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_第1页
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_第2页
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_第3页
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_第4页
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超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摘要自1968年日本外交部大厦(地上36层,高度147m)建成以来,日本的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强震记录的收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动力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建筑用钢材的发展,日本正迎接钢结构超高层建筑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NG TECHNOLOGY OF SUPER-TALL BUILDINGS 自1968年日本外交部大厦(地上36层,高

2、度147m)建成以来,日本的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强震记录的收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动力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建筑用钢材的发展,日本正迎接钢结构超高层建筑时代的到来。1超高层建筑的现状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需受到日本建筑高层评委的评审,并通过建设大臣的认定后,方可允许建造。从日本建筑通讯上刊载的这些建筑物的有关数据资料,可以看出,除塔状构筑物及烟囱等以外,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日本现在(1998年1月)有1 000栋以上,其结构类型:纯钢结构(S结构)为60.6;下部为钢钢筋混凝土结构(SRC结构)、上部为S结构(SSRC结构)为3.8;SRC结构为21.3(如图1

3、),以RC(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为主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且比率达13.9。高度超过150m以上的建筑物,已有65栋,其中S结构占84.6;下部为SRC结构、上部为S结构占6.2;SRC结构占7.7,从而可以看出超高层建筑以S结构为主的变化状况(如图2)。图1受高层评委评审的全部建筑物(1072栋)的结构类型图2高度为150m以上的建筑(65栋)的结构类型把日本的超高层建筑按高度顺序由大到小进行20位的排列(排列表略),第20位的建筑最高高度为200m。如果看一下这些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其主要的结构材料,全部是S结构。并在S结构中,配置了支撑系统及钢板抗震墙、带缝墙等,以减小强震或强风时的侧移

4、变形。此外还增设了抗震装置。2新材料的利用在抗震设计中,一直以保证骨架结构的强度为重点。通过分析强震记录,发现强震时,仅是强度抵抗,并没有给予建筑物以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而塑性变形却可以吸收能量,减轻震害,这在抗震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研制和开发出了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高性能钢材,同时,还开发出了新的高层结构体系。2.1高性能钢80年代后期,超高层建筑,大跨结构迅速发展,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也越多。主要包括有高强度,低屈强比,窄屈服幅等的耐震性能;可焊性,形状尺寸加工精度的施工方面的性能以及耐久性等。2.1.1高张力钢建筑用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其屈服点在

5、100780Nmm2的范围,其中屈服点为400Nmm2的钢材,占一半以上。图3钢材应力应变曲线1780N钢;2建筑结构用780N钢;3建筑结构用高性能590N钢;4SN490;5SS400;6极低屈服点钢钢材屈服点的提高,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保证结构的刚度要求,防止局部屈曲;在施工方面就要保证结构的可焊性。另一方面,在多震国,地震时确保结构建筑物的安全性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因此,高张力钢不仅要有很高的屈服点及抗拉强度,还要具备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从这些观点出发,19881992年间,日本开发研制了屈服点为590Nmm2的高张力钢,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中。近些年来,又开发研制了屈服点为780Nmm2的高

6、张力钢,已开始部分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2.1.2低屈服点钢另一方面,还开发研制了利用钢材的低屈服点和屈服特性的技术,耐震设计中的隔震和抗震构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地震对建筑物输入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特殊的部位吸收,从而确保整个结构的安全,防止结构构件(梁,柱)的破坏和损伤,低屈服点钢主要用于这些特殊部位,作为吸收地震能的材料。低屈服点钢,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纯铁。如屈服点为100Nmm2的钢材(为普通钢材屈服点的一半左右),具有很大的塑性变形能力。2.1.3TMCP钢建筑物的高层化、大跨化等,要求使用的钢材高强度化,大断面化,极厚化。以往的冶炼方法,若保证钢材的高强度,就需加入相应的碳元素,钢材含碳

7、量的增加会导致可焊性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研制了490Nmm2级的建筑结构用TMCP钢。建筑结构用TMCP钢,是通过TMCP(热处理)处理后得到的。已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中,如东京都新(厅)舍大厦(地上48层,檐口高241.9m)中的柱子全部采用此种钢。TMCP钢的特点是:改善了可焊性,保证了极厚部位的强度,降低了屈强比。2.1.4SN钢根据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钢材应具有足够的弹塑性性能和较好的机械性能,可焊性能,具有吸收地震能的能力,日本JIS制定了“建筑结构用钢材”(SN钢)标准。广泛用于超高层建筑。SN钢要求:保证可焊性,保证塑性变形能力,保证板厚方向的性能,保证经济性和加工方便

8、,保证与国际规格接轨。SN钢的规格有A、B、C三种,其板厚都是在6100mm,分400Nmm2和490Nmm2两个等级。2.2新RC结构(钢筋混凝土)在钢结构钢材的强度不断提高的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强度也在迅速地提高。1988年以来,进行了强度为58.8117.6MPa的混凝土及强度为6861176.7MPa的钢筋的开发,并已用于超高层住宅中,如礼新城北高层住宅(地上45层,高度160m),所用混凝土强度为58.8MPa,主筋强度为686MPa,断面加强筋强度为784MPa,是以前高层RC结构所用材料强度的两倍。现在超高层建筑已开始使用78.4MPa,98MPa的混凝土。2.3

9、CFT结构(钢管混凝土)由于高强度钢的使用,可以使构件截面做得小而薄,然而这必带来局部屈曲和刚度降低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CFT柱。继S结构、SRC结构、RC结构之后,它形成了第四种结构体系。CFT结构体系,就是用圆形或多边形钢管内填充混凝土的柱子和S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的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具有刚度大,耐久力大,变形能力强,防火性好等方面的优良结构性能。因此,超高层建筑,大跨结构等开始广泛采用此种结构体系。CFT柱的优点是,混凝土填充在钢管中,在受压和受弯共同作用下(如图4所示),混凝土向横向扩散,然而却受到钢管的横向约束(称为钢箍效应)。所以,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提

10、高。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的填充,钢管的局部屈曲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如图5。这样,CFT柱可以最充分利用高张力钢的强度。随着高强混凝土及其组合的研究不断发展,将来高度为1000m级的超高层建筑的构想实现,期待着CFT柱将起主要作用。图4CFT柱钢箍效应1轴力;2形成面内力;3面向外凸曲图5钢管的局部屈曲抑制1地震力;2屈曲;3钢管柱;4CFT柱         3隔震,抗震结构构造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以来,隔震结构急剧增加。从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上可知,为了减小建筑物上的地震力,需要延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使其获得

11、大的衰减。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上,安装夹层橡胶等水平方向柔软的减震支承,使水平变形集中在减震层上,把整体结构的固有周期延长23S的同时,再利用某种衰减装置(阻尼器),使作用在建筑物上部的反应加速度、位移得到大幅度衰减的结构体系。有许多种实用的减震支承和衰减装置,现将有代表性的列于表1中。表1减震装置的性能和种类装置 分类性能种类支承*支承荷载*延长固有周期*降低反应加速度*降低上下水平振动夹层橡胶高衰减夹层橡胶铅芯夹层橡胶滚动支承 水平衰减装置 *限制水平地震反应位移*降低水平地震加速度*限制共振反应 弹塑性阻尼器,高粘性阻尼器,油性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高衰减夹层橡胶 ,铅芯夹层橡胶,滑

12、动支承这种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常是较刚性的。超高层建筑的固有周期都比较长,所以它自身已包含了减震效应。但是如果把衰减装置安装其上,则对于抗震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图6蜂窝式阻尼器的循环过程用于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上的衰减装置,有对应于建筑物上下层的水平位移差(层间位移)而运动的钢制弹塑性阻尼器;高衰减的油性阻尼器;粘性抗震墙;粘弹性阻尼器等。其中,钢制弹塑性阻尼器,是利用钢材塑性荷载变形关系曲线描述大的循环过程,并把振动能用循环面积消耗掉的一种装置。蜂窝式阻尼器就是一例。它是利用200Nmm2级的低屈服钢,利用它有限的塑性变形特性,提高吸收地震能的能力的装置。图6表示蜂窝式阻尼器的循环过程。把这些衰减装置设置在超高层建筑上,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