“米”字型结构的好处是:由于它是分级控制的,对信息的控制和加工都没有超过自身的能力,从而使输出信息的准确性提高,时间缩短,目的性、针对性增强,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可以接受的资源消耗中,求得一个最好解答(经济效益),或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控制)。这种多向性的分级结构还能充分利用纵向、横向、斜向的现有各种资料、模型、图件等,在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尽快建立起数据库,并在不增加更多人力、物力、资金的情况下,把河西地区农业信息系统首先在县一级健全起来。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起核心纽带作用的市级交换中心,其职能是及时从本市

4、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服务中心收集各类数据,完成河西农业服务体系设定的各种功能目标(如预测预警、政策导向等),并将应用系统生成的结果上报有关政府部门作为决策依据,或下传给县区服务中心供指导农业生产使用。体系中的县(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是接收和处理本县区相关部门或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上传来的各类信息。网络体系中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零散的、需要上网发布或咨询的。对这类信息,需要服务中心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属自己解答的或能够解答的可直接进行咨询服务,并将结果打包后反馈给相应乡镇服务站;对不能解答的,或需市级交换中心负责解答的,可将信息上传市交换中心,由市交换中心给予解答;县服务中心要负责跟踪市交换中心的咨询、

5、处理结果,并将这些信息传至乡镇服务站。另一类信息主要是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数据,乡镇服务站根据要求通过网络完成应用数据的上报,县级中心接收到这些数据后,进行本级范围内的数据处理,然后根据功能要求或将这些信息和数据上传到市级交换中心进行集中处理,或直接按系统功能将处理结果报相关部门或反馈给乡镇。按照2003年河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2004年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要充分利用河西地区现有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三级网的互联互通。引导专业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生产经营大户与公共信息网络对接,使生产主体、经营主体、管理部门都成为信息资

6、源的享有者和提供者,从而基本形成对外与全国乃至国际联网,对内延伸辐射至乡村市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重点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的信息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实行龙头带基地带农户,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形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此,本项目的建设目标确定为: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

7、展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二、功效特色1、“信息指南”指迷津河西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遵循“边建设、边投入应用、边产生效益”的原则,使项目建设及时得到实践检验,尽早发挥其作用。在项目实施较早的金昌市,每年春播时节,永昌县焦家庄乡党委、乡政府以书面形式,把好的项目和市场行情整理出来,编印成“信息指南”供群众参考。该措施实施3年来,全乡结构调整成果显著,粮经比例达到19,农民增收迈大步。到底种啥能赚钱?乡党委、乡政府说了不算,但也不能袖手旁观。焦家庄乡干部动脑筋、想办法,2000年初,这个乡派干部跑市场、查资料、请专家,把日光温室、露地蔬菜、胡萝卜、食用菌、

8、紫花苜蓿等产业的效益、行情、前景一一分析,编印成了“结构调整信息指南”,发到群众家里。虽说是“仅供参考”,却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种啥效益好,一目了然。梅家寺村农民包润生按“指南”种了6亩甘蓝,收入4800元;红庙墩农民王永生种了两亩菜花,纯收入1200元。第二年,乡上把这些在调整结构和成功例子编到“信息指南”中。去年,“信息指南”建议少种温室西瓜,结果当年的西瓜行情果然不好,大家心服口服。“指南”也不是万能的,乡党委、乡政府的判断也会有失误。“指南”里把胡萝卜作为推广产业,建议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结果去年胡萝卜市场受挫。这件事给乡党委、乡政府上了一课:研究市场,还得不断提高水平。2、种什么?怎

9、么种?网络上难题迎刃而解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使农民运用科技增产增收,甘肃省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以“电脑农业”为载体,组织有关专家对农业适用新技术进行归类、开发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编入相关的“专家系统”后,输入电脑让农民直接上网查询,项目实施多年来,共研制开发出优质小麦、玉米、马铃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草产业开发等35个“专家系统”,在全省65个乡镇示范推广,应用示范推广面积达276.4万亩,受益农户52.4万户。为了使开发出的越来越多的“专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省上还在凉州区、敦煌市等地建立了1

10、0个农业科技信息网站。这些信息网站一般以县(区)为中心,逐步向周边乡村延伸。凉州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成了高坝、清水两个示范基础和三个单机入户点,辐射全区42个乡镇。该中心不但设置了权威的专家解答系统,而且还有特色农业生产和销售情况、运输大户信息等丰富的产销信息,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技术,接收和运用世界各国已发射卫星所获得的数据,建立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更能从技术上增强“河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功效。金昌市农业信息交换中心经过艰苦努力率先建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MODIS数据地面接收站。由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MODIS数据上的使用政策,使得我们有可

11、能少花钱就可以得到在2501000米分辨率的、每天24次的、多波段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应用在科学家对大气温度、降水、辐射、臭氧等方面的研究上;可以支持关于宏观的土地覆盖变化、生物生长量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包括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粮食估产、沙漠化监测、冰雪分布、森林和草原火灾监测等;可以为海洋温度、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研究提供信息。3、注重农产品价格预测、监测工作农副产品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对农副产品的市场预测水平将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增减,因此开发建立“农副产品预测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本项目中对农副产品预测预警系统的功能要求如下:*对当地主要农副产品前

12、一年全国的种植面积、品种、产量、价格、市场需求量要有量化反映;*预测出当年市场需求量和种植面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确定引导河西地区农户种植的面积;*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当地优势农产品的需求量,及时调整河西地区农产品种植结构,并能预测出各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根据当地农产品的种植情况,预测当年的产量、市场需求、价格。由于农副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因此研制开发农副产品预测预警应用系统,主要从季节性这个特点出发进行研制。其主要框架(或主要模块)包括以了下几个方面:*主产粮食作物生产模块*优质小麦玉米生产模块*河西21个优势农产品生产模块*河西农副产品

13、省内需求量模块(消费函数方法)*优势农产品省内外需求模块*河西优质农产品国外需求模块*农副产品市场销售模块*农产品投入模块上述八大模块构成农副产品预测预警应用系统的主要框架。目前中国物价部门在农产品价格预测信息发布方面只涉及到棉花价格,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农产品价格政策和价格信息的收集发布,有利于增加农产品价格信息的广泛受益性,改变农民在市场信息方面的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扭曲现象,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4、既修“路”又造“车”河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功能框架要求系统不但要为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修“路”,也要造“车”。现在“河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个网站上

14、为县级以下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各级行政机构提供的实用农业信息有新品种、新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气象信息、农村新闻、法律知识、购销服务等30多个大类。仅武威市农网就日采集农副产品市场30多家,采集品种10大类250种,日发布行情信息2000条。5、突破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农村信息不灵,广大农户都存在“种养什么、怎么做、产品最好的营销渠道和市场在哪里?”这三大预期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由于农民属低文化、低技术人群,不容易掌握使用PC终端机;农村经济条件差,缺乏财力购买电脑等信息工具;农村居住分散,不但传播、获取信息困难,就是现代信息系统建立后在农村分散区域也很难维

15、护。因此,用什么样的网络终端才能适应农村的需要,解决信息进村、入户、到人的问题,也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信息化攻关的重点。在众多的科研攻关队伍中,地处河西中部的金昌市农业信息交换中心与当地电信部门合作推出“家家益”信息电话机系统,该系统符合农村用户的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接入手段单一以及免维护的需求。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用户,通过10分钟培训就可学会。为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金塔县政府也创造了“通过乡村中小学生为当地农户传递致富信息的好办法”。6、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局面得以改观因受“非典”影响,传统的贸易形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去年4月份以来,我国各地不约而同迅速改

16、变招式,以“网上营销”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脱颖而出,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在河西地区,已建起的农业信息网络在“非典”期间同样为 “中国东西部乡镇企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甘肃·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远程招商和投资贸易活动排上了大用场。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初次显示出互联网为引导农产品产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及时、系统的信息,为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力量。伴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上农产品信息的丰富,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功能上与传统角色将发生根本切换,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已经从以“卖商品”变为“卖信息”。新的技术为买卖双方打开了了解供

17、求信息的直接通道,架设了进行顺畅交易的便捷桥梁。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流通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三、几点启迪1、启动有效需求是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要以现代经济发展理论武装农民头脑,走农业现代化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在2.5万个欧洲电子商务网站中有10001500个网站是有关食品和农业方面的,据预测,到2005年,欧盟的商务总额中农业电子商务将占14%的比例。我国农业信息产业也在近年开始起步。据调查,截止到2001年

18、底,全国地(市)级农业部门中就有105个建立了局域网,有134个建立了互联网站。分别占地(市)总数的32%和40%。近几年来,全国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已达4.12亿元。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农业电子商务活动在我国西部地区几乎为空白。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还存在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业信息供需的主体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户,只有少数拥有能进行现代信息交流的基本设施。二是多数农业信息网站和服务机构经营管理方式僵化,专业性差,提供的信息内容泛泛,在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缺乏深度。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缺陷,导致了

19、目前西部地区农业信息供给需求的脱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普及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机构,其特点是供给量较大但所供信息来源于统计部门的多、生产实际的少,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多,具体生产经营部门的少,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需求较少,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对信息的需求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生产实际作用小。供需不均衡,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矛盾状况,长期下去必将造成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萎缩。因此,农业信息的供求矛盾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原因,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不合理、不完善是形成这一根本原因的基本因素。农业信息供求失衡的产生,既有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需求不足的原因。因此必

20、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研究和协调解决这些矛盾。农村家庭是农业信息供求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农村家庭加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持农业信息供求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03年我国共有5900万户农户参加了约6.6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仅占全部农户数的25%,而西部地区还低于这个比例。这种状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种排斥,农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对信息供求影响小,依靠一定的行政命令或说服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国家各级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农业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等是农业信息供求主体的另一部分。与普通农业生产经营者相比,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更清晰,参与和建设的主动

21、性较高。2、构建三个信息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市场分析表明,要使所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真正有价值,就应集中针对农民、市场经纪人以及居民消费者等不同主体,为他们提供出三个信息平台的服务:第一个信息平台,主要发布国际国内重要农业新闻、政策法规等公共信息。第二个是农产品营销信息平台。包括农产品行情走势分析,全国300多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时价格行情,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第三个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平台。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联合全国1500多家农科院、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广大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新品种和这些产品的培育生产技术信息,帮助农民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和高新农业。在信息爆炸和广大农民

22、朋友渴求科技致富信息的今天,传统的农业信息渠道已经如同慢牛,追不上致富的飞速列车。因此迫切需要为农民朋友建设一个多渠道采集、跨媒体传播的农业信息系统,包括杂志、传真快讯、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五个通道,使条条大道通富路。这个系统能够高效地实现信息传递的通讯传播平台,如同为农民朋友安装了观察和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的“千里眼”。3、“告诉农民应该种什么”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奋斗目标农副产品种植的周期相对较长,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也相对滞后。一些农民的收入难以保障,农产品市场需求起伏变化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的盲目生产,实质上是“抓瞎”、是赌博,很有可能会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河西地区的

23、情况看,一方面,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滞后,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的规模性经营机构发展缓慢,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另一方面,许多农民不了解市场行情,生产的盲目性很大,“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摆脱“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明年种什么,谁能告诉我”。既是广大农民的呼唤和期盼,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各级政府工作的着力点。那么,到底谁能告诉农民今年地里种什么呢?习惯上,大家以为乡镇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直接给农民提供信息,告诉农民种什么,许多乡镇政府也把为农民提供信息作为服务型政府的一大职责来努力。这当然没错,但问题在于,作为乡镇政府,能找到些信息给农民肯定好,可毕竟是提

24、供信息不是它的行政职责,更不是它的功能所长。所以我们总是不断听见农民抱怨乡镇政府让“种什么,什么就不值钱”,严重的还把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堆积在政府门前示众。而乡镇政府呢。有心栽花花不开,遇到这种情况常常只有哑巴吃黄连。谁不想帮农民逮个赚钱的机会呀,可是不行,弄那种信息不是政府的长项。政府没有这种提供信息的能力,企业又如何呢?这些年“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使不少农民尝到了甜头,但这并不表明龙头企业就一定能为农户提供信息。作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市场组织,即使是龙头企业,它在提供信息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对自己有没有利,这就使企业在提供信息时会带上另外的一些特点:其一是封闭性,就是它所提供的信息限制在与公司相

25、关的产品上;其二是保守性,也就是当企业只能加工某种档次的产品时,它本能地不会把更新的产品信息交给农户。同时,企业信息还潜藏着转嫁风险的本能。离开了政府和企业两条渠道,农民是不是就没有信息来源了,当然不是,只不过,因为过于依赖这两条渠道,更好的更适用的也更长远的路没有被开掘出来。这条路在哪里,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有了专业合作组织,就不再是市场上的散兵游勇,以往对分散的个体农民可有可无或者无能为力的市场手段和市场信息,比如价格谈判、运输成本、期货行情等现在都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当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一个信息高地,不仅有更多信息会输送过来,而且还

26、会反过来影响市场行情。也就是说,能告诉农民种什么的人,就是农民自己。其他,充其量就是辅助。当然,正在发育之中的中介机构农民经纪人组织也是一条要道。在农民经纪人起步早的地方,农产品信息网络已经四通八达,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几乎都由经纪人组织帮助“搞定”。但在所有的渠道中,对农民最直接最有效最贴心的,还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所以,当我们围绕农民增收而隔三差五地给农民一些好处的时候,别忘了从更长远的方面着手。通过信息网络这个途径培育和扶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正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4、抓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政府义不

27、容辞的责任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各类农业网站,对指导农业生产,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农产品的“卖难”仍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信息服务对于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现状来说,还远远不够。而且这项投资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建设相比,大都很难赚钱,目前靠纳税人来完成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所以农业信息网络被看作公益性质的事业,必须靠政府投资兴建。鉴于此,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占到总投资的10%,省市县财政配套补助资金为14%,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为50%,其余部分申请银行贷款解决。第二,要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国家

28、和地方政府在继续加大投资,加强信息平台基本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改革现有农业信息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尤其是抓好县及县以下各级网站和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的改革也非常重要。增加网络建设资金投入的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农业信息平台设施的建设,更快速地建立县级互联网站和乡、村信息服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吸引农户作为信息供给者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此县、乡等网站可增设农户网页,为农户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并通过乡信息服务机构和村信息员完成这项工作。第三,现在大部分政府出资的社会公益性项目,都是由使用单位直接负责建设和管理。这种运行方式,往往是缺乏责任约束,大都是按单位领导的意志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模限度,致使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不断追加投资,越套越大,既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又给项目建设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