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_第1页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_第2页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_第3页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_第4页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根据简单的行为逻辑理论-动机产生行为,可以知道,只有评价主体有了评价动机时才会产生评价行为,因此绩效评价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谁有评价动机的问题,也就是谁是绩效评价的主体。纵观绩效评价主体的历史轨迹,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而始终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中。那么,它又是如何演进?遵循什么逻辑演进?其演进对绩效评价有何影响?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其将来开展的趋势又如何呢? 一、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我们将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一元评价主体时期绩效评价的思想随着人类消费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消费活动的开展而日益丰富,但现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

2、那么是随着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早期的业主制和合伙制的古典企业中,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自觉地、辛勤地管理着企业。此时的消费过程和工艺简单、销售链条短、消费销售环节少,投资者只需采取一些简单的产出指标,如每码本钱、每吨公重本钱、每吨铁轧所耗焦炭,销售毛利等就能凭经历对消费进展有效的管理王化成、刘俊勇2004。这种经历管理阶段的绩效评价, 唯一的评价主体就是投资者,评价的目的也只是满足自己消费管理的需要。二二元评价主体时期三多元评价主体时期无论是一元评价主体还是二元评价主体遵循的都是资本逻辑,更准确地说是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逻辑。按照这种逻辑,绩效评价也是为提供物质资本和

3、财务资本的投资者效劳。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才出现了变化,企业理论中出现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本质是成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因此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Clarkson,1995。纵观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绩效评价主体的界定与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理论以及管理理论亲密相关,但这只是外

4、在表现的影响,其演进的内在逻辑,是企业核心资产所有者的变化过程。在古典企业时期,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是物质资产,因此投入物质资产的所有者最关心企业绩效。后来债权人成为重要的物质资产的投入者,也开始关心企业的绩效。而现代企业的物质资产已逐步失去其独一无二的光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要素。核心资产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的会谈才能共同影响企业价值Rajan和Zingales,2000,从而产生了多元评价主体。二、评价主体演进对绩效评价的影响评价主体演进对绩效评价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绩效评价作用的影响,在单一评价主体时期,它是作为消费管理的工具

5、;在二元评价主体时期,它是一种鼓励约束手段;而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那么是企业价值分配的根底。其二是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影响。一评价范围单一评价主体时期,评价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消费管理的需要,但所有的消费经营活动都是投资者自己进展的,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评价只是对消费成果进展事后衡量,目的主要是寻找消费管理中的问题,总结经历,进步管理程度。在二元评价主体时期,对企业评价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债权人和不参与管理的投资者,由于他们对企业消费经营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必然要求评价从事后结果评价深化到事中经营过程的评价,评价的主要根据是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管理控制资料等。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不同

6、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参人到企业价值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侧重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绩效评价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对企业作出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范围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创造的全部过程。二评价目的在投资者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当然的选择。当时企业理论与管理学理论都还处在萌芽阶段,人们朴素地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那么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的越多。但利润指标的缺陷是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易导致决策的短期行为,因此逐渐被股东财富最大化取代。该观点认为,股东不仅要追求目前财富最大化,还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开展,只有在财富平安的条件下,才能考虑财富的扩大。也就是说,

7、首先得保证负债的顺利归还,能生存,股东财富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这也就考虑了债权人的评价目的。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的长期价值有赖于员工的知识与才能,企业与投资者、客户、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成了企业评价的目的。三评价指标在单一评价主体时期,由于产品和业务较为简单,采用简单的财务指标,如利润当时最主要的指标就足以满足需要,各指标之间也互相独立,尚未形成完好的指标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和竞争意识的进步,这种简单孤立地使用财务指标来 评价企业绩效已不能满足资本家最大限度攫取利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

8、的财务指标体系。净资产利润率综合考虑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评价要求,明显带有二元评价的特点。经过数十年的开展,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已日趋完善,但它不能也无法涵盖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单纯以财务指标评价企业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由于非财务指标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浸透力,更能反映企业价值形成过程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因此是多元评价的必然选择。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已开展到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的有机结合。四典型方法单一评价主体时期,人们对企业的认识还处于幼稚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法,只是简单的比较来评价企业。在二元评价主体时期,最

9、能表达其评价特征的评价方法是杜邦分析法,它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将假设干个用以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好的指标体系,综合起来说明净资产利润率的变动。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满足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尚在探究之中,虽然各评价主体在进步企业价值这一点上有共同需要,但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不同,要建立能满足全部绩效评价目的的方法似乎不大可能,必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法BSC比较适宜经理人员进展内部管理,经济增加值法EVA和修正的经济增加法REVA那么更适宜于小股东等外部的绩效评价。这些评价方法不同于原来评价方法的

10、是,它们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平衡计分法将投资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满足相关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我们也认为多元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包括适于多元评价主体使用的企业绩效评价平台体系和适宜不同评价主体的专门体系沈亦灵2001。三、绩效评价主体的将来开展趋势前已述及,绩效评价主体是沿着社会经济开展的轨迹而不断演进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增大,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将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一评价主体将进一步多元化和社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性质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来垂直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将逐渐消失,借助高度兴隆的通讯技术,企业逐渐演

11、变为一种松散的联盟,企业经营范围更广,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多,企业绩效评价主体也日益扩展。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将会愈来愈借助社会专门机构或中介机构对企业绩效进展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机构的专门化和社会化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曹建安、张禾,2003。二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其实就是企业核心资产所有者的演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资本完全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增值的创造过程,并且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根底构造资本和市场资本等孟翠湖,2004,由于这些资本都属于专用性较强的资本, 其所有者在将其

12、投入企业后,会比其他财务资本所有者更担忧“敲竹竿问题,从而更加关心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平安性。因此,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众多评价主体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三评价主体对评价方法选择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开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工业经济时代多年不变的技术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夜之间可能成为过去。假设用固定的分数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很难说明89分的良好级就一定比90分的优秀级差一个档次,并且,将性质不同的指标进展加权平均必然使结果缺乏科学性张蕊,2003。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就是主观和客观并行的,不能无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像绩效评价这类活动,定然要受评价主体性格、

13、偏好、价值观念、经历知识和技术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方法的选用上,更具科学性、人性化的数学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四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有综合性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绩效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也要考虑精神层面;不仅要考虑定量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但在现行的28项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 8项非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充分地反映企业各方面的综合绩效。应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分量,如就业、环保、平安消费等层面的考核,促使企业全面、综合、协调地开展,并在谋求自身开展的同时,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要参考文献王化成、刘俊勇。2004.企业业绩评价形式研究。管理世界,4:8291朱朝霞。2000.关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研究。财经研究,5:913孙永风、李垣。2004.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综述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预测,2:4147Clarkson.Max B E.1995.“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Mississippi State,JanRajan.L,L.Zingales.2000.The Governance of The New Enterprise in Corp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