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特点-以上海为例_第1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特点-以上海为例_第2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特点-以上海为例_第3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特点-以上海为例_第4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特点-以上海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特点 -以上海为例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经济、社会与人口三大空间的叠加产物。基于“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城市空间结构是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演化的。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政府的角色转换、市场化和全球化使中国大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具体论述了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由此得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特点。关键词 改革开放 城市空间结构 上海一、综述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要素在空

2、间上的投影,基于“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理论基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受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互相制约的综合作用1。中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中国城市形态与功能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与之相应的城市空间也进入结构、规模、形态与功能都处于一个战略性重组或重构的转型时期。1、在政府层面,在国家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旧房改造共同作用下,原有的以“单位大院”组成的城市结构正在消失,代之以不同用途的功能区组成城市。地方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转换,不再以经营国有企业为主要责任,代之以经营城市,大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发生的空间,而更

3、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实体。2、在市场层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发展,中国的东南沿海城市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不断扩展城市建成区,增建工业园区,逐渐是城市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资本市场开始显著的干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3、在社会层面,户籍制度改革使人口开始向大城市集聚,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也开始活跃,优势人力资源开始在城市集聚,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二、区域层面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特点改革开放之后,在区域尺度上,城镇体系进行了功能的调整和域层的全面重组。特别是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都市连绵区逐渐成为新的城镇组合体,改变了以大城市为单核

4、心的区域城镇体系2。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上海的城镇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中心的范围在不断扩张,城镇体系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1987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七个卫星城”到1999年的“一城九镇”再到“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1966”的城镇体系战略,城镇体系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客观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城镇体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3:1、初期典型的单中心城镇体系上海城镇空间发展中 “中心城+若干卫星城”的建设原则

5、实际上一直是受1946年大上海计划中对上海城镇体系布局规划所影响的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布局。2、改革开放之后四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发展后,基本确立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建设基本格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域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并建立了中心城、卫星城、小城镇和农村集镇四级的城镇体系。3、1992年之后市域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4、“1966”的城镇体系:新时期的城镇体系建设探索“1966

6、”城乡规划体系,即: 1个中心城, 9个新城, 60个左右新市镇, 600个左右中心村。“1966”城乡规划体系的确立,使城市规划由城镇向农村地区延伸,第一次实现了城乡规划在市域范围内的全覆盖。 三、城市层面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特点1、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传统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性和聚集性,但随着中国大城市纷纷进入郊区化阶段,一些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上海,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退二进三”,使得大量工厂企业外迁。按照上海市政府“市中心体现上海繁荣繁华、郊区体现上海实力”的城市规划方针,上海加快了工业郊区化的步伐。工业扩散化和郊区化成为近期上海城市经济空间重构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

7、见图1)。上海“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市级工业区的作用。基本建成国际汽车城、精品钢铁基地,加快上海化工区、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和都市型工业园4。(引自参考文献3中的图)根据经济发展规划,上海进行了产业布局的空间调整。当前,上海工业布局重点是优化“三圈”工业布

8、局,做到内环线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外环线之间以都市型工业、高科技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外环线以外以装备类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从工业布局上,上海主要积极推进“1+3+9”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根据上海产业的“十一五”规划布局,将形成五条向外经济发展轴,引导中心城区产业向郊区发展和布局(见图2)。而关于上海城市化建设,根据上海总体规划要求,结合产业布局调整、郊区高速公路网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力提高郊区(县)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使上海郊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率大大提高。同时上海将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重点发展松江新城和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

9、堡镇9 个中心镇的空间格局。(引自参考文献3中的图)2、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居住空间是社会空间最为重要的表现形态5。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通过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旧城改造和随之出现的居民梯形消费的搬迁,不同阶层居住的空间分异趋向逐渐显现出来。当前,上海社会空间结构正逐步形成如下重构与分异的演变格局3:(1)境外人士- 国际社区 它们主要分布在近、远郊豪华花园别墅区,长宁古北社区,市中心的老花园洋房,新式里弄及各种高档住宅小区,浦东新区陆家嘴滨江豪宅区,世纪公园周边区域。(2)精英阶层(顶级高收入阶层)- 豪宅区 主要位于郊区佘山风景区的豪华型别墅群(紫园)、西郊虹桥别墅(檀宫)、浦东新区汤城高尔夫球场别

10、墅等;中心城区老花园洋房和陆家嘴区域内新花园洋房;市中心淮海路沿线区域的太平桥新天地板块、湖南路沿线板块、老城厢板块以及北外滩板块、虹桥- 古北新区板块和陆家嘴滨江板块的高档公寓。(3)中产阶层(中高收入阶层)- 高档住宅区 中高收入阶层居住的分布地域的板块性十分明显,主要在中心城区(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传统高档居住区(长宁区、徐汇区)、新兴居住区(世纪公园附近区域)、沿江沿河区域(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城郊联排、双拼经济型别墅。(4)普通工薪阶层(中等收入阶层)- 中档商品房 普通工薪阶层主要分布区域为:中环线中档商品房、轨道交通沿线中档商品房、内外环间的老公房、中心城区小二手房。(5

11、)底层阶层(低收入、贫困阶层)- 三圈环带分布 一是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的传统街坊中的旧式里弄和简屋;二是中环线附近的传统工业工人居住带;三是外环线附近动拆迁中低价商品房基地。 (6)外来人口(第三元群体)- 多元化侵入 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市郊结合部、商业中心闹市地段和工厂密集地区。3、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随着上海的开发开放,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辐合流场”。产业的集聚和经济空间的重构使得上海人口空间发生了剧烈的演变。在上海市政府长期坚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加快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重点发展城镇疏解”的政策导向下,上海的城市人口分布开始由向心集聚转向梯度扩

12、散。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期间,上海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人口的郊区化。中心城区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核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10年中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了4183人/平方公里,降幅达14.9%;其中核心城区下降了23.3%,净减少了近40万人。郊区特别是近郊人口密度迅速增长,10年中增长了428人/平方公里,增幅达37.6%;特别是近郊区,增加了80.0%;远郊区人口密度变化不大,从1990年的882 人/平方公里上升到2000 年的905人/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仅为2.6%,其中崇明县人口还有所减少。进入21世纪,上海展开了新一轮包括旧城改造、轨道交通建设、各类园区建设、大型的配

13、套商品房基地建设、市郊新城建设等城市建设。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上海人口空间格局正呈现如下变化:(1)常住人口增长重心由环间区转为近郊区 2000 年2005 年间,内环线以内的核心区常住人口数量共减少17.21万人,增长率为- 14.2%;中心城区其他各区人口净增17.56 万人,增长率为2.16%;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82.06万人,增长率为26.17%。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已由环间区转变为近郊区。(2)户籍人口增长主要在近郊区和环间地带 2000 年2005 年间,核心区户籍人口呈持续减少趋势,共减少15.09 万人,增长率为- 11.0%;中心城区其他各区共增长22.55 万

14、人,增长率仅为3.4%;近郊区户籍人口共增长27.04万人,增长率达14.3%;远郊区户籍人口净增长4.09 万人,增长率仅为1.2%。由此看来,户籍人口正向中心城区以外逐渐蔓延扩展,增长重心在近郊区与环间区,向外扩散的半径比常住人口扩散半径小,局限于外环线附近区域。(3)外来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远郊区 2000 年2005 年间,核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略有增加,净增0.72 万人;中心城区其他各区的外来常住人口净增了18.61 万人,增长率为12.94%,增加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浦东新区;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52.63 万人,增长率达到56.8%;远郊区外来人口增加60.69 万人,增长率达到10

15、7.6%。郊区用工需求是导致当地外来人口迅速集聚的基本原因。四、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分析,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特点有:1、在区域尺度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发生了重组,实现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城镇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城镇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实现互动,以上海为例,长三角区域发展对上海城镇体系建设的影响作用突出。2、在城市层面,大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增长和演变6。城市CBD的出现,产业更新以及开发区建设引发的新工业空间扩展、城市消费空间重塑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构成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共同特点。(根据参考文献3做出的表格)参考文献1殷洁,张京祥,罗小龙.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人文地理20052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 23(12). 3王红霞.多中心化空间演变进程中的城镇体系建设以上海为例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9(1).4杨上广,王春兰.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治理研究对上海的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