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图绘制_第1页
汽车线束图绘制_第2页
汽车线束图绘制_第3页
汽车线束图绘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汽车线束图绘制在汽车电路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为了详细地了解汽车电器的实际情况,便于汽车电路的布置和连接,需要借助原理框图、汽车电路图以及敷线图。敷线图虽然反映了电气设备在汽车上的实际安装位置,但是图上导线纵横交错,增加了读图的难度,为了使电路图更接近于实际,常需要绘制线束安装图。线束图就是根据电气设备在汽车上的实际安装部位绘制的全车电路图,主要是以线束的形成出现的,图面的线条较少,各部件之间连接的表达就成为其主要的内容,为表达清楚导线的颜色,接头的端子代号,常需辅以线束分组和端子编号表及线束端子接线表。线束的内容一,线束的组成汽车线束图由多个线束组成,有主线束,分线束。在图上应表现出各线束的组成

2、,每个线束上有几个分支,每个分支上有多少根线,导线的颜色及条纹是什么。二,线束的长度线束的长度包括线束的总长、每个分支的长度和两个线端间隔的长度。三,接线代号和接线标志汽车上的电器数量多而复杂,为使连线正确,各个连接点都应标注接线代号和接线标志,以便于连接。四,插接器由于线束有多条,线束与线束、分支与线束、或分支与电器之间都是通过插接器进行连接的,应表示出每个插接器上有几条导线,每条导线位于插接器接线孔的什么位置,插接器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相邻的几个插接器是否容易混淆。导线的颜色为了让大家更明白导线的颜色在汽车线束图上的划分,先介绍几个名词术语。主色:双色导线中面积比例大的颜色。辅助色:双色导线

3、中面积比例小的颜色。单色导线:绝缘表面为一种颜色的导线。双色导线:绝缘表面为两种颜色的导线。在绘制汽车线束图中,导线的颜色和代号标注,应该符合下表规定: 这样在汽车线束图中,单色导线的颜色由上表规定的一种颜色组成,双色导线的颜色由上表规定的两种颜色配合组成,导线颜色的选用应优先选用单色,再选用双色。其颜色标注也有规则,都采用颜色代号,如果单色导线,颜色为红色,标注为 “R”;如果双色导线,第一色为主色,第二色为辅助色,主色为红色,辅助色为白色,标注为“RW”。这样汽车线束导线颜色在线束图上表达清晰,便于设计人员查阅。此外,各种汽车电器的搭铁线应选用黑色导线,黑色导线除作搭铁外,没有其他用途。线

4、束设计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汽车的娱乐性、安全性、舒适性、排放性要求不断提高,汽车上所要用到电控单元越来越多,电控单元之间传输的数据也越来越复杂,要求汽车线束具备更为优质的数据传输能力;且出于燃油经济性的考虑,汽车线束需减少自身质量。设计人员对于汽车线束设计十分重视,想方设法地提高线束的传输性能以及减少线束自身的质量,细心细致的确保线束设计过程中不出任何纰漏。下面,浩智电子简要叙述下线束设计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一,线束的安全性 、可靠性要好 。具有可修复性 ,不可造成热聚积。二,尽量远离热源 ,要防水 、防腐蚀 ,避免摩擦,易发生碰搅的线段采用软保护。三,电气性能要好,

5、走向尽可能短 ,只要满足机械强度可使用更细的导线,以降低线束质量。四,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 ,比如:一个子系统尽量要设计到一根线束上。五,可生产性要好,比如:加防水胶、套胶管要容易。汽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汽车任何一个方面的马虎,都有可能酿成灾难性事件。汽车线束的作用是将电气系统的电源信号或数据信号进行传递交换,实现电气系统的功能及要求,素有“汽车血管”之誉。线束厂的设计人员在线束设计的具体过程中,对上面所提到的5个事项应高度重视,确保汽车线束产品质量的可靠。汽车线束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在目前,不管是高级豪华汽车还是经济型普通汽车,线束编成的形式基本上是一样

6、的,都是由电线、联插件和包裹胶带组成。 汽车电线又称低压电线,它与普通家用电线是不一样的。普通家用电线是铜质单蕊电线,有 一定硬度。而汽车电线都是铜质多蕊软线,有些软线细如毛发,几条乃至几十条软铜线包裹 在塑料绝缘管(聚氯乙烯)内,柔软而不容易折断。 汽车线束内的电线常用规格有标称截面积 、 等平 方毫米的电线,它们各自都有允许负载电流值,配用于不同功率用电设备的导线。以整车线 束为例, 规格线适用于仪表灯、指示灯、门灯、顶灯等; 规格线适用于牌照灯,前 后小灯、制动灯等; 规格线适用于转向灯、雾灯等; 规格线适用于前大灯、喇叭等; 主电源线例如发电机电枢线、 搭铁线等要求 至 平方毫米电线。

7、 这只是指一般汽车而言, 关键要看负载的最大电流值, 例如蓄电池的搭铁线、 正极电源线则是专门的汽车电线单独使 用,它们的线径都比较大,起码有十几平方毫米以上,这些“巨无霸”电线就不会编入主线束 内。在排列线束前要事先绘制线束图, 线束图与电路原理图是不一样的。 电路原理图是表述各个 电气部分之间关系的图像, 它不反映电气件彼此之间怎样连接, 不受各个电气元件的尺寸形 状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影响。 而线束图则必须要顾及各个电气元件的尺寸形状和它们之间的距 离,也要反映出电气件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线束厂的技术员根据线束图做成线束排线板后, 工人就按照排线板的规定来截线排线了。整 车主线束一般分成

8、发动机(点火、电喷、发电、起动)、仪表、照明、空调、辅助电器等部 分,有主线束及分支线束。一条整车主线束有多条分支线束,就好象树杆与树支一样。整车 主线束往往以仪表板为核心部分,前后延伸。由于长度关系或装配方便等原因,一些汽车的 线束分成车头线束(包括仪表、发动机、前灯光总成、空调、蓄电池)、车尾线束(尾灯总 成、牌照灯、行李箱灯)、篷顶线束(车门、顶灯、音响喇叭)等。线束上各端头都会打上 标志数字和字母, 以标明导线的连接对象, 操作者看到标志能正确连接到对应的电线和电气 装置上,这在修理或更换线束时特别有用。同时,电线的颜色分为单色线和双色线,颜色的 用途也有规定,一般是车厂自订的标准。我

9、国行业标准只是规定主色,例如规定单黑色专用 于搭铁线,红单色用于电源线,不可混淆。 线束用机织线或塑料粘带包裹,出于安全、加工和维修方便,机织线包裹已经淘汰,现在是 用粘性塑料胶带包裹。线束与线束之间、线束与电气件之间的连接,采用联插件或线耳。联插件用塑料制成,分有插头和插座。线束与线束之间用联插件相接,线束与电气件之间的连 接用联插件或线耳。 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电气件越来越多,电线也会越来越多,线 束也就变得越粗越重。因此先进的汽车就引入了 总线配置,采用多路传输系统。与传 统线束比较,多路传输装置大大减少了导线及联插件数目,使布线更为简易。汽车线束研发中的线束图纸

10、画法研究 汽车线束图是汽车电线束设计的具体体现,无论对汽车生产厂家还是对汽车的使用维修单位,它都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技术资料。下面,浩智电子线束部工程师就一同带大家学习一下汽车线束图纸的画法。 一辆汽车也许只有一张电路图,一张接线图,而线束图则可能有数张。近几年来汽车新产品开发速度很快, 尤其是客车,为了改变缺轻少重的状况,新型客车开发速度更快。以常州客车厂为例, 年以来,每年推出一个系列新型客车,因此,汽车电线束设计的工作量很大,线束图的绘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此外, 为中小型汽车厂配套线柬的电线束专业生产厂家不断出现,这些 厂家迫切要求规范化的线束图,以便于加 工制造,对汽车使用、维修单位来说

11、,规范化的线束图无疑也会为他们提供方便。 目前,许多汽车电气设计人员在绘制线束图时,采用“缆线法”,即按照电线束成型电缆的形状绘制的画法。 在这种画法中,电线束所采用的各种端子也按实体形状绘制。采用“缆线法 绘制的线束图,虽然具有直观, 与汽车电线束的实际布线、接线形式相符等特点,但是绘制过程复杂,对汽车主线束图的绘制来说,难度 大,耗时多;而且,这种线束图的图面往往纷乱繁杂 ,绘制时,各有各的画法,不易用国家制订的电气制 图标准来统一。 浩智电子线束工程师在近年汽车电线束的设计实践中,应用、总结了。“单线法”的线束图画法,不仅大大 简化了汽车线束图的画法,也使其符合国家有关电气制图标准,便于线束图趋于规范化和统一。 线束图单线法画法的主要依据是 电气图用图形符号及 电气制图。 中规定:当单根导线汇入用单线表示的一组连接线时,应采用图 所示的方法表示。这种方 法通常需要在每根导线的末端注上标记符号,明显的除外。汇接处要用斜线表示 ,其方 向应使看图者易 于识别连接线进入或离开汇总线的方向。汽车电线束正是由多根导线组成的电缆 ,线束的分支也较多,单 线法的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