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浙江省教育科研规 划 课 题2005SC1532005年8月目 录摘 要2一、问题的提出3(一)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二)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3(三)幼儿情绪理解对其社会行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4(四)幼儿的情绪理解发展的个别差异受幼儿家庭环境的影响5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6(一)心理理论中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研究6(二)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及其与情绪理解发展关系的研究9(三)父母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研究10三、研究目的与假设12四、研究方法141 对象142 研究工具143 研究过程17五、结果与分析18六、讨论271 幼儿情
2、绪理解能力的发展272 家庭情绪表露的特点303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304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与家庭情绪气氛间的关系315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与在校社会行为表现间的关系316 家庭情绪表露和幼儿社会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327 家庭情绪表露、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和在校社会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328 小结33七、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34八、结论35九、对幼儿教育的启示36参考文献38附录41摘 要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测验任务,考察了409名35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
3、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他们的家庭情绪表露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34岁时有显著变化,但性别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情绪理解任务的发展上,对高兴和伤心的识别能力发展最早,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相对发展较晚。在消极情绪的识别上,幼儿对害怕、生气的识别晚于对伤心的识别。此外,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出现。(2)尽管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与家庭情绪表露相关并不显著,但理解能力预测了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会行为表现间的联系,特别是表情识
4、别能力影响了家庭情绪的积极表露与幼儿亲社会行为表现间的联系。关键词 幼儿 情绪理解 社会行为 家庭情绪表露一、问题的提出(一)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社会认知发展的这种研究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对认知发展的普遍领域观提出质疑,由此人们开始强调人在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中所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提出了认知发展中的领域特性理论,认为儿童对物理、生物及心理世界的认知上可能存在彼此不同的发展方式。这一理论所指导下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迅速发展,形成了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发展的这一
5、研究热点。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具有将自身和他人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因为个体的这种推理能力无法直接观察到,并且它可以用来预测他人的行为;所以把它称为一种理论(Premack D,Woodruff G,1978)。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主要涉及正常儿童及孤独症儿童的信念、知觉、情绪、交往发展等领域,可归纳为心理理论的性质、心理理论起源和儿童心理理论与其它发展领域的关系研究三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心理理论起始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探讨上。近来发展心理学者把研究的注意转移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上。一般认为,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状态认识的标
6、志,是儿童能否意识到他人的认识可能与自己的不同。因而“儿童对错误信念(false belief)的认识”成了众多研究者的着眼点。由于儿童在错误信念认知任务上取得的成绩,与许多其他任务上的成绩相关,因此,人们又把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水平当作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这些以信念的理解为主,特别是错误信念理解的研究(Wellman),忽视了情绪理解等早期能力的发展情况。Bartsch和Wellman提出儿童是从一种以愿望、情绪、知觉为中心的心理理论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以信念为中心的心理理论,而后一种更高级的心理理论的获得是在前一种心理理论的重复和失败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Bartsch,W
7、ellman,1996)。作为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情绪理解的发展不仅早于信念理解,而且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是对心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的发展过程。因此,对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从各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促进对心理理论能力本质的认识,不断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二)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情绪是个体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情绪的这种功能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
8、e)。大量研究表明,进行情绪交流和维持积极的同伴交往是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Parkman,Gottman,1989),而情绪能力则是这些发展任务的中心,因此儿童情绪能力是社会情绪发展领域中一个长期关注的焦点(Malatesra,Magai,Haviland,1992)。情绪能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和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两个方面。情绪理解是指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Bretherton,Fritz,Zahn-Waxler,Ridge Way,1986)。然
9、而,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连续性和性别差异进行系统的研究,因而,我们很难看出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轨迹。因此,有必要对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三)幼儿情绪理解对其社会行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与他们社会行为发展之间所可能就有的重要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如Astington,Pelletier等的关注。根据认知的领域观,这种关于心理状态的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发展与儿童的道德、社会性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密切关联,并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有重
10、要意义。(刘明、邓赐平、桑标,2002)心理理论研究关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潜在假设,只有具备一定的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儿童才能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行为。即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必然要以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为基础,他们只有在能够认识到他人的意图、情绪、信念等心理状态,对各种社会行为情境有正确的认识时,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学会根据具体情境作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如情绪表露和调节),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行为。儿童情绪发展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理解或情绪知识,作为情绪智力的一个成分,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同伴关系和自我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王莉、陈会昌、陈欣银,2
11、002)。正如Eisenberg等人认为,儿童再认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为后来许多重要能力的发展(如亲社会行为)奠定了基础。在35岁这一年龄期间,幼儿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庭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由家庭走向学校。这时,他们必须面临一个重要的社会化任务,即必须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会与家庭外的成员(教师和小朋友)进行适应性的交往。因此,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情绪理解能力和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幼儿的情绪理解发展的个别差异受幼儿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小社会,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
12、要场所。而家庭中的父母作为儿童重要的抚养者,对于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家庭因素之一。所以许多西方发展心理学者试图从家庭、从父母身上找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家庭、父母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Dunn,Brown1991的研究、Dunn,Brown,Beardsall1991的研究发现,幼儿的情绪理解发展存在比较大的个别差异,可能受幼儿早期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可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例如在与孩子的交往中,父母可能在帮助儿童获得情绪理解和有效的情绪调节技能方
13、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实证研究并不多(邓赐平、桑标、缪小春, 2002)。不过,尽管家庭如何影响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具体过程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者对家庭情绪表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诸如父母的情绪表露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行为特征可能以重要的方式影响儿童的情绪理解,进而影响儿童的其它活动(Dunn,Bretherton,Munn,1987)。Cassidy等的研究(1992)结果表明:父母的家庭情绪表露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他们认为父母的情绪表现可能对儿童活动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邓赐平、桑标、缪小春的研究(2002)发现父母的情
14、绪表露与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父母对幼儿情绪认知发展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幼儿的情绪认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父母的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会行为发展之间的联系。然而,在对家庭情绪表露、幼儿情绪理解以及幼儿社会行为关系的探讨上,以往的研究往往将情绪理解的不同层次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后,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情绪理解的不同层次任务与它们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研究就将在对情绪理解能力进行分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上,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可能具有重要中介影响,即家庭情绪表露经由影响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进而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
15、展。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一)心理理论中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研究Izard和Harris(1995)把情绪理解定义为是对情绪加工过程(如: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有意识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识。对儿童心理理论中情绪理解的研究则主要包括:儿童对简单情绪表情和引起这些情绪的情境的识别;对情绪和愿望关系的理解,知道愿望是引起情绪的原因;对信念和情绪关系的理解,知道信念是引起情绪的原因;以及对冲突情绪的理解(Southam-Gerow,2002)。从情绪理解的研究可以看出,儿童情绪理解是分不同层次的,早期的情绪理解与具体事件相关联,而且情绪与事件之间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理论其它成
16、分也开始发展,儿童对情绪的理解便具有了相对性,能了解到同样一个情境或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他们的愿望、信念等内部心理状态;到情绪理解的较高阶段,儿童能判断统一情境可以引发一种以上的矛盾情绪;而情绪调节则是儿童把情绪理解能力体现到行为上的过程。除了以上四个层次的情绪理解研究外,许多研究者还对情绪观点采择能力、情绪原因解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有关面部表情识别、基于愿望与信念的情绪理解、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1、面部表情的识别面部表情是人们表情的外在表现。根据面部表情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属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最早的知觉发展阶段。面部表情识别的研
17、究通常是让儿童在再认成人高兴、悲伤、生气、恐惧等情绪表情的图片,考察儿童识别基本情绪的能力。一般来说,2岁的儿童能正确辨别面部的表情;能谈论和情绪有关的话题(Southam-Gerow,2002)。Nelson提出,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反映出儿童能通过成人的情绪表情推测他们的内部心理状态(Nelson,1987)。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的研究(2004)考察了幼儿对不同类型情绪理解的差异,发现在表情识别任务上,4岁组幼儿对于高兴、生气和害怕三种表情的识别都高于3岁组,而对伤心的识别上,三个年龄级的差异不明显;同时还发现,幼儿对于积极表情的识别能力要高于消极表情的。Garner等关于亚裔、墨西哥裔
18、和白种美国学前幼儿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Garner,Jones,Miner,1994)。Camras和Allison等的研究发现,美国白人幼儿对于伤心的识别要高于对生气、害怕的识别(Camras,Ribordy,Hill,Martino et al,1990),而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的研究(2004)结果则是,幼儿对于生气的识别要好于对于伤心的识别。他们认为,这种差异可能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前景造成,在西方,父母会把自己的伤心表现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情绪或者让孩子明白自己让父母伤心了;则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人们不愿将伤心表露于外,即使孩子的某种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和伤心难过,父母也不会把这种情绪
19、表现出来,以免孩子看到后会伤心难过。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幼儿识别伤心的能力要低于西方的幼儿。研究还发现幼儿在识别情绪表情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情绪识别是一种基本的情绪能力,它为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情绪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必须要在具备这种能力后,才能在理解情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情绪识别上,性别差异不明显。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说明,儿童最早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是基于外部世界的,是和事件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涉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2、对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互动也增多,例如与抚养者或同伴的交往增多,只有判断面部表情的能力是不够的,儿童还
20、需要认识更多的心理概念,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线索做出推断,从而预测别人的情绪状态,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许多研究探讨了儿童对情绪反应的认识与对愿望、信念的认识之间的关系,例如Wellman和Banerjee(1996)采用了逆向推理的方法研究发现,三岁儿童能够很好地理解高兴、悲哀、生气等情绪反应与愿望之间的关系,对吃惊或好奇等情绪反应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亦有所认识,但比前者出现得较晚。又如3岁到7岁的儿童对日常情境中行为的情绪预期,就与他们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征的能力有关(刘国雄,方富熹,2003)。他们逐渐了解快乐、悲伤、害怕等基本情绪,也是愿望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个表现
21、,如一个人感到悲伤难过,是由于失去了想要拥有的,或者是由于不能得到期望的。对于能理解别人愿望的儿童,他(她)们知道只要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无论情境如何都能引发悲伤的情绪。也就是说,一个情境引发人们哪种情绪,要看该情境是否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个体的愿望和所持有的信念是决定情绪状态的最主要原因。对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儿童3岁左右,就能够理解情绪和愿望之间的联系。例如Yuill(1984)的研究中,3岁的儿童能准确的预测当一个故事主角扔出的球被期望的对象接到时,会感到高兴;如果是另外一个对象接到,会感到难过。Wellman和Woolley(199
22、0)的研究也发现,2.5岁到3岁的儿童知道故事中的人得到他期望已久的兔子时,感到高兴;但当兔子换为小狗时,将感到难过。因此,3岁可能是儿童获得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年龄。在心理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儿童对愿望的理解要先于信念( Flavell,1999)那么情绪理解是不是也从基于愿望向基于信念发展呢?Harris和Johnson等人(1989)最早在误念理解实验中考察了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Baron-Cohen(1998)对Harris他们的研究加以改变,进一步考察儿童理解愿望与信念引起的情绪。他们的研究表明,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出现。上述研究的结果说明,儿童在3
23、岁左右就能根据个体的愿望来判断由此产生的不同情绪。尽管3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根据愿望预期人们的行为,但他们还不能理解愿望具有主观性,不能对行为结果和个人愿望进行整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把愿望理解为一种主观属性,把个人和情境联系起来,根据结果是否符合内在的主观愿望来判断行为者的情绪(刘国雄,方富熹,2003)。Avis和Harris1991的研究发现,到了4、5岁,儿童开始理解信念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知道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但如果他们对目标的信念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会到错误方向去寻求目标;而且人们感到高兴或悲伤时依赖于他们对能否获得想要客体的预期,不管预期是否符合现
24、实的情境。例如儿童知道,虽然一个糖盒里没有糖果,但对于认为里面装有糖果的人,当得到或看到糖盒,也会感到高兴。(李佳、苏彦捷, 2004)3、情绪观点采择的研究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既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张文新和林崇德1998的研究对社会观点采择的结构效度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包含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两种亚类型;2 、在对测验任务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丁芳,2001)。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2004)的研究发现,在情绪观点采择任务上,年龄和性别存在着
25、显著的差异,但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其中,3岁组和4岁组、3岁组和5岁组的差异显著,4岁组和5岁组的差异不显著,因此认为,34岁时儿童情绪观点采择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如Archer, Batson & Coke,Blum,Hoffman,Staub等在他们的研究中都已提出移情是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霍夫曼在1982年提出的“移情发展模型”认为:幼儿在2、3岁开始进入认知的移情阶段。随着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理解他人情感和认知状态的能力),他们不断提高区别自己与他人观点和情感的能力。2、3岁儿童的助人行为比年幼儿童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人
26、的需要和情感。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学会了搜寻关于他人的与理解他人苦恼有关的信息以及能够用来形成有效的助人策略的信息。(丁芳,2001)(二)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及其与情绪理解发展关系的研究Bartsch和Wellman认为,预测和解释错误信念将引发不适行为的能力是儿童理解他人及他人行为的基础,BaronCohen认为这种能力也是儿童的交往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的社会认知基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交往行为关系的研究在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中很多,例如Denham关于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与其同伴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Lalonde等关于对错误信念的认识与判断他人行为意图间关系的研究,Slomk
27、owski和Dunn关于年幼儿童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感情与儿童同伴间连续性交流之间的关系研究(Slomkowski,Dunn,1996)刘明、邓赐平、桑标的研究(2002)发现,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有关,但是,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首先,心理理论任务表现与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即使控制了年龄因素,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仍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心理理论任务表现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不显著,心理理论任务表现与退缩行为之间也没有显著相关。关于情绪理解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的基本假设是,情绪理解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同伴关
28、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Denham等的研究(1990)发现,能够产生较多表情和能够确认较多表情的儿童更受同伴欢迎。邓赐平、桑标、缪小春的研究(2002)发现,幼儿的情绪认知对其社会行为表现的确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应:即使在回归分析中排除了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影响之后,幼儿的情绪认知仍然能够独立地显著预测幼儿退缩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而家庭经验似乎能为幼儿习得这些具体技能或特质提供机会。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儿童的情绪理解可能是家庭情绪表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联系的中介: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儿童的情绪理解,这一认识又与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相关联(Walden,Field,1990)。Ca
29、ssidy,Parke,Butkovsky,Braungart的研究(1992)结果表明:父母的家庭情绪表露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他们认为父母的情绪表现可能对儿童活动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这种影响的路径之一很可能就是家庭情绪表露通过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表明,尽管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总的来说与家庭情绪表露并不相关,但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预测了同伴关系,并影响了母亲家庭情绪表露与同伴关系之间和父亲在实验中的情绪表露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影响路径。邓赐平、桑标、缪小春的研究(2002)也发现幼儿的情绪认知至少在
30、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父母的情绪表露与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会行为表现间的联系,特别是与幼儿退缩行为表现间的联系。这些结果表明,家庭情绪表露对幼儿在学校的社会行为表现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是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理解发展而起作用的。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经历可能促进儿童的情绪理解,这种理解可能通过亲子互动或儿童模仿父母而获得;另外,父母富于情绪表露,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情绪反应。正如上面所述,这种情绪理解正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底层认知基础,对成功的社会互动具有重要作用。(三)父母对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研究亲子关系是一种非对称的、亲密的两极关系。父母的知识、社会权利都远远超过孩子,他们对儿童情
31、绪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不仅是孩子的依恋对象,还是认知和情绪“专家”。因此,父母对儿童一般具有两种作用:他们不仅是孩子情感需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还是其情绪发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童年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孩子感到焦虑或悲伤的时候,父母一直都是孩子身边最主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他们帮助孩子在自身不能处理情绪困扰时进行情绪调解。父母对孩子的悲伤或挫折做出及时反应能够缓解他们当前的痛苦,并能从长远意义上帮助他们抑制消极情感,以控制可能引起他们沮丧的不良情境(Cassidy,Parke,Butkovsky,Braungaart,1992)。如果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他们的情绪体验,会促使儿童发
32、展分心、转移注意的策略,最终限制儿童的相关情绪发展(Zimmermann,Maier,Winter,Grossmann,2001)。依恋方面的研究也表明,父母能否对孩子们发出的情绪信号做出及时反映对其情绪发展有很大影响,对母亲的安全依恋能促进学前儿童对消极情绪(Laible,Thompson,1998)、以及混合情绪(Steele,Steele,Croft,Fonagy,1999)的理解;对父母具有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容易对同伴的意图做出敌意的归因(Suess,Grossmann,Sroufe,1992)。作为“情绪专家”,父母教给孩子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他们会告知孩子他们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
33、孩子们针对情绪体验使用相应的情绪标签,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或亚文化规则(这也是情绪的3种成分)。这主要是通过家庭中父母和儿童的“情感对话”(feeling talk)进行的,这种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功课”大大提升了儿童对各种情绪的理解力。研究还发现,母亲在讨论家庭成员的情绪上花的时间越多,其3岁孩子的情感观点采择能力越好 (Dunn,Brown,Slomkowski,Tesia,1991),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好 (Denham,Zoller,Couchoud,1994;Brown,Dunn,1996)。如果18个月大的儿童听到关于感受方面的谈话比较多,那么该儿童2岁的时候就比那些听得
34、比较少的儿童更爱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感受(Dunn,Bretherton,Munn,1987)。在家庭对话中听到较多关于感情话题的3岁儿童,到6岁半时能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情感,而且这一现象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家庭中的谈话总量无关(Dunn,Brown,Beardsall,1991)。如果父母对情绪的教导和预警是误导性的,孩子在童年中起对情绪就具有扭曲的理解,例如倾向于认为引起其愤怒的同伴具有敌意的意图(Weiss,Dodge,Bates,1992)。Dunn,Brown,Maguire(1995)发现,早期的情绪理解与幼儿、一年级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有关。Dunn,Brown和Beardsall(19
35、91)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家里讨论情绪及其起因的频率是与他们后来识别他人情感的能力相关的。这一联系在三岁左右就被发现,在3到6岁时发展。Caddy & Rennie1997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很可能是与对情绪的家庭讨论有关的,这种讨论不仅仅是关注于一个人的情感,而是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充满感情的交流可以培养某些儿童对情绪生活的敏感性一种儿童可以分享的共识。(翟春艳,200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儿童在较多地谈论感情话题的家庭中长大,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还可能导致学前或学龄儿童表现出来良好的道德情绪。(刘国雄、方富熹,
36、2003)谈论情绪,特别是在观点采择部分他们积极或消极的认可使得儿童公开他们的表情,交流和对情绪的认可更加容易。在这种观点看来,父母的态度和交流会根本地影响儿童自己的情绪,这反过来对儿童对情绪的认可和理解是有益的。Steele等(1999)提出了一个两步的模型:母亲的情绪敏感性和一致性培养了一种和他们孩子之间的安全依恋,这种安全依恋反过来激发了儿童对情绪的接收和理解。这一解释是和依恋理论一致的。一个可以与自己父母关系产生一致的反应性的叙述的妈妈很可能在于他们孩子交谈时对多种情绪性的情景采用一致的、信息型的讲述。这种加工风格反过来可能帮助儿童以一种更一致的方式对情景编码。这一解释所作的预测被目前
37、很多研究所证实。母亲在依恋测验中的反应方式可能与她们在记忆评估中的交谈风格是紧密相关的。尤其是在成人依恋测验中得分高的妈妈在和孩子讨论有关过去情景时应该表现出更复杂的加工风格。如果我们对于儿童在家庭背景中如何理解情绪知道得更多,我们就能够通过商讨和系统的干预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情绪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而亲子交往是儿童情绪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情境。父母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必将对儿童的情绪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三、研究目的与假设(一)研究目的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测验任务来考察35
38、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以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二)研究假设1、幼儿情绪理解能力Izard和Harris(1995)把情绪理解定义为是对情绪加工过程(如: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有意识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识。从情绪理解的研究可以看出,儿童情绪理解是分不同层次的,早期的情绪理解与具体事件相关联,而且情绪与事件之间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理论其它成分也开始发展,儿童对情绪的理解便具有了相对性,能了解到同样一个情境或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他们的愿望、信念能内部心理状态;到情绪理解的较高阶段,儿童能判断统一
39、情境可以引发一种以上的矛盾情绪;而情绪调节则是儿童把情绪理解能力体现到行为上的过程。参考Denham(1994)、Harris和Johnson等人(1989)、Cassidy 等(1992)、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2004)等研究中关于情绪理解能力的测验,同时,考虑到本研究对象(35岁)的心理发展水平,本研究将情绪理解能力分解为表情识别、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情绪观点采择四种任务,其中表情识别为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基本的情绪类型。2、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与其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关系心理理论研究中关于社会认知与社会交往行为关系的一般假设是: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必然要以心理理论知
40、识的发展为基础,他们只有在能够认识到他人的意图、情绪、信念等心理状态,对各种社会行为情境有正确的认识时,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学会根据具体情境作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如情绪表露和调节),进而发展社会交往行为。正如Eisenberg等人所认为,儿童再认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为后来许多重要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对情绪有更好理解的幼儿,其社会行为有更好的发展,即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能预测其社会行为的发展。3、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的作用情绪理解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家庭经验似乎能为幼儿习得这些具体技能或特质提供机会
41、。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儿童的情绪理解可能是家庭情绪表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联系的中介: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儿童的情绪理解,这种理解又与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相关联(Walden,Field,1990)。Cassidy Parke,Butkovsky,Braungart(1992)的研究、邓赐平、桑标、缪小春的研究(2002),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影响路径。根据前人的研究,本研究将在对情绪理解能力进行分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上,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可能具有重要中介影响,即家庭情绪表露经由影响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进而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如
42、图1所示:情绪理解能力Ø 表情识别能力(高兴、伤心、生气、害怕)Ø 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Ø 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Ø 情绪观点采择家庭情绪表露Ø 父亲情绪的积极表露Ø 父亲情绪的消极表露Ø 母亲情绪的积极表露Ø 母亲情绪的消极表露社会行为Ø 亲社会行为Ø 攻击性行为Ø 退缩行为 图1 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及社会行为的关系四、研究方法(一)对象选取杭州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共409名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其中男220名,女189名。小班幼儿共124名,其中男68名、女56名,平均年龄
43、为3.52岁,SD=0.28;中班幼儿共142名,其中男79名、女63名,平均年龄为4.46岁,SD=0.32;小班幼儿共143名,其中男73名、女70名,平均年龄为5.43岁,SD=0.33。(二)研究工具1、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测评采用测验法。测验任务包括表情识别、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情绪观点采择。实验时,对幼儿的测评逐个进行,具体程序如下:(1)表情识别任务向幼儿依次出示四种表情的图片,让其对各种情绪进行命名。材料为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四种表情的儿童脸谱。脸谱经30名成人确认,均认为能典型地反映着四种表情特征。评分标准:如果儿童正确命名或指出,记2分;如果儿童辨别不准确,但能够对积
44、极和消极进行区分,记1分;如果完全错误,记0分。(2)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任务根据Harris和Johnson等人(1989)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的误念理解实验,并参考Baron-Cohen(1998)对Harris实验进行改变的研究,即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就提问,我们自编了图片故事饮料故事,以考察儿童理解愿望与信念引起的情绪。程序:依次出示5张图片,向幼儿讲述饮料故事,并结合图片询问幼儿在喝饮料前的感受和喝饮料后的感受,以此来判断幼儿能否理解基于信念和愿望的情绪。评分标准: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如果幼儿判断正确并理解动物喝饮料后的感受,视为通过,记1分。如果判断错误或不能理解,视为不通过,
45、记0分。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如果幼儿判断正确并理解动物喝饮料前的感受,视为通过,记1分。如果判断错误或不能理解,视为不通过,记0分。(3)情绪观点采择任务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包含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两种亚类型。张文新和林崇德(1998)使用了4个故事(即相应的图片)作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测验材料。其中两个为认知(或观念)的观点采择测验任务,另外两个为情感的观点采择测验任务。认知观点采择测验故事根据Chandler和Greenspan(1972)的“局外人卡通故事”(Bystander Cartoon Story)改编而成,这两个卡通故事是该领域研究中使用广泛的认知观点采择测验工具;两个情感观
46、点采择测验人物分别根据Urberg和Docherty(1976)以及Landry和Lyonds-Ruth(1980)的情感观点采择故事改编而成。张文新和林崇德(1998)对测验任务的结构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在四个测验任务中,被试统一处于“观察者”的位置。每个观点采择测验故事后设计了34个测验问题。同时,他们对社会观点采择的结构效度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对测验任务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李庆功、徐琴美(2004)参考张文新和林崇德(1998)的研究材料自编了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测量材料, 并对通过分析施测自编材料得到的数据对自编材料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四个
47、测验任务具有好的结构效度,即高的聚合效度(coefficient of convergent validity).665和低的分离效度(coefficient discriminant).380。本研究就采用了其中的情绪观点采择测验任务,一个是香蕉故事(banana story),一个是小狗故事(dog story),来考察幼儿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评分标准:故事前2个问题回答没有通过的被试记0分,通过的被试则对其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按0、1、2记分。能正确说出故事中人物(局外人)的认知观点记1分,同时能正确说出原因记2分,两个问题均不能正确回答记0分。2、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家庭情绪表露的源问卷Fa
48、mily Expressiveness Questionaire(Cassidy et al,1992),主要从情绪的积极表露(即因子1,共22个项目)和情绪的消极表露(即因子2,共14个项目)两方面加以描述。该问卷曾被邓赐平等修订并使用,经因素分析,得到的因素结构、负荷、特征值和因素名称等结果(除因子1少三个项目外)均与源问卷相似。其中因子1(积极情绪),a=.8469;因子2(消极情绪),a=.8442(邓赐平、桑标、缪小春, 2002)。参考邓赐平等修订的问卷,我们对源问卷Family Expressiveness Questionaire重新进行了修订。评分采用5点计分,从“从不这样”
49、(1分)到“总是这样”(5分)。因子1(情绪的积极表露):家人弄坏自己的心爱之物时能够表示谅解;感谢家人为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当一个深爱的人去世时失声痛哭;赞赏家人的良好表现;因自己迟到深表歉意。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尊重家人;对家人表现出深厚的感情或爱;称赞家人的美丽;主动拥抱家人;关注家庭其他成员的成功;主动帮助家人;努力使沮丧者振作起来;将你自己开心的事告诉家人;送小礼物,给家人一个惊喜;感谢家人的帮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能够说“对不起”;家人处于困境时,对其表示同情;对家人很依赖;宠物死了,你显得很伤心;告诉家人你有多么伤心;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胜利时显得很愉快。因子2(情绪的消极表露
50、):对家人的举动不屑一顾;因家人的粗心大意而恼怒;为家庭的困境而相互指责;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之后,你显得心烦意乱;贬低家人的兴趣;不喜欢某个家人,就表现出来;因愚蠢的错误显得很尴尬;紧张时显得六神无主;为没解决的事而失望;与家人争吵;对家人的举止不满;因琐事生气;威胁家人;对家人的不公平对待表现出非常生气。3、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调查:采用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teacher rating scale of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的修订版,主要从亲社会行为(11个题目,内在一致性系数a=.8724)、攻击破坏性行为(13个题目,a=.8536)和
51、害羞退缩行为(7个题目,a=.8499)三个维度加以描述。评定采用3点计分,从“很不符合”(0分)到“十分符合”(2分)。刘明、邓赐平、桑标(2002),邓赐平、桑标、缪小春(2002)的研究都使用了该问卷。因子1(亲社会行为):当别的孩子摔疼或受伤时,会主动帮助他们;主动帮助别的孩子捡东西;常邀请别的孩子和他或她一起玩;当别的孩子烦恼不安时,会去安慰他们;当别的孩子摔疼或受伤时,表示同情;帮助老师和别人收拾玩具;帮助生病的孩子;称赞别人,说别人的好话;能力很强;当别的孩子有困难的时候,会去帮助他们;别的孩子喜欢和他或她一起玩;因子2(攻击破坏性行为):坐不住,总是跑来跑去、跳上跳下,不能安宁
52、 ;心神不宁,心情烦躁;爱损坏自己或他人的东西 ;常与其他孩子打架;容易激动、发脾气;不听话,要他或她做什么事情都要反抗;很难集中注意力;过分挑剔,喜欢吵人;说谎话;欺负别的孩子;不让别的孩子玩他或她的玩具;做了坏事怪别人,推卸责任;打别人、踢别人、或咬别人;因子3(害羞退缩行为):忧虑,担心很多事情 ;喜欢一个人单独玩,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 ;看上去不快乐,压抑,可怜兮兮的;对新的东西或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情绪紧张、不安;看着天空发呆;胆小,害怕。(三)研究过程1、9月初,由幼儿父母分别完成家庭情绪表露问卷,以了解幼儿家庭情绪表露的情况。调查问卷在家长接孩子回家时,由幼儿园教师当面交给家长,并
53、对相关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交待清楚后,由家长带回家后做答。做答完毕后由教师进行回收;2、9月初,由幼儿所在班级教师根据幼儿平时的表现,填写幼儿行为教师问卷,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会行为表现;(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问卷由教师在9月底完成)3、9月初,进行幼儿情绪能力的预测验。先由研究者在其它幼儿园进行了预测验,抽取了大中小班各3名,共9名幼儿。根据预测验情况对测试材料进行了调整和确定。然后,研究者对所有参加情绪理解测验的教师进行了培训,并指导教师每人进行了23名幼儿的预测。针对预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对故事及测验问题所用的语言进行推敲和修订,统一施测要求。4、9月中旬,由幼儿所在班级教师逐个对幼儿的
54、情绪理解能力进行测评。五、结果与分析(一)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1、不同情绪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发展情况分析为了深入地了解四种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对四种不同的情绪理解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表1 四种不同的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分析r表情识别基于愿望的理解基于信念的理解情绪观点采择表情识别-基于愿望的理解.217*-基于信念的理解.201*.644*-情绪观点采择.395*.323*.306*-注:*P0.05,*P0.01,*P0.001,下同;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能力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与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相关系数达.644,情绪观点采择与其它三种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系数均在.30以上。此外,四种情绪理解能力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550。为了进一步考察幼儿在不同情绪理解任务上的发展情况,我们对通过不同情绪理解任务进行了频数分析,结果见表2。表2 通过不同情绪理解任务的频数分析(N=397)小班中班大班总N%N%N%N%对高兴的识别9780.812489.513597.835689.7对伤心的识别11192.512791.413496.537293.7对生气的识别4436.79165.510374.623859.9对害怕的识别2420.04028.83827.510225.7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医科大学《物联网自动识别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医疗用品购销合同
- 哪位手上有装修包清工合同
- 合同之伸缩缝施工合同
- 住宅套内公共区域装修工程合同
- 茶艺师(高级)复习测试题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粮食玉米购销合同范本
- 树木供销合同范本
- 主播月合同范本
- 2025年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江西省八所重点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03月福建省气象局事业单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青藏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8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钓鱼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资阳辅警考试题库
- 2025年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一篇 专题三 计算题培优3 带电粒子在交变场和立体空间中的运动-2025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 学校保洁方案
-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讲座
- T-SCSF 0004-2020 海洋牧场海藻场建设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