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复习资料~_第1页
抗震复习资料~_第2页
抗震复习资料~_第3页
抗震复习资料~_第4页
抗震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70公里以内的为浅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为中源地震。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近震,超过1000公里为远震。地震波: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引发的地面振动,震中区附近地震动为近场地震动(三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等烈度线:具有相同烈度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线。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

2、的概率(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作用: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抗震设防目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简化两阶段设计方法: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破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

3、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包括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抗震设计总体上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 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结构对称、形状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场地: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影响建筑物震害的因素:地震类型、结构类型、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影响多层土地震效应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地基:建筑

4、物基础下面受力层范围内的土层。砂土液化的危害:使土体的抗震强度丧失,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引发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液化的判别两大步骤:1初步判别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结构地震位移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位移。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地面运动;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阻尼。描述结构质量的两种方法:连续化描述(分布质量;集中化描述(集中质量。影响地震反应谱的因素:体系阻尼比、地震动。地震动特性三要素 : 振幅、频谱、持时。结构抗震验算内容:1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防止非结构构件破坏2 多遇地震下强度验算,防止结构

5、构件破坏 3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防止结构倒塌。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布置原则:结构布置;房屋的总高度与层数;房屋的高宽比;抗震横墙的间距;房屋的局部尺寸。多层砌体结构抗震验算三个基本步骤:确立计算简图;分配地震剪力;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抗震等级划分依据: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划分。隔震建筑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空间分析模型。“强柱弱梁”原则调整: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略大于梁端的弯矩设计值或抗弯能力。“强剪弱弯”原则调整:对同一杆件,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剪力设计值略大于按设计弯矩或实际抗弯承载力及梁上荷载反算出的剪力。影响框架节点承载

6、力和延性的因素:梁板对节点区的约束作用、轴压力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和节点延性的影响、剪压比和配箍率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梁纵筋滑移对结构延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增强房屋的变形能力。墙体开裂后,构造柱与圈梁形成约束体系可以有效的限制墙体的散落,使开裂墙体以滑移、摩擦等方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致倒塌。钢筋混凝土圈梁:增强纵横墙体的连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其整体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个方面:加强结构的连接、设置钢筋混

7、凝土构造柱、合理布置圈梁、重视楼梯的设计。鞭梢效应: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时,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砂土液化机理:地震导致饱和砂土、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孔隙水压力等于土颗粒所受到的总的正压应力,土粒之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液化现象。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70公里以内的为浅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为中源地震。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震中距在100公里-1

8、000公里近震,超过1000公里为远震。地震波: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引发的地面振动,震中区附近地震动为近场地震动(三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等烈度线:具有相同烈度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线。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作用: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抗震设防目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

9、安全。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简化两阶段设计方法: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破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包括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抗震设计总体上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10、: 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结构对称、形状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场地: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影响建筑物震害的因素:地震类型、结构类型、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影响多层土地震效应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地基:建筑物基础下面受力层范围内的土层。砂土液化的危害:使土体的抗震强度丧失,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引发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液化的判别两大步骤:1初步判别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结构地震反应:由

11、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结构地震位移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位移。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地面运动;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阻尼。描述结构质量的两种方法:连续化描述(分布质量;集中化描述(集中质量。影响地震反应谱的因素:体系阻尼比、地震动。地震动特性三要素 : 振幅、频谱、持时。结构抗震验算内容:1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防止非结构构件破坏2 多遇地震下强度验算,防止结构构件破坏 3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防止结构倒塌。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布置原则:结构布置;房屋的总高度与层数;房屋的高宽比;抗震横墙的间距;房屋的局部尺寸。多层砌体结构抗震验算三

12、个基本步骤:确立计算简图;分配地震剪力;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抗震等级划分依据: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划分。隔震建筑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空间分析模型。“强柱弱梁”原则调整: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略大于梁端的弯矩设计值或抗弯能力。“强剪弱弯”原则调整:对同一杆件,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剪力设计值略大于按设计弯矩或实际抗弯承载力及梁上荷载反算出的剪力。影响框架节点承载力和延性的因素:梁板对节点区的约束作用、轴压力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和节点延性的影响、剪压比和配箍率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梁纵筋滑移对结构延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提高

13、墙体的抗剪强度,增强房屋的变形能力。墙体开裂后,构造柱与圈梁形成约束体系可以有效的限制墙体的散落,使开裂墙体以滑移、摩擦等方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致倒塌。钢筋混凝土圈梁:增强纵横墙体的连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其整体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个方面:加强结构的连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合理布置圈梁、重视楼梯的设计。鞭梢效应: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时,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砂土液

14、化机理:地震导致饱和砂土、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孔隙水压力等于土颗粒所受到的总的正压应力,土粒之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液化现象。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70公里以内的为浅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为中源地震。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近震,超过1000公里为远震。地震波: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引发的地面振动,震中区附近地震动为近场地震动

15、(三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等烈度线:具有相同烈度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线。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作用: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抗震设防目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简化两阶段设计方法: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按罕遇地震烈度,对

16、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破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丁类建筑:次要建筑,包括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抗震设计总体上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 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结构对称、形状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场地: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

17、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影响建筑物震害的因素:地震类型、结构类型、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影响多层土地震效应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地基:建筑物基础下面受力层范围内的土层。砂土液化的危害:使土体的抗震强度丧失,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引发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液化的判别两大步骤:1初步判别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结构地震位移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位移。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地面运动;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阻尼。描述结构质量

18、的两种方法:连续化描述(分布质量;集中化描述(集中质量。影响地震反应谱的因素:体系阻尼比、地震动。地震动特性三要素 : 振幅、频谱、持时。结构抗震验算内容:1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防止非结构构件破坏2 多遇地震下强度验算,防止结构构件破坏 3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防止结构倒塌。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布置原则:结构布置;房屋的总高度与层数;房屋的高宽比;抗震横墙的间距;房屋的局部尺寸。多层砌体结构抗震验算三个基本步骤:确立计算简图;分配地震剪力;对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抗震等级划分依据: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划分。隔震建筑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空间分析模型。“强柱弱梁”原则调整: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略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