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学的关系论转向(三) 正像我们在Kahneman 的双系统模型中所看到的,在人类行为中,既有人类深思熟虑的理性因素,也有人类情绪性、本能似的冲动因素,更有完全由物理背景、人文背景和历史背景激发的因素。后两因素直接被决策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所决定。由于理性推理的基础和前提往往来源于现实,决策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也间接地决定了深思熟虑的理性因素。决策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无法单一地归于决策者的心理本质,因此无法见容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范式。只要我们还在单极化本质主义范式下,无论是规范性的正统
2、经济学,还是描述性的行为经济学,都无法依靠决策者本身的属性来为决策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提供一致的说明。 要摆脱结构化陷阱,我们必须迈出更为关键的一步,放弃以选择主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的分析框架,向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开放,在我们与身处的世界之间的关联互动过程中去建构、发展关系论的知识框架:人类行为的原因既不单一地来自于决策者,也不单一地来自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更与决策者和环境之外的第三者无关,而是由决策者和其身处的环境之间持续演进的互动过程所决定(李子奈、冯燮刚,2005;冯燮刚,2004c)。我们不是自己的行为的设计者,也不是某个似真似假的逻各斯的奴仆。我们不是在自主选择或自主
3、决策,也不是在机械反射或盲目跟从。我们是参与者,我们与我们身处的环境之间的关联互动构成我们行为的全部。 (二)心理现实化,现实心理化,现实化? 从亚当.斯密依托利己的自我创建经济学体系开始,到新古典经济学基于经济人更加规范、更加复杂的心理结构完成系统建构,正统经济学完成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新古典经济学在扩展经济人心理基础的时候,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才刚刚开始起步,不足以为经济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就像新古典经济学拒斥享乐主义的效用一样,经济学对自然科学理想的追求使它将心理学拒之门外,尽管它本身就建立在心理结构假设基础之上。 在决定性
4、世界当中,正统经济学范式的效用理论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弹性,没有给任何反驳留下口实(劳伦斯.博兰,1997;李子奈、冯燮刚,2005)。但在非决定性世界里, Von Neuman and Morgenstern ( 1947 ) 整合了Bernoulli(1738/1954)的风险选择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形成的预期效用理论,引入了决策者进行主观价值判断的具体数学形式,在经济学中非常大胆地建立了具体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将财富总量作为价值载体,决策权重与概率成线性关系等),这直接导致大量的经济分析悖论,并为反对者提供了确实无疑的靶子。行为经济学的反动则正是从预期效用理论过于简单化的、具体的心理机
5、制开始的。行为经济学家群体沿着心理现实化的方向,对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了系统反动,并将这种反动扩展到了正统经济学的基础层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对照来看,正统经济学基于完备的心理偏好结构假设,建构了完全理性的决策理论,将完全理性的自我作为所有行为的原因。行为经济学则主要围绕正统经济学给定的心理结构与现实的脱离做文章,沿着心理现实化的方向充实、完善、修正正统经济学的心理基础,力图拉进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试图把有限理性的心理自我作为所有行为的原因。因此,两者都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范式。行为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选择行为理论的心理现实化,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下涌出了无穷无尽
6、、丰富多变的心理内涵,行为经济学家不仅没有找到属于规范性理想的选择理论的一致性,心理现实化的结果使得任何特定心理法则都要面对更多的非现实性。随着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快、越来越广泛地被关注、容纳或接受,Rabin(2002)对心理现实化表示了谨慎的担忧,他指出,心理现实化并没有使得经济学获得了比经典假设中的心理现实基础更加可靠的行为心理假设,行为经济学研究所揭示的心理现实基础是杂乱的。从更深层次上看,正像Kahneman 等人综合形成的双系统模型所面临的问题一样,试图把一个决策者和环境之间互动的演进过程归于单极化的主体的静态属性,乃是心理现实化不可逾越的障碍。 行为经济学所提供的丰富的研究
7、成果表明,偏好关系本身是在决策者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被具体的关系形式、过程所塑造,它并不依托于某种神秘的心理过程。我们在结构化效应、引出效应、占有效应、思维会计、可达性启发机制当中,并没有看到神秘的心理自我,看到的全部是经济主体与所在的世界的互动关联的关系。 在当代行为经济学家建构的双系统模型中,可达性启发判断成为描述性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从可达性概念的内涵来看,不过是给定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下,在特定的时刻,与特定的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行为的原因必然被在特定环境下,被具有一定属性的特定个体和具有一定属性的特定对象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要把个体行为的原因归于单极化的个体
8、心理属性,把这样一个互动过程塞入本质主义的心理黑箱,只有将神秘的、对象关联或发动的直觉系统纳入心理过程,形成直觉系统和推理系统构成的双重过程。因此,当Kahneman 等行为经济学家将具有丰富的互动关系内涵的可达性表述为感知和记忆的认知流利性(Kahneman, 2003)时,直觉及其相关的建构,乃是单极化的本质主义面对丰富多变的互动世界时,为了克服其偏狭、苍白和捉襟见肘而不得不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推理乃是人类发动的、指向对象的过程,而在对象与主体之间发生的、主体无法控制、但却毫不费力(Kahneman, 2003)的交感过程,在主体一端看来即为直觉过程,即主体在对象展现过程中的一种非理性的感悟
9、。根据卡尔纳普关于经验主义基础概念的分析(施太格缪勒,1978),可达性概念应当归于不可还原的倾向性概念,很难单极化地归于决策者的属性。可达性概念的引入,是选择行为理论开始向现实世界开放的标志。决策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开始进入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舞台。 总的来看,由于行为经济学家的思维被单极化本质主义框架结构化,他们进行的心理现实化,实际是现实心理化,即把在现实世界发现的行为法则纳入心理黑箱。现实心理化也好,心理现实化也罢,只要继续追求建立单极化的本质主义体系,除了必须面对根本性的一致性困难外,从特定的心理法则出发建构的选择行为理论也无法回避一个严峻的现实:不管形式上多么符合科学原
10、则,对不可观察的黑箱过程进行不受公度性11原则约束的臆构,将很难为心理学及基于其上的经济学及其它科学赢得科学地位。而我们应当继续做的工作,既不是心理现实化,也不是现实心理化,而是现实化,放弃单极化本质主义的结构框架,走出封闭的心理世界,转向关系论,进入决策者和环境关联互动的现实世界。 (三)描述性和规范性二分法幻觉 从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看到,正统经济学关于实证与规范的区别是表面的。正统经济学的实证性,仅仅体现在要求对基于规范性法则演绎得到的行为分析结论进行经验检验。这种经验检验并不适用于规范性前提,正统经济学骨子里是唯理论的(李子奈,冯燮刚,2005),是纯粹规范性的知识
11、建构。 虽然行为经济学放弃了找到永恒普遍的心理法则框架完全理性的自我作为选择行为终极依据的规范性理想,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规范性理想,他们追寻的仍然是某个具备描述性功能的心理法则框架有限理性的自我。只是在描述性转向后,行为经济学放弃了完全理性,而转向了有限理性;放弃了事先完备界定心理法则的先验玄想,而在决策的背景中、过程中去确定。描述性也好,规范性也罢,一颗观察、判断、选择着的心,仍然是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基础。事实上,从人类认识结构看,描述性和规范性的二分法是没有意义的。由于描述性无法摆脱对语言和逻辑的依赖,用于描述各种特定问题的分析方法、语言、理论等构成的分析框架必然具有规范性的特点
12、。就规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而言,它必然具有描述性的特点,否则就不具有公度性,而无法传达,更无从让人接受。转向描述性,并不意味着行为经济学转向了客观中立的描述性分析框架。看看结构化陷阱。任何把自己封闭在关联互动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体系,不管如何标榜自己的描述性,试图述其所是而不述其应是,都必然被置于某种静态的、僵化的分析框架之下,而陷入规范性。比如,Kahneman 等人建构的由直觉系统和推理系统组成的双系统思维模型,不过是对柏拉图马车模型的回归。它的规范性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益。 正像罗蒂(1979)所指出的心镜那样,经济学家总是力图找到某种中立的框架,以使对千千万万经济主体的行为描述与解释获得一致性。正统经济学家所确定的完全理性的心理自我和行为经济学所建构的有限理性的心理自我都是罗蒂要打破的心镜。行为经济学也好,正统经济学也好,外围的经验主义方法,并不能掩盖骨子里的唯理论实质,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数理方程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2025届初三3月统一测试(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唐诗和唐宋词经典导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广饶县2024-2025学年3月初三教学测试(一)化学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聊城冠县联考2024-2025学年初三物理试题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扬州2024-2025学年数学五下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嘉应学院《护理与医疗保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数学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上阴影的课件
-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医学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
- 膏方基本知识
- T-GDEIIA 56-2024 垂直起降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基础设施配置技术要求
- 《如何科学减重》课件
- 第1课时 收获的季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整本书阅读《林海雪原》【知识精研】六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五四制2024)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分享
-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对公金融服务营销实践案例分析
- Unit 4 Writing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沪教版(五四制)英语六年级上册001
- 消防公务车管理制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