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科类专业建设申请书(例)建设目标通过实施重点专业类建设,进一步强化三个专业多年来融合的优势,服务于本地区“微 特电机制造”、“电力及能源装备制造”两个优势产业,彰显各自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发挥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 挖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代信息控制技术方面的潜力,拓展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在上述两个产业中的应用范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也为全国硕士授予单位提供高级应用型 、创新型生源,努力成为“长三角” 地区乃至国内特色鲜明的 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建设 :第一个方面,推进完成以高校为主的校企联合、注重应用性教学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个方面
2、,形成专业融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重点突出专业类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一支改革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结构层次合理、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的优秀教学团队。第三个方面,完成适合专业类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建设成一套“应用性理论”教学和“面向工程对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围绕各自专业方向,形成各专业的四大课程模块,同时,跟进教材建设,形成专业类融合的新教材体系。第四个方面,完成各教学环节与教学管理的全面优化本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操作化的原则,通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 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完成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全面优化。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类
3、大胆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对电气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具体采取“ 2+1+1”培养模式,其中2年以通识类课程和电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1年的电气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1年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科技型企业学习两个部分, 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培 养方案。依托实践教育中心, 增加科技型企业参与教学环节, 合理设置科技型企业教学的课 程、学时及开设学期,形成科技型企业教学贯穿四年的系统结构。经过3年的建设实践,形成一个成熟的、适应现代工业的高效率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点,教学团队建设在原有课程师资共享的基础上,结合三个专业的技术发展,培养和构建电气类专
4、业师资 队伍,在课题申报、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实现更深入的合作与 融合。针对本地区优势产业及本专业类各专业方向,在原“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的框架下, 在重点建设好核心专业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方向”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两个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的影响下,拓展了 “信息处理及应用”和“实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两个科研 反哺教学团队。在四个教学团队建设中, 采取引进与培养并进的方法,提升师资力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第三点,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以核心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之更紧密联系实际,逐步形成专业类融合为特色的核心课程群。除
5、了利用学校课程平台设立的通识课程、电工类大类课程外,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实用性。同时精心筛选并设立核心专业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两个专业方 向的重点课程群。加大实践课程的调整力度,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除了设置公共的必修课外,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同时还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完善并最终构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与相应课程模块。教学资源建设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为目标,逐步实 现专业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共享。第四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人为本、因材
6、施教,科学地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发展规划,利用学分制、选修课等不同形式,通过工程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专业竞赛、 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分组讨论、启发式的提问、课后调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授课计划、 大纲、课件、作业讲评、实验要点、模拟试卷等公布于网上,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阶段性 的公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和复习,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建立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互动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 或高校教授开设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7、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第五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自主选择、大学生社团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各种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改革课内实验教学形式,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结合专业类的实际情况,对深入企 业实习的学生,采取校企联合指导, 并实行双导师制。 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院 内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第六点,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的改革既可以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可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又可以达到“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的。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8、结合本专业类建设的特色和特点,尝试制定出一套适合电气专业类的各种管理细则,通过滚动优化正逐步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专业类教学管理与 教学评价体系。第七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是“以高校为主的校企联合、注重应用性教学与面向工程对 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是产学研基地教学执行的督促与协调的保障,是企业、 高校人才共享,互利双赢的有力支撑。通过专业类建设,正逐步形成适合本专业类特色的校 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进度安排2012年9月2012年12月:成立新一轮专业指导委员会,从专业类的要求全面指导本专业类建设,在专业系和专业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专业建设规划。对以该专业类为基
9、点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开展大量调研, 走访相关专家,听取建设性意见,与相关合作企业的骨干技术人才、客座教授商议该项目总体规划,细化分解任务, 层层落实实施细节。2013年1月2013年12月:确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对照目标加大投入,引进2名博士,委托培养博士 2名,申请省部级项目1项,获校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以专业类建设为特色的教材2部。进一步扩大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 完善校企共建省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 为本专业类, 新增校企共建工程中心 23个、校企共建实验室 35个、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12个、新增 市科研型重点实验室 1个。2014年1
10、月2014年12月:构建以专业类为基点的 “重点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择不同的课 程,从而实现分类教学。引进 1-2名高水平教授,委托培养博士3名,申请省部级项目 2项。出版特色教材 2部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力争获得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教学成果1项,新编特色教材2部,其中获精品教材1部。2015年1月2015年12月: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就业途径。 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成效,逐步完善。完成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总结报告1份,对4年来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做全面客观的总结,将好的经验推广到本学院其他专业门类,起到一定的示范性
11、作用。预期成果结合地方产业规划和行业背景,在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 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 等方面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效。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把该专业类建设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省内同行公认的品牌专业,并在“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等方向上有较大优势和特色。完成建设后将形成:本地区的相关优势产业促进专业类的三个专业方向建设,形成各自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出各自专门人才,又服务于优势产业的循环效应。构建一个适合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特色与定位,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12、、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知识链、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点,注重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形成2-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在电气信息领域具有稳定、明确的方向,教学质量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学科梯 队。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使专业类师资队伍人员
13、总数达到50人,高级职称比达 50%博士比例达30%争取培养1-2名省级学术带头人。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促进相关部门对重点专业类的硬件投入,提升专业实验 室建设内涵,加强与企业连续, 做好校企共建实验室建设, 在本科实验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 面取得显著成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对其它本科专业的建设发挥作用。课程建设取得成果。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力争获3-5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2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建设取得新成绩。根据专业定位与特色,注重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编写、更新 反映专业特色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5-8
14、部,争取1-2部申报省级以上精品教材建设; 使用近 三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不低于 80%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争取国内外更多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高。通过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体现培养特色与定位, 培养满足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扎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门人才, 力争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5%A上。经费支持除学校配套资金外, 还努力争取社会、企业的经费支持,通过校企共同的项目申报,解决部分经费开支。进展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改革和探索,构建起快速反映社会需求,根据实基础、强能力、高
15、素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具体形成了 “ 2+1+1”培养模式,其中 2年以通识类课程和电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1年的电气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1年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该模式已经对2届(2009级和2010级)学生进行了实施,其中 2009级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已经制定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科技型企业学习两部分。依托省、市工程中心,增加科技型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合理设置科技型企业教学的课程、学时及开设学期, 形成科技型企业教学贯穿培养方案之中。同时,学院将科技型企业一线工程师请进课堂,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及知识;并不定期让学生走进企业,“零距离”体验设计、研发工作的全过程,了解工作状
16、态、工作要求,认识自身不足和欠缺。 使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实践 “无缝化”连接。通过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对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称为:“面向工程对象”实践教学)和关键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称为:“应用性理论”)不断加以总结规划,从而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应用性理论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具体改革措施:a. “实基础”为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电气信息专业类公共基础课总1240学时、64学分,占总学分(185学分)的44%这样的比例充分体现了 “实基础”的要求。b. “重实践”将“重实践”贯穿到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中。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
17、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增加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及开放实验室,开展各级各类创新性实验和电子设计大赛,改革纯理论性课程设计为实物性课程设计,积极推进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毕业设计等内容。c. “宽口径”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 我们还要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技能融合的“宽口径”工程技术人才。融合包括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等各方面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还积极拓展其人文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注重科学精神的
18、启蒙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教学团队建设a.紧跟现代工业发展,构建电气类专业师资队伍在原有课程师资共享的基础上, 结合三个专业的技术发展特点,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 各类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各种专业技能培训项 目为平台及时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培养和构建电气类专业师资队伍,实现更深入的合作与融合。依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资源,带动电子信息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带动电气类专业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b.构建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在原“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的框架下,引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重点建设好两个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领衔的
19、两个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即:“微特电机及其控制方向”教学团队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教学团队,同时通过人才引进和科研活动拓展了“信息处理及应用科研反哺教学团队和“实用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反哺教学团队。c.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在团队建设上,采取引进与培养并进的方法, 在满足学历与职称要求的前提下, 注重其 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为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科研平台, 吸收 他们加入科研团队,提高自己的科研与教学能力。d.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科研、教学、实践能力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对外交流,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增加了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学
20、习的经费投入。建立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和教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激励机制,通过工作量考核、业务考核、成果奖励等方法促进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本着以精品课建设为目标、 以合格课建设基础、以重点课建设为重点的分层次、多角度建设的基本思路,对本专业类课程建设进行了改革尝试。 重点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和优化, 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改革, 突出满足“应用性理论”体系前提下,注重“面向工程对象”,倡导教学内容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应用性、技术性知识体系教学和积累,突出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进行了合格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合
21、格课建设的重点是课程组建设。按照课程性质、内容相近的原则, 适当考虑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等,将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组,使 得教师尽量在本课程组中实现交叉,实现了专业类中三个专业互相打通,相互促进的目标。重点课程建设围绕着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强课程基本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核模式;以研促教,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等方面展开。教学资源建设上,重点加强专业类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通过建立“课程库” 统一协调各专业之间的相同、相似课程的课时
22、数,便于模块化管理。通过建立“实验、实践 库”,统一各专业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等相关课程的统一安排与管理,这样做可以更大化、 更优化地调配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同时加强加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网站等建设,利用公开课件、 公开课堂教学录像、 网上作业答疑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方便性 与灵活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采用项目导向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流程环节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会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 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
23、、思考题几个方面进行编排。开展体验性学习。通过校内电子技能实训室和校内实习工厂的实训以及校外生产性实习 基地的实习,让学生动手操作、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 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 然后通过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高效高科技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再现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国内最先进的 PCB制造、SMT组装、数码产品生产等工艺技术成果;配合高质量的动画、 解说解析技术细节,将真实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播放给学生观看,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子助教教案、助学手册与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任课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查找电气设备、制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晶体密度的计算(B卷)-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高一 人教版 地理 第一章《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课件
- 2024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 押题卷(九)
- 高一必修上册-统编版-语文-第六单元《师说》(第二课时) 课件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八年级(上) Unit 2-3
- 看动漫学英语(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景观工程建设可研报告
-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29年中国五分类血球仪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客观题附有答案
-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
-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数学测试试卷及答案B
- 智能汽车传感器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道路信号灯维护服务方案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JBT 10942-2010 干式变压器用F级预浸料
- 排球二级裁判员考试试题2
- (2024年)全新食堂人员食品安全培训
- 小班儿歌《谁会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