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2版刘爱民习题解答11_第1页
离散数学第2版刘爱民习题解答11_第2页
离散数学第2版刘爱民习题解答11_第3页
离散数学第2版刘爱民习题解答11_第4页
离散数学第2版刘爱民习题解答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录2 习题答案习题一答案1.1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1) 不是; 2) 是; 3) 不是; 4) 不是;5) 不是; 6) 是;7) 是; 8) 不是 9) 不是;10)是; 11)不是;12)是。1.2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p Ø q, p:太阳明亮,q:湿度高; 2) q® Ø p, p:明天你看到我,q:我要去深圳。 3) p®q, p:我出校,q:我去图书城; 4) q®p , p:你去,q:我去; 5) 5.1) pq;5.2) pØq; 5.3) pq;5.4) pØq;6) 6.1) pq 6.2)

2、Ø(p « q) 6.3) p¬q 6.4) ¬ (pr)6.5) (pq) ®r6.6) ¬ (r ® (pq) 7) p: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 8) Ø(p«q), p:李兰现在在宿舍, q:李兰在图书馆里; 9) ¬p®¬ q, p:一个人经一事,q:一个人长一智;10) (p¬q) ® Ø(r« s), p:晚上小王做完了做业, q: 晚上小王没有其他事情,r: 晚上小王看电视, s: 晚上小王看电影。11) Ø

3、(r« s), r:小飞在睡觉, s:小飞在游泳;12) ¬p¬qr, p:这个星期天我看电视,q: 这个星期天我外出,r:这个星期天我在睡觉。13) p®q , p:卫星上天了,q:国家强大了;14) p®q, p:今天没有课,q:我呆在图书馆里;15) p®q,p:我去图书城,q:我有时间;16) ¬p®¬q , p:人们辛劳,p: 人们收获1.3 1) 小李家住北大西门外, 他现在坐在公共汽车里看书,没有考虑问题; 2) 小李在思考问题, 他没有乘坐公共汽车,也没有看书; 3) 小李只要乘坐公共汽车

4、,他就看书或考虑问题; 4) 小李乘坐公共汽车,要么看书不考虑问题,要么考虑问题不看书, 5) 同4); 6) 如果小李家住北大西门外,则他现在没有乘坐公共汽车,没有看书,也没有考虑问题。1.4 1) 是2) 不是,因为联结词后没有字母3) 是4) 是5) 不是,因为pq之间缺联结词6) 不是,因为 不能构成公式7) 是*1.5 1) q是0层公式,Øq是1层公式,(p Øq)是2层公式,原公式是3层公式; 2) p是0层公式,Øp是1层公式,(Øp®q) 是2层公式,(q®r) 是1层公式,(Øp®q) (q&#

5、174;r)是3层公式,(p®r)是1层公式,原公式是4层公式;3) r,s是0层公式,r s是1层公式,(q ® r s)是2层公式, (p (q ® r s)是3层公式,Ø(p (q ® r s)是4层公式,(p®q) s是2层公式,原公式是5层公式。4) p,q是0层公式,(p q)是1层公式,(p q)®r是2层公式,(r®s) 是1层公式,原公式是3层公式.1.6 p ð q ® r s,q ð p ® q1) (q ® r s) Ø( p

6、74;q)®r ;2) (Ø(q ® r s)®( p®q) (p®q)®r)®( (q ® r s)®r);3) Ø(q ® r s) ( p®q) ® r s) ® (q ® r s)® ( p®q) s; 4) (q ® r s) ( p®q)®r « (r®s).1.7 AB, A的成真赋值或B的成真赋值,故为000,011,100,110,111, 101;

7、 ØAB, A®B: ØA的成真赋值或B的成真赋值,001,010,101, 000,110; AB: 同时是A和B的成真赋值,000,110;ØAØB: 同时是ØA和ØB的成真赋值,001, 010;A«B: 同时是A和B的成真赋值或成假赋值,000,110, 001, 010;1.8 1) ( p q ) ® q 2) (p ® q) « ppqp q( p q ) ® qpqp ® q(p ® q) « p00010010010101101

8、001100011111111这是重言式。这是可满足式。 3) (p®Øp) ® Øp 4) p ® (p q)pqØpp®Øp(p®Øp) ® Øppqp qp ® (p q)001110001011110111100011011110011111这是重言式。这是重言式。 5) Ø(p®q) q 6) (Øq®Øp) « (p ® q)pqØ(p®q) qpq(Øq

9、®Øp)«(p ® q)000100011111010100101111101001010010110101101011这是矛盾式这是重言式。 7) (p®r) ® (p®r) ®(pq)®r) 8) Ø(p®q) p rpqr(p®r)®(p®r)®(pq)®r)pqrØ(p®q)pr000111101000010000111110100101000101010100100100011111111011010010

10、00101101001010101111111101101111001011011001001111111111110100 这是可满足式 这是可满足式1.9 这里仅仅是无数个命题形式中的两个,读者可以另外给出F:矛盾式,用一个矛盾式与任何一个公式合取即可,即(pØp) AF1=(pØp) (qr), F2=p Ø qØr (qr)G:重言式,简单的可以是一个重言式与任何一个公式析取,(pØp) A如:G1=(pØp) (qr), G2= p (pq) Øp r,重言式拆分在不同的位置H:前四行可看成蕴涵式的否定,后四行与p

11、相同,两种情况相或。所以H1= p (Ø(q® r) ; p (Ør q)还是分成前后四行分析,如果以p作为蕴涵式的后件:A®p,后四行总成立,想法构成前件,使得前四行的第三行为0,其它行为1,正是蕴涵式q® r。所以可写成H2=q ® r ® pR:只有全0的才为0,所以最简单的是用析取式,R1=pqr这个公式再与其它的确保p,q,r三个为0时一定为0的公式相析取即可;R2= pqr (p q), pqr (pr)S:类似H的分析,前四行和后四行情况相或,S1=p (qr)如果以p作为蕴涵式的后件:A®p,后四行

12、总成立,想法构成前件,使得前四行的第三行为0,其它行为1,正是蕴涵式q®Ø r。所以可写成S2=q ® Ør ® p习题二答案2.1 1) 不能。CÛ1时,两边总是等值; 2) 不能。CÛ0时,两边总是等值; 3) 能。由否定之否定可得。2.2 1) 证明下列等值式:(1) p®(q®r) Û Øp(Øqr) (2) Ø(p « q) ÛØ(p®q)(q®p)Û ØpØqrÛ

13、Ø (Øpq)(Øqp)Û Ø qØprÛ (pØq) (qØp) Û Øq(Øpr) Û (pq)(ØpØq)Û q ® (p ® r)Û (pq)Ø(pq)(3) p®(q®p) Û Øp (Øq p)(4) (p®r) (q ® r) Û (Øpr) (Øq r)Û p (Ø

14、;p Øq) (重言式)Û (Øp Øq) r Û p (p ® Øq)Û Ø (p q) rÛ Øp ® (p ® Øq)Û (p q) ® r(5) (p®q) (p ® r) Û (Øp q) (Øp r) Û Øp (qr) Û p ® q r 2) 判定命题形式类型:(1) (p«q)®Ø(pØp)

15、(Øpq) (2) Ø(qØ(Øp q) p) Û (p«q)® Ø(Øpq)Û Øq (Øp q) p) Û Ø (p®q) (q®p) Û Øq (q p) Û Ø (Øpq) (Øqp)Û 0 Ø(Øpq)这是矛盾式 Û (pØq) (qØp) Ø(Øpq)Û (pØq)

16、1Û 1这是重言式(3) (p®q)(Øq®p) «p (4) (q®p)(Øp®q) Û(Øpq)(qp) «pÛ (Øqp)(pq)Û(Øp p) q) «p Û (Øq q) p Û q « pÛ p 这是可满足式这是可满足式(5) Ø(Ø(p q) ® Øp) (6) (p ® q r) (Ør®(p 

17、4; q) ÛØ( (p q) Øp)Û(Øp q r) (r (Øp q) ÛØ( (pØp) q)ÛØp (q r) r Øp q ÛØ 1ÛØp r q ÛØ0这是可满足式 这是矛盾式2.3 提示:对偶式是将与互换、0与1互换。但要注意括号省略问题。1) Ø (ØpØq) Ø (Øpq) Û (p q)(pØq) Û p( q &#

18、216;q) Û p对偶式是:Ø (ØpØq) Ø (Øpq) Û p2) q Ø(Øpq) p) Û q Ø(q p) Û q Øq Øp Û 1对偶式是:q Ø(Øpq) p) Û 03) (pq) (pØq) (ØpØq) Û (pq) (p Øp)Øq) Û (pq) Øq Û (pq) Øq Û p

19、 ØqÛ Ø(Øpq)对偶式是:(pq) (pØq) (ØpØq) Û Ø(Øpq)2.4 香农定理:ØA(p1, p2, , pn, 0, 1, Ø, , ) Û A(Øp1, Øp2, , Øpn, 1, 0, Ø, , )对偶式的定义为:A*(p1, p2, , pn, 0, 1, Ø, , )Û A(p1, p2, , pn, 1, 0, Ø, , )对偶式定义是重言式,其任何的替换实例仍

20、然是重言式,以Øpi替换pi,所以A*(Øp1, Øp2, , Øpn, 0, 1, Ø, , ) Û A(Øp1, Øp2, , Øpn, 0, 1, Ø, , )从而ØA(p1, p2, , pn, 0, 1, Ø, , ) Û A*(p1, p2, , pn, 0, 1, Ø, , )这就是香农定理的对偶式表示式,简写成 ØA(p1, p2, , pn) Û A*(Øp1, Øp2, , Øpn)。

21、显然1) 若A是重言式,则A*是矛盾式; 2)若A是矛盾式,则A*是重言式; 都成立。*2.5 已知 Ø, , 是全功能集。Øp Û Øp;p q Û Ø(Øp Øq) Û Ø( p ®Øq)p q Û ØØp q) Û Ø p ® q即Ø, , 可有Ø, ®表示,所以Ø, ®是全功能集。实际上Øp Û p®0,Ø可用®

22、;表示,是冗余联结词,所以Ø, ®不是极小全功能集。*2.6 找出下式的等值的尽可能简单的由Ø,和Ø, 生成的公式:1) p(Øq (r®p) Û p¬ (q r) ¬, Û ¬ (¬p(¬q ¬r) ¬,2) p ® (q ® p) Û ¬p p ¬, (重言式) Û ¬(p ¬p) ¬, 3) (p q) r ® (p r) Û &#

23、172;p p ¬,(重言式) Û ¬(p ¬p) ¬, 4) p(Øq r®p) Û pq ¬r ¬, Û ¬( ¬p¬q r) ¬, 5) (p ® q Øq) Øp qÛ ¬ (p¬q) ¬, Û ¬p q ¬ ¬,*2.7 1) Ø,®: (Øp ® q)®r 2) Ø,

24、: Ø(Ø (Øp Øq) ¬r) 3) Ø,: ¬(p q) r 4) ­;(p­p) ­ (q­q)­ (r­r) 5) ¯: (p¯q) ¯r) ¯ (p¯q) ¯r)2.8 1) (pq) (Øpq) r) 2) (pqr) (q(Øpr) *3) (pq) ¯ (Øpqr) *4) (p ­ q) (Øp¯Øq)2.9

25、 1) Øp r ® q 2) ØrØp ® (p«Øq) Û Ø (Øp r) q ÛØ (ØrØp ) (pØq) (Øpq)Û Øp Ør qÛ (p Ør) (pØq) (Øpq)Û M5 Û(pqØr) (pØqØr) (pØq r)主合取范式,仅含有一个极大项, (Øpq r) (

26、16;pqØr)所以是可满足式 Ûm6m4m5m3m2 含有5个极小项,是可满足式 3) (p ® q r) (Øp ® Øq Ør) 4) p q (ØpØq) Û (Øp q r) (p Øq Ør)Û (p q Øp) (p q Øq) Û (p q r) (Øp Øq Ør) Û 0 Û m7m0 主析取范式,含有两个极小项主析取范式不含有任何极大项, 所以是可满足式是

27、矛盾式。2.10 1) (a) (pq)(Øpqr) (b) (p(qr)(q(Øpr) Û (pqr)(pqØr)(Øpqr) Û(p q)(qr)(Øpqr)Û m7m6m3Û(p q r)(p qØr)(pqr) Û M5M4M2M1M0 (pqØr)(Øpqr) Ûm7m6m3 Û M5M4M2M1M0主范式都相同,两者等值。 2) (a) p®(q®r) (b) q®(p®r) Û

28、16; p (Øqr) ÛØ p (Øqr) Û M6Û M6 Û m0m1m2m3m4m5m7Û m0m1m2m3m4m5m7主范式都相同,两者等值。 3) (a) p (ØpØq) (b) Ø(Øpq) Û p Øq Û p Øq Û m2Û m2 Û M0M1M3Û M0M1M3主范式都相同,两者等值。 4) (a) (p®q)® p q (b) (Øp

29、4;p) (r®p) Û Ø (Øpq) p q Û (p p) (Ørp) Û (pØq) p q Û pÛ (pØq r) (pØqØr) Û (pØq r) (pØqØr) (p q r) (p qØr)(p q r) (p qØr) Û m5m4m7m6Û m5m4m7m6 Û M0M1M2M3Û M0M1M2M3 主范式都相同,两者等值。2.11 指派需要同

30、时满足1), 2), 3)条件,以及只派两个人的条件。条件1): A®Ø(C«D) Û ØA Ø(CD) (ØCØD) Û ØA (ØCØD) (CD) Û (ØA ØCØD) (ØACD) Û (ØABØCØD) (ØAØBØCØD) (ØABCD) (ØAØBCD) Û M11M15M8M12条件2):

31、Ø(BC) Û ØBØC Û (AØBØCD) (AØBØCØD) (ØAØBØCD) (ØAØBØCØD) Û M6M7M14M15条件3): C®ØD Û ØCØD Û (ABØCØD) (AØBØCØD) (ØABØCØD) (ØAØBØC&#

32、216;D) Û M3M7M11M15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是合取关系。即为M11M15M8M12M6M7M14M3而指派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情况,是析取关系,为此得到析取范式,为m0m1m2m4m5m9m10m13这就是可能的情况,其中下标的二进制数对应位置为1的就是要指派的人。如1:0001,只指派D条件只指派两人,就是5:0101,9:1001,10:1010;即可以指派的情况有三种:B和D,A和D,或A和C2.12 解:按照题意,三个推测只有一个是对的。推测1:Ø(b «c);推测2:ØaØb;推测3:Ø(b «d)推测

33、正确为肯定,推测错误为否定。推测1正确:Ø(b «c) Ø(ØaØb) (b «d)ÛaØbcd 推测2正确:(b «c) (ØaØb) (b «d) Û ØaØbØcØd推测3正确:(b «c) Ø (ØaØb) Ø (b «d) Û (abc) (ØabØc)( acd)可以看到,只有推测3正确时(ØabØc)中含

34、有一个肯定的b。所以该生没有说谎,他是从b地直接返校的。*111110BC001110AØAÙCAÙØC2.14 提示:设开关向上为肯定,向下为否定,四种情况分别是:1) 搬键C向上, A、B同向下时:Ø pØq r 2) 搬键A向上, B、C同向下时:pØq Ør3) 搬键B、C向上, A同向下时:Øpq r4) 搬键A、B向上, C同向下时:pq Ør各种情况都可以成立,所以是析取关系,可采用卡诺图化简,得到Ø pØq r pØq Ør Øp

35、q r pq Ør ÛØ p r pØr即只要A或C中的一个但又不同时控制电灯即可。*2.15 按照题意:只要A有信号,FA就有信号,此时不管B,C是否有信号设A,B,C有信号分别表示为p,q,r。 只要A有信号的情况就是:100,101,110,111 即:FAÛm4m5m6m7Û p Û (p¯p) ¯ (p¯p)类似A无信号,但是B有信号,C不管有无信号,FB输出信号。此时情况是:010,011FBÛm2m3ÛØpq Û p ¯ Ø

36、;qÛp ¯ (q¯q)FC输出信号必须是只有C有信号,只有001一种情况,所以FCÛm1Û ØpØq r Û Ø(pq) r Û Ø ( (pq) Ør) Û (pq) ¯ Ør Û Ø (p¯q) ¯ Ør Û (p¯q) ¯ (p¯q) ¯ (r¯r)习题三答案3.1判断前提是否一致,即判断他们的的合取是否不为矛盾式:下面用主范式判

37、断: 1) (p q) (s Ør) Ø(s Ør) Û(p q s) (p qØr) (Øs r) Û(p q r s) (p qØrØs)这是可满足式,所以前提一致。2) p1 (Øp1 p2) (Øp1 Øp2 p3) (Øp1 Øp2 Øpn-1 pn) Û p1 p2 (Øp2 p3) (Øp2 Øpn-1 pn) Û p1 p2 p3 (Øp3 Øpn-1 pn)

38、Û Û p1 p2 p3 pnn个命题变项的合取,这是可满足式,前提一致。3) (p q) (Øp Øq) (p ® q) Û (p q) (Øp Øq) (Øp q) Û (p q) Øp Û 0 诸前提矛盾,不一致;3.2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1) 前提q ® p, q « s, s « t, t r; 结论p q s r。证明 s « t 前提引入P (t®s) (s®t)置换TE t®s 化简TI t

39、 r 前提引入P t 化简TI s 假言推理TI q « s 前提引入P (q®s) (s®q)置换TE s®q 化简TI q 假言推理TI q ® p 前提引入P p 假言推理TI p q s r 合取TI2)前提p®(q®s),Ørp,q;结论r®s。证明 p ® (q ® s) 前提引入P q ® (p ® s) 置换TE q 前提引入P p ® s 假言推理TI Ør p 前提引入P r ® p 置换TE r ® s

40、假言三段论TI3)前提Ø( pØq),Øqr, Ør; 结论Øp。证明 Øq r 前提引入P Ør 前提引入P Øq 析取三段论TI Ø( p Øq) 前提引入P Øp q 置换TE Øp 析取三段论TI3.3 用相应证明方法证明:1) 归谬法: 前提p ® Øq, q Ør, r Øs; 结论Øp。证明 p 否定结论作为前提P p ® Øq 前提引入P Øq 假言推理TI q Ør 前

41、提引入P Ør 析取三段论TI r Øs 前提引入P Ør r Øs 合取TI 0 置换TI推出矛盾,所以原结论正确。2) 附加前提法:前提(p q) ® (r s), (s t) ® u; 结论p ® u。证明 p 附加前提引入P p q 附加TI (p q) ® (r s)前提引入P r s 假言推理TI s 化简TI s t 附加TI (s t) ® u 前提引入P u 假言推理TI p ® uCP规则CP3) 反证法: 前提Øp Øq, 结论Ø (p q)证

42、明 p q 否定结论作为前提引入P p 化简TI p q 附加TI Ø(Øp Øq) 置换TE得到否定的前提,原推理正确。3.4 反证法。否定结论推出否定的前提。否定结论,即如果2不能整除a,即a=2m+1;则a2=(2m+1)2=4m2+2m+1所以2不能整除a2。这正是否定的前提。原推理正确。*3.5 甲在最后,丙在最前,甲先推测自己戴的帽子。设甲乙丙戴红帽子分别为p,q,r甲看到乙和丙戴的帽子推测自己带的,乙根据看到丙所戴及甲所判断的来确定自己所戴帽子,根据可能的情况是:(1) 乙和丙戴黑帽子,甲确定自己戴红帽子,即pØqØr。三个前提成

43、立,丙能确定自己为Ør,即戴黑帽子;(2) 乙和丙中并非都戴黑帽子,甲不能确定自己戴什么帽子,可能的情况是(2.1) 乙和丙都戴红帽子:qr,(2.2) 乙和丙一个戴红帽子:(Øqr) (qØr)综合即为(qr)(Øqr) (qØr)Û r (qØr) 一种情况就是:r,则q,Øq可能都成立,乙无法判断自己所戴帽子,而丙一旦听到乙无法判断自己所戴帽子,即可确定自己带红帽子; 另一种情况是:(qØr),乙看到丙带黑帽子,确定自己带红帽子;丙一旦听到乙说自己带红帽子,可确定自己带黑帽子;总结就是:甲确定自己戴

44、红帽子,丙可确定自己戴黑帽子; 甲不能确定所戴帽子:乙可确定自己戴红帽子,丙能确定自己戴黑帽子; 乙不能确定自己所带帽子,丙能确定自己戴红帽子;所以丙总能判断出自己所戴帽子。*3.6 针对其中一个人,是哥哥(p)是弟弟(Øp),是说真话 (q)还是说谎(Øq),都必居其一。 可能的情况是:pq,pØq,Øpq,ØpØq, 询问只能就这几种情况询问,并根据答复情况确定结果。而答复可能是说真话的答复,或者说假话的答复。两种答复都要能判断。 如果只询问一种情况,如pq,则肯定答复结果是(pq) q) (Ø(pq) Øq)

45、ÛpqØqÛ pØq,无法得到确定的结果;不必再讨论否定答复结果。 如果只询问两种的情况,有共同点时,如pq,pØq,则肯定答复结果是(pq ØpØq) q Ø(pq ØpØq) Øq Û pq ØpØq,无法确定结果,不必再讨论否定答复结果。 无共同点时,如pq,ØpØq,则肯定答复结果是(pq ØpØq) q Ø(pq ØpØq) Øq Û p,能确定被询问的人是

46、哥哥;否定答复结果是Ø(pq ØpØq) q (pq ØpØq) Øq Û Øp;能确定被询问的人是弟弟。问话为: “你是哥哥且你说了真话,或你是弟弟且你说了假话”对吗?。肯定者是哥哥,否定者是弟弟。如果另外一对无共同点的情况,如Øpq,pØq,则肯定答复结果是(ØpqpØq) q Ø(ØpqpØq) Øq Û Øp,能确定被询问的人是弟弟;否定答复结果是Ø(ØpqpØq) q (

47、16;pqpØq) Øq Û p;能确定被询问的人是哥哥。问话也可为: “你是哥哥且你说了假话,或你是弟弟且你说了真话”对吗?。肯定者为弟弟,否定者是哥哥。3.7证明下列各推理是否正确.提示:也可以直接利用等值演算方法,获得原蕴涵式是可满足式,则推理不正确。1) p:我是一年级学生;q:我要学习高等数学,r:我要学习集合论;s:我是二年级学生;t:我要学习数学逻辑,u:我要学习图论;前提:p ®( qr),s®(tu),ØqØs结论:ØqØrØtØu证明 ØqØs

48、前提引入P Øq 化简TI Øs化简TI p ®( qr) 前提引入P到此无法继续往下推理,所以无法证明,即原推理是错误的。2) p:我复习完功课;q:我打篮球,r:我打乒乓球;前提:q ® p,q®Ør,Øp结论:ØqØr证明 q ® p 前提引入P Øp 前提引入P Øq 拒取式TI q®Ør 前提引入P到此无法继续往下推理,所以无法证明,即原推理是错误的。3) p:我的程序通过了;q:我高兴,r:我生活愉快;前提:p ® q,r®

49、q,p结论:r证明 p ® q 前提引入P p 前提引入P q 假言推理TI r®q 前提引入P到此无法继续往下推理,所以无法证明得到r,即原推理是错误的。3.8 解:符号化:p:甲获胜;q:乙获胜;r:丙获胜;s:丁获胜;前提:p®Øq,r®q,Øp®s,结论:r®s r®q 前提引入P p®Øq 前提引入P q®Øp 置换TE r®Øp假言三段论TI Øp®s前提引入P r®s 假言推理TI3.9 解:符号化:p

50、:今天天晴;q:今天下雨;r:我去看电影;s:我看书;前提:p q,p®r, r®Øs,结论:s®q p®r 前提引入P r®Øs 前提引入P p®Øs假言三段论TI p q®Øs q前后件附加TI p q 前提引入P Øs q假言推理TI s®q 置换TIE提示:3.8、3.9可用CP规则。*3.10 机器证明是:归谬法,并利用转换成合取范式,以便得到各简单析取式,各简单析取式之间消解。1) 前提q ® p, q « s, s « t

51、, t r; 结论p q s r。证明 Ø(p q s r) 否定结论引入得合取范式Øp Øq Øs Ør,也是简单析取式 q ® p前提引入得合取范式Øq p,也是简单析取式 q « s 前提引入得合取范式(Øq s) (q Øs),再得Øq s q Øs 得到的第二个简单析取式 s « t 前提引入得合取范式(Øt s) (t Øs),再得Øt s t Øs得到的第二个简单析取式 t r 前提引入为合取范式,得到t r得到

52、的第二个简单析取式 Øq Øs Ør 消解TI Øp Øq Ør消解TI Øp Øs Ør 消解TI Øp Øq Øt Ør消解TI Øp Øq Øs 消解TI p Øs 消解TI Øq t 消解TI q Øt消解TI s消解TI q消解TI Øp Øq消解TI Øq消解TI(21) 空消解TI得空,所以原推理正确。注:机器证明中有许多过程是机器的,得到的结果在后续可能并没用,

53、如上面得到,。2)前提p®(q®s),Ørp,q; 结论r®s。证明 Ø(r®s) 否定结论得合取范式rØs,得简单析取式r和 Ø s 得到第二个简单析取式 p®(q®s)前提引入得合取范式Øp Øq s Ør p 前提引入P q 前提引入P p 消解TI Øp Øq 消解TI Øp消解TI 空消解TI得空,所以原推理正确。3)前提Ø( pØq),Øqr, Ør; 结论Øp。证明 p 否

54、定结论引入P Ø( p Øq) 前提引入得Øp qP,E Øqr 前提引入P Ør 前提引入P q 消解TI Øpr 消解TI Øq 消解TI 空消解TI得空,所以原推理正确。习题四答案4.1 将下列命题用0元谓词符号化: 1) P(x): x是素数, Q(x): x是偶数;a:2; P(a) Q(a) 2) P(x,y): x大于y, a:2, b:3, c:4;P(a,b) ®P(a,c); 3) P(x,y): x比y高, a:张明, b: 李民, c: 赵亮; P(a,b) P(b,c) ®P(a

55、,c); 4) P(x): x是素数, a:3; ØP(a); 5) P(x): x是素数, a:2,b:3; P(a) P(b); 6) P(x,y): x能被y整除,a:16,b:4,c:8;P(a,b) P(a,c) 7) P(x,y): x能整除y, a:7,b:100,c:3, P(a,b) ®P(c,b); 8) P(x,y): x能整除y , Q(x): x是偶数,b:2; P(2,a) « Q(a)。4.2 解:个体域全部为全总个体域: 1) P(x): x是火车,Q(x):x是轮船,R(x,y):x比y快; "x(P(x) ®

56、"y(Q(y) ® R(x,y) 2) P(x): x是汽车,Q(x):x是火车,R(x,y):x比y慢; $x(P(x) "y(Q(y) ® R(x,y) 3) P(x): x是实数,Q(x,y):x大于y; Ø$x(P(x) "y(P(y) ® Q(x,y) 4) P(x,y): x和y是对顶角,Q(x,y):x等于y; "x"y(P(x,y) ® Q(x,y) 5) P(x): x是人, Q(x): x会犯错误; Ø$(P(x) ØQ(x) = "x(P(x)

57、® Q(x) 6) P(x): x是北京人, Q(x): x是在北京工作的人; Ø"x(Q(x)®P(x) = $x(Q(x) ØP(x) 7) P(x): x是偶数, Q(x,y): x能被y整除, a:2; "x(P(x)®Q(x,a) 8) 所有能飞的动物都是鸟; P(x): x是动物, Q(x): x是鸟,R(x): x能飞; "x(P(x) R(x)®Q(x)4.3 解:1) 对于任意的x,存在y,使得x × y=0;(a)、(b)情况下为1,(c)、(d)情况下为0。2) 存在x,对

58、于所有y,均有x × y=0;(a)、(b)情况下为1,(c)、(d)情况下为0。3) 对于任意的x,存在y,使得x × y=1;(a)、(b)、(c)情况下为0,(d)情况下为1。4) 存在x,对于所有y,均有x × y=1;任何情况下为0。5) 对于任意的x,存在y,使得x × y=x;任何情况下为1。6) 存在x,对于所有y,均有x × y=x;(a)、(b)情况下为1,(c)、(d)情况下为0。7) 对于任意的x,y,存在z,使得x - y=z;(a)、(b)情况下为1,(c)、(d)情况下为0。4.4 解1) P(x): x2-1 =

59、 (x+1)(x-1) (a) 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 "xP(x), 真 (b) 个体域为实数集合: "xP(x), 真 (c) 个体域为一切事物: "x(Q(x)®P(x), Q(x): x是数,真2) P(x): x + 5 = 2 (a) 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 "xP(x), 假 (b) 个体域为实数集合: "xP(x), 真 (c) 个体域为一切事物: "x(Q(x) P(x), Q(x): x是数, 真4.5 解1) x<0: L(x, 0) Ø$x L(x, 0)真2) x + 0 = x: F(x, 0, x) "xF(x, 0, x)真3) x · y = y: 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