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_第1页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_第2页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_第3页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_第4页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的阐发 (1)     在对于中国古代女性历史的研究中,“内”与“外”的界定与关系问题,受到学者们持续而热切的关注 。    “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周易?家人中这段彖辞的内容,被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作过种种阐发;对其议论与批评,频频出现于谈及传统中国女性地位的著述之中。    这一说法简单明了,并无晦涩聱牙之处;但在笔者个人的感觉中,目前的讨论就所涉及之层面而言,尚不能令人满意。对于与之相关的中国

2、古代性别史研究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例如内与外的关系、伦常秩序与“正位”的关系、“正家”与“治天下”的关系等等,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思考。    一、关于“内外”之际    如研究者所指出,“宋代的妇女问题在社会史上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与社会结构和家族制度的转变息息相关。”“从礼教、家长制、家族组织日趋严密这个较大的角度来看,妇女问题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一个环节,并不是独立的问题。”     对于“内”“外”区分的问题,也有必要从“较大的角度来看”。讨论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到的,自然是

3、当时女性的实际活动空间。近些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深度与广度,本文不拟笼统重复。    值得注意的另一相关方面,是强调“内”“外”区分的士大夫们的认识框架。当时的士大夫无疑在竭力规范女性的行为,但他们的这种努力,并不仅仅是针对女性的;这只不过是他们规范整个社会秩序之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朱熹所谓“内正则外无不正矣”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解这些范畴的实际意义,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整体观念背景予以进一步思考。    (一)    内、外本来是一?空间概念,而它一旦

4、与男、女对应起来,便涉及到观念中对于内外的判别,彰显出了一层道德文化的含义。刘静贞即曾指出:“对宋人而言,所谓妇德主内,妇人无外事,不单只是社会分工的现象,而且带有道德价值判断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内外之际的分隔认定绝非简单问题。    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几乎都是透过当时士大夫们的观察、思考而存留给后人的。不仅形形色色的列女传、墓志铭中寓有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即便是“存于家”的记叙文字,目的也是“庶使后世为妇者有所矜式耳” 。在这种情形下,要讨论“内、外”的问题,就不可能脱离开当时士大夫的观念体系。    宋代

5、士大夫对于“严内外之别”的强调,屡见不鲜。研究者所频繁引述的,是司马光书仪?居家杂仪 中的以下一段文字:    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堂,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如盖头、面帽之类)。男子夜行以烛,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大故谓水火盗贼之类),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盖小婢亦然),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之言,传致内外之物,毋得辄升堂室、入庖厨。    众所周知,这段话脱胎于礼记?内则中涉及男女行为

6、空间的相应内容: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外内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如若我们将二者稍加比对,即不难发现,居家杂仪对于内则之“发展”主要在于两处:一是以“中门”为限,强调了内外分界:“妇人无故不窥中门”,而当“有故”之际,所出也只能是“中门”,这样就从规范上把女性完全框在了宅院之中 ;二是把内则中“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不言内,

7、女不言外”的说法,直白地阐释为“男治外事,女治内事”,从而点明了“言内”与“言外”的实质含义。     内外之分,就唐代的墓志来看,似乎较少正面具体的强调。唐代(特别其前期)的女性墓志铭高度程式化,往往依照一定的书写范式甚至套语敷衍而成。墓志中对于所谓“开芳兰蕙之姿,曜彩荆蓝之德”“内外之所取则,宗党之所归仁”一类“母仪女德”的赞颂,使读者体味到这类固定范式中所渗透的主流文化理念。    摆脱了靡丽模式的宋代女性墓志铭 ,对于“内外之分”的问题有许多直接的阐述。妇人不预外事,这在宋代当然被男女两性所认同。墓志的撰著

8、者们既意识到明确内、外区分在伦理观念及整体秩序建设中的重要性,又显然意识到如此区分与之俱来的矛盾。    吕祖谦曾经说:“门内之治,女美、妇德、母道,三而有一焉,既足自附女史”云云 ,宋代士大夫所做女性墓志铭,经常刻意强调女性相对于父母、舅姑、丈夫、子女的家内身份及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例如“以孝力事其舅为贤妇,以柔顺事其夫为贤妻,以恭俭均一教育其子为贤母” ;“在父母家为淑女,既嫁为令妻,其卒有子为贤母” ;“为妇而妇,为妻而妻,为母而母,为姑而姑” 等等。即便内容最为空泛的女性墓志,也很少忘记对于墓主人身份合宜之赞颂称扬。  

9、60; 在宋代的士大夫们看来,“内”之作用,无疑是辅助“外”的:丈夫们“尽心外事不以家为恤者,以夫人为之内也。” “士大夫出仕于朝,能以恭俭正直成羔羊之美,必有淑女以治其私。用能退食委蛇,无内顾之忧。” 正是这种“辅助”带来了沟通与跨越的可能。“辅助”本指分担家内事务;而进一步的积极“辅助”,则势必逾越内外界线,过问乃至介入夫君子弟掌管的“外事”。    这使我们感到,在讨论“内/外”问题时,更为切近于主题、更能揭示其实质的,并非所谓“内”与“外”的隔离区划,而更在于二者相互交叉覆盖的边缘,在于其联系与沟通。   

10、 这一边缘地带的实际意义在于,它没有固定不变的界域,作为“内”与“外”两端的衔接面,它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内”或“外”,而可谓亦内亦外。在这样一个充满灵活度的弹性场域中,最容易观察到诠释者区分“内”“外”的判断标准及其如此区分的主观意图。这种互相连结、互相定位,甚至互相转换的模糊性,才是蕴涵“内外之际”真谛之所在。    (二)    道乡集卷三七有邹浩为周师厚妻范氏(范仲淹侄女)所做墓志铭,据说这位范夫人在子婿被贬逐之际,深明大义地说:“吾妇人不知外事,但各愿其无忘国恩而已。”在铭文中,邹浩继而赞曰:&#

11、160;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真伪。 7、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一书虽成于汉代,但司马迁治史严谨,且此二篇是他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专著,后世谓之实录。 第二类为比较可靠的文献,其目如下: 1、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除儒家之外的各派学者,去孔子未远,其所述孔子言行事迹当有一定根据

12、。但又由于对有关史料,并非有所传承,故难免受孟子所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好事者之为之”的影响。 秦代焚书坑儒之祸,使传统典籍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两汉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迹,虽较可靠,但亦难免受各种传闻的影响。 2、先秦两汉史志 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越绝书、东观汉记、吴越春秋、风俗通义等先秦两汉史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孔子言行史料,其中除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认真研究,专门为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传记外,其余大抵出自时人之口和各种传闻,来源庞杂,难免鱼目混珠。 3、汉代传记 新序、说苑、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汉代传记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 关于新序、说苑,班固说

13、:“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奏之。”(汉书?楚元王传)关于尚书大传,崇文总目说:“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证”;四库提要说:“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关于韩诗外传,四库提要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从这些书的性质看,其所载孔子言行,皆汉人杂记所读所闻,当然既有信史,亦有“齐东野人之语”。 不过,各书的史料价值并非等同。刘向本人就对新序、说苑的史料价值有所区分:“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

14、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刘向说苑叙录)这就是说,说苑中的史料远不如新序可靠。尚书大传传自伏胜,当大醇小疵。今观韩诗外传,基本与说苑类似。 第三类为大致不可信的史料,其目如下: 1、庄子、列子中的有关史料 庄子一书,太史公已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一书,刘向亦云:“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列子叙录)故这两部书虽为先秦古籍(笔者不相信列子伪书说),但所载孔子言行,多不可信。 2、纬书中的有关史料 纬书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所载孔子,多属依托。 3、魏晋以后文献中的史料 先秦两汉之未载,陡然出现于魏晋以后文献者,多属

15、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大类之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说,第一类并非字字真实,第三类亦非句句伪妄。其间的虚虚实实,只能靠人们再加斟酌了。    1 日知录卷七。 2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3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二章。 4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5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三篇第一章。 6 张立行: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7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 8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4册。 9 王先谦:汉书补注。 10 梁启

16、超:墨子学案。 11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 12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真伪。 7、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一书虽成于汉代,但司马迁治史严谨,且此二篇是他研

17、究孔子及其弟子的专著,后世谓之实录。 第二类为比较可靠的文献,其目如下: 1、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除儒家之外的各派学者,去孔子未远,其所述孔子言行事迹当有一定根据。但又由于对有关史料,并非有所传承,故难免受孟子所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好事者之为之”的影响。 秦代焚书坑儒之祸,使传统典籍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两汉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迹,虽较可靠,但亦难免受各种传闻的影响。 2、先秦两汉史志 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越绝书、东观汉记、吴越春秋、风俗通义等先秦两汉史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孔子言行史料,其中除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认真研究,专门为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传记外,

18、其余大抵出自时人之口和各种传闻,来源庞杂,难免鱼目混珠。 3、汉代传记 新序、说苑、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汉代传记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 关于新序、说苑,班固说:“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奏之。”(汉书?楚元王传)关于尚书大传,崇文总目说:“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证”;四库提要说:“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关于韩诗外传,四库提要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从这些书的性质看,其所载孔子言行,皆汉人杂记所读所闻,当然既有信史,亦有“齐东野人之语”

19、。 不过,各书的史料价值并非等同。刘向本人就对新序、说苑的史料价值有所区分:“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刘向说苑叙录)这就是说,说苑中的史料远不如新序可靠。尚书大传传自伏胜,当大醇小疵。今观韩诗外传,基本与说苑类似。 第三类为大致不可信的史料,其目如下: 1、庄子、列子中的有关史料 庄子一书,太史公已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一书,刘向亦云:“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列子叙录)故这两部书虽为先秦古籍(笔者不相信列子伪书说),但所载孔

20、子言行,多不可信。 2、纬书中的有关史料 纬书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所载孔子,多属依托。 3、魏晋以后文献中的史料 先秦两汉之未载,陡然出现于魏晋以后文献者,多属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大类之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说,第一类并非字字真实,第三类亦非句句伪妄。其间的虚虚实实,只能靠人们再加斟酌了。    1 日知录卷七。 2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3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二章。 4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5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三篇第一章。 6 张立行:战国竹简

21、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7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 8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4册。 9 王先谦:汉书补注。 10 梁启超:墨子学案。 11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 12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

22、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真伪。 7、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一书虽成于汉代,但司马迁治史严谨,且此二篇是他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专著,后世谓之实录。 第二类为比较可靠的文献,其目如下: 1、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除儒家之外的各派学者,去孔子未远,其所述孔子言行事迹当有一定根据。但又由于对有关史料,并非有所传承,故难免受孟子所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好事者之为之”的影响。 秦代焚书坑儒之祸,使传统典籍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两汉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迹,虽较可靠,但亦难免受各种传闻的影响。 2、先秦两汉史志 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越绝书

23、、东观汉记、吴越春秋、风俗通义等先秦两汉史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孔子言行史料,其中除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认真研究,专门为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传记外,其余大抵出自时人之口和各种传闻,来源庞杂,难免鱼目混珠。 3、汉代传记 新序、说苑、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汉代传记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 关于新序、说苑,班固说:“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奏之。”(汉书?楚元王传)关于尚书大传,崇文总目说:“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证”;四库提要说:“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关于韩诗外传,四库提要说:“其书杂引古事

24、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从这些书的性质看,其所载孔子言行,皆汉人杂记所读所闻,当然既有信史,亦有“齐东野人之语”。 不过,各书的史料价值并非等同。刘向本人就对新序、说苑的史料价值有所区分:“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刘向说苑叙录)这就是说,说苑中的史料远不如新序可靠。尚书大传传自伏胜,当大醇小疵。今观韩诗外传,基本与说苑类似。 第三类为大致不可信的史料,其目如下: 1、庄子、列子中的有关史料 庄子一书,太史公已

25、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一书,刘向亦云:“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列子叙录)故这两部书虽为先秦古籍(笔者不相信列子伪书说),但所载孔子言行,多不可信。 2、纬书中的有关史料 纬书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所载孔子,多属依托。 3、魏晋以后文献中的史料 先秦两汉之未载,陡然出现于魏晋以后文献者,多属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大类之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说,第一类并非字字真实,第三类亦非句句伪妄。其间的虚虚实实,只能靠人们再加斟酌了。    1 日知录卷七。 2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26、。 3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二章。 4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5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三篇第一章。 6 张立行: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7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 8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4册。 9 王先谦:汉书补注。 10 梁启超:墨子学案。 11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 12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

27、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真伪。 7、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一书虽成于汉代,但司马迁治史严谨,且此二篇是他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专著,后世谓之实录。 第二类为比较可靠的文献,其目如下: 1、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除儒家之外的各派学者,去孔子未远,其所述孔子言行事迹当有一定根据。但又由于对有关史料,并非有所传承,故难免受孟子所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好事者之为之”的影响。 秦代焚书坑儒之祸,使传

28、统典籍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两汉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迹,虽较可靠,但亦难免受各种传闻的影响。 2、先秦两汉史志 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越绝书、东观汉记、吴越春秋、风俗通义等先秦两汉史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孔子言行史料,其中除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认真研究,专门为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传记外,其余大抵出自时人之口和各种传闻,来源庞杂,难免鱼目混珠。 3、汉代传记 新序、说苑、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汉代传记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 关于新序、说苑,班固说:“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奏之。”(汉书?楚元王传)关于尚书大传,崇文总目说:“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

29、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证”;四库提要说:“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关于韩诗外传,四库提要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从这些书的性质看,其所载孔子言行,皆汉人杂记所读所闻,当然既有信史,亦有“齐东野人之语”。 不过,各书的史料价值并非等同。刘向本人就对新序、说苑的史料价值有所区分:“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刘向说苑叙录)这就是说,说苑中的史料远

30、不如新序可靠。尚书大传传自伏胜,当大醇小疵。今观韩诗外传,基本与说苑类似。 第三类为大致不可信的史料,其目如下: 1、庄子、列子中的有关史料 庄子一书,太史公已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一书,刘向亦云:“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列子叙录)故这两部书虽为先秦古籍(笔者不相信列子伪书说),但所载孔子言行,多不可信。 2、纬书中的有关史料 纬书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所载孔子,多属依托。 3、魏晋以后文献中的史料 先秦两汉之未载,陡然出现于魏晋以后文献者,多属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大类之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说,第一类并非字字真实,第三类亦非句句伪妄。其间的虚虚实实,

31、只能靠人们再加斟酌了。    1 日知录卷七。 2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3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二章。 4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5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三篇第一章。 6 张立行: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7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 8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4册。 9 王先谦:汉书补注。 10 梁启超:墨子学案。 11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 12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

32、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真伪。 7、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一书虽成于汉代,但司马迁治史严谨,且此二篇是他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专著,后世谓之实录。 第二类为比较可靠的文献,其目如下: 1、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除儒家之外的各派学者,去

33、孔子未远,其所述孔子言行事迹当有一定根据。但又由于对有关史料,并非有所传承,故难免受孟子所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好事者之为之”的影响。 秦代焚书坑儒之祸,使传统典籍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两汉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迹,虽较可靠,但亦难免受各种传闻的影响。 2、先秦两汉史志 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越绝书、东观汉记、吴越春秋、风俗通义等先秦两汉史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孔子言行史料,其中除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认真研究,专门为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传记外,其余大抵出自时人之口和各种传闻,来源庞杂,难免鱼目混珠。 3、汉代传记 新序、说苑、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汉代传记中有大量

34、有关孔子的记载。 关于新序、说苑,班固说:“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奏之。”(汉书?楚元王传)关于尚书大传,崇文总目说:“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证”;四库提要说:“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关于韩诗外传,四库提要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从这些书的性质看,其所载孔子言行,皆汉人杂记所读所闻,当然既有信史,亦有“齐东野人之语”。 不过,各书的史料价值并非等同。刘向本人就对新序、说苑的史料价值有所区分:“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除去与新序复重者

35、,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刘向说苑叙录)这就是说,说苑中的史料远不如新序可靠。尚书大传传自伏胜,当大醇小疵。今观韩诗外传,基本与说苑类似。 第三类为大致不可信的史料,其目如下: 1、庄子、列子中的有关史料 庄子一书,太史公已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一书,刘向亦云:“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列子叙录)故这两部书虽为先秦古籍(笔者不相信列子伪书说),但所载孔子言行,多不可信。 2、纬书中的有关史料 纬书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所载孔子,多属依托。 3、魏晋以后文献中的史料 先秦两

36、汉之未载,陡然出现于魏晋以后文献者,多属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大类之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说,第一类并非字字真实,第三类亦非句句伪妄。其间的虚虚实实,只能靠人们再加斟酌了。    1 日知录卷七。 2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3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二章。 4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5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三篇第一章。 6 张立行: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7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 8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4

37、册。 9 王先谦:汉书补注。 10 梁启超:墨子学案。 11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 12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真伪。 7、史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一书虽成

38、于汉代,但司马迁治史严谨,且此二篇是他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专著,后世谓之实录。 第二类为比较可靠的文献,其目如下: 1、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除儒家之外的各派学者,去孔子未远,其所述孔子言行事迹当有一定根据。但又由于对有关史料,并非有所传承,故难免受孟子所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好事者之为之”的影响。 秦代焚书坑儒之祸,使传统典籍的传承一度中断,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两汉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迹,虽较可靠,但亦难免受各种传闻的影响。 2、先秦两汉史志 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越绝书、东观汉记、吴越春秋、风俗通义等先秦两汉史志中也保存了不少孔子言行史料,其中除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认

39、真研究,专门为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传记外,其余大抵出自时人之口和各种传闻,来源庞杂,难免鱼目混珠。 3、汉代传记 新序、说苑、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汉代传记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 关于新序、说苑,班固说:“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奏之。”(汉书?楚元王传)关于尚书大传,崇文总目说:“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玄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援经而申证”;四库提要说:“据玄序文,乃胜之遗说,而张生、欧阳生等录之也。”关于韩诗外传,四库提要说:“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 从这些书的性质看,其所载孔子言行,皆汉人杂记所读

40、所闻,当然既有信史,亦有“齐东野人之语”。 不过,各书的史料价值并非等同。刘向本人就对新序、说苑的史料价值有所区分:“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刘向说苑叙录)这就是说,说苑中的史料远不如新序可靠。尚书大传传自伏胜,当大醇小疵。今观韩诗外传,基本与说苑类似。 第三类为大致不可信的史料,其目如下: 1、庄子、列子中的有关史料 庄子一书,太史公已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列子一书,刘向亦云:“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列子叙录)故这两部书虽为先

41、秦古籍(笔者不相信列子伪书说),但所载孔子言行,多不可信。 2、纬书中的有关史料 纬书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所载孔子,多属依托。 3、魏晋以后文献中的史料 先秦两汉之未载,陡然出现于魏晋以后文献者,多属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大类之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说,第一类并非字字真实,第三类亦非句句伪妄。其间的虚虚实实,只能靠人们再加斟酌了。    1 日知录卷七。 2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3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二篇第二章。 4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 5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

42、二卷第三篇第一章。 6 张立行: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9年1月5日。 7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 8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古史辨第4册。 9 王先谦:汉书补注。 10 梁启超:墨子学案。 11 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章。 12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第1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荀子?儒效载: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这一方面表明先秦时期就有人假托孔子的言行事迹,另一方面表明孟荀等儒家学者能够明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