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糖尿病的那些事_第1页
本期主讲——糖尿病的那些事_第2页
本期主讲——糖尿病的那些事_第3页
本期主讲——糖尿病的那些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期主讲糖尿病的那些事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会遗传吗?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表示,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比如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父母都有型糖尿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比较大。但和遗传相比,生活方式在决定你是否患上糖尿病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郭教授用一幅油画作例子:油画画的是一家三口,全是胖人,前边蹲着的狗也是肥狗。人肥胖可能有遗传倾向,但是狗的遗传因素和人是不同的,为什么这家的狗也胖呢?这说明这家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如果一家人都得糖尿病,可能是家里饮食热量太高,都不习惯去做运动的缘故。现在国内外型糖尿

2、病发病率都比较高,其中,生活方式因素对发病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 容易遗传的糖尿病除了型糖尿病,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名叫单基因遗传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于一个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这个基因的变异,而且家里几代人都会出现糖尿病患者。得这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年龄都比较小,表现出的症状和型糖尿病差不多。 郭教授提醒读者,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应该从年轻时就尽量克服不好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并且控制自己的体重。但即使这样,子女得糖尿病的危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这一类糖尿病高危人群来说,关键的一点是:要从四十岁开始就应该每年检

3、查一次身体,如果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就应做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确诊糖尿病。 糖尿病足破溃用药需加量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杨涛 身上出现小创口,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足为奇,贴个创可贴几天就能痊愈,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以“如临大敌”的心态对其加以重视一点都不过分。 糖尿病足破溃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外伤要格外重视,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以避免血糖控制不好,延缓伤口的愈合,加重病情。 长期血糖较高、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加之有血压高的基础病,这时小小的外部损伤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伤口。外周血管和神经病变会使糖友的皮肤刺激不敏感,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刺激,例如脚趾甲修剪

4、过短,穿不合适的硬底鞋引起的脚部挤压,或者用热水洗脚,都容易引起破溃的发生。 出现破溃时,患者的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下,会加重血糖的升高,这种情况下,血糖控制不稳定,可能会加重创面的感染,引发更严重的合并综合征,引起溃疡、感染的恶性循环,最终走上截肢的不归之途。 糖友出现破溃后要及时到医院采取创伤处理,并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同时,必须调整药物用量。 对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需要加大胰岛素的用量。有高血压的患者也要调整用药降低血压。另外,患者在做一些必要的创伤性检查(如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时,尽量选择一些创伤小的检查,而在做检查之前可用口服药控制血糖;创伤性大的检查,如进入胸腹腔的各种检查,应换用

5、胰岛素注射治疗。 越野行走最适合糖尿病人 文/魏雅宁 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矫健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越野行走队伍中。 “我也是越野行走的忠实爱好者,每周差不多都要走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我觉得,这种锻炼方式最适合糖尿病人。” 向红丁教授说:“首先,它最重要的是安全,咱们的糖友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糖尿病,很多人都伴有骨质疏松,有了越野行走这两根手杖,就能帮助缓解全身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压力,避免运动中出现危险和损伤。” 向教授支持越野行走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它的有效性。减轻体重是控糖降糖的一个重要条件;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的越野行走,就是最好的运动,不但锻炼了腿

6、脚,连上肢都跟着一起运动,比单纯的步行要消耗更多的热量。 此外,还有两点注意事项是向红丁教授特别提出的。第一,平时要走,最好选择在晚饭以后;第二,周末如果想到郊外行走或是爬山,早上一定要先吃好早餐再出发,以免发生低血糖。 用胰岛素泵后记得做锻炼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魏平 有认知能力的型糖尿病小患者和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型糖尿病老患者大多会选胰岛素泵治疗,但用泵后也不能放弃锻炼,尤其是体重超重的患者。 用泵后,“吃任何东西,任何时候吃”的自由及胰岛素的稳定,使得进食后的热量大都被身体吸收,此时无论是小患者还是老患者,体重都会增加。 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的锻炼选择方式应为有氧运动。可以先将

7、泵摘下来,锻炼完后再戴上,也可以直接戴泵锻炼,但是锻炼之前,要减少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的基础率,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同时,身体运动的幅度不要过大,避免胰岛素泵掉落。 小便有泡沫未必是蛋白尿 浙医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谷卫 不少糖尿病患者会根据经验判断,小便后如果上面浮着一层细小泡沫可能是蛋白尿,如果泡沫较大或大小不一,则蛋白尿的可能性较小,因为正常人小便时亦常有泡沫。 其实,由于泡沫的大小情况,不同的人判断标准不同,所以要判断是否有蛋白尿,最好去医院化验一下尿液。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发现尿中有较多泡沫,可能是以下三种情况所致:合并有糖尿病肾病,使尿中出现较多的蛋白质之故。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出

8、现较多泡沫,则可能是外界的细菌分解尿糖后产气所致。如果新鲜尿液中含有大量泡沫,还要警惕是否糖尿病患者泌尿道有产气杆菌的感染。 此外,糖尿病患者如果夜尿增多,要先消除引起夜尿多的诱因,如睡前喝茶或饮水多;因糖尿病肾病水肿而需服用利尿剂的应在晨起一次性服用,避免下午或晚上服用。 65岁后血糖值可适当放宽 文/胡慧颖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然而,长期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会面临另一个危险,即发生低血糖。特别由于身体状况的改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中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内分泌专家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应适当放宽,这从总体上来说弊大于利。 至于放宽到什么程

9、度,可以因年龄及病情有所调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张家庆指出,通常临床上,老年人可较中青年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可分别要求老人空腹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中年人应“严格控制”在6.5%以下,“一般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最好在7.5%以下为宜。 最新的中国糖尿病指南则提出,老年(65岁后)糖友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 老年糖友要做好血糖达标,应该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三病房主任闫爽教授指出:1.基础代谢率

10、低,活动量及热量消耗相对减少,尤其对于肥胖患者,更应限制热量摄入。2.消化吸收能力差,选择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富含高质量蛋白质。3.通常合并其他疾病(如肾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须同时兼顾上述疾病的饮食要求。4.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热量摄入。 由于运动系统功能减退,老年人在运动时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前应做准备活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疗法有快步走、慢跑和太极拳等。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1-2项,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运动方法。每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开始散步,持续30分钟,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良方,可作为老年患者的首选方法。 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使老年患者血糖达标时,还应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但如有心脏

11、病或心脏病风险较大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肝肾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应首选不经肝或肾脏代谢的口服降糖药等。 1/4盲人是糖尿病所致 解放军第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全民 聚会应酬一多,大家推杯问盏,许多糖友原本控制良好的血糖又乱了套,各种急性并发症也相继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眼部并发症,它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尤其视网膜病变的平均发病率高达5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眼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据统计,全球有1/4的盲人因此失明,是成人失明的首位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两大类。其中,增殖性糖网症是导致

12、视觉受损的原因,表现为广泛毛细血管闭塞,棉絮样斑,点状出血,广泛微血管异常,严重者可致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如果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配合严格的饮食控制,还有扭转的可能性,但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即使治疗也不能完全治好,5年内有一半以上会发生失明,因此,早期预防最重要。 患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定期到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其并发症。若出现视力下降、复视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对于没有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人,即便视力较好,也要每年详查一次眼底;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也很重要,据统计,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只有10%左右出现视网膜病

13、变。因此,糖友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保持规律作息与服药时间,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切不能嫌麻烦而擅自改药量;病程在5年以上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必要时还需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若已经出现病变,则需要1-2个月检查一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能通过给眼底“照相”来了解眼底视网膜血管的病变情况,发现早期微血管瘤和点片状出血等早期视网膜病变症状,此时,眼科医生可采取激光治疗等手段延缓疾病的进展,避免日后因糖尿病致盲。 消渴症食疗效果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雷顺群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中有一段多次提到消渴症与饮食的关系。其中,大明使臣来到韩国时,负责使臣饮食的韩尚宫和长今听说使臣患有消渴病,于是决定放弃准备

14、好的山珍海味,给使臣呈上清淡可口的素食菜肴。而大明使臣在连吃了五天的清淡素食后,病情果然有了好转。 中医所说的消渴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就认识到消渴病的发生与饮食有关。黄帝内经中解释消渴病“何以得之”时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生活富裕、饮食丰美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而在治疗上,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方法的。他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提出,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唐朝的王焘还提出,此病“忌粳米饭、李子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如不节饮

15、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还提出不可过饱,以清淡为宜,禁食辛辣刺激及煎炸之品。这足以证明控制饮食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预防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合理调配饮食,控制体重,不贪食,不多食,饮食定时定量;限制高脂肪、高糖和高热量饮食;避免食用动物的脑、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植物性食物;不吸烟,限制饮酒量。 除了饮食不当、情绪抑郁外,过度劳累也是加重消渴病病情的因素。大长今中的大明使者正是由于长途跋涉而使得症状加重。而大长今和韩尚宫给大明使者连吃五天的清淡饮食,且多为蔬菜之类,而没有给他吃“肥甘厚味”的山珍海味,这样对大明使者的身体的确有好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素食会使病人乏力,没有力气,要知道糖尿病人每天也应吃一定热量的含蛋白质的荤菜,摄取热量至少要在1800热卡以上才行。 糖友皮肤缘何早衰 文/曾理 郭聪哲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血糖偏高,很容易导致皮肤提前衰老。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绍说,患者血糖偏高的情况下,体内的糖分不能正常被细胞吸收利用,致使这些糖分转化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会损害皮肤的蛋白质细胞,导致皮肤过早地衰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