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_第1页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_第2页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 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 “十二五” 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 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2、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2000 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2001 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展,附表如下:襄 樊宜 昌合合合合并并并并前后前后市区襄阳县市

3、区市区宜昌县市区国土面积(23383226356444838014249KM)(附:宜昌县,于2001 年 7 月并入宜昌市城区,名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 ”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2001 年 8 月 31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 号)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同时对襄阳区、樊城区的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展, 城市规模大大增加, 宜昌已具备建成大都市的良好基础。2009年,宜昌 GDP 达到 1245.6 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财政收入超百亿

4、元。在长江沿线19 个地市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宜昌由第五进位至第四;在中部77座地级城市中由第9 位上升到第 3 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5 平方公里,市辖区户籍人口为124.79 万人。宜昌已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同样,城市区域扩展后, 襄樊市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201.01 亿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近百亿元。中心城区2010 年人口规模约为120 万人,预计 2020 年城区人口将达到170 万人左右。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 ”、 “两圈一带 ”总体战略,其中一主是武汉市, 两副是指宜昌、襄樊;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

5、长江经济带。宜昌、襄樊正式成为湖北城市群未来的两个副中心, 黄石市则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反观黄石市,由于地域所限,黄石城区城市规模长期在70 万人左右,全市GDP总量(含大冶市、 阳新县) 刚刚 600 亿元。 黄石要承担鄂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职能,就必须具备一个与其规模、地位和职能相匹配的城市结构,只有通过城市结构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城市问题。黄石的空间发展模式必将从现在的“外溢”式发展,调整为“跨越”式发展,将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山南地区。集中发展山南地区将彻底改变黄石市“外溢”式的发展模式,从空间结构上保证中心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通过山南地区的

6、建设,直接拉动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成长,充分发挥黄石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和潜力。国家建设事业纲要关于全国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中指出:在城镇密集地区,要结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疏解,探索都市区管理模式。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广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均突破行政界限的制约,及时调整行政区划,为城市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黄石也应采取同类方法,将大冶市纳入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形成“黄石大冶”城市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管理,分头实施。“黄石大冶”城市地区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的创新模式,对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地区内各组团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形成开放的、综

7、合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创造力和结构转换能力,使整个城市地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黄石大冶”城市地区概念提出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赞成,国办函2003 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至 2020 年 ) 2、黄石大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黄石与大冶同属鄂东南多金属成矿区,矿藏丰富,特别是金属矿藏,有铜、铁、金、银等,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煤等。黄石和大冶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均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由于黄石和大冶在地域上相邻、产业结构上相似,应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上重新定位,壮大优势

8、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避免争抢资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以真正起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功效。3、城市布局正逐步融合,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共享黄石市区面积237 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与鄂州市、大冶市地界相连,各组团用地开发容量正接近饱和,城区用地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可建设用地容量约60 平方公里,无法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黄石城区受“一面临江、三面环山、中心环湖”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城市用地布局零散,内部联系困难,市政基础设施线路过长,投资大且运行效率不高,城市用地拓展受江湖山地阻碍,城市骨架不易展开。城区对接,规划

9、先行。2001 年修编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区向南拓展发展山南地区,大冶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积极拓展城北工业园,至此,两市城区地域边界逐步连为一体,功能分布、交通路网完全对接,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完全共享,如大冶城北污水处理厂接纳部分铁山、下陆污水,黄金山污水厂接入部分大冶城北工业园污水;大冶市供水主要依靠黄石供水厂供应。电力、电信、天然气、垃圾处理、消防等早已形成共享机制。4、黄金山托管区、大冶城北工业园发展顺利,下陆区和大冶市城市规划完全对接2006 年,为解决黄石城区空间狭小的问题,黄石市借鉴外地如武汉东湖开发区对江夏庙山地区实行托管的模式,利用黄石开发区的

10、资金、技术、产业、人才、项目优势,对大冶市内的部分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优化配置和托管,设立黄金山工业新区,以加快全市的产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黄金山工业区规划面积为150 平方公里,先期进入开发的起步区规划人口万、占地23 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 亿元。力争5 年内形成黄石新的经济增长极。未来力争新区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通过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黄石。目前,工业区内黄石大冶快速路等十几条主次干道、谈山隧道、污水处理厂、 给水厂、220KV 变电站、学校医院等设施已建成;美岛、劲酒等一批工业项目已经进驻,进驻的首家企业美岛女装基地已开机生产;道路修通后,从团城山中心到大冶城区仅需10 分钟

11、车程,位于罗桥的新火车站正式启用。为了更快地融入武汉城市圈,黄石市还拟建设阳新大冶武汉高速公路,打通继武黄高速之后的第二条快速通道。未来,黄石还计划以黄金山工业区为核心,打造范围更大黄荆山新区,新区城区面积扩展到 60 平方公里左右, 与现有城区面积相当, 人口规模约 40 余万人,使之成为黄石地区最具活力的商务、信息、科技中心和新型都市生活区。大冶市作为2008 年 3 月被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12 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面临转型迫切要求, 2000 年后大冶市提出向北发展、与黄石城区对接的空间战略,规划建设面积达到 19.51 平方公里的城西北工业园。 大冶城北工业园 定位为生态型、科技型现代工业示范性园区,重点发展轻工电子、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食品等一类工业和高新产业,是促进大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城西北工业园于2006 年 5 月正式开始建设,目前起步区4.65 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斯瑞尔换热器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群力机械等企业纷纷进入园区并投产;机械制造工业园、中小企业园、回归园标准化厂房即将开始项目组装;五十万锭高档精梳纱、正明铝业、众鑫铜业、富士康配套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建设,年前整个园区开工建设项目将达到个。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大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此外,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