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固体地球物理与矿产资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生:李萍年级:硕研2005学号:200521338二六年九月三十日固体地球物理与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一、综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主要进展1、油气藏特征及其描述油气藏是由储集层、圈闭遮挡条件和油气水三大基本部分所组成的。油气藏描述的重点和核心是储集层的描述,但油藏描述的内容决不仅限于储集层的描述,除了储集层研究之外,还需要研究油藏的构造、油藏流体及压力和温度系统、油藏原始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以及油藏类型。这些一般称为油藏特征研究。1.1油气藏流体特征及描述:油藏流体应分油、气、水进行描述。原油的特点主要指原油的密度和
2、粘度,它决定原油的流动性和原油的质量,其次是含腊量、含硫量、胶质沥青质含量、凝固点等。原油粘度受温度的影响极大,因此在描述原油粘度时,必须指明对应的温度。地层原油的PTV性质也是重要的原油物性。主要是原油地下密度、地下粘度。原始溶解油气比、原油压缩系数等参数的获取。天然气的性质主要指密度、甲烷与重烃的含量、非烃气体含量等,如果天然气中含有凝析油,则应指明凝析油含量。地层水性质包括总矿化度、氯离子含量,以及钾、钠、钙、镁、碳酸根、碳酸氢根以及硫酸根含量和水型等。油藏描述过程中一般应从流体分布,油气界面、油水界面和油气柱高度,油水过渡带的产状特征和厚度及控制油气水分布的地质因素各方面展示流体分布状
3、况和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除此之外,油藏流体还具有非均质性。陆相断块的地质背景复杂,流体性质的非均质性一般较强,在同一油组或小层内,原油性质往往出现较大的变化。地层水总矿化度也具有变化复杂的特点,描述流体的非均质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并对引起流体非均质性的原因,应做一定的分析探讨。一般来说,原油性质在油藏顶部和四周边界可能出现密度,粘度的较大差异。在油水接触界面附近也常存在原油粘度增大的现象。这些可能都与地下水对原油的氧化作用有关。1.2油气藏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其描述储集层必须具备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才能担当储集油气的重任。储集层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储集层岩石基本特征、储层空间特征和渗流物理特征
4、。1.2.1储集层岩石基本特征:描述储集层应先描述储集层的层组划分、沉积相类型及岩石学方面的基本特征,然后进一步描述该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和渗流特征。储层岩石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层组划分及厚度产状:通过油层对比来完成储集层的含油层组划分及小层划分,储集层的剖面分布配置以及该套储集层的顶底接触关系。其次还有储集层的总厚度、单层厚度和层数。储集层的岩性:包括储集层岩石的矿物组成、沉积相类型、详细的岩石名称,以及储集层岩石的胶结物成分与含量、胶结类型、岩石致密程度等。岩石的矿物组成影响岩石的渗流特征,尤其胶结情况更是决定其储渗性能的重要因素。储集层岩石的结构、构造:如碎屑岩颗粒的粒度、圆度、分选
5、及层理发育情况,这是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渗能力的重要因素。储集层空间展布和隔层发育情况:即储集层的空间连续性和稳定性,或储集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和平面剖面的连通情况,还有隔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封隔性等。沉积相分析:储集层的沉积亚相类型,微相划分、相模式特征和有力相带的分布情况。粘土矿物特征:粘土矿物的类型、成分、产状、水敏性、酸敏性及盐敏性等。粘土矿物特征严重影响储集层岩石的储渗性质。1.2.2储集空间特征描述:对储集空间的描述需要描述的内容有:储层空间类型如孔隙型、裂缝型、复合型;孔、洞、缝的分布与成因;孔隙连通性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孔隙结构特征:如孔径、孔喉分布、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等;孔隙度的
6、数值范围和空间分布特征;渗透率的数值范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渗透率的各向异性;还有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包括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1.2.3 储集层岩石渗流特征:是指储集层岩石与地层流体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储集层最重要的性质。包括:(1储集层岩石润湿性:可以分为亲水和亲油两种对注水开发和水驱采收率有重要影响;(2储集层岩石渗透性:在油藏描述中不仅要展示储集层岩石渗透率的大小还要全面展示其在层内、层间和平面渗透率的变化特征。(3储集层岩石的相对渗透率特征:是指多相流体共存和流体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4储集层岩石水驱油特
7、征:一般采用岩心样品的人工水驱油实验的方法。油藏描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储集层,是油藏描述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的油藏描述和储集层研究都努力追求建立储集层数值模型,储集层研究的定量展示成为油藏描述的目标和重点。1.3 油藏构造特征及其描述:油藏描述中,流体和储集层的研究是核心内容,但是对一个油藏的特征进行描述,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它的构造特征。构造特征描述内容,需要研究油藏构造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构造位置及其与周围构造的关系:构造空间的配置以及它们与相邻构造的生成联系,决定了该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特征。构造运动具有多期性和多次叠加多用,使得多种构造的性质特征、分布范围和
8、所处位置参数不同决定了该构造中油气藏的性质及其富集程度不同。(2构造高点的位置及特征:构造高点附近往往是油藏主体部分所在,因此是油藏勘探和开发的主要指向。构造高点在构造主体中的位置、高点周围的构造特点和其他次高点的分布情况,是油藏构造研究的主要方面。(3圈闭范围及幅度:决定着油气藏的大小。不同圈闭范围参数的确定方法不同,必须根据具体的圈闭类型具体分析。(4整体构造形态及围斜部位产状:油藏的整体构造形态是构造描述的重点内容,围斜部位产状的精细描述是立体标定圈闭的重要途径。(5构造成因:构造成因是复杂的,相似的样式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构造形成环境。同样的构造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构造样式。准确描述构造成因
9、不仅有助于确定该构造的样式,而且有助于指导相邻区域的勘探开发。(6构造内的断层:描述断层在三维空间上的位置,即基本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落差、水平位移等;主断层的精细描述;断裂系统及空间组合等。(7构造纵向的继承性与复合性:地质构造由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构造变动方式在不停的转换,但是由于空间上具统一性及时间演化上具连续性,所以不同地质时代的构造在前后次序上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继承性构造对油气的生成聚集更为有利。以上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含油构造的研究内容,但是油藏描述工作最终要实现构造的定量化描述,建立构造总体几何形态的三维数据体。1.4油气藏的其它特征及其描述:油气藏的其他特点
10、包括油气藏的压力温度系统描述、原始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油藏类型及油气储量等。压力系统描述包括: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压力梯度、压力异常情况等。温度系统特征包括:油藏温度、地温梯度、温度异常情况等。原始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特征包括:1边水、底水能量:水体大小或水体活跃程度及其补充条件等。2气顶能量:气顶指数(含气与含油体积比等。3溶解气及弹性驱动能量:溶解气丰富程度、地饱和差和弹性产率等。油气藏类型特征是指根据油藏开发的地质特征对油藏进行归类定名。油气储量特征是指油藏描述中要介绍油气储量计算参数和储量计算结果及储量评价。只有掌握了以上所有方面的特征才能对一个油藏全面、系统地进行描述。油藏描述需要来自
11、油藏的全部地质资料,目前的油藏描述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把地下油藏的三维特征描述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较少的资料能较准确地预测出地下油藏各种开发属性三维空间的具体细节,而且采用分阶段描述的方法使描述更加准确精细。现代油藏描述还尽量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如现代数学方法和理论的大量应用,包括地质统计学及随机模拟、模式识别、模糊数学、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分形几何等,以及测井、地震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使油藏描述真正迈向了模型化、定量化和预测化。2、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一定数量运移着的油气,由于遮挡物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储集层中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油气藏的形
12、成过程就是在各种成藏要素的有效匹配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油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油源条件和圈闭条件是最重要的因素。2.1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2.1.1充足的油气来源油源条件取决于盆地内生油岩的发育情况,所含沉积有机质的多少以及向油气的转化程度.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盆地稳定下沉持续时间长,接受的沉积物和沉积有机质就多,沉积岩厚度大,其中的生油岩系就较发育,就具备一定的油源条件.如果长时间稳定下沉的盆地越大,则盆地中的沉积岩体积和生油岩体积都会十分巨大。2.1.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就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中,
13、同时盖层的配置和质量又可以保证运移到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在陆相储集盆地中,由于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很快,各类储集岩体沿盆地边缘分布,并穿插和镶嵌在盆地中部的生油岩系之中,还可以伴以断层和不整合面沟通生储油岩系,增加了储集岩体聚油的有效面积。相应形成了良好生储油岩配置关系:接触式、断层式和不整合式生储油组合形式等。2.1.3 有效的圈闭和有利的油气输导通道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影响圈闭有效性的因素有(1圈闭形成时间的有效性:只有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对油气的聚集才是有效的.目前对油气区域运移的时间可以通过生油岩的生油高峰期,区域断裂形成时间,盆地内最后一期构造运动时间来确
14、定.(2圈闭空间位置的有效性:一般圈闭越接近油源区,其聚集油气的有效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圈闭空间位置的有效性与油源的丰富程度和运移通道的畅通程度有关.如果油源丰富,则圈闭的位置远近就关系不大,油源有限的话,即使最近的圈闭也可能充填不满.如果运移通道十分通畅,则丰富的油气可以进入比较远的圈闭。油气输导通道包括砂岩、不整合面和裂缝。它们的存在或者有利组合对油气藏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近年来油气输导体系的研究也是成藏研究的热点。2.1.5 必要的保存条件已经形成的油气是否可以完整的保存,取决于是否遭受各种导致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作用,以及这种破坏的程度.导致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15、,气涌,水动力冲刷,微渗漏等.目前,油气保存的研究也是油气藏地质研究的热点,比如断层的封闭性研究,而且越来越向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2.2 油气成藏机理:现代石油地质学告诉我们,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油气生成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的运聚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受控于沉积盆地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动力学背景及其发展演化的阶段。2.2.1 油气成因机理关于油气的成因理论,一直以来存在着有机和无机生油说两种争议的方向。还有待研究。有机成因理论认为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经沉积作用埋藏于水下的
16、沉积物中,经过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一般海相和湖相沉积盆地的发育过程中,原始有机质伴随着其他矿物质沉积后,随着埋藏深度逐渐增大,地温不断升高,在缺氧的还原环境下,有机质逐步向油气转化。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及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天然气的成因除了有机成因以外还有无机成因的宇宙气、幔源气、岩浆岩气、变质岩气和无机盐类分解气等。盆地生油研究重要是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烃源岩的研究,涉及的新进展方面有煤成油的研究、低熟油问题、海相碳酸盐生烃、二元或多元成气论的发展、深层油气勘探以及有机质形成保存,埋藏环境研究:
17、低成熟油的形成机理研究以及低熟油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发现。低熟油气系指所有非干酪根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其生烃高峰阶段相应的Ro值大体在0.2%一0.7%之间,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成熟”或“低成熟”阶段。实际上,低熟油气与常规的成熟油气一样,其组成相似,仅是因为特定的有机母质生烃活化能低,在低温下可以成烃,才将此类烃类归纳为“低熟油气”范畴。目前已在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藻类和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以及富硫大分子等原始母质的早期生烃机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煤成油的研究与发现扩大了油气勘探领域。煤成油系指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
18、态烃类,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地质色层作用,从煤系烃源岩中排驱出来,聚集成藏。从6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与中、新生代煤系地层有关的重要油气田,80年代以后,通过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热模拟实验技术,系统地对煤成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刻认识。碳酸盐岩生烃机制的新认识。碳酸盐岩烃源岩存在早期和晚期生烃的特点,其生烃持续时间长;值得注意的是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认识尚有很大争议,尤其是因我国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偏高,这种争议更加突出。加深对天然气成因的研究,使一元成气论(油型气理论发展为二元成气论或多元(油型气和煤型气,有机及无机成气论或有机无机成气
19、论。而且有机成气论认为天然气生成具有“多源复合,多阶连续”的成因特点。深层油气勘探也将扩大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有机质形成保存和埋藏环境的古地理研究包括水体环境研究和烃源岩的岩石学研究等,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的使用使分析更加深入准确。2.2.2 油气聚集机理圈闭是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和封闭条件,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圈闭系统的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主要受圈闭几何特征(几何形态,圈闭高度,闭合面积和最大有效容积,储层地质特征(岩石性质及组合特征,孔隙裂隙结构特征和岩石孔渗特征以及流体动力学特征(流体物性及相态分布、流体运动样式及强度和流体驱动力的影响。关于圈闭中油气聚集机理一般的有以下几种:(1渗滤作用:Cor
20、dell(1977、Roberts(1980等人认为含烃的水或随水运移的油气进入圈闭以后,因为一般亲水的、毛细管压力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水可以通过盖层而继续运移;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压力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在水动力和浮力的作用下,水和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并最终导致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2排替作用:Chapman(1982认为泥质岩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是难以通过盖层的。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大。因
21、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3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共同作用:当上覆盖层只有毛细管压力封闭时,在油气聚集过程中上述两种作用都可能存在。因为任何储集层都是非均质的,被油气占据的连续空间可能发生排替作用,而被水占据的连续空间可能发生渗滤作用.根据两相运移的原理,当储集层中或在其底部含油饱和度达到70%以上,则水的渗流停止或被阻止。因此,在油气聚集的初期,水是可以通过上覆亲水盖层而发生渗流的;当油气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水就很难通过上覆盖层而主要是被油气排替到圈闭的下方。如果盖层是异常高压封闭,则无论是什么情况水都不能通过上覆盖层发生渗流,只能
22、发生向下的排替作用。(4油气充注方式:England等(1987认为:一个油藏将以一种顺序方式充注,石油将首先进入具有最低孔隙排替压力的最佳渗透层,并且接着以一组向前推进的石油波阵面方式充注油藏。现在,在对油气运聚研究中引入了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分析之后的油气运聚机理一般从成藏的能量场和力场的角度对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聚进行系统的模拟分析,油藏的评价布再使对其生储盖圈运保条件的静态分析而是油气藏形成动力学过程的动态分析。2.2.3油气藏的保存机理包括:1盖层的封闭机理:盖层对油气的封闭机理主要有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物性封闭即毛细管力封闭,即盖层与储层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封堵
23、油气渗漏穿透盖层。这种封堵能力可用盖层岩石的排替压力来表征,一般而言,岩石颗粒越细排替压力越大,毛细管封闭效率越高。厚层泥岩段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可以孕育异常高流体压力超压,超压发育段(常为欠压实段的封闭能力较正常压实段更强,对油、气形成更为有效的封闭。盖层岩石与下伏储层的扩散系数之间往往差12个数量级,这在于盖层的孔隙结构较致密,其扩散系数较小。当盖层与储层之间存在烃浓度差时(尤其是气体时,烃扩散作用将使二者之间的浓度差减小。如果盖层中存在足够高的烃浓度,那么它可有效地阻碍储层中的烃发生扩散损失,这种作用成为烃浓度封闭。2 侧向遮挡:主要有断层的侧向遮挡、岩性的侧向遮挡和水动力侧向遮挡三种类型。
24、3盖层连续分布:盖层的大范围连续稳定分布对于油气聚集十分重要。根据盖层的规模大小,可分为局部盖层和区域盖层。局部盖层分布范围小,只控制盆地内油气的局部分布格局。要形成大的油气区必须有遍布全凹陷或全区的稳定的区域盖层。区域盖层的发育情况决定着一个盆地或探区的含油气丰度和油气远景。2.2.4油气藏的破环机理根据国内外被破坏油气田的地质因素分析,油气藏的破坏性质可分为物理破坏、化学破坏、生物化学破坏和物理化学破坏四种,由于破坏性质不同,导致油气藏破坏结果也不同。物理破坏:导致油气藏破坏的物理因素主要有三种,即构造变动、气涌、水动力冲刷和微渗漏。构造变动:是油气藏破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其它因素破坏油气
25、藏的前提条件。一个油气藏形成之后,只要它埋藏较深,不具备菌解和氧化的条件,一般情况下,该油气藏可以长期保存。但是,如果油田区发生构造运动,油气圈闭发生构造变动,由此引发盖层剥蚀、盖层破裂和溢出点抬高,从而导致油气藏的破坏:气涌:一个早期形成的油藏,后期有天然气的注入,在浮力差的作用下,气占据了圈闭的顶部,而将油挤在了圈闭的下部,受圈闭容积所限,油体在向下移动的同时,便通过溢出点流失,油藏内后期注入的天然气越多,圈闭内被气体所占的空间越大,石油流失的量越大。水动力冲刷:在区域水动力的作用下,油水界面倾斜,由于较强动力水流的流动,将油气藏底部的油气冲走,造成原生油气藏的部分或全部被破坏。当水力梯度
26、一定时,储集层的渗透率越高,地层水运动速度越快,冲刷能力越强,油气藏越易遭受破坏。微渗漏:油气呈游离相态通过盖层孔隙发生散失的现象被称之为微渗漏。油气藏中油气柱高度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大,突破盖层孔隙水向上逸散的趋势也越大。盖层岩石孔隙越大,油(气水界面产生的毛细管压力越小,油气上逸散失的可能性越大。化学破坏:化学破坏是指油藏内的烃类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非烃类,从而导致油藏内流体性质发生变化,原油储量变小或消失的过程。具体化学反应主要有三类,氧化、硫化和热裂解,这三类反应机制和发生的条件是有区别的。氧化:原油氧化指原油与氧发生反应,使烃类转变成含氧有机化合物或二氧化碳,按照发生反应时氧的存在状态不
27、同,又可把氧化过程分为自由氧氧化(游离氧和结合氧氧化(厌氧氧化。硫化:硫化是指石油中的烃类与单质硫或硫化氢作用,形成有机硫化物的过程。对油藏而言,因原油中硫含量增加,不但储量会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会增加开发成本和降低原油的经济价值,所以,也视为对油藏破坏机制之一。热裂解:原油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的温度是一定的,当超过某一温度时,液态分子就会发生裂解,形成小分子的轻烃、湿气及甲烷,使油藏发生破坏(即使油转变成的气全部保存下来,其经济价值也要降低数倍,相当于储量降低。生物化学破坏:某些种、属的微生物,可以以烃类为生命活动的能源和碳源。在其生存与繁殖的过程中,需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烃类,使其同
28、化为微生物有机质或转变成CO2和H2O,并释放出热量供生命活动消耗。这样,环境中的烃类就会遭到破坏,当这一过程发生在油藏内时,就会表现为对油藏的破坏。物理化学破坏:这是一种油气以分子状态运移散失的油气藏破坏类型,主要分为水溶散失和扩散散失两种。无论是水溶散失还是扩散散失,其前提在于水对烃的溶解度。因为二者的散失均在溶解在水中的状态下进行。液态烃在水中的溶解度特别低,以这两种散失方式的量极其有限,而气态烃分子小、活动性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以该两种运移散失的量较大。因此,气藏的物理化学破坏较严重,故所研究的物理化学破坏主要针对气藏而言。3、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地壳上油气的分布,常常受区域地质构造及
29、岩性,岩相等地质条件的控制而油级次、有规律地分布,常常是成群、成带、成区出现。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在受单一局部构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若干个油气藏可组成一个油气田,油气田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受一定地质条件限制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油气聚集带;有些油气聚集带往往具有同样的油气来源,处在同一含油气区内,发生了油气生成和聚集的过程;一个或若干个含油气区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可以组成一个含油气盆地。近年来,在研究油气富集演化的过程中,发现在油气聚集带与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之间尚有一个油气地质“油气系统”,它控制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全过程的动态演化模式。1、油气田: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
30、体,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位于其原来生成的地方,油气聚集场所是经过运移聚集才形成的,油气田指的不是它们出生的地方,而是现在聚集的场所。形成任何一个油气田,单一的“局部构造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决定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直接控制着该范围内各种油气藏的形成。可以根据该成因原则对油气田进行分类。近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进展表明,尽管油气田的成因条件比较明确,但是也越来越感到碎屑岩和碳酸盐两大不同岩类的发育区域,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条件都油不少的差别,所以在油气田分类时,应先考虑区分砂岩或其他碎屑岩油气田和碳酸盐油气田两大类,然后再分别根据其单一局部构造单位的成因特点进行详细分类。2、油气聚集带和含油
31、气区:石油和天然气之所以能聚集起来,是由于这里受局部构造单位控制,形成了各种圈闭。这类局部构造单位可以是穹窿、背斜、单斜、刺穿构造等,在它们所控制的范围内往往伴生多种圈闭,从而形成多种油气藏。油气田在地壳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这说明油气的运移是区域性的,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的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造成油气田成群成带出现,成为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可被理解为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油气聚集带的形成时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和储集岩相带有机配
32、合的结果。油气田的分布受油气聚集带控制,从地质发展的观点分析,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应当是:1沉积盆地油源区或其附近有长期继承性隆起背斜型油气聚集带。该带离油源区近、储集岩相带发育,构造圈闭形成早,在隆起过程中,已生成的油气便可就近聚集。2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般形成较早的油气聚集带含油气较为有利。但也要具体分析。有的后期形成的构造带,隆起幅度较高,油气重新分布,使形成时间较晚但隆起幅度较高的构造含油气远景变大。一般情况下,油气聚集带的形成时间与隆起幅度往往使一致的。3沉积盆地边缘的大单斜带,往往是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发育区,且易形成各种地层和断层圈闭,在区域性油气运移过程中,是油气指向的低势区,有利
33、于形成大单斜油气聚集带。4生物礁、盐丘、古潜山及滨海砂发育带,都可以形成各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聚集带。所以,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多位于沉积盆地的洼陷区域。产生洼陷的原因,主要同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有密切关系。在地壳上多分布在地台区的内部拗陷和边缘拗陷,褶皱区的山前拗陷,山间拗陷和中间地块。在同一个沉积拗陷中,地质发展历史和沉积岩发育特征具有统一性,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3、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国外90年代兴起的石油地质学重要进展。是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
34、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在一个含油气系统盆地或含油气区内,可有若干个油气系统重叠分布;在平面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油气系统则可展现在一个或若干个油气聚集带中。4、含油气盆地:地壳表面起伏不平,那些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期间曾经不断下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就是沉积盆地。盆地内最低一级构造单元为背斜、单斜和向斜,是形成油气田的构造单元;由它们组成的构造带即为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着油气聚集带的形成。4、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油气勘探是分阶段有计划的进行一般分普查阶段、区域勘探、预探阶段和详探四个阶段。普查阶段以油气区评价和盆地选择为目的,应用地面地质、重磁力、物探地震大剖面和参数井等手段进行;
35、区域勘探是盆地评价与区带选择,运用的手段有地震普查与重点详以及预探井,参数井;预探是区带评价与圈闭选择,方法是地震详查、预探与详探井布置;详探是圈闭评价与油气藏控制,进行地震细测黄蓉详探井钻探。因此,油气田勘探技术的进展就是地震与测井技术的进展。目前,我国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维地震勘探己广泛用于生产中,VSP技术在全国推广,地震偏移和层析成像技术取得长足进展,地震地层学、定量岩性反演和盆地定量动态模拟逐步得到重视,大功率瞬变电磁法和可控源大地电磁法取得良好的试用效果。目前推出的GeoRes Imagine系统是OYO Geospace公司最新推出的高分辨地面和井下地震数
36、据采集系统。在精细勘探和油藏描述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常规VSP、小折射仪器的更新换代产品。在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将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沉积盆地演化的定量模拟解释;条件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地层型及岩性型油气圈闭的直接识别;油气藏及油气储集层的地震描述和开发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小尺度地质异常体和地层精细结构的成像理论和方法研究。油气资源评价是提供油气勘探决策的科学,是石油地质勘探综合研究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油气资源评价已成为综合性很强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大型研究工作,它具有研究内容广泛、手段技术先进、评价系统严密、成果实用性强的特点,为指导和提高勘探效果正发挥着
37、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包括:预测油气资源的潜力与方向;指出各油气区与各级资源的经济条件;提出勘探意见与部署。目前流行的油气资源评价一般按含油气大区、盆地(凹陷、区带和圈闭四个层次建立评价程序,对各个层次的油气资源分别进行评价。由于各个层次的规模、对象不同,评价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在油气资源评价中,一般是以盆地为单元,以区带圈闭为重点,以含油气层系为中心,通过地质评价、油气资源估算和决策分析三个环节来完成。含油气大区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三部分。油气田经济评价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油气田技术经济条件,对其探明储量在未来工业开发中的经济效益
38、所作的评价。这是油气藏地质评价之后,油田开发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经济评价可以定量地表征研究区油气探明储量的经济价值,具体包括地质参数评价、常规储量勘探效益评价和储量技术经济评价。地质参数评价包括:油气藏类型排序:一般认为从效益大小排队为:背斜、地层、端块、岩性、裂缝等。油气田储量规模大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储量规模划分为5级。储量丰度:丰度高的油气藏单位储量勘探成本低,它主要受有效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控制。油气田产能评价:油气田产能是反映储量质量的重要参数,我国把油气田产能分为五级。油气藏埋藏深度:是与探井、评价井与开发井成本密切相关的参数,也是影响开发基建投入的重要条件,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油气藏常规储量勘探效益分析一般考虑以下几项参数:每口井获储量、每米井获储量和每吨油所需勘探投资。油气田在进行了充分的地质评价并获得充足的经济参数之后,决定是否将油气田投入生产,就取决于经济评价的结果。油气田储量技术经济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诸方面: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等。盆地评价是区域性评价的基本单元,要求计算出资源量。目前油气资源量的估算一般是通过资源评价系统实现的,而不是由单一的方法完成。其主要途径是统计模拟、数字模拟和专家系统三类。常用的盆地资源评价方法有体积法、地球化学法、勘探效果分析法和类比法四大类。区带评价除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