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_第1页
《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_第2页
《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_第3页
《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_第4页
《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的“长生果? 教学设计三一、教学目的培养独立阅读才能,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的构造是怎样的?分析:本篇可以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的比喻,渲染由回忆带来的愉悦之感。第二局部,第317自然段:记述少年时代的读书作文的情况。第三局部,第18、19自然段:由回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添上这两段,不仅使文章首尾照应,更重要的是把作者与读书,作文、读书与体验生活严密地联络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迪。课文的第二局部很长,是全篇的主体内容。这一局部的层次大致如下。第一层,第3自然段:交代有关的背景情况,讲自己

2、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述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读书作文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第一小层,第4、5自然段:看小画片;第二小层,第6自然段:读真正的连环画;第三小层,第7自然段:读文化站的图书;第四小层,第812自然段:因读书而进步作文程度,获得荣光,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述上初中读书、作文和创作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层。第一小层,第1315自然段:读大部头小说,作文受到好评,又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第二小层,第1617自然段:学着创造,写出小小说并发表,这是因大量读书而得到的果实。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

3、文章中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有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本篇充当线索的是书籍长生果,这条线索非常鲜明,贯穿始终。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析:本篇作为记事散文,主体局部根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作表达的。下面把有关的语句依次摘出来,从中可见其明晰易辨的特点:最早的读物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上初中后我终于开始学着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4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分析:本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说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集中并不完全等于突出。要

4、想让中心突出,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提醒读与写的内在联络;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单或许这是由于搞文学创作不是中学生必做的事,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设不是读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提醒中心,比方:那时,就是因为热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我的理解力。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

5、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了,给读者留下深化的印象。5本文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先看过渡。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构造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明晰,上下文的联络更为严密。再看照应。第一局部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局部那么以致今诸语加以照应,如第3自然段中的欢悦,第6自然段听痴迷迷醉热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快乐等,前后连成一气。再如

6、,第13自然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 14自然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自然段结尾与第16自然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非常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lsquo;创造rsquo;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6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阂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怎样理解?分析:此句,承前一句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而来。两个比喻,一个从视的角度形容画页,一个从听的角度形容。心屏,这是新出现的词,把心说成是电视屏幕,其上可以传

7、出画面和乐章,这就与后面的两个比喻联络起来。幅读fuacute;统读,是量词,一幅犹言一张。阂读quugrave;,也是量词,一首歌或词叫一阕;这里中心词是乐章,其量词用个而不用首,故句中的一阂犹言一个。附注;乐章,指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组成局部,一部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7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lsquo;好读书不求甚解rsquo;的味道。这句话怎样理解?分析:囫囵读huacute; luacute;n。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作细致的分析,笼统地承受。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般断句成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短文?五柳先生传?中的自况之语,文中,其后还有一句:每有会意领悟,

8、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理解透彻;一种是不钻牛角尖的意思。陶渊明的本意恐怕是后一种,不然他怎么会每有会意,就快乐得连饭都忘了吃,一再涵泳深思呢?作者引用陶语,所表达的意思,与陶语本意也有某些一致的地方,后文牵肠挂肚一词可证。但小学生毕竟程度有限,不求甚解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大概一提起写作文,不少人就会叫苦,不愿写也不会写。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呢?只要认真阅读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假设你按照作者说的方法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学生查工具书,扫清词语障碍。三指导学

9、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并列表概括主体局部的主要内容。提示:四指导学生深化理解作者怎样通过表达读书作文的情况,提醒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根底上,归纳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五指导学生分析过渡和照应方面的特点。六指导学习品味语言。1我的lsquo;长生果rsquo;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lsquo;长生果rsquo;。莎士比亚说:lsquo;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rsquo;把这几句话放在一起来理解。考虑:长生果与营养品含义完全一样吗?为什么标题不说是我的书或我的精神营养品?提示:长生果与营养品都是比喻的说法,含义有重合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营养品主要指出对人有教育作用,使人在精

10、神方面充实、强健、开展。长生也含有这层意思,但不止于此。这个比喻还指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果实,此其一;其二,人类文明凝结于书,书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开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毕的。本篇虽然重点讲的是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但作者把立足点放在很高的层次上,所以标题里用了长生果而不取精神营养品等,含义显得更深,给人的启发和联想余地更大。2改写第2自然段,删去所有的比喻,然后与原文比较,体会其语言特色。提示:可以改为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感。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丰富多彩,令人快乐欢快。原文一共有四个比喻。前两个是一组,

11、对仗比较工整,所描绘的风光与天籁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也很美,这些都渲染了欢愉之情,使它成为可见可闻可感的东西,读者心里好似也出现了那种美妙的感觉。后两个比喻是一组,又是从画面与声响乐音两个方面加以点染,与前一组比喻暗暗沟通仿佛蜂蝶飞进了画页,天籁小巧玲现入了乐章,二者之间用视听二字联络,用愉悦一词总领。3画出课文中读书使我入迷的词句,前后联络起来品味和分析。提示:有关的词句有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热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如饥似渴地阅读醉心阅读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使我如

12、痴如醉我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看了巴金的?家?后念念不忘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把这些词句联络起来,可以看出我读书的特点是入迷。最能表达这种入迷程度的字眼是痴和醉,文中屡次使用,此外还有多种类似的说法。假设读的是好书,那么入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境界。唯有入迷,才能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不能止于入迷,还要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评析、鉴赏等;读书要有所选择,风格不好、境界不高、文字不精的书,坏书,也可能会让少年人一时入迷,这对身心开展是有害的。4熟读第10自然段,选出几个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加以评点。提示:拂撤挡捧起奉献这一组动词可以放

13、在一起品评;三个爱她的,这一组排比句可作评点:灿烂这个形容词用得大胆、新颖,有特殊的表现力。5熟读第12自然段,考虑: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互相换一换好不好?使用鲜味这个口语化的词好在哪里?提示: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是同义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但课文里的这一句,前面讲的是构思,而心裁恰恰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所以别出心裁用在这儿恰到好处,不宜换成与众不同。鲜味含有新颖感强、不落俗套的意思,这样的写法和语言必能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已。使用这个口语化的词,符合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表述习惯。6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考虑:作者已经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提示: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社会人生那么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开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