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内容邓稼先教学目标认知 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内容;品词析句,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技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作者思路,抓住词语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情感体会、感悟邓稼先爱国情感及作者的对邓稼先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美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从几个截面突出一个中心,在一个中心之下深入表现人物各个方面的精神品质。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悟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气质,以及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研究和武器的这段历史。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中,邓稼先在这一巨大转变

2、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义何在。为什么称他是“元勋”。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人加减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2、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3、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

4、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4、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教师出示

5、字词学生完成。 二: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

6、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 思考课后第一题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关于“两弹一星”的资料和邓稼先及杨振宁的资料1、学生完成字词邓稼( )先 元勋( ) 至死不懈( ) 鞠( )躬尽瘁( ) 选聘( ) 无垠( ) 殷红( )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7、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个人加减一、探究课文2、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

8、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二、研读欣赏3、教师明确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5、教师明确: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7、教

9、师明确: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五:拓展延伸六: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

10、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

11、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1、学生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4、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