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无处不是桩_第1页
太极无处不是桩_第2页
太极无处不是桩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太极无处不是桩太极拳桩功内容有二:拳架套路静态式,即预备式、合太极式,名无极桩,乂名站桩、 静桩、死桩,习惯上叫作无极桩;拳架套路动态势称为阴阳桩,乂称行桩、动桩、活桩, 习惯上称作行桩。无极桩“形死神活”阴内藏阳,旨在静中求动;行桩“形活心死”阳内 藏阴,旨在动中求静。太极拳拳架套路这种“无中生有”无极而生一 “有无相生”阴阳变 化II互为其根一合太极“复归无极”的运动过程,充分体现着“无为而无不为”,“出生 入死”从自然中生,又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古典哲学思想。祖国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能源,气推动着机体的一切运动变化,维护着生命的存 在发展,因此民间有“种树种根,练气养身,根深则叶

2、茂,气足则神旺体健”的说法。“”,说到底是一种气功作为。气之功用,诚如前辈所言“犹如蒸气之力,小能顶起茶壶 壶盖,大能驱动火车轮船”,太极拳以拳代桩、以拳为桩的练功过程,就是“蓄水”、“充电”贮集、调动能量,养育精气、培补元气、运行营气、开发卫气对身体固有机能 进行改造、更新,升华、重塑的过程。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园形的太极图,中分阴阳鱼,鱼中有眼, 它表明太极可分的无限性,亦表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外大园在动,内小园也在 动“”的含义应理解为:无极桩主静为阴,相当于“太极阴阳图”中的“阴鱼”,“阴鱼”中的“阳眼”示动,表明阴中有阳,静中求动;行桩主动为阳,相当“太极阴阳 图

3、”中的“阳鱼”,“阳鱼”中的“阴眼”示静,表明阳中有阴,动中求静。无极则静、 寂、定,阴阳则灵、通、变。太极拳的圆远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 动、静中有动,视动犹静、动中有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如果把太极拳运动全过程喻 为江河流水,那么预备式无极桩就是江河源头,行桩就是江河,合太极式无极桩就是大海。 动为流水静为源,源头水足,动则长江大河,滔滔无间,归入渺茫无际的大海。气功,意念呼吸、运行气功夫而已。气功界有“静桩生气,动桩运行气”之说。进入 气功态的太极拳实践表明:预备式无极桩“溪清水静” “泉眼无声惜细流”,真气口丹F1 生,小腹内有热量流涌动,此时,或会阴穴有抽缩动感,或

4、外阴睾丸有酥麻异常,或带脉 有瀑布状气流向下扩散,全身震颤,其舒无比,或白会穴有洞气微冒,口感与太空大气相 接而身躯高大,或劳宫、涌泉有热胀跳动个体差异所致,种种奇妙各人体验不一;行桩 行云流水、柔若无骨,“腹内松静气腾然”,“吸提呼沉”,口有真气随拳势开合伸屈, 升降起落,由脚而腿而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利”流注全身,达四肢梢节、皮肤毛发; 合太极式无极桩动静合一,贮气“收入脊骨,注丁腰间”复归丹m笔者经验,杨式传 统太极拳预备式无极桩13分钟后进入行桩,行桩30分钟、合太极无极桩13分钟收功, 一趟拳以一小时为度较好。松、静、圆,是太极拳的灵魂。形正体松势圆、心定意静神凝、呼吸深匀细长,

5、是无 极桩静气功调身、调心、调息之“三调”;若为行桩动气功,首要在于拳速放缓,状若春 蚕吐丝,绵润悠长、圆和口然、人我俱忘,倘若“过力伤血,过速伤气”,气功调心、调 息的修为要素便成空谈,所练则不能称作太极拳或太极拳桩功矣!现今的传统太极拳套路,除陈式外,各派系练架均无震足、发劲力之举,有人认为这 是太极拳除陈式外“养人有余,技击不足”之缺陷,也是受中老年病弱群体宠爱的主要原 因。笔者以为不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太极拳也不能例外。清末民初,太极拳以独具特色 的博击技巧、练习模式、思维方法享誉京畿,引起了社会上层的关注,特别是武术界、中 医界、哲学界、文化界的重视,学练太极拳遂成为一

6、种时尚,以至拳界大姥、将校军官、 知识精英、社会名流,纷纷与太极拳结缘,对斯拳及其拳理代表人物王宗岳、武禹襄、李 亦畲的拳论乃至从宋书铭处传出的“宋谱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从人文哲理、 技术方法、生命现象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讨、研究和 实践、再认识,从而推动了太极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博击、陶冶 情操等多功能转轨的技术革命著名的太极拳家杨澄甫事实上成为这埸转轨革命实践的 带头人。吾师张虎臣18981979先生,民国八年1919年至十六年1927年在“北半体育讲习 所”、“北平行健会”先后学拳于太极拳大家许禹生、杨少候、杨澄甫。先生生前曾与我

7、讲,杨氏家传太极拳套路的弹抖、震足,飞腿、挂树,至今在班候、少传所传用架技击架中保留笔者按:详情见拙作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 太极拳、张虎臣先生传略、续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武魂朵志2021年第8、 9、12期,2021年第9期有载,是澄甫师将刚猛动作摒弃,将练速放至缓而乂缓。吾师言, 民国初期澄甫师练传统套路,一趟拳8、9分钟,民国十七年1928年离北京平南下时,同 趟拳慢至15分钟,晚年已慢至20分钟以上,并说太极拳越慢越松越柔越好。2021年4月 因参加“第四届国际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主要传人联谊学术研讨会”,笔者与崔毅士传人曹 彦章、牛春明传人丁水德、孟宪民,严昭法诸学兄相聚广西南宁,谈及前

8、辈往事,丁水徳 先生言,牛春明老师生前曾问澄甫师祖:“师所练太极拳,何以越來越慢,姿势亦有修 正?”澄甫师祖笑曰:“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学练、体用,皆无止境,拳姿每修正一次, 拳速每放慢一回,对拳理的感知就加深一层,其妙无穷”“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技巧,“沾粘连随”舍己 从人、顺势借力,是太极拳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法宝。太极拳博击技术的最高境界是 “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劲到,是“神明”,是“应物自然”、“打不露形”而“从心 所欲”,与“震足”、发劲力没有必然联系。太极拳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通过“神定气足,尽性立命”的修为,“返璞归真” “夭人 合一”,“无形无象、全体透

9、空” °达此境界的的基础功夫是心静神凝,调整呼吸使之均 匀、细微、深长,达到古人所说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震足、发劲力与养生理 论、实践“风马牛不相及”。祖国医学认为,阴阳是人体多种变化和生老病死的根源,“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阴盛则损阳,阳盛则耗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只有保持阴阳的相对平 衡,才有利于健康。太极拳更要求“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震足、发劲力阳 刚过猛,必然损耗阴精,与中医理论相悖。1925年,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问世,“十要”所述无不与太 极拳桩功气功、养生功要求相同,为此微明先生同时推出了太极合老说论证“拳归于 道,拳道合一”年,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书中澄甫先生1929年46 岁在抗州所摄拳照104幅亮相,今人称之谓“杨式太极拳定型拳照”,从而将杨式太极拳 修为推向更高峰°笔者认为,这是对传统太极拳固有模式“破”与“立”的技术革命;也 是杨式太极拳为各种人群所喜爱,普及、流行最为广泛的根本原因;更是太极拳发展史的 必然。今日的太极拳有多种练法:配以乐曲,翩贵起舞,老少咸宜,名曰操舞太极;膊直腿 高,动作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