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公二一二年五月项目名称:*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项目编制人员: 项目审核人员: 公司二一二年五月 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 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背景- 1 -1.3 编制依据- 2 -1.4 项目建设单位- 2 -1.5 项目建设地点- 2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2 -1.7 建设周期- 4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 -1.9 工程管理- 4 -1.10 综合评价- 4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6 -2.1项目区位置-

2、 6 -2.2 项目区自然条件- 7 -2.3项目区背景- 10 -第三章 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3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13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16 -第四章 规划设计布局- 19 -4.1指导思想- 19 -4.2工程等级- 19 -4.3规划设计原则- 20 -4.4总体布局- 21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23 -5.1河道疏浚工程- 23 -5.2防洪护坡工程- 25 -5.3护村坝工程- 28 -5.4景观跌水工程- 28 -5.5河道护砌工程- 29 -5.6节水灌溉工程- 29 -5.7围栏防护工程- 40 -5.8防洪道路工程- 41 -5.9 登山步道

3、工程- 42 -5.10安全防护林工程- 43 -5.11水土保持林工程- 43 -5.12生态经济林工程- 43 -5.13生态管理房工程- 44 -5.14输配电工程- 45 -5.15 区域环境整治工程- 46 -第六章 施工组织设计- 47 -6.1 施工条件- 47 -6.2 建筑材料- 49 -6.3 施工水、电、施工导流- 49 -6.4 主体工程施工- 49 -6.5 施工总布置- 50 -6.6 施工总进度- 50 -第七章 水土保持设计- 52 -7.1 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52 -7.2 水土保持措施- 54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55 -8.1 环境与社会

4、影响预测- 55 -8.2 施工期环境影响- 55 -8.3 环境保护措施- 55 -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57 -9.1 组织机构- 57 -9.2 项目实施方式- 57 -第十章 项目建后管护措施- 59 -10.1 管理机构设置- 59 -10.2 管理措施及办法- 59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0 -11.1 估算编制依据- 60 -11.2 投资估算- 60 -11.3 资金筹措- 62 -第十二章 综合评价- 63 -12.1 生态效益- 63 -12.2 社会效益- 63 -12.3 经济效益- 64 -第十三章 结论及建议- 65 -13.1结论- 65 -13

5、.2建议- 65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分公司 III 第一章 综合说明1.1 项目名称*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1.2 项目背景*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

6、准(试行)>的通知(国农办2009163号)等有关规定及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任务,围绕北京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拟通过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区生态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推进*镇观光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

7、程。1.3 设计依据(1)北京市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2)北京市*县统计年鉴2011;(3)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4)*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5)*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6)项目区影像图及1/10000地形图;(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4 项目建设单位*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由*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实施。1.5 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镇东沟、南园、西拨子等三个行政村。1.6 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工程、防洪护坡工程、护村坝工程、景观跌水工程、河道护砌工

8、程、节水灌溉工程、安全围栏工程、防洪道路工程、登山步道工程、安全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生态经济林工程、生态管理房工程、输配电工程、区域环境整治工程等。工程项目覆盖区域5000亩,共涉及东沟、南园、西拨子3个行政村,项目通过河道疏浚综合整治、周边农业设施改造、防洪道路硬化提升、林业多向治理、生态管理基础设改造及环境整治等,以取得综合治理的效果。本项目河道疏浚3000m,防洪护坡10500m2,护村坝1400m2,景观跌水工程4座160m,河道护砌1600m,节水灌溉150亩,安全围栏2500m2,防洪道路工13450m2,登山步2700m2, 安全防护林4000株,水土保持林70亩,经济林

9、50亩,生态管理房4座,输配电设备4套,区域环境整治13340m2。具体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表:*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量表序号名称单位合计东沟村南园村西拨子村一水利措施1河道疏浚工程m3000 1200 500 1300 2防洪护坡工程m210500 10000 500 3护村坝工程m21400 1000 400 4景观跌水工程m160 160 5河道护砌工程m1600 100 1500 二农业措施1节水灌溉工程亩1501502安全围栏工程m22500 2500 三交通措施(1)防洪道路工程m213450 11750 1700 (2)登山步道工程m22700 2700 四林业措施(1)安全

10、防护林工程株4000 1500 2500 (2)水土保持林工程亩70 50 20 (3)生态经济林工程亩50 30 20 五其他措施(1)生态管理房工程座4 3 1 (2)输配电工程套4 3 1 (3)区域环境整治工程m213340 4000 5000 4340 1.7 建设周期项目从2012年4月开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5月完成项目投资建设准备及初步设计工作,2012年5月前完成施工图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前准备工作。项目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2012年10月31日完成工程,总工期154天。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1434.22万元,其中直接工程费1325.

11、5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08.69万元。资金筹措:全部申请财政资金。1.9 工程管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从初步设计至竣工验收的阶段为项目的建设期。在此期间,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镇政府具体负责工程施工。本项目属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投资由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一部分,另一部分地方配套资金分别由北京市、*县在地方年度基建投资计划中落实,*镇做好投劳折资部分的劳力组织和管理。做到专款专储、专款专用,保证配套资金定额到位,并严格执行三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按期完工。1.10 综合评价通过对

12、项目区河道及河道周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疏浚现有河道、新挖排水河道,并对河道进行岸坡护砌和高边坡治理,有利于河道行洪畅通,有力保障河道两侧居民和农业设施安全;河道一侧道路硬化有利于防洪排险交通运输,同时有利于当地居民出行方便和生态防护;对河道一侧部分农田进行滴管改造,有利于节水灌溉的推广和稳产增收;采用安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等林业措施对河堤加固和绿化、对当地生态保持和修复及创造新的经济来源起到应有作用。总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治理提升环境设施,资源优势、项目优势和政策优势,实现从环境自然和人为破坏到整治修复和自我恢复的转变,有利于人水和谐,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有利于当地环境改善,有利于当地

13、经济社会旅游发展,将在该地区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该工程施工条件良好,技术难度不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项目区位置*镇位于京北*长城脚下,*县东南端,是市区和昌平县进入*县的南大门。镇距县城约12km,镇距市区德胜门约60km,车行40min可达市区或首都机场。镇南部与昌平县接壤,西南部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西北部与康庄镇毗邻、北部与大榆树镇相依,东部与井庄镇为邻。项目位于*镇,涉及*镇东沟村、南园村、西拨子村等三个行政村。*县区域位置见2.1-1图、项目区域位置见2.1-2图。2.1-1 *县区域位置图项目位置2.1-2 项目区位置图2.2 项目区自然条

14、件2.2.1自然地理*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郊,东邻怀柔区,南邻昌平区,西分别与河北省的怀来、赤城两县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之间。北、东、南三面环山,西南临官厅水库。中部为*盆地,全县总面积1993.7km2,其中:山区面积1450.7km2,占74.8;平原区面积522km2,占25.2%。全县共有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和16个居民委员会。*镇地处*盆地西南部,镇域东南部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关沟地势险峻。镇域北部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和山前黄土冲积台地,地势平坦,间有荒沙河套和冲沟。全镇山地、丘陵、台地、平

15、川均有分布,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最高峰有清水顶海拔1239m,最低点在镇域南部三堡村附近,海拔431m。全镇总面积99.4km2,山地约占70。2.2.2水文气象*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干旱,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少雨,是暖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地带。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热,雨多有冰雹,有时出现伏旱;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无霜期平原区为152-175天,冻土1m左右。陆面蒸发量400mm/年,水面蒸发量1666.2mm/年,多年平均气温8.5,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7.3,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3.1,最

16、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8.8,年日照时数为3120.8小时,光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3.0mm。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747.1mm,最少年份为274mm。*镇位于京北塞外,常年气温比市区低25,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7.6,最低气温-18.9,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2.3,最高气温32.8。春季干旱,夏季多暴雨、冰雹,年均降水量354.4mm,全年无霜期156天。年均日照时数2813h。紧邻康庄风口,全年以北风、西北风最多,平均风速3.4m/s,属风沙治理区。2.2.3 社会经济状况截止到2009年,*县共辖11镇4乡,376个行政村

17、,11.26万户,其中农业户7.93万户;总人口2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49万人,非农业人口8.21万人,人口密度为137.6人/km2。耕地面积31773.7公顷,人均耕地1.74亩。2006年*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1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52373.1万元,同比增长5.7%;林业完成产值14573.5万元,同比增长34.7%;牧业完成产值80041.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渔业完成产值3178.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011年,*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1.36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

18、成80345万元,同比增长13.2%;总财力突破70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支出完成62544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同比增长10%。2.2.4土地利用及节水灌溉现状1、地形和土壤*县内山脉属燕山山脉,一般海拔7001000m,最高山峰海坨山海拔2241m,盆地、山前带一般海拔70700m之间,地面坡度较陡,自然坡降1/50,冲沟发育,盆地全部为第四系堆积所覆盖,中部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00m左右,自然坡降1/1001/1000,在山麓地带许多洪积扇连接起来形成洪积扇裙。县内山区多为中山,且地势较高,山地陡峭,其他属低山丘陵。褐土土壤

19、类型约占全县土壤80%。淋溶褐土亚类分布在山上;石灰性褐土在山下和山前;潮褐土亚类分布在平原,地势较低的部位。在1000m以上是棕壤,海坨山顶2000m以上是高山草甸土,项目区基本为壤土、中壤土。2、种植结构、土地利用状况*的粮食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4 %,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5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2%,严重地阻碍了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县农业重点产业规划”和*县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结合*农业资源特点、发展农业的优、劣势分析、农业发展总体定位和产业选择

20、原则,确定6 个重点产业:奶牛、蔬菜、马铃薯、干鲜果品、中药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将现有粮食型玉米种植转向饲用型玉米生产,通过发展畜牧业过腹增值,将经济效益差的品种转向种植专用型马铃薯或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逐渐向都市型农业转变。2.3项目区背景本项目区位于*西南部的东沟村、南园村、西拨子村等三个行政村。*镇位于北京*长城脚下,*县南端。该镇是市区和昌平县进入*的南大门。镇距市区德胜门约60km,距*县城约12km。镇南部与昌平县接壤,西南部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西北部、北部、东部分别与本县的康庄镇、大榆树镇、井庄镇为邻。*是北京西北旅游经济带,镇域总面积9937.3hm2,约70%是山地,3

21、0%为平原和丘陵,农业生产用地不足6%。*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举世闻名的*长城所在地。既有享誉世界的*长城及野长城,又有多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旅游产业在该镇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必须保护长城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整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地区集聚了众多市级、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是北京五大风沙治理区之一,京北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景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将突出体现“保护长城,生态建设,现代旅游设施与古老长城游览有机结合” 的指导思想。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核心,挖掘景区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22、以彻底解决长期制约*景区发展的“有景无区”的困扰,使旅游者“变游为住”,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使*镇真正成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旅游、休闲、会议度假基地;*县旅游业的龙头*镇的东沟、南园、西拨子等三个行政村位于*镇西南部一条沟谷与镇区过渡地带,三个村庄沿着这条河沟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地势逐渐降低,沟南端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残长城,河沟全长4公里,三村村域总面积32860.5亩,其中耕地1876亩。总户数406户,总人口1019人。河道贯穿整个项目区,东沟村山场广阔,但耕地不足,南园、西拨子村人口密集。项目区主河沟全长4公里,河道淤塞严重,部分河道因其他工程施工完全填筑,部分河段边坡高达7m,如遇特大

23、洪水,将危机三个村庄的居民和附近农田;整体农业观光优势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风貌存在部分残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项目区农业综合发展和生态涵养,作为一个生态镇和旅游重镇,相对较少的耕地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之后显出的经济价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有限的耕地发挥更大价值;由于旅游业兴起及常年以后灾害对周边植被破坏严重,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绿化美化环境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对河沟周边生态进行修复和治理,有利于整个地区生态修复和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章 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3.1项目建设必要性3.1.1项目实施是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确保河道两侧

24、居民和农田安全的需要项目区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淤抬较高,部分河道因其他是施工已完全填筑,河道两侧河岸无护砌,部分河段边坡较高,存在滑坡危险,因河道穿行山沟和居民聚居区,若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可能因河道泄洪不畅而危害两岸居民和农田,因此实施本项目,疏浚河道、护砌河岸,将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降低附近居民和农田受洪灾的风险,同时也能提升和美化沿河环境。3.1.2项目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的需要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县划分为“西部发展带”。即*县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

25、开发为主。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项目区生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灾毁和人为破坏,河岸两侧河堤裸露,山沟坡谷中植被成片被毁,生态应急硬件设施缺失,在*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战略下,现有生态状况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要将*县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屏障,需要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持续改良,优化美化当地山区环境。3.1.3项目实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项目

26、所在区域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滞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更难以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对项目区部门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使当地农民真正体会到观光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努力将绿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3.1.4项目实施是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的需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发挥其长远商业价值所必需的,而生态观光旅游业是一个综

27、合性的服务行业,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和农林产业紧密结合,*镇古长城河道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实现整合山区资源,以生态观光旅游带动农林产业以及民俗旅游产业的局面,促进乡村逐渐退出以外出打工产业为主体的局面。同时由于当地农户能切实参与经济活动,在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山区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当地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联系与协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因此,提升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部分硬件设施条件。3.1.5项目实施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项目区

28、仍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处于无业或部分就业阶段,项目实施本身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由于项目设施后,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和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而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平台,因为它具有几大就业优势,第一,从业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只要身体健康,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事接待服务工作,从现有情况看,旅游从业人员从刚出校门的学生到70多岁的老人均有分布。老年人做农家饭的手艺和年轻人的热情反而形成经营手段的互补,使人力资源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二,从业不受文化层次限制。旅游经营凭的是农家文化和农村生活的经验,可以没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也不必照按

29、星级宾馆服务模式,有热情和真诚,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有不断进步的餐饮制作水平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从业者。第三,旅游从业者可守家待地,免有奔波,即前所说“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因此,旅游就业,不仅有吸引力,而且可以使农民逐步抛弃小农经济思想,确立自身的“投资、经营、市场”三个主体地位。所以拓宽旅游领域,规范发展旅游,就可以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3.2项目建设可行性3.2.1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地农户的积极拥护,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地点处于*镇,它的实施不仅可以疏通河道,行洪畅通,保障河道两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有效地挖掘中低产田所蕴含的经

30、济潜力,而且还能够优化和整合当地资源,提升当地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户收入,因此将肯定得到当地农户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这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的改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把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随着农业综合整治事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多年来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治理、多功能农业、深加工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治理和中低

31、产田改造的积极性;通过村庄综合整治,逐渐实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3.2.2基础资料准确,施工技术可靠,为项目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项目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资料,采用1/10000地形图、航拍影像图、实地调查勘测及室内量算汇总取得。水文、气象等资料应用项目区附近地区观测记录并结合*多年平均气象值取值。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在*县已经实施多年,参与项目的各个阶层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项目开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准确把握并及时处理,施工单位也是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能够对工程质量、进度全面负责,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设计,

32、按时并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项目。同时为了使建设项目有序实施,当地农民也经过了专业的施工技术培训,在了解当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项目的建设施工。3.2.3生态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良好,使生态环境、河道功能、设施农业综合优化,达到最大综合效益本项目实施后,项目区3.3公里河道得到疏浚和护砌,保障洪水畅通,维护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社会效益显著;节水灌溉改造工程设施有利于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节能降耗提升效益,经济效益良好;通过林业措施加强安全林栽种,水土保持林实施和生态经济林的补种,将修复项目区内毁损的生态林木,有利于生态功能恢复,生态效益明显。在项目实施当中,运用先进的科学

33、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技能、提高群众的农业科技意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将有重要而深刻的提高与认识。第四章 规划设计布局4.1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生态治理方针。以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作为重点,把防灾减灾、美化环境作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开发;以村庄和居住聚集地为单元,以流域河道治理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龙头,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生态治理防护体系入手,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一个完整的、多目标、多功能,

34、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构的生态综合治理体系。4.2工程等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确定*镇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等别为V等,工程规模为小(2)型,主要建筑物及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和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以及国务院关于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意见,同时结合*镇整体规划相关内容,确定古长城河道设计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年,校核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年。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2g;所在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

35、地类别为类。4.3规划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是未来*进行发展与竞争的重要资本,今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协调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安排各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防治方针,把预防和监督放在生态治理工作的首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预防监督和监测,坚决防止因土地不合理利用、开发建设项目等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发生。(3)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

36、、生物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通过科学配置各项措施,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在“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围绕水资源保护,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综合应用多种治理措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水土资源。(4)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各小流域水土保持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与其它各业规划的关系,包括城市规划、种植业规划、旅游规划、水利防洪规划、林业规划、绿色产业规划等。(5)突出科技创新

37、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县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7)景观多样性原则针对*县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4.4总体布局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据项目区生态现状及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38、以形成较为完备的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1)中山以上地区实行山区生态林补偿、全面禁牧、圈养的基础上,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修复,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2)低山丘陵区在山麓、坡脚等农业种植区,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同时在乡镇、村庄等人类活动和聚集区设垃圾桶。(3)平原地区在平川的小流域内,以疏浚排洪河道为主,此外,以村庄段排洪沟为重点,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净化水质功能,

39、维系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改善水质。同时美化村庄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5.1河道疏浚工程5.1.1河道疏浚原则 对河道治理范围内河床进行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工程遵守了以下原则。1、河道行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2、设计河道清淤要尽量与上下游进、出口河段平顺连接,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坡度。不对河道作过多挖填,不过大改变河道自然纵坡。3、对河道内部分地段进行裁弯取直,疏浚后的河底高程需满足现有桥梁基础的防护。4、对河道内已有的但未经河道管理部门及防汛部门批准的影响行洪的建筑物予以拆除。5.1.2河道疏浚导线布置河道治理的目标就是确定合理的治导线最终形成固定而平顺的河床,使两岸形成固定

40、的河岸。治导线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河道整治中工程规模,投资和整治后河流的稳定情况,因此治导线的确定是河道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次河道治理治导线的规划遵守了以下原则。1、因势利导,顺应天然河流的流势,尤其是比较稳定的河段,它们是流域水沙和河床边界长期作用的产物,是确定治导线的基本依据。2、河槽尽量顺直,但应遵循河流走势的自然规律,保持必要的弯道,不强求裁弯取直。3、结合河道岸边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河道依托在基岩、陡岸,以便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资。4、以河道主河堤间中心点和主要建筑物中点作为河道治理设计横断面的中心点。5、尽可能利用已建堤坝,节约投资,但已建工程影响到行洪要求时,应予以拆

41、除。5.1.2河道纵坡设计河道纵坡设计和河道中心线的设计皆为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其设计的原则是:1、规划的河道纵坡要和原河道纵坡基本一致,可以在局部地段进行调整,使河道纵坡变化趋小,纵坡趋于更合理。2、河道纵坡设计要兼顾上下游,尽可能使河道纵坡变化小一些,较陡和较缓的坡段要给于适当的调整,以利水流平稳过渡,避免出现流态发生大的不均匀性,以利于河床的相对稳定。3、考虑到近年来,降雨偏少,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洪水,河道多数是淤积,而不是下切的情况,在设计纵坡时,尽可能不要填方或少数地点填方,挖深一般控制在2m左右。纵坡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0.0095、0.0069。4、河道纵坡变化起始端不允许放

42、在弯道内,尽可能远离弯道。5.1.3河道清淤 本次河道治理段中,部分河段河槽乱石堆积,建筑废渣和洪水冲积物堆积在河道中,严重影响行洪和河道景观,河道清淤处理段长1500m,采用机械清淤方式,平均清淤深度为1.8m,清理宽度为4-5m,疏浚后主河槽深度4-6m。5.1.4 河道断面设计根据踏勘的情况,本次河道治理主要采用两种断面,一是直立浆砌石梯形挡墙上接贴坡生态护坡断面,二是贴坡生态护砌的梯形断面。第一类断面河底宽度大于5m,直立浆砌石梯形挡墙基础开挖0.5-1m,采用浆砌石混凝土基础,梯形挡墙下底宽0.8m,上底宽0.4高3-4m,挡墙顶部接生态护砌,采用六边形生态砖铺砌,坡比为1:2,种草

43、绿化。第二类断面河底宽度大于4m,横断面坡比为1:2.5.河道平均疏浚深度为1m,疏浚后平均深度为3.5m,疏浚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尺寸,采用从河底往上2m为混凝土护砌块,上接嵌草砖生态护坡。根据实地踏勘测量,本次河道疏浚为3000m,其中第一类断面形式为1400m(单边),第二类断面形式为1600m(双边)。5.2防洪护坡工程通过实地踏勘,从河道现状情况来看,单一采用工程治理措施,以能够阻止河水冲刷岸坡,控制边岸进一步坍塌,以减轻或减缓河道泥沙淤积现象,工程作用明显,见效快,但是成本较高,同时不能起到净化河水和减轻面源污染的作用。单一采用生态治理措施,利用植物根系在土壤中交织及与土壤中粘粒

44、结合等功能,固土保墒,提高岸坡抗冲刷能力,成本低,但受植物生长周期的限制,要达到整体防护要求,还需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只有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起来,互为条件,互相补充,才能使治理效果扎实、深入,才能实现河岸稳定,将塌岸危害尽可能减少到最小。因此,本次设计采用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根据现场踏勘情况,计划工程对沿河防洪公路一侧岸坡和西拨子公路沿线河道疏浚后的岸坡进行护砌,护砌采用浆砌石护坡和生态护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部分河段采用纯生态护坡治理,采用种植植物的方式来护岸固土,减少冲刷。防洪护坡工程总长1400m,其中浆砌石护岸1200m,生态护岸200m。浆砌石护坡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

45、坡度较大处采用浆砌石梯形挡墙,梯形挡墙上底宽0.5m,下底宽1m,高3.5m,基础开挖0.5-1m,素土夯实,10cm碎石垫层,采用浆砌石混凝土基础,护坡较高处可采用缩进式分梯设置梯形,靠防洪路一侧采用直立浆砌石挡墙上接1:2生态护坡,生态护坡采用嵌草砖护砌,增强绿化面积和生态景观性,挡墙护砌共1200m;二是在西残路与防洪公路连接处及坡度平缓处,采用生态护坡,坡比为1:3,长200m,增加绿化面积。5.3护村坝工程护村坝总长260m,位于东沟村临河一侧,提高岸堤稳定性和安全性,以防止特大洪水对河岸冲刷危机村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用浆砌石挡墙和生态护岸相结合的方式护砌,与对岸已砌筑岸坡协

46、同。1、浆砌石护村(护地)坝断面尺寸设计护村坝断面尺寸设计直接关系到其稳定性能。本设计中的浆砌石护村坝,其断面直立梯形断面。2、浆砌石护村(护地)坝抗滑稳定计算根据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按无地下水作用的直立式挡土墙要求处理,采用类比法,基本参数如下:填土内摩擦角=30°、粘聚力c=0、填土容重s=18kN/m3、挡土墙容重=22kN/m3、假设墙后填土与挡土墙间无摩擦力存在。根据重力式挡土墙安全系数验算规范:抗滑移稳定性验算:K=(Gn+Ean)*/(EatGt)1.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K=G*x/(Ea*z)1.6;通过挡土墙抗滑及抗倾覆安全系数验算,其系数分别大于规定

47、的 1.3和1.6临界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护村坝设计采用梯形挡土墙形式,顶宽0.6m,底宽1.2m,高4.5m,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水泥砂浆勾缝,浆砌石档墙上接生态护坡,采用嵌草砖,坡比为1:2。5.4景观跌水工程在东沟村修建景观跌水5座,总长230m,其中1、2、3号跌水长50m,4、5号跌水长40m。景观跌水基础开挖为0.5-1.5m,宽2.5m,坝高1.5m,采用浆砌石砌筑坝体,坝面进行景观装饰,风格与周边山区绿色风景统一协调。5.5河道护砌工程由于道路施工及多年沉积等原因,原有河道淤积及挤占填筑严重,部分河段需要重新开挖河道并进行护砌。新开挖河道从西拨子村水源三角地起,沿路一侧向北开挖

48、1000m。河道采用梯形断面,底宽2.8m,深2.5m,采用1:2削坡,采用河道至2m处采用浆砌石贴坡护砌,上接1.5m生态嵌草砖至公路。三角水源地进行疏挖清理,形成生态水面,涵养水源。采用浆砌石护坡和生态护坡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砌,坡长3.5m,坡比1:2.5。 5.6节水灌溉工程 节水灌溉工程主要在东沟村果园区配套节水灌溉150亩。根据目前已经成熟的节水灌溉经验模式,果树园区节水灌溉采用小管出流。1、概述东沟村果园地块面积约为150亩,地面高程相差0.31m。据农业调查资料显示,该设计地块土壤主要为壤土,土壤容重约为1.39g/cm3, 最大冻土层深度1.0m。成年果树耕层深60100cm,田

49、间持水量约为22.5%(重量)。种植方向为东西向种植,要求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土壤适宜含水率的上限,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90%;土壤适宜含水率的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为宜,目前该地块已有1眼机井,井深120m,出水量80m3/h,可为该地块提供灌溉水源,水质良好。2、参数设计根据大量的试验资料取得的成果和当地水务部门的实践经验,初步选择果树灌溉采用小管出流灌溉方式。根据有关设计规范及果园的实际条件,选用如下设计参数: 平均日耗水量: Ea= 4.5mm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h =0.90 土壤干容重: g =1.39t/m3 计划土壤湿润层: Z=0.8m 土壤设计湿润比: p=50% 土壤

50、田间持水量: b=22.5%土壤适宜含水率的上限取田间持水量的90%为20.25%土壤适宜含水率的下限取田间持水量的65%为14.62%21灌水器的选择据灌水器的种类和水力性能拟选用:由1个流量调节器和1根长1.0m的DN4 PE管组成,流量调节器工作压力为540m,水压的变化对其出流量几乎没有影响,本工程设计工作水头为10.0m,小管出水流量q =70L/h。22 需水量计算根据灌溉面积和设计耗水强度计算小管出流灌溉系统所需的最小供水流量。 Ia=Ea-P0式中:Q需供水流量,m3/h;A灌溉面积,200亩=10hm2;Ia设计供水强度,mm/d;Ea设计耗水强度,Ea=4.5mm/d;P0

51、有效降雨,mm/d,取P0=0;t水源每日供水时数,t=12h/d;灌溉水利用系数,=0.9;经计算得所需流量Qmin=41.66m3/h,已有水源井单井流量为80m3/h,完全能够满足本设计中小管出流灌溉系统的流量设计要求。23灌溉系统的管网布置a干管布置果树小管出流灌溉系统的干管(DN110PVC-U塑料管)从地块南侧机井处引至地块内后,沿地块中间由南向北布置一条DN110PVC-U干管,具体布置见图。b支管布置由DN110 PVC-U干管分出DN63 PE的支管引入灌溉小区内,支管首部设有控制阀,具体布置见图。c 毛管布置灌溉小区内的毛管为DN25,灌水毛管采用沿种植方向单行单向布置,单

52、条毛管长40m,毛管间距为4.0m,灌溉小管间距为3.0m,每棵树下设1个灌溉小管。d管网保护设备的设置为使灌溉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在系统首部设置了进气阀、压力表、叠片式过滤器、数字式水表等安全保护、量水装置。在支管首部设置给水阀门,同时为防止冬季灌溉管道因气温低而冻坏,在管网最低处设置了排水设施。3、灌溉制度a 设计灌水定额m=0.1zp(max-min)/h式中:m设计灌水定额,mm;土壤容重,1.39g/cm3;z计划湿润层深度,80cm;p小管出流灌溉设计土壤湿润比,50%;max、min适宜土壤含水量上下限(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比),max=22.5%×90%=20.25%,m

53、in=22.5%×65%=14.625%;h灌溉水利用系数,h=0.90。经计算得到设计毛灌水定额:m毛=34.75mm=23.17m3/亩。b 设计灌水周期作物在全生育期生长过程中,其日耗水量随着不同的生长阶段而改变。日耗水强度按照微灌工程技术规范取用耗水高峰期的平均日耗水强度为4.5mm。依据设计灌水周期计算公式: T=(m/Ed) h式中: T设计灌水周期,d;m设计灌水定额,mm; Ea设计耗水强度,Ea=4.5mm/d;灌溉水利用系数,=0.9;据计算果树的灌水周期为6.95d,取实际灌水周期T=7d。c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t=m毛*Se*Sl/q式中: 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h;m毛设计灌水定额,mm;Se、Sl灌水器间距与毛管间距,m;q灌水器流量,70L/h;经计算实际一次灌水延续时间为t=5.96h。 表5-1 小管出流灌溉系统灌溉制度表内容单位结果内容单位结果土壤容重t/m31.39设计毛灌水定额m3/mu23.17计划湿润层厚度cm80设计灌水周期d6.95适宜土壤含水率上限90%20.25株行间距m3×4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65%14.625灌水器出水量L/h70灌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