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3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3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3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3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案3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次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

2、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1、元谋人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

3、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 北京人关于北京人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

4、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00多个个体。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4、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

5、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

6、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

7、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名称时间相貌用火工具社会生活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课后记: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的学科,所以向他们介绍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学习要求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讲述中尽量加强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

8、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

9、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为分析瓦解的原因

10、,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导入新课: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那么奴隶社会的国家得到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 “夏商王朝的统治”。一、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1、禹传启,“家天下”先复习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2、夏朝的建立先给学生讲以下史实: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

11、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后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但禹在位时,已经产生了阶级,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经拥有很多特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私心。禹虽然碍于禅让制不得不指定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却不让伯益得到锻炼,不让伯益接管权力,从而使伯益在群众中没能树立起威信。禹却让自己的儿子启做很多事情,接管了很多权力,树立了威信。这就使启在禹死后能够利用武力消灭伯益和其他的反对派。让学生意识到:实际上这是禹所导演的“父子相承”的一幕活剧。3、夏朝的生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些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朝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兵器,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4、夏桀的暴政让

12、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添加一些)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二、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1、商汤灭夏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2、盘庚迁殷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指导学生使用 “商统治范围示意图”,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标志,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学生在找都城的过程中,会发现商的都城有多处,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再提问为什么商朝又成为殷朝。学生肯定会回答

13、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成为殷朝。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迁殷后商朝的情况如何?学生根据教材会回答: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总结学生发言,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那么稳定后的商朝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三、 商朝经济的繁荣部门 : 1、农业 2、畜牧 3、手工业发展情况代表物品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和补充材料来填写图表,通过填表使学生了解商朝的繁荣的经济,特别是司母戊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课后记:本课涉及的人物、时间、事件比较多,所以在讲课中注意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尽量做到简洁生动。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做着重强调,突出双基。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目标 :通过

14、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

15、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

16、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教学过程:1可先生动具体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为帮助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物参考,使学生体会青铜器坚

17、硬、轻便、锋利等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4应以生动的语言,有条件应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5对于“三星堆文化”,教师应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 的特点。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鉴于学生对于漆器欠缺了

18、解,教师可用简明的讲解配以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7提出问题:“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8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 9可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

19、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问题探究 :动脑筋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对话: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

20、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课后记: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商周文明的光辉灿烂,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印象也会很深刻。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

21、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教

22、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教学过程: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

2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春秋五霸1、诸侯争霸的实质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 西周 东周土地: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兵力: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财力物力人口: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

24、诸侯出”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25、,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2、春秋五霸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3、齐桓公称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

26、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4、晋楚争霸在阅读教材之后,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

27、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5、争霸战争的作用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进行总结发言。二、战国七雄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图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

28、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课后记: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成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堂气氛不错。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

29、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0、。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

31、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一、农业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

32、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农业技术的进步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3、都江堰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33、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是地势陡峻的群山,急流从山地喷涌而出,在这里进入成都平原。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两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实地勘察,并注意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最后决定因势利导,在岷江出山口的灌县附近修建都江堰

34、。他选择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鱼嘴,强行在中流把江水分为内和外江。又在离堆脚下凿石穿山修宝瓶口,把江水导入四通八达的灌溉渠网。水渠总长达1100多公里,另外在定瓶口上面,筑起飞沙堰,以备旱季挡水,雨季溢洪。二、商鞅变法: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

35、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2、内容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商鞅变法的内容了解的一清二楚,而且对变法的内容是对奴隶主归族有利还是对封建地主阶级有利进行了明确的比较。这有利于学生对商鞅变法意义理解的。在讲述中应重点强调商鞅和秦孝公两个人。3、作用学生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应该已经明白变法措施的作用,教师总结并加以分析。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

36、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四、封建制度的确立直接讲解: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课后记:本课涉

37、及的概念、词汇较多,讲述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其含义,突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成就。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索”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民族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38、二、教学思路(一)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1、重点:文字的演变。2、难点: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二)教学方法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2、天文、历法和医学同小学结合起来,进行讲解。3、简述屈原的生平。三、教学准备:图片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导入新课。2、写出“日、月、上、下”等字,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已使用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3、布置“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4、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5、布置学生对天文、历学和医学成就的内容进行归纳。用剪好的月亮、太阳两张硬纸模型,以黑色遮白色,帮助

39、学生理解天文。要求学生写出二十四节气,不完整亦可。医学方面由师生共演小品。6、讨论“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你对屈原知多少”?7、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并对代表作离骚是采用的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1、阅读“文字的演变”及观看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了解甲骨文的由来。2、在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现代的汉字。3、学生完成“动脑筋”。4、阅读占卜和甲骨文。5、讨论“你对天文知多少”?学生可能知道传说的“天狗食日”、“天狗食月”的天文现象。 一人执笔、其他人参与写出二十四节气,不要求写完整,然后把写的节气名称向全班同学朗读。分别说出小品中哪种诊断是“望、闻、问、切”?。6、讨论并归

40、纳:包粽子、划龙船、五月初五、“端午节”在门旁插艾蒿,都是纪念屈原的方式。7、简单了解一下“钟鼓之乐”。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理解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激发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受到道德情操教育。课后记: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归纳总结屈原的生平以及屈乡人纪念屈原的行为方式,对完成本课内容“屈原”有很大的帮助。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

41、主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疏导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各位思想家的主张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启发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讲授新课:(板书课题)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丘、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1、大思想家:“仁”:爱人、美德2、大教育家: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 教学方法:因材施

42、教 学习态度:老老实实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3、记载言论:论语 二、思想家老子: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以转化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1、墨家:墨子2、儒家:孟子、荀子(环保意识)3、道家:庄子 “老庄”4、法家:韩非子5、兵家:孙武、孙膑  总结:1、学生列表归纳各家学派及其主张,使之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2、讨论: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作业:课后“活动与探究”,收集历史小故事板书设计:1、孔子:儒家 大思想家:“仁” 大教育家:私学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2、老子:道家 道德经 3、百家争鸣:墨家、儒家、道家、法

43、家、兵家 课后记: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

44、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教学思想: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课件,幻灯片教学过程:复习: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45、,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

46、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

47、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提醒学生注意: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 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

48、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二、

49、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见媒体资料),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焚书坑儒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出示"焚书坑遗址"和"坑儒处遗址",见媒体资料),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

50、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长城的修建首先简介匈奴族。提问:秦统一后为抵御匈奴族的进攻采取了哪些措施?最后指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2越族地区的开发介绍越族。提问: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

51、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3秦的疆域(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3)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图旁边设计一个秦疆域的简单示意图,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

52、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课后记: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张楚政权的建立,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楚汉战争。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不同,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推翻了残暴的秦朝,沉重打

53、击了地主阶级,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本课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方法:比较法  讲述法  制表法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建立专制集权的一整套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修筑长城等重大措施。秦始皇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的不少措施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这些都是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秦始皇是一个专制封建皇帝。他在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的同时,对人民施行了暴政。秦始皇和他的儿子秦二世的暴政终于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爆发。2讲授新课一、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秦的暴政(板书)    秦朝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统治,也指秦二世即位后更加黑暗的统治。其主要表现有:     A赋税沉重(板书)    B徭役、兵役繁重(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