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及理解定义_第1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及理解定义_第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及理解定义_第3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及理解定义_第4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及理解定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定义及理解定义: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储藏的过程中受到了致病因素(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侵袭,整个植株,器官,组织和局部细胞的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紊乱,解剖结构破坏,形态特征改变,以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品质变坏,产量下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色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如何理解植物病害,1,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植物病害有明显的病理程序(病理变化过程)而损伤不发生病理程序病理程序植物感病后在生理上到组织结构上到外部形态上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植物受到昆虫或其他动物的伤害不能称为病害,而成为损伤。2病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植物病害是相对于人类的产生和经济

2、而言,对经济生态景观造成损失的“病态”才视为病害,否则不被当做病害。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1病原: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植物病往往先后由一个或多个因素引起,只有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才称为病原,其余为诱因例四季海棠茎腐病,高温是诱因病原为土壤中的病菌病原的种类1生物性病原(侵染性病原):真菌(主要病原),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螨类,此类病原均为生物,可称为病原物或寄生物,其中细菌和真菌称为病原菌非生物性病原(非浸染性病原)物理因素温度不适水分失调光照,化学因素营养物质(如缺素),有毒物质的污染。两大类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物性病原具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非

3、生物病原不具传染性2感病植物易遭受病原侵害的植物称为感病植物,对寄生生物来说则称寄生3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了气候土壤栽培等非生物和人昆虫其他动物及植物周围的微生物区系等生物因素,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的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联病害三要素病原,寄主,环境。植物侵染性病害是以上三个因素相互做用的产物加上人的因素构成的四角关系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变生理病变到组织病变到形态病变2病状的概念及类型1病状: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特征。2病状和病症病状: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变化病症:病原植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病状与病症合称为症状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菟丝子称病

4、症)3那些病害不表现病症生理性病害,病毒,类菌质体,类病毒,多数线虫引起的病害不表现病症只表现病状。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引起的病害病症较明显症状的主要类型1病状类型变色,坏死,故为,萎蔫,畸形流脂或流胶变色植物生病后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其他色素过多包括退绿,黄化,花叶等现象 病原:生理性病原(如光照不足,缺素)病毒,植原体等坏死由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与腐败引起根据受害组织的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可分为斑点,腐烂,溃疡斑点: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并不通畅变褐色形状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事还具有轮纹(根据病斑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常将这类病害分成角斑,圆斑,褐斑,墨斑,红斑等病

5、名)真菌性病害后期病部组织坏死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线状霉层等病状。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有毒物质等腐烂多汁幼嫩的组合坏死一般变现为腐烂腐烂分为湿腐和干腐腐烂组织一般带有某种特殊气味,病原真菌细菌溃疡多发生于茎干部位的皮层病部周围稍隆起中央的组织坏死病干裂如出现病状往往为黑色小点或小的盘状物病原:真菌细菌机械损伤枯萎和萎蔫植物因病表现失水状态,枝叶萎垂的现象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维管束组织受到病原物得侵染使水分运输受阻此类萎蔫一般不能修复畸形植物感病后细胞或组织因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形成的。从枝:枝条节间缩短枝叶丛生,变形:卷曲皱缩桃缩叶病,肿瘤:局部组织胀大 杜鹃叶肿病流脂或流胶植物细胞分

6、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发生原因复杂,生理性侵染性(针叶树流脂,阔叶树流脂)2病症类型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粒状物线状物膜状物伞状物蹄状物脓状物。1白粉病类主要特征病部出现很薄的白色或灰白色粉层后期白粉层上出现散生的针头大的黑色或黄色颗粒除去粉层可见受害组织退绿变黄病原:真菌的白粉菌 枫杨白粉病2锈病类主要特征在发病部位上出现鲜黄或锈色的粉状物,毛状物或泡状物病部形成斑块或肿瘤病原真菌的锈菌 有寄生现象早熟禾草锈病3煤污染类发病部位布满黑色烟煤状物但此烟状物很容易擦去细胞组织很少受到损害有轻微退绿霜霉病主要特征病植物叶背长出白色霜状物5灰霉病病症明显发病部位在潮湿条件下长出灰黑色霉层病原灰葡

7、萄霉菌3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上的应用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比较稳定的特征可作为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四大特点:特异性,阶段性,差异性,相似性(不同的病原物可导致的病害症状相同)一,真菌的基本特征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也不含维管束组织营养体大多为丝状物少数为单细胞或原质团具有解质或纤维质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型(吸收营养)一般都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营养体指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菌丝单根菌丝变态吸器,假根,菌环菌网繁殖体真菌的繁殖方式为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性细胞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其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孢子: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其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8、。子实体:任何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统称子实体其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果实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有性生殖的过程质配,核配,减数分裂有性孢子的种类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真菌繁殖在病害发生上和流行上的意义无性孢子:病害流行,有性孢子:病原菌越冬真菌的生后史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无性阶段有性阶段真菌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系统真菌分为黏菌门和真菌门(根据营养体,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的特征分的亚门)鞭毛菌亚门有性孢子为卵孢子,结合菌亚门有性阶段产生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性。担子菌。半知菌亚门未发现有性阶段命名法属名斜体首字母大写种名

9、斜体定名人正体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群体1鞭毛亚门典型特征营养体多为无隔菌丝,无性繁殖产生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与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种类腐霉属孢囊梗菌丝状孢子囊不规则球形无性阶段形成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在藏卵器中形成一个卵孢子在育苗期间侵害植物的根需潮湿靠水传播疫霉属孢子囊近球形,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孢子囊很少从孢囊梗上脱落。雄器与藏卵器为侧面接触接合,寄生性较弱。疫霉属孢子囊近球形,游动孢子形成于孢子囊中不形成泄泡有性生殖在藏卵器中形成一个卵孢子寄生性较强可引起多种花木根腐和疫病霜霉菌孢囊根发达不同属有一定的分枝方式孢子囊卵圆形椭圆形或柠檬形,藏卵器内含有一个卵孢子。霜霉菌的孢囊

10、梗和孢子囊在寄主植物表面聚集形成青白色霜霉层白锈菌活体寄生产生吸器孢梗囊不分枝短棍棒状在寄主表皮下排列成栅栏状孢子囊呈球形或椭圆形为害植物叶片及嫩梢形成白色泡状斑如牵牛花白锈病2结合菌亚门营养体无隔丝状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和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结合孢子多数为腐生菌可引起贮藏器官霉烂与园林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根霉属菌丝发达有分枝具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孢囊梗从匍匐丝上长出丛生不分枝,孢子囊球形成熟后黑色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腐生引起贮藏器官霉烂子囊菌亚门真菌特点菌丝有隔菌丝体可形成子座和菌核等变态结构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产生于子囊果内少数裸生。子囊果的类型:(子

11、囊果是子囊菌有性世代的产孢结构,子囊果的类型是子囊菌分类的重要依据。)闭囊壳:封闭无孔口,子囊壳:呈瓶状或有开口的球壳,子囊盘: 盘状,大量子囊平行着生于盘面上。与园林植物相关的:半子囊菌,子囊裸生外囊菌属。核菌子囊果为子囊壳闭囊壳。腔菌,子囊国威子囊腔。盘菌,子囊果为子囊盘。半子囊菌外囊菌属(半子囊纲)特点子囊裸露平行排列于寄主表面呈栅栏状子囊长圆筒形,子囊孢子单细胞引起叶片,枝梢,果实畸形如桃缩叶病核菌,白粉病菌丝上产生球形或指状吸器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产生的子囊果是闭囊核,四周或顶端的各种形状的附属丝引起白粉病,分属1钩丝壳属2球针壳属3白粉菌属4叉丝壳属5单丝壳属6叉丝单囊壳属

12、核菌纲其余种类小从壳属引起炭疽病,黒腐皮壳属引起腐烂病,间座壳属干枯病,囊孢壳属腔菌(痂囊腔属,黑星菌属,球座菌属,球腔菌属,格孢腔菌属)盘菌(核盘菌属,链盘菌属,散斑菌属)核盘菌属:无分生孢子阶段引起花木菌核病。链盘菌属:子囊盘盘形或漏斗形有假菌核上产生子囊圆筒形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椭圆形无性阶段为从梗孢属菌丝体白或灰色生长茂盛分生孢子单胞串生圆形孢子团时粉状灰黄褐果实褐腐病散斑菌属子囊盘椭圆形黑色子囊棒状,子囊孢子线形,单细胞引起观赏松落针病担子菌亚门: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不发生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冬孢锈菌纲(锈菌目(球花石楠叶背面的白粉),黑粉菌目)层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属

13、,木耳目卷担子属,外担菌目外担菌属)锈病典型锈病的生活史具经过5个不同发育阶段并分别产生5中类型的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菌生活史单寄主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转寄主生:病原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一声亲缘关系不用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转为寄主寄生,如锈菌(梨胶锈,玫瑰锈病,黑粉病,卷担子菌-橡胶树紫根病)半知菌亚门是由于自然条件下其有性阶段很少见而未被发现,有的由于缺乏性亲和的相对交配型,有的则可能完全丧失有性生殖能力。Saccardo分类系统1丛梗孢目-分生孢子梗散生或丛生于基物表面2黑盘目-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内3球壳孢目-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

14、器内4物孢菌群-不产生任何孢子丛梗孢病(粉孢属,轮枝孢属,青霉属,葡萄孢属,褐孢属,尾孢属,镰孢霉属,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营养类型为异养型,温度:生长适温在1825度之间光照:产子实体时有些真菌需要光照和刺激,PH值中性偏酸真菌症状的症状和诊断标志;真菌病害迟早要出现明显病症,症状类型:最主要病状是坏死,腐烂变色蔫少数为畸形,病症常有霉状物粉散物锈状物粒状物膜状物线状物伞状物等。诊断:真菌病害具有传染性,发生时往往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诊断真菌病害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病状,病原柯赫氏法则具体步骤:1将病组织进行分离并得到微生物的纯培养2将所得到的纯培养物接种到相

15、同的健康植物上,并能在接种植物上表现相同的症状3从接种的发病植物上载分离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形状到第一步分离到的纯培养物相同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园林植物的抗病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和诱发病害的能力或特性。其它病原:细菌,植原体,病毒,线虫,寄主性种子植物,藻类螨类类病,类立克植物病原细菌形态结构:大多为杆状,个体长小一般不形成芽孢和芙膜多数有鞭毛通常3根,繁殖方式:裂殖繁殖速度快。生理生化:生长适温在2630度偏碱性,多为好气菌细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症状类型:斑点腐烂枯萎畸形溃疡。植原体1967年,日本的土居养二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

16、细胞内发现植原体,证实了植原体对植物的致病性。植原体的基本特征:1不具细胞壁,因此植原体对一些可以抑制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等抗菌素或环丝氨酸等不敏感,而对四环素类抗菌素高度敏感。植原体的外缘只有一层原生质膜。2形态多变:同一种植原体 可以是杆状、球状或不规则形等,大小一般为80-800纳米。3菌落小,直径是0.1-1毫米,典型的菌落呈煎蛋形4植原体的繁殖:二分裂法或缢缩断裂法繁殖或芽殖5大部分植原体在培养基上必须提供甾醇才能生长。植原体病害的特点:1)传播:嫁接、菟丝子、昆虫介体传病。介体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播。2)细胞内寄生全株性侵染。3)病害防治:四环素家族: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脱甲基氯

17、四环素、盐酸四环素等4000倍液;使用方法:叶面喷洒(四环素族抗生素不溶于水,需要盐酸作溶媒)、根部或枝条浸渍法、病毒的形态学:长形/线状:有线状、分支线状。弹状/杆状/棒状:截棒状、弹状、杆菌状球体: 20面体、球形、椭圆形、扁球形、水雷状。组成与结构: 核蛋白 蛋白质含量为60-95%,核酸为5-40%。病毒的实质:病毒是由核酸和保护性蛋白衣壳构成的、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类非细胞生物,又称作分子寄生物。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侵入途径:微伤口侵染或随花粉落入胚珠而进入细胞。侵染性决定于核酸。1机械传播又称汁液传染2嫁接传染3介体传染:昆虫、线虫真菌螨类花粉。园林植物病原线虫一般特性:

18、形体微小雌雄同体生活史:卵-幼虫-成虫寄生性:外寄生,寄生,半内寄生致病机制1机械损伤2营养掠夺营养缺乏3化学致病4复合侵染。寄生性植物的类型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例如列当和菟丝子。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其他侵染病原藻类,螨类,类病毒,类立克次氏体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气候因素1低温冻害霜害2高温与日灼3光照不适宜。土壤因素:1营养过剩或缺乏2水分失调,中毒:1空气污染与烟害2土壤污染3药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寄生性的程度1活体营养生物:从活体获

19、取养分,寄生性强或强寄生物2半活养寄生物侵害活组织,从中获得营养,组织死亡后能继续生长发育繁殖。兼性腐生物。死体营养生物: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侵入在其中腐生,也称为杀生寄生菌。寄生性弱或弱寄生物、低级寄生物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以及寄主的发育阶段有一定的选择性称包括寄主种属专化性、寄主组织器官专化性、寄主生育期专化性。寄主范围:寄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体现在1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基础2寄生能力不能决定致病能力.寄生性和致病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致病性是导致植物发病的主要因素。寄生性是病原物必须具备的第一属性,致病性是病原物的第二属性。寄生性和致病性可以一致,

20、也可以不一致,寄生性强致病性不一定强,同理寄生性弱致病性不一定弱。致病机制1夺取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和水分2机械作用3酶: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4 毒素的作用5生长调节物质6多糖类化合物园林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的分类一按照寄主植物对病害的抵抗性质分1.抗病: 植物抵抗病原物的侵染、扩展和繁殖2.避病 植物通过调节生长期、或表皮毛、叶片等上挺等特性来躲避病菌的侵染3.耐病 发病程度相同,但有些品种的产量损失少,这种特性称之。二按照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关系分1.垂直抗性指植物的品种对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抗性表现不同单基因控制不稳定2.水平抗性品种对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程度相同或相近,

21、几乎处在同一个水平。多基因控制比较稳定(三)按抗病物质产生的时期分1.预存抗性在病原物到达寄主前就存在2.诱导抗性病原物接触和侵染寄主后,寄主才产生抗病物质,这种抗性称之。1)局部诱导抗性这种抗性只发生在诱导部位。2系统获得性抗性植物受弱毒病原物或其它微生物的预接种或化学物质的施用而产生可以在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和器官间传导的抗病性。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侵染过程:病原物接种体从接触寄主开始,经侵入并在寄主体内定植、扩展、进而为害至寄主表现症状再至病害中止的全过程。又称病程有接触侵入潜育发病四个过程接触期:1起止:触子萌发2病毒,类菌质体,类病毒细菌的接触期和侵入期几乎同时完成3接触能否顺利

22、完成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微生物的拮抗和刺激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关系最大侵入期:1起止: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2影响侵入的因素(孢子萌发的条件):温度,光照,空气,营养物质,孢子活力3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2自然孔侵入3伤口侵入4其他 4建立寄生关系:侵染失败的原因1侵染的密度不够2寄主生活力太强潜育期1起止;建立寄主关系-表现性状2寄生关系类型:1直接从获得寄主组织获取营养2先杀死寄主再从组织获取养分3几个概念: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染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烂的感染。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后长期处于潜伏间断不表现或暂不表现症状

23、发病期1起止:表现症状-症状停止发展2真菌病害最后出现病症侵染循环:植物从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度过不良环境的过程。 越冬越夏方式:越冬场所:1.病株及其残体2.种子及其他繁殖材料3.土壤4.介体:持久性传毒昆虫二初侵染和再侵染来自越冬越夏场所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第一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初侵染。 初侵染病株上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内经传播引起同种寄主群体再次发病的过程。称再侵染三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接种体从侵染源向外扩散蔓延的过程。传播方式:主动因素传播 被动因素传播:风力水

24、生物介体肥料园林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病害流行: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病害流行的三要素1病原物(数量多,病力强,播效率高)2寄主植物:感染的寄主植物大量集中的存在3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强烈的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的积累和侵染活动 以上因素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植物病害的预测:依据病害流行季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数量1预测的种类:长期预测 短期预测2预测依据:1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2侵染过程的侵染循环特点3病原物的数量和计生的感病的状况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技术植物检疫定义 国家颁布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以防止危险性并、虫、杂草在地区间或国家间传播蔓延,

25、从而保护农业生产。属以行政立法手段为依托的预防性强制措施。分进出境检疫和国内检疫(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进口检疫、出口检疫、旅检、邮检、过境检疫等。园林植物栽培技术防治通过合理的培育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达到丰产又防病的目的。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栽培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病害流行和危害的目的。选育抗病品种应用于生产,是一项最安全经济、十分有效和容易推广的病害防治措施。目前抗病育种的方法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两类。生物防治定义以活的有益微生物或生

26、态系统的生物活力控制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定义农药的新概念是植物调节,定义应为“农药是影响、控制和调节各种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合理的生态平衡前提下,使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有害生物得到较好的抑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物理防治1.热处理:火烧、太阳晒、热水或蒸汽2.机械阻隔:挖沟、覆膜和套袋等3.微波和射线处理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病原:真菌,主要症状类型:锈病,白粉病,灰霉病,煤污病,叶畸形,霜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原侵染来源及途径:落叶病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以菌丝体子实体,休眠体在病落叶上过冬许多叶部病害病害有多次再侵染,侵染途径有直接侵入,自

27、然孔侵入,伤口侵入几种依靠风雨,昆虫等动力传播3防治方法1减少侵染来源加强养护管理2药剂防治。 锈病病原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syd)为转主寄生,性子器扁平型或近球形,锈子器圆筒形,外观呈灰黄色毛状物;冬孢子双胞有柄。3、病害发生规律1)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圆柏等寄主的菌瘿组织中越冬。次春3月形成冬孢子角 吸水萌发形成担孢子风雨传播侵染梨、苹果等在梨树上形成性孢子锈孢子经风传到圆柏等柏类植物上。传播距离不能超过5公里。缺乏夏孢子阶段,没有再侵染2)环境条件:春季雨水多气温回升较快有利于病害发生3)寄主的抗病性有差异,桧柏、欧洲刺柏、龙柏等易感,柱柏和金

28、羽柏较抗病防治方法1)园林技术防治:避免柏树与梨树等在5公里范围内混植,如特殊情况下需要混植,则应选用较抗病的树种。2)药剂防治:春雨前喷施84%杀毒矾,抑制冬孢子的萌发,8-9月份在柏树上喷施160-200倍波尔多液,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白粉病类症状:发病部位表面初现白色霉点(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霉点转呈灰色至污黄色的霉斑,霉层中还可见许多小的黑粒(闭囊壳)。严重时霉斑连合成片,患部组织褪绿变黄以至干枯。病原 各种白粉菌发病规律1、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株或枯枝落叶上越冬,以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作为再侵接种体侵染致病。2、发病条件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有关。发病适温为1525。冬春气温较常年偏高,雨日和雨量偏少的气候条件最适合白粉病发生。植株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偏施过施氮肥,发病往往严重。品种抗性有明显差异。4、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修剪病枝叶,清除落叶,集中销毁。3)加强栽培管理 ,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