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1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2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3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4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中枢神经系统经系统(中枢神经)(中枢神经) 周围神周围神经系统经系统(脑、脊髓所脑、脊髓所发出的神经)发出的神经) 脑脑脊髓脊髓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神神经经系系统统大脑大脑小脑小脑脑干脑干间脑间脑 (下丘脑下丘脑)中脑中脑脑桥脑桥延髓延髓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动物和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大脑大脑脊髓脊髓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十三、脑的结构与功能脑的结构与功能树突树突轴突末梢轴突末梢髓鞘髓鞘细胞核细胞核细胞体细胞体轴突轴突功能: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接受刺

2、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三、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三、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五、神经五、神经:1、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裹着结缔组织膜,称神经神经。2、分类: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纤维组成。(感觉神经感觉神经)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如植物(运动神经运动神经) 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 感神经)。 混合神经混合神经由传入、传出神经纤维组成,如脊神经1、神经元、神经元 (神经细胞)细胞体细胞体:神经细胞细胞核所在的部位 突起突起 轴突轴突:一般一条,长,末端细小分枝称轴突末梢树突树突:一般多条,短,末端细小分枝称树突末梢2

3、、分类、分类: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感觉) (运动) (联络)四、神经纤维四、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由鞘细胞组成,有绝缘作用)称神经纤维。神经纤维。2、分类:(1)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分: 传入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把兴奋由外周传到脑、脊髓。(感觉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传出神经纤维:把兴奋由脑,脊髓传到外周。(运动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2)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集结成束,在白质中形成传导束,如脊髓上行,下行传到束。六、 神经末梢神经末梢:1、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末端细小分枝称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包括树突末梢、轴突末

4、梢)2、分类: 传出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属轴突末梢(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末梢传入神经末梢:属树突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七、效应器、感受器七、效应器、感受器1、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及其附属结构。2、效应器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骨骼肌,心肌、内脏平滑肌等,)或腺体。八、白质,灰质白质,灰质:1、灰质灰质:在脑,脊髓中,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地方,色泽灰暗,这部分结构称灰质,在脑中,灰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在脊髓中,灰质成“H”或者蝴蝶型。2、白质白质:在脑,脊髓中,神经纤维集中形成,色泽亮白称白质,白质中有许多由神经纤维集结形成的传导束

5、,如脊髓的上行、下行的传导束。九、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九、神经中枢和神经节1、神经节: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的区域,如脊神经后根有神经节神经节。2、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一项生理功能的区域。注意:神经中枢,中枢神经不同( (先天先天) )非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的类型:反射的类型: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信号功能,如闻香涎涶,红灯停车 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信号系 统,如谈虎色变十、反射弧:十、反射弧:1

6、、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树突末梢); 传入(感觉)神经元细胞体在神经节; 中间(联络)神经元细胞体在后角; 传出(运动)神经元细胞体在前角; 效应器是轴突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效应器是轴突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3)反射弧的形成可以同侧或对侧,要发生反射,反射弧必须完整,任何一个环节断开,不能发生反射活动。(4) 膝跳反射没有中间神经元,针刺手或用小锤叩击膝盖下韧带,先反射,后才感到痛,原因兴奋传导到大脑时间长(躯体感觉中枢)。(5)兴奋:指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产生的生物电

7、。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 例例1.1.(20092009广东理基,广东理基,5353)现象现象:小明的:小明的 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选项项比较项目比较项目现象现象 现象现象 A A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不完整完整完整B 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可以不要一定需要一定需要C 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参与

8、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多少少D D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多少少B十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同一神经元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同一神经元的传导)传导)1、实验、实验:静息电位:(极化)动作电位: 去极化 反极化 复极化 (静息电位)ab(4)+ab(3)+-ab(2)-+ab(1)+2、原理、原理: (1)静息时:)静息时:在复极化过程中,由于Na-K泵(膜上载体)作用,通过主动运输把膜内Na+排出,同时把K+运输到膜内,但静息时,膜K+通道(膜蛋白构建的离子通道)打开,故被运输进入膜内的K+可外流到膜外,造成膜外阳离子(K+、Na+)多于膜内,阴离子主要是Cl-,直径较大

9、,难于透过膜,使膜内外电位呈极化状态。(2)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反极化):)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反极化):当受到刺激时,膜中的Na+通道被打开,Na+通过扩散作用在短时间内流,使膜内外两侧离子分布不均,膜内阳离子多于膜外,出现去极化和反极化现象。(3)复极化:)复极化:Na-K泵通过主动运输排出Na+,使膜电位恢复极化现象。 总结:兴奋的产生是总结:兴奋的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内流的结果。3、过程过程:静息(极化)静息(极化): 外正内负 (刺激)去极化、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外负内正形成局部电流形成局部电流。引发相近未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兴奋双向传导,原位置恢复为静息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以膜

10、内电流方向为依据定位)。4、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1)双向传导性双向传导性:刺激神经纤维任何一点,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方向同时传导。(2)全或无。全或无。如果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阈值,不产生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一经引起,其幅度具最大值,不受继续增强的刺激强度的影响。(3)非递减性。非递减性。在传导过程中,兴奋的大小(动作电位大小)和传导速度不会因距离刺激点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因为传导的能量来源于兴奋神经本身。(4)绝缘性。绝缘性。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不会波及相邻神经纤维,原因神经纤维外侧包裹着一层绝缘的不导电的鞘细胞。(5)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传

11、导相对不易疲劳。(6)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神经纤维在结构和生理机能上要求完整。当神经纤维被切断,冲动不能通过端口,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品等因素,也会终止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例例2.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 S点受到刺激而兴点受到刺激而兴 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 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 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 )C 例例3.3.(20092009宁夏、辽宁理综,宁夏、辽宁理综,5 5)下列

12、对于神经下列对于神经 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 膜外为负膜外为负 B.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Na+ +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 C.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D.细胞膜内外细胞膜内外K K+ +、Na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 传导的基础传导的基础C十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同神经元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同神经元传递)1、结构基础、结构基础:突触

13、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神经元轴突末梢细小分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的前膜构成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相当于组织细胞的细胞间隙,其间充满组织液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突触触 受体蛋白受体蛋白2、过程、过程: 兴奋从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突出小体内的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突触前膜融合,以外排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蛋白,引起后膜通透性改变,使后膜离子分布发生变化,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4、)神经递质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 抑制性递质: 同一递质在不同部位与不同受体蛋白结合,其作用可能不同(兴奋、抑制);(2) 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与分泌蛋白分泌过程相似,突触小泡是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具膜小泡(分泌不穿膜);(3)递质释放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小泡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因此,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轴突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4)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5)在特殊情况下(效应器中),突触后膜可以是肌细胞细胞膜或腺体细胞细胞膜,引起肌细胞或腺细胞兴奋,从而引发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活动。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兴奋在神经元之

15、间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单向传递:神经递质的单向释放决定的,(2)突触延搁突触延搁: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传递由于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转化过程,因此,要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3)高敏感性高敏感性:由于突触易受到外界理化因素的影响,相对易产生疲劳。例例4.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 ,正确的是(双选)正确的是(双选)( )( ) A.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神经元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

16、后膜使另一神经元产生 兴奋或抑制兴奋或抑制 解析解析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 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 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 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或移走。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或移走。AD 例例5.5.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

17、中不下列有关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正确的是 ( ) A.A.由由A A、B B、C C、D D、E 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B.当当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 表现为外负内正表现为外负内正 C.C.图中图中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只能是单向的 D.D.若从若从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处,效应器处,效应器 仍能产生反应仍能产生反应 1919班班 (实验思维渗透)(实验思维渗透)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最高级中枢)小脑小脑(有维持

18、身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体平衡的中枢枢)脊髓脊髓(调节机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运动的低级中枢级中枢)脑干脑干(有调节呼吸、心有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等维持生血管运动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命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下丘脑(调节体温、(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分泌的中枢)十三、脑的结构与功能脑的结构与功能18班脑脑小脑:小脑: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随意运动等功能。脑干脑干间脑间脑 (下丘脑下丘脑)中脑中脑脑桥脑桥延髓延髓大脑:大脑:大脑表面一层灰质,称大脑皮层,有许多沟和回,增大大脑皮层表面积,其中有调控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干白质有上、下行传导束,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重要

19、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间脑的下丘脑有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如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催产素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听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听觉性语言中枢枢视觉性语言中视觉性语言中枢枢书写(视运动性)书写(视运动性)语言中枢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17班 躯体运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管理对侧骨骼肌的运动(半边不遂);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接受对侧皮肤,肌肉等处的感觉(痛觉) 视觉中枢视觉中枢:感受光线信号,形成物象; 听觉中枢听觉中枢:感受声波信号,形成声音; 语言中枢语言中枢:人类所特有,只存在于左大脑半球,右大脑半球没有,形成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W W书写(视运动书写(视运动性)语言中枢性)语言中枢S S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V V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H H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2)语言中枢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看懂,听懂,会写,但不会说话,不能用“词”来表达,但可发音(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称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可讲,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话,但能听到声音(听觉中枢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