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 “贰、鄙、辞、许、阕、味、敝、说 ”等个词语。2、归纳 “以、而、焉、之 ”等词语及一些特殊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

2、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品位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何以能退秦师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 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 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二、关于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 相传由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 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7 年),共二百 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评价。由此可以体现它的史学、文学价值之高。”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三、诵读课文1、 老师范读2、 重点字读音 资料显示(多媒体)阙(ju e)逢(p ong)(人名逢孙) 生字:函(h m)氾(f cn) 佚(y i) 缒(zhu i) 多音字:朝(zh 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通假字

4、:“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厌”通“餍”、“知”通“智”3、学生齐读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 战祸。四、理解课文1、 阅读文章第一节,思考:晋、秦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用原文回答,并试着翻译)明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 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 ”指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 郑文公 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 ”指公元前 632 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

5、出兵作战, 城 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道出了晋国攻郑的原因,是第一段的关键之处。2、 这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那么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明确: 理由很简单: 为了一个 “利”字。(还有一原因是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 晋文公流亡途中, 在秦国受到优待, 纳秦伯女怀赢为夫人。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秦晋之好。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利, 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既然秦国是为 “利 ”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 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 力劝秦国退兵, 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这里可以说为下文烛之武退 秦师提供了先天的可能性。3、第一段很短,仅 25 字

6、,却道出了很多内容,除了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这一原因 外,还有什么?明确: “晋军函陵, 秦军犯南。 ”这两句话交代两军的战略位置及战略意图,似乎与后文关系不大,实则至关重要。 这种耐人寻味的部署, 为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我们来看一下秦晋 围郑的形势图。(地图显示,多媒体)由图可知,晋军攻入郑国,屯兵函陵, 兵临郑国都城新郑城下,而秦军却要越过晋国从郑国 东北南下包抄新郑, 晋国一箭双雕的意图不言自明; 而秦军除了助一臂之力之外显然很难获得实 质性的战果。这无疑暴露了秦晋之好实则各怀鬼胎。如果秦晋两军换防或者联合统一行动的话, 烛之武可能就很难退秦师了。4、在分析完

7、秦晋围郑的原因后,我们就来看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了。但文章在第一段后并没 有接着就说烛之武退秦师, 而是由佚之狐和郑伯的对话中引出了烛之武这个人。 佚之狐对郑伯说: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这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 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 了烛之武的才能,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5、那么烛之武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明确:面对郑伯,他显得不卑不亢。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明显流露出 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 从谏如流。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

8、以国家大义 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义无返顾赴敌营。学生齐读第一、二段)6、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烛之武“夜缒而出 ”,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伯。那么烛之武见秦伯,为什么不在大白天光明正大的从城门出去,而是要 “夜缒而出 ”呢?明确: “夜缒而出 ”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同时也可说明烛之武的机智和细心,为了掩人耳目, 不让晋军发现, 所以才在夜里悄悄的去 见秦伯。(下面这段说辞, 只有 125 个字, 却成功地劝退了秦伯, 表现了烛之武高明地心理战术和精彩的 外交辞令。请大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9、,再结合注释把这段话先自由朗读一遍。)7、提问:烛之武劝退秦君用了哪些理由?(学生可用书中原文回答,并试着翻译。师根据具体 情况解释其中重点词句。)理由有三点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 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 “邻之厚 ”,而显得 “君之薄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 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 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 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

10、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句话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 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 诱秦伯了。 我们想想, 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 晋关系上做文章, 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 他换了一个角度, 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舍郑, 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 了。)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句话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 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

11、 烛 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 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 忘恩负义, 赤裸裸地挑 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 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 让秦国意识到自己 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8、由这三个理由可以看出对秦亡郑 无利,有小害对秦舍郑 无害,有小利对秦亡郑 将有大害9、由此,可以总结出,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一、善于利用矛盾。二、善于分析利弊。三、善于揣摩心理。四、讲究语言艺术。(他以秦、 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为突破口, 促使秦伯明白 “邻之厚,君之薄也 ”的道理, 动之以理, 晓之以利,终于打动了秦伯。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国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 博得秦伯好感,使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厉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显示出极 强的说服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10、课堂练习:用下文与烛之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