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古文(整理稿)_第1页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_第2页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_第3页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_第4页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校本教材 趣味小古文阅读篇目(五年级上学期)1.一人性缓1【原文】有人性宽缓2,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3为4火所烧,乃日:“有 一事,见之5已久,欲6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7 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隧8收衣火灭, 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9? ”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注释】1选自宋无名氏 << 籍川笑林>>2性宽缓:性子缓慢。3裳尾:旧时人所穿衣衫的下摆。古代称下衣为裳4为:被5之:指火烧裳尾这件事。6欲:想要7然则:那么8遂:于是9道:说【译文】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

2、炉向火,见别人的裤 脚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 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 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 ”那人问到底是什 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裤脚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 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慢性子人 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赏析】1 .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和与急性子的人对比,明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带有讽刺的意味。2 .体会故事中的讽刺与启示: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 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生活中,性格在环境中要有所变化,遇事不能拘 泥不变,要分清事情

3、的轻重缓急。2.杨氏之子1【原文】梁国杨氏2子九岁,甚网聪惠4。孔君平5诣6其父,父不在,乃7呼 儿出。为设网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9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 答曰:“未闻10孔雀是夫子11家禽。”【注释】1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2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3甚:非常。4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5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6诣:拜见。7乃:就;于是。8设:摆放,摆设。9示:给看。10未闻:没有听说过。11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 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 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

4、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 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赏析】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 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 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 7,国心、o3.狐假虎威【原文】虎求1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网无敢4食我也。天帝5使我长 6百兽,今子食我,是逆7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8,吾为子先行,子随 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9乎

5、?'虎以为然10,故11遂12与之行。兽 见之皆13走。虎不知兽畏14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1求:寻求,寻找。2食:吃。3子:你。4无敢:不该。5天帝:玉皇大帝。6长(zh ang):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7逆:违抗。8不信:不真实,不可靠。9走:逃跑。10然:认为.正确。11故:所以。12遂:于是,就。13皆:都。14畏:害怕。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 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

6、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 是害怕狐狸。【赏析】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 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 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 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 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 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 虎威。从上面的故事,我们

7、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 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 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 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4.王冕读书【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 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

8、。(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 就。 ( 4 )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 5 )曷:通“何” ,为什么。 ( 6 )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 7 )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 )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 10 ) :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

9、,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赏析】王冕,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翁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练习画荷花,晚上到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擅画墨梅,著有竹斋集 、 墨梅图题诗等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五年级下学期

10、)1. 自护其短原文】北人 1生而不识菱 2者,仕 3 于南方。席上啖4 菱,并壳 5入口。或 67 壳。”某人自护其短8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9 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10 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 北人:北方人2 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壳内果肉可以制成淀粉。3)仕:当官于:在4啖(d an):吃5 并壳:连同壳一起吞下。6 或:有的人7 去:去掉8 护掩盖,遮掩9 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10 欲:想【译文】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 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 有人说:

11、 “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 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赏析】这个故事讽刺了做事不注重实际,不懂装懂的人。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或: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孔子所说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有的时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

12、评,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得到真知识!2. 不禽不兽【原文】凤凰 1寿2 ,百鸟朝贺,惟3 蝙蝠不至 4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倨傲 5乎?”蝠曰: “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6生诞 7 ,蝠亦不至。麟责之。蝠曰: “吾有翼,属于禽,何以 8贺与 9 ?”麟凤相会,语10 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 “如今世上恶薄11 ,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12 ,真乃无奈他何! ”【注释】1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2 寿:做寿3 惟:只4 至:到,来。5 倨傲:骄傲

13、自大。6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7 生诞:这里指诞辰。注释8 何以:凭什么。9 与:同“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10 语:说。11 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12 徒:家伙。【译文】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 ”蝙蝠蹬着双脚说: “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 ”蝙蝠拍拍翅膀说: “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 ”有一天,凤凰和麒

14、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 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 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赏析】比喻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 身份。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 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讽刺了喜欢耍两面派的人。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 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 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3 .道旁李苦【原文】:王戎(rung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

15、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尝:曾经。诸:众,各。游:游玩,玩耍子:指果实。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竞:争逐,争着。走:跑。唯:只,仅信然:确实这样。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 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 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 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赏析】:王戎是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王戎因为善于思

16、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 定是苦的,如果李子不苦 ,则人们都会抢着去吃。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 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 认真分析,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要我们学会留心观察,根据 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内在的联系。4 .学奕(1)【原文】弈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 二人弈,其(8)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 一人虽(10)听之 (11), 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 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18)。为(19)是其(20) 智弗若与(21)

17、?曰(22):非(23)然(24)也。 (孟子)【注释】:(1)弈:围棋,下围棋。(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 (4)之:的。(5)善:善于,擅长。(6)使:让。(7)诲:教导。(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即使。(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 字的另一个读音jiS,是交纳、交付的意思。(15)之:他,指前一个人。(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18)矣:了。 (19)为:因为。 (20)其:他,指后一个人。(21)与:吗。 (22)日:

18、说。(23)非:不是。(24)然:这样。【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 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 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 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赏析】:弈秋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 的历史了。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 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 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 超

19、,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 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 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 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 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 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这则小故事记载在史书上,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 不要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到真本领。(六年级上学期)1.东安一士人善画 1【原文】东安2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3,献之邑令4。令初不知爱,漫5悬于壁。旦6而过

20、之,轴必坠地 ,屡悬屡坠。令怪之 ,黎明物色9,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10举轴,猫则踉跄11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12 着,于是始知其画为13逼真。【注释】1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2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善,精通,擅长。3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轴:画卷4邑令:县令。5漫:漫不经心,随便。6旦:早晨。7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8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 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9物色:察看;观察10逮:等到,及。11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12然:这样。13为:是。13本文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

21、 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 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 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 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 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 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 得爱惜。【赏析】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才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 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 不然者”。

22、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 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 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 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 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 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2.黔驴技穷【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 然大物2也,以为神。蔽网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4,莫相知5。 他 日,驴一鸣,虎大骇6,远遁7;以为且噬网己也,甚恐。然往来9视之, 觉无异能10者;益习其声11,又近出前后

23、,终不敢搏12。稍近,益狎13, 荡倚冲冒14,驴不胜怒15,蹄之。虎因喜,计16之曰:“技止此耳17!” 因跳踉18大? 19,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注释】1黔(qi S):黔中道的简称,今属于贵州地区。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庞然:巨大的样子。3蔽:隐蔽,躲藏。4愁愁(yny 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5莫相知:不了解它。莫:不。6骇(hd):害怕。7远遁(dOn):逃到远处。8噬(sh 1:)咬。9往来:来来回回地。10异能:特殊的本领。11益习其声:逐渐习惯它的叫声。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12搏:击,扑.13狎(xia)态度亲近而不庄重。14 荡:碰撞。倚:靠近。冲:

24、冲击。冒:冒犯。15不胜(sh eng )怒:禁不住愤怒。不胜,不堪,禁不住。胜,禁得住。16 计:心里盘算。17 耳:罢了。18跳踉(li dng):跳跃。19 ? :虎怒吼。【译文】黔中道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辂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 (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

25、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 盘算此事, 心想到: “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 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赏析】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很强大,样子很可怕,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说明, (寓意一)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而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夺取胜利。 (寓意二)也比喻一个人不能只靠自己强大的外表取胜,而更应该注重真才实学。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

26、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 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 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1 .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 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

27、害,方能胜券 在握。2 .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徒且吓人气势, 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 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3 .汗不敢出原文:钟毓(yU)钟会少(shdo)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y u)其父钟繇(ys)日:“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 i )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q ng)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 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日:“战战栗栗( H),汗不敢出。”【注释】出自世说新语 钟毓、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 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

28、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 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令誉:美好的名声语:对说钟繇:任相国职。敕见:皇帝下诏书接见 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惶:恐惧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 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 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 出汗呢? ”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 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由于 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赏析】世说新语中这一小段描写足见二人之禀性。钟氏兄弟都

29、是极有语 言天赋之人,尤其是钟会,善于借势说话,很聪明。文中有两个“令” 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由“令” 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母亲。 而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工4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zdi)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30、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注释】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时分。至:至U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弓I: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顾:回头看。时年:这年(那时)。相委:丢下别人去:离开。【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 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 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 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 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

31、人家约 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 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 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赏析】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 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正因为诚 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 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 的品行。

32、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 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这个故事赞 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 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 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我 们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 陶。(六年级下学期)1. 两小儿辩日 1【原文】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2。 问其故3。一儿曰 : “我以4日始出时去5人近 , 而 日 中6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 : “ 日初出大如车盖

33、7, 及8日 中则9如盘孟10,此不为11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 “ 日初出沧沧凉凉12, 及其日 中如探汤13, 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4也。两小儿笑曰 : “孰为汝多知乎15!”【注释】1 出自列子2 辩斗 : 辩论,争论 。3 故:原 因,缘故。4 以:以 为,认为。5 去:离 。6 日 中 : 正 午 。7 车盖 : 如今雨伞 ,顶篷呈 穹 隆状,称 为 车盖8 及 : 到 了 。9 则 : 就 。10 盂 : 圆 者 为 盘 , 方 者 为 盂 。 盂 是 一 种 装 酒 食 的 敞 口 器 具 。11 为:是。12 沧沧凉凉 : 阴阴冷冷,天气凉 爽的

34、样子。13 探汤:把 手 伸到热水里去。意 思是 天气很热。14 决:裁决 , 判断。15 孰为汝知 乎 :谁说你智慧多呢 ?孰 :谁。为, 同 “ 谓 ” ,说。 汝, 你。 知, 同 “智”, 智慧。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 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 离人近, 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 中午时离人近。一 个小 孩 儿 说 : “ 太 阳 刚 出 时 象 车 的 伞 盖 一样大 ,到 了 中 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 一个 小 孩 儿说 : “ 太

35、阳 刚 出 来 时清清 凉 凉 的 ,到 了 中 午 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 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赏析】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 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 以体会的直觉(视觉、 触觉)阐 明所持观点, 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 “笑”。 全文仅 一百来字, 却能给人以多方

36、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 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 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 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 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 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2. 活见鬼 1【原文】有赴饮2夜归者 , 值3大雨, 持盖4自蔽。 见一人立檐下, 即投伞下同行。 久之, 不语, 疑为鬼也。 以足撩5之, 偶不 相值6 , 愈益恐7, 因 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 值炊糕者8晨起 , 亟9奔入其门

37、 , 告以遇鬼。 俄顷10, 复见一人, 遍体沾湿 , 踉跄11而 至 ,号 呼 有鬼 ,亦 投其 家 。二 人 相 视愕 然 12 ,不 觉 大笑。【注释】1 选自明朝 冯梦龙 古今谭概2 赴饮:去参加宴会3 值:遇到4 盖:古时把伞叫盖5撩(li S):撩拨6 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7 愈益恐:更加害怕8 炊糕者:做糕点的人。9亟(j):急迫的10 俄 顷:不一会儿。11 踉跄:走路不稳12 愕然:吃惊的样子【译文】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 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 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

38、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 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 跑。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 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 身湿淋淋的, 跌跌撞撞地跑来, 大喊着 “有鬼”, 也跑进做糕 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赏析】活 见 鬼 愿 意 为 生 生 的 碰 到 鬼 了 。比 喻 出 现 了 不 可 思 议 事 情 时的感叹语言。中国古人相信 “鬼”。 “鬼” 为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下面就 是一个 “人” 字, 上面则是一个可怕的脑袋(非 “田” 字), 古 人认为, “鬼” 是似人非人的怪物。 在古人看来

39、人的魂灵是不 死 的 ,要 么 成 仙 要 么 成鬼 。只 不过 分成 了 生 前生 后 两 个 世 界 。通过冯梦龙的这篇小故事,我们发现干什么事都不能疑 神疑鬼,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3. 杯弓蛇影 1【原文】尝2有亲客 3 ,久阔 4 不复来。广 5 问其故,答曰: “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 ,既饮而疾8。”于时 9河南 10 听事 11壁上有角 12 ,漆画作蛇13 。广意 14 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曰: “酒中复有所见不15 ?” 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16 ,客豁然意解17 ,沈疴 18 顿愈【注释】1 出自选自晋书 。2

40、尝:曾经。3 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4 久阔:久别不见。5 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 淯 (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6 蒙:承受。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7意甚恶(wU)之:心里非常厌恶它。意,心里。之,指杯中所见之物。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得病。9于时:在当时。10河南: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乐广当时任河南尹。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12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13漆画作蛇:用漆在弓上画了蛇。14 意:意料,想。15不:同“否”。16所以:因由,原因。17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18沈痈(k5):长久而严重的

41、病。沈同“沉”,痈,重病。【译文】乐广曾经有一对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 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 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 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 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 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 朋友回答说:“所 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赏析】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

42、说明了一 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 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痈顿愈”。 读这一故事要注意乐广问及朋友久别不复来的原因是:“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而想到“壁上有角,漆画 作蛇”,想到“杯中蛇即角影也”,这是客人病因所在,治他的病必须针对 这一病因。因而“复置酒于前处”让客人“所见如初”然后再告其所以, 让客人自解其意,自治其病。“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 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 问底,

43、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 “杯弓蛇影”这个谜。同学们,在生活 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 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哦。4.杞人忧天【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2,身亡所寄3,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4,因往晓5之,日:“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6屈伸呼吸,终日在天 中行止7,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8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9? ”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10坠,亦不 能有所中伤11。”其人日:“奈地坏何12?”晓之者日:“地,积块耳13 ,充塞四虚14 ,无处无块。若躇步趾蹈15 ? 终日在地上行止16 ,奈

44、何17忧其坏?”其人舍然18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注释】1杞国 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2崩坠:崩塌,坠落。3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4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 忧愁、担心。5晓:开导6若:就像你的。7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8 果:如果。9日月星宿(xiU)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 指星辰。10只使:即使。11 中(zh eng)伤:打中击伤。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14四虚:四方。15躇(chu)卿匕(ci)蹈:

45、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趾, 踩。蹈,踏。16行止:行动和停止。17 奈何:为什么。18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 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人说:“天 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

46、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 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赏析】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 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 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 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 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 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

47、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哦。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 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精选庸人自扰之。 ”同学们,我们决不能做“现代的杞人” ,而要做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人。选读篇目:1.智子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 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其著作收录在韩非子中。著名哲学家,法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48、。智:聪明,聪慧,机智,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宋:指宋国。雨:yU,下雨。名词用作动词。坏:毁坏。筑:修补。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暮:晚上。而:表顺接。(10)果:果然。(11)亡:丢失。甚:表程度,很。(13)而:表转折,去心(疑:怀疑(15)之:zh i ,的(16)父:fs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赏析】: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49、: “宋” , 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 “富” ,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的要害。这两个人的预见被事实证实后,却因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它告诫人们, 如果不尊重事实, 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2. 陶母责子【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鲊 饷母。母封 鲊 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注释】选自世说新语。

50、陶公:陶侃,晋朝人,陶渊明的曾祖。鱼梁 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土甘(gdn)蚱(zha): 一坛糟鱼。土甘:用 泥土烧制而成的器具,为缸、坛、雍等。饷(xi ang)母:赠送给母亲。 饷,赠送。付使:交还差役。使:在官府里当差的人。反书:回信。 见饷:赠给我。见,具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作用,并表示“我”是 动作的接受者。乃:去八反而。【译文】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 “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 ,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

51、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赏析】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 40 年,勤奋廉洁,始终如一。陶母是历史上著名的好母亲,她注意培养儿子廉洁奉公的好品质。陶侃后来担任荆江二洲刺使,都督八洲诸军事,做官的名声很好,这和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3. 翠鸟移巢( 1 )【原文】翠鸟先高作巢以( 2 )避患,及( 3)生子,爱之,恐坠,稍下( 4)作巢。子长羽毛,复( 5 )益( 6)爱之,又更下巢( 7 ) ,而人遂( 8)得而取之( 9)矣( 10) 。【注释】( 1 ) 、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2)以:用 (3)及:到了的时候(4 )稍下:稍微低一点 ( 5 )复:又,再( 6 )益:更加( 7 )下巢:把窝做低( 8 )遂:于是,就(9) 、之:代词,代指小鸟( 10)矣:语气词,了【译文】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 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 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