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角的度量_第1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角的度量_第2页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角的度量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 学年度第_学期任教学科: _任教年级: _任教老师: _xx 市实验学校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经历角的度量过程积累度量活动经验新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教学设计陈丹萍(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课前思考】“角的度量(一)”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内容。通过教材的对比,我发现:以往的教材更侧重于培养量角技能,而后开始关注量角的必要性, 如今的第四版教材则更关注学生度量活动经验的积累,

2、即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经历角的度量活动,探究度量标准,体会角的度量本质。课前,我进行了学生调研, 发现有的孩子虽然已经会使用量角器了, 但是在寻找度量角的标准时却显得十分茫然。尽管他们以前经历过长度和面积的度量,现在还是不能主动建构起度量体系, 因此积累度量活动经验是本课的重点, 而寻找度量标准则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滑梯的生活情境里发现度量角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寻找度量标准的探究活动, 逐渐认识到小角可以量大角、 标准越小越准确。借助角的度量活动,沟通整个度量领域,积累度量活动经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玩滑梯的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中的角,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能用数学

3、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2、经历角的度量过程, 感受 1°角的产生, 会估测角的大小, 体会角的度量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沟通整个度量体系。3、在活动中,学会倾听与质疑、尊重与欣赏,能克服困难、敢于创新、善于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在寻找度量标准的活动中,积累度量活动经验。2、教学难点:借助以往的度量经验,发现小角量大角、体会标准越小越准确。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发一套纸片角(书上的3 个角)四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出示了三个滑梯的情境图,引发思考: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玩这三个滑梯,感觉会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有什么不一样呢?生:第一个滑梯比较平,第二个和我们平常玩的差不多,第三个最陡,有过山车的感觉,很刺激!师:这些不都是滑梯嘛,有的平、有的陡,跟什么有关系?生:跟它们的角度有关系。师:滑梯和这些角有什么关系呢?生:角越大、滑梯就越陡,角越小、滑梯就越平缓。师:看,咱们刚才还在聊玩滑梯的事儿, 怎么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数学中的角,数学离我们遥远吗?生:不遥远!我现在发现,滑梯里也有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师:是啊,大家有没有感觉到, 数学往往就隐藏在生活中那些

5、不经意的小事儿里,只要我们像刚才那样,去观察、去思考,总能发现数学的身影。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反思】用孩子们最熟悉的滑梯引入, 从现实情境中自然抽象出数学中的角,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师:刚才大家都说 3 最大、 1 最小,关于角的大小,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生:这些角的大小到底是多少?生: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经举手表决, 孩子们决定先研究 “角的大小是多少” ,问题是自己提出的, 便更有了探究的动力。【反思】标准( 2011年版)指出:

6、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 但是能够自己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因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之一。(二)尝试探究,寻找度量角的标准。活动一:试一试,想办法描述这三个角的大小。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组织汇报交流时,生生互动、教师适时评价。生 1:我用三角尺上最小的锐角去比,发现 1 比这个锐角小一些, 2 比这个锐角大一些, 3 比这个锐角更大一些(如下图)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 2: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他总在和小锐角比,很清楚。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

7、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生 3:我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作标准,发现这三个角都比直角小。(如下图)生 4:听了他们的想法,我想用 1 和小锐角比,它会比小锐角大一些, 2 和 3 和直角比,它们都比直角小。生 5:我总觉得这个方法有点不对劲,这样比有点乱,还是都跟同一个角比好一些!师:看来统一标准很重要,否则就会越说越乱了!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 6:我想用这些垂线段来描述角的大小,这样量出张口的大小,也就知道角的大小了。 (如右图 1)孩子们纷纷点头,比较认可这个方法。师:她说得好像很有道理,老师也想用她的方法来试试!(如右图 2)生 7:老师,您画

8、得太靠里了! 1 和 2 的张口宽度都成 1.8 厘米了,可是 2 本来就比 1 大啊,现在怎(图么都相等了?这样不行,必须规定一个点,都从这个点画垂线段才可以!生 8:我觉得这个方法量的并不是角的大小,而是线段的长度,感觉还是有些不对劲!师:你们的补充和质疑都很有价值,但我更想知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生 6:我是受刚才滑梯的启发,感觉那个梯子就像(图一条垂线段,因为角的大小就是看张口的大小, 所以我想量量那条垂线段。 再说,以前量东西不都是拿尺子量的吗?师:虽然我们对这个量张口的方法还有一些疑虑, 但我能看出, 她是想借助以前量长度的经验来量角。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我们都是怎样量的

9、?课件演示,唤醒学生以往的度量经验,启发思考:小线段可以量大线段,小面积可以量大面积,角呢?该用什么作标准?学生很快意识到:小角量大角。1)2)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反思】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的尝试与探究,虽然未得到一个准确的度量结果,但我已欣喜地发现: 他们开始寻找度量标准, 并逐渐感悟到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能将新旧知识主动建立联系, 用以往度量长度和面积的经验来研究角的度量。在活动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分享,努力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汇报交流时适时追问与小结, 都是在用心教孩子们学会倾听与质疑、 尊重与

10、欣赏,能克服困难、敢于创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二:量一量,体会标准越小越准确。师:这三个角,你会选择哪个角作标准,来度量其他的角呢?生 1:用 1 作标准,因为它最小!同桌两人分工合作,一人量 2,一人量 3,然后展示学生的度量结果(如右图)。师:用 1 作标准, 2 是两个 1 多一些, 3 是三个 1 多一些,你觉得这样的描述准确吗?生 2:不准确!总是多一些,那多的一些到底是多少呢?生 3:我还不知道 1 是多少呢?师:看来大家对 1 作标准还是不太满意,那到底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量,结果会更准确呢?生 4:比 1 更小的角!师:你们愿意试试吗?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

11、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生齐答:愿意!随着课件一步步地演示, 孩子们也越来越激动, 他们充满期待地看着大屏幕,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奇迹发生!生 2:标准虽然变小了,可还是有剩余啊!生 4:虽然有剩余,但剩余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快没了!师:如果再让你们选一次,你们想选择什么样的角作标准?生齐答:再小一点!师:小到什么程度?生 5:小到一条缝!师: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个角?生齐答:想!师:闭上眼睛, 3、2、1!出示 1°角,展示在黑板上,生睁开眼睛后,惊叹不已师:有什么感觉?生 5:快成一条线了!师:这个角叫 1 度,可以记作 1°

12、;。关于这个 1°角,还有个小故事呢!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听了,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师:在很久很久以前, 人们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一年有多少天?生七嘴八舌地说: 365 天、 366 天、 365 1 天!4师:哎呀,好精确啊!可是那个时候科技还不够发达,人们把一年大约定为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360 天,这个发现已经很不容易了吧!所以规定: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 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角叫做 1 度(记作 1°)。我们今天千辛万苦要寻找的标准就是它,现在用它来度量刚才的三个角,看

13、看说起来能不能方便些?【反思】寻找角的度量标准,一直是萦绕着本节课的“谜题”。在这个活动中,终于揭开了答案。孩子们从小角量大角,逐渐发现度量不仅要有标准,这个标准还要尽可能地小,才能使度量的结果更精确。当第一次看到1 度角时,按捺不住的欣喜与好奇,已油然而生;听完 1 度角的故事后,更是感叹它的来之不易!我想,此时数学的魅力正在感染着每一个人(三)估计度数,优化度量角的方法。师:你们先估计一下,1 大概有几度?生 1:我觉得有二十几度,因为大约需要 20 多个 1°角才能累加成它。生 2:我觉得它大概有十几个 1°角那么大。老师揭开 1 的秘密,课件演示(如右图) ,一度一

14、度地累加,生边看边数,最终发现1=15°,猜对的孩子显得很兴奋。师:猜猜 2 是多少度?生 3: 30 多度,因为刚才量过,它比两个1 大一些。师把准备好的图片(图 3)发给学生,让孩子们体验到总是 1 度 1 度地量会很麻烦,于是想到还可以 5 度 5 度地量、10 度 10 度地量,通过课件演示 ( 图 4) ,体会到这样数更方便。师:刚才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看来,以后遇(图 3) (图 4)到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去克服,总会想到解决的办法!师: 3 到底是多少度呢?生 4: 55°!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

15、llent teaching plan生 6: 50° 60°之间!师:这次咱们怎么数?生齐答: 5 度 5 度, 10 度 10 度地数!师:快来看看结果吧!课件演示(如右图),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反思】估计角的大小,能进一步感受度量的本质(即度量单位的累加);孩子们在估的同时,又往往会借助一个标准,如1 会借助 1°角作标准,而 2则会借助 1 作标准,这有利于几何直观的培养。当孩子们数2 时,能真切地感受到 1 度 1 度地数太麻烦了, 于是自然想到 5 度、10 度的数法。这个活动的设计,我意在让孩子们明白:遇到困难,只要改进方法,也许就能获得成功。其实量角

16、器的产生不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不断调整、更新的过程吗?(四)回顾反思,构建度量体系。师:今天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了吗?生:解决了!每个滑梯的角度,我都找到了!师:忙活了一节课,还没起课题呢?你觉得咱们这节课都在干什么呢?生:量角!生:角的度量!老师板书课题:角的度量师:快回顾一下度量的过程吧,我们是怎么一点一点地把角量出来的?生:我们先用小角量大角,想知道大角里面有几个小角, 可是发现总有剩余,然后就把这个角不断变小变小,变到 1°角就可以量了。课件演示(如下图),引发学生再次反思。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师:实际

17、上,我们在整个度量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度量长度、面积,还是角,都是在寻找这样一个标准。以后你们再遇到度量的事,该怎么办?生:找一些可以量那个物体的东西,拿一个基本的小东西作标准去量那个物体。生:要尽可能小的,这样会更准确!生:肯定要有一个标准!师: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谁来解决呢?生:我们自己!师:相信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想办法战胜困难的!【反思】回顾与反思,应该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 学生经历了角的度量活动,当回顾反思整个活动的探究过程时,他们已能认识到: 度量一个东西, 首先要选一个小的东西做标准,而且越小越准确,可以把这个标准设为“1”。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共性, 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度量的本质,对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