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一章走近细胞教学设计_第1页
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一章走近细胞教学设计_第2页
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一章走近细胞教学设计_第3页
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一章走近细胞教学设计_第4页
生物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一章走近细胞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在分析组成生命系统的多层次关系的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2、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性肺炎这么恐惧呢?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而这一切都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教师播放与SARS病毒有关的录像,也可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等等。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谈谈你所了解的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4.如果离

3、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教师呈现资料分析中的实例和图例进行分析。1.针对实例1,教师可以设问:(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2)这些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也

4、应该具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2.针对实例2,教师可以设问: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受精卵)总结:人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由此可见,多细胞的高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3.针对实例3,教师可以设问:(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4.针对实例4,教师采取的策略为:教师介绍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的

5、病毒,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提问:除艾滋病外,你还能举出特定的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疾病的例子吗?教师展示小儿麻痹症患者及相关的脊髓细胞受到损害的图片。教师总结上面的四个实例,指出这四个实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另外,生命活动还有赖于生物体周围的环境,依靠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是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6、系统、生物圈。)2.请说出除种群和群落之外的其他几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概念。(教师简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例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3.请尽量列举除教材中呈现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这4个生命系统例子外,其他的具体例子。例如,细胞这个系统,除教材提到的心肌细胞外,还有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等等。4.你是怎样理解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的?(比细胞再小的结构层次,如分子、原子,不可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5.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以呈现教学策略中的表格,引导学生填表。6.

7、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越高等的生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而低等生物则比较简单。由此说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最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本模块的学习,我们就从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开始。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观察图片,并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回答。学生阅读实例,观察图示。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自由回答,也可以举例回答。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回答。可以先让学生简单介绍所了

8、解的艾滋病的知识。学生根据图片和社会经验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学生讨论填表。考查学生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这一基本事实。由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转入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考查和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强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其共性,即都离不开细胞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多细胞生物人也是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

9、思维。艾滋病病毒攻击人的淋巴细胞的知识较深,学生不宜深入学习。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同时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多样。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四、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同时,由于时间相隔较长而容易遗忘,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二是不要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

10、学策略,并注意教师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1. 机械部分(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

11、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

12、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2照明部分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

13、光亮度的强弱。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3.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在物镜上,还有镜口率(N.A.)的标志,它反应该镜头分辨力的大小,其数字越大,表示分辨率越高,各物镜的镜口率如下表:物镜镜口率(N.A.)

14、工作距离(mm)100.255.40 400.650.39 1001.300.11表中的工作距离是指显微镜处于工作状态(物象调节清楚)时物镜的下表面与盖玻片(盖玻片的厚度一般为0.17mm)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它的工作距离愈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物镜为10,目镜为10,其放大倍数就为1010=100。(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

15、(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

16、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

17、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3油镜的使用方法(1)在使用油镜之前,必须先经低、高倍镜观察,然后将需进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心。(2)将集光器上升到最高位置,光圈开到最大。(3)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头离开通光孔,在需观察部位的玻片上滴加一滴

18、香柏油,然后慢慢转动油镜,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与玻片的距离,使镜头浸入油中而又不以压破载玻片为宜。(4)用左眼观察目镜,并慢慢转动细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如果不出现物象或者目标不理想要重找,在加油区之外重找时应按:低倍高倍油镜程序。在加油区内重找应按:低倍油镜程序,不得经高倍镜,以免油沾污镜头。(5)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香柏油擦去,然后再用干擦镜纸擦干净。(三)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1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2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3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4水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