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偶戏一》word教案_第1页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偶戏一》word教案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十三课 偶戏 (一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让同学了解偶戏的来源、种类,是怎样一种艺术 形式。1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欣赏偶戏图片,了解偶戏的种类。(2) 操作目标:了解民间偶戏艺术的简单制作,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并自 编偶戏故事,进行偶戏表演。(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由此培养学 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小组合作分工制作偶戏人物,分享快乐。 教学难点:偶戏人物的头部、身体的制作。3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偶戏人物制作。 第二课时:分组写剧本,制作偶戏宣传海报、门票、小道具、戏台等。

2、第三课时:分小组表演。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木偶戏录像片段、黏土、水粉颜料、绳子、剪刀、碎布块、手套、纸板、美工纸、矿 泉水瓶等废旧材料。教学思路:1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所带学习用具,分成若干小组,调整学生情绪,准备上课。2录像导人。 播放偶戏片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动画片有何不同 ?3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4介绍偶戏。 偶戏概括: 所谓偶戏,是指以木偶及皮影等,配以服饰、场景和道具等来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 它以双手择纵为表演的基础,配以唱念、 音乐等,展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偶戏是我国 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

3、较为丰富,提线偶、布袋偶、皮影等。(出示相关图片 )5新授制作。(1) 偶戏人物头部: 用黏土捏制偶人头部, 下方留出一个小洞, 可以将食指穿进; 或 者用废纸 (宣纸、餐巾纸 ) 撕碎浸泡后,捏成人物头部造型,晾干涂上白色颜料。(2) 偶戏人物身体:方法一,用碎布做一件小衣服套在手上,当作身体。方法二, 用手套戴在手上直接当作身体,再用碎布块、 废旧材料适当装饰, 给衣服涂 颜色。6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废旧材料可以巧妙利用,制作身体。7制作练习。(1) 教师演示其中较难部分的制作过程,再出示部分完成的作品,加以讲解说明。(2) 强调:头部与身体的连接,尝试多种方法,找到最适合最

4、牢固的方式制作。(3)分组练习: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偶戏人物制作,要求合理分工,教师巡回辅导。(4)小组交流:不同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如何巧妙快速地完成作品。8欣赏评价。小组同学欣赏制作的作品,简单评价。第十四课 偶戏 (二)一、教材分析对于看惯了卡通片的现代孩子来说偶戏已经很陌生了, 本课能很好地通过了解国内外 的偶戏形式, 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偶戏, 一出好的偶戏, 可以分为戏偶设计制作和演出两大 部分来讨论:在戏偶的设计制作方面,无论在造型、颜色、选用的材质、操作的功能性上都 要能充分符合演出的需要以及创作者欲展现的风格。 在演出方面, 偶戏表演是空间和时间交 叉下的艺术, 戏偶的姿态、

5、移动的方式及节奏都是诠释角色个性的关键。 当然和其他环节如 音效、 音乐、舞台及灯光的搭配也是2为偶戏加分的重点。 对偶戏有所了解和欣赏以后, 再请 学生用各种材料来制作偶戏人物, 自编自导自演一出偶戏。 既弘扬民族文化, 又培养了学生 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欣赏国内外的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培养学 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2)操作目标: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并自编偶戏故事,进行偶戏表演。(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欣赏国内外的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教学

6、难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并自编偶戏故事,进行偶戏表演。 3课时建议: 1-2 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教具:国内外偶戏的影像资料作品、图片及专业偶戏人物范作。学具:废旧布料、手套、剪刀、胶水、彩纸。 教(学)具、资料: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品、彩色纸或废旧包装纸、彩色笔、剪子、 线绳1欣赏提线偶戏资料: 三个和尚动画片。(1)找找三个和尚的形象特点。(2)环境特点。2启发引导学生新编三个和尚的故事。(1)你能利用三个和尚的形象发挥想像力,新编一个故事情节吗?(2)讲故事并组织学生交流。请 24 名学生讲自己新编的三个和尚的故事。(3)教师表演提线纸偶。3分析制作方法和要点。(1

7、) 为什么叫“提线纸偶” ?(2) 提线控制偶戏形象的哪些部位?(3) 制作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什么 ?4艺术实践。(1) 学生设计制作三个和尚的形象。 (2)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第二十课 陶艺 (一)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陶艺知识,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感受泥性、了解陶艺作 品的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 变成了坚硬的陶器。 面对着自己捏制的陶器, 孩子们个 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与土、水、火 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作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 的、想像的、自由的艺术门类,它

8、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 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2)操作目标:感受泥性,并用三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 动手动脑能力和提高创造力。(3)情感目标: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2学习内容 了解陶艺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学会多角度欣赏陶艺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陶艺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 了解泥条盘筑法、 泥板成型法等制作手 法。教学难点:理解陶艺的艺术特点,选择一种手法表现陶艺作品。33课时建议: 1 课时二、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陶

9、艺作品成品若干,收集有关陶艺教学的 DVD ,陶艺作品图片等。学生准备:每人准备黏土 1 块,牙签、制陶工具。设计思路:1欣赏与感受。师:陶艺是人类第一次凭自己的意志, 利用天然物质创作出来的作品, 是人类在向大 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今天, 我们继续来感受陶文化, 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法泥板成型。欣赏、感受陶文化,激发创作欲望。(1)陶艺知识。教师出示两件唐三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 介绍唐三彩和陶艺知识。(2)名作欣赏。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到“世界陶艺馆”中参观,看看那里的陶艺表现的是哪 类题材 ?造型各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陶艺作品: 陶人 (非洲 )

10、、陶猪 (北美印地安地区 ) 、三彩天王俑 ( 中国) 、鸟哨 (中国贵州 )、猫、牧归分组讨论,然后挑自己喜欢的作品发表欣赏感受,在讲到题材是人物的陶艺作品时: 还可以用体态、表情来模仿。小结:这些作品有的俯首虔诚、有的怒目凶狠、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憨态可掬,造型 都司常简洁、夸张,是世界陶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瑰宝。(3)学生作品欣赏。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学生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十分成熟, 却有另外的一种美 稚拙美, 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同学们喜欢的题材, 再现的是我们身边的事物, 下面请大家观 赏。课件展示学生作品图片 3 幅:汽车、河马、陶罐人。 实物展示学生作品 3 件:我造的陶屋、

11、古老的桥、我设计的器皿。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们的这些作品都是采用了陶艺的基本造型手法泥板造型法制作的, 下面我们 就来学习这种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做出和他们一样好的作品,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2分析与探讨。(1)图片对比。教师展示两幅陶艺作品图片, 制作方法分别为泥条盘筑法、 泥板成型法。学生欣赏画面中的陶艺作品,分析表现手法上的区别,用语言表达。 师:这两幅作品分别运用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等制作手法。介绍这两种制作手法: 泥条盘筑法产生于石器时代早期的制陶法, 是将黏土搓成泥条, 在底部盘筑上去直至器口, 然后拍打并抹平盘筑时留下的沟缝, 干后人窑

12、烧制成陶。 泥板做 陶艺是现代陶艺家常用的手法。学生讨论泥条盘筑法的制作步骤和制作技巧。 (2)教师演示。泥条盘筑;找一泥块,放在手心中搓圆,然后用两手掌搓长,再将泥条放在桌子上, 十指成弧形,稍稍用力并慢慢由中间向两边将泥条搓长。 力求泥条粗细一致、圆整;再将泥 条盘筑在底座上形成花瓶或者竹篮等造型。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 拍成或切割成板状, 来控制器物的方法。 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这种方 法制作的。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不同加以变化。 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的大小而 定,但应注4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3启发与交流。 学生讨论准备运用泥条或者泥板塑造什么形象呢 ?是独立完成制作还是小组合作 ?表现什么主题 (小动物、人物、建筑造型、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