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详细_第1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详细_第2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详细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 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防爆电机集团公司、崧宇科技等单位进行了沟通 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 接、课程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 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围绕“校企合作是主导,师资建设是基础, 课程建设是关键,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素质是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

2、础宽厚、专业精通、 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 专业建设基础1.1 办学历程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 2002 年,是学院最早开设的高职专业 之一,具有多年高职层次机电专业的办学资源条件与经验积累,具备较强 的实力。1.2 招生与就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制为高中后三年制,全日制在校生 583 人。近 三年以来本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每年约 200 人,就业率均保持在 95%以上。1.3 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 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将培养过程分 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训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围绕专业领 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精选课程

3、容,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有机结合;第 二阶段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提高就业 能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把职业应会容培训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 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 了比较坚实的基础。1.4 课程建设 本专业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 革思路,形成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对教学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积 极效果,电气控制与PLC已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1.5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0 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副教授 2人,“双师素质” 5 人、专任实训指导教师 1 人;另有兼职教师 2 人。初

4、步形 成了以 “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双结构”教学团队。教师队 伍中,有全国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高职高专“双师型”优秀教师, “三晋技术能手”,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省“五一劳动奖 章”获得者等,具有较好的师资队伍基础。2006 年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与技术服务,参 与企业课题研发,为企业生产服务。发表教科研论文 10 余篇,编写教材 2 部,主持、参与市级、院级纵向科研课题研究 2 项。1.6 实验实训条件现有 PLC 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检测技术实训 室、电机实训室、电控实训室、 GE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实训室等校实验实 训

5、场所。建有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齿轮厂、第一机床厂、聚光科技等稳定 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5家,另有可共享的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 6 家。 初步形成了“实验室校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级配套的 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1.7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专业建设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学环境与职场氛围相 差甚远,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主要矛盾;教师创新意识弱, 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及时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 技术等情况,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关键问题;机电一体化设 备种类众多,相对投入大且台套数少,学生实训操作机会少,这是制约实 践能力提高的实际问题。

6、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2.1 专业发展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推进校企对接。通过对省机电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联合研讨 论证,构建基于“工学交替” 、“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顶岗实 习期间教学指导功能,完善校企共同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工学结合管理方式;探索系统培养。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基于生产性的校外实训基地群,建立“校中厂” 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开 展两届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建设教学团队。加强专任教师生产实践锻炼,引入企业一线人才,形成数

7、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第三方评价。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与基于地 方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现代装备制造类 企业,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机 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品德高 尚、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 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教学质量目标 专业教学质量目标为人才培养模式适用、课程体系合理实用、师资队 伍理实均强、教学设备充实够用、质量管理科学规、学生

8、综合素质良好、 就业岗位三方满意。重点关注容为专业课程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考核要求融入课 程教学过程;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 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与企业生产 岗位“零对接”,实现较高的就业质量,以此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2.2 监测指标1)完成省机电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012 年)一份;安排顶岗 实习期间校企双方教学指导任务,有检查,有考核;2)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套;建 成 3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 产线调试与维护

9、),并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 3 本,制作相应多媒体教学 资料 3 套;3)与防爆电机集团公司 ( 或际安电气 )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不少于 1000 平方米厂房),与崧宇科技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 (生 产性车间 1 个);与企业合作开发 1套以虚拟生产等为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设数字化机电实训室 1 个,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4)分年度举办 2 届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5)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高级职称 4人,中级职称 8 人,初级8 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 80;推动教师积极进行教科研工作, 完成科研课题 3 项以上,发表论文 5 篇以上;6)建立就业单位、行

10、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建立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包含 2011,2012, 2013 年数据信息)。3 专业建设容3.1 建设实施步骤人才需求及合作企业调研,建设方案专家论证,目标任务分解,分项 目具体实施,中期汇报考核,分项目指标中期监测,建设方案修订调整, 分项目实施完善,整理汇总,接受验收。3.2 建设容1)推进校企对接,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构建人才培养 模式的时候,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切入点,由 此带动专业

11、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原 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容,促成合作企业深入参 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推进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容,由企 业灵活安排工学交替形式。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拓展与地区及周边区域机械 电子行业企业、煤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订单 培养班级。本专业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 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 +生产企业”的工学 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顶岗实习期间教学 指导功

12、能,完善校企共同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工学结合管理方式。2)探索系统培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结合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职 业岗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 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机械技术为基础,液压气动为辅助, 电子控制为核心,重在机电设备维修”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优质专业核 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 ) 的建设,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制作相应多媒体教学资料,同时带动其 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顺利展开。3)强化实践育人,构建

13、基于生产性的校外实训基地群构建基于生产性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外实训 基地群,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字化机电实 训室,建立网络化、虚拟化的实习实训中心,实现产品设计、运行工程监 控、仿真装配的数字化虚拟教学形式;新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与矿山机 电系统实训室。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必要的基本素质课程和思维能力训 练课程学习后,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相应课程模块,在学校 和企业交替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培养,参与企业生产,学习企业管理 规,培养职业素质。使学生既能获得生产所需技能的训练,又能得到良好 的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4)转变培

14、养方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指 导与训练,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 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企业 合作开发以虚拟生产等为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5)建设教学团队,加强生产实践锻炼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教师锻炼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积极鼓励学院专业青年教师并推动他们与 全国机械行业企业和省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聘 请行业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努力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专业 带头人,使其能

15、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外的发展趋势,统领专业的 建设和发展工作,并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通过建设,逐 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的专业 教学团队,并建立保障优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6)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与基于地方经济的社会服务 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 行持续追踪,建立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使本专业 成为的岗前、在职、劳动力转移和职教师资的培训基地和面向区域企业和 科研院所的服务基地。4 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4.1 改革举措(1)

16、深化“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环境与职场氛围相差甚远,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主 要矛盾。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 式重要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容和教 学方法的改革,以引导学生及早感受和介入职业岗位环境。具体举措为:1)针对防爆电机集团公司、际安电气、崧宇科技等不同企业,确立相 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容,由企业和学院进行教学工作,建立“厂 中校”实践教学基地;2)拓展与地区及周边区域机械电子行业企业、 煤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班级,并积极探索“企业招工入学” 人才培

17、养模式;3)与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在校建设“生产车间”, 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生产任务、新技术新工艺等,建立“校中厂”实践教 学基地。(2)切实加强生产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创新意识弱,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及时掌 握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等情况,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关 键问题。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 素质,聘请行业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努力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的 专业教学团队,并建立保障优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合作、专 兼结

18、合的“双师”结构比例优质师资队伍。具体举措为:1)培养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学习国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有 效进行学习培训;2)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累计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3)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3)建设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训操作机会机电一体化设备种类众多,相对投入大且台套数少,学生实训操作机 会少,这是制约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际问题。加大实训设备经费投入,积极寻求企业协助,建设虚拟实训教学环境 等方法的采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具体举措为:1)加大经费投入,新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数字化机电实训室与矿 山机电系统实训室;2)与企业合作,在校建设“生产车间” ,建立“校中厂”

19、实践教学基 地;3)与企业合作开发以虚拟生产等为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实数字化 机电实训室,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4.2 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1)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项目建设指导与咨询委员会,对建设项目提 供宏观政策指导与业务咨询,全程跟踪、监督建设过程。2)成立院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建设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 等工作。3)成立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保证建设质量和决策、管理科学。4)成立项目建设小组,制订项目的建设计划和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2)制度保障 建设项目确定以后,学院将正式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 ,明确项目组 织和负责人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

20、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在 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指导下,严格遵照项目办公室制定的项目管理办法, 制定和实施 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项目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项 目建设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及 有关项目建设检查考核、评价通报等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以保证项目建 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3)经费保障 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中央财政将及时足额给予学院建设配套资金,重 点用于学院实践教学设备购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项目,实 行专款专用,确保专业建设经费的落实。(4)监督审计 学院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公示, 确保项

21、目运行的适时监控。学院应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 审计。5 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5.1 建设进度2012年 5月,形成本专业“工学交替”、“集中顶岗”实习、“订单式” 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 6月,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 7月,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2012年 12月,建成数字化机电实训室,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2013年 8月,建成矿山机电系统实训室;2013年 8月,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软件开发工作;2013年 10月,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 “双师素质”教师为主 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5.2 2012 年、

22、2013 年预期绩效(1)软硬件建设成效显著 2012 年,形成较完善的“工学交替” 、“集中顶岗”实习、“订单 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2012 年,建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 2013年,建成 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 ),并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制作相应多媒 体教学资料。 2013 年,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素质”教师为主 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师总数达到 20 人,专任教师达到 10 人,副 高以上职称比例达到 30,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 80,培养专业 带头人 1 名,聘请专业带头人

23、1 名,培养骨干教师 4 名,引进实践指导教 师 2 名,聘请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 8 名,培训“双师”素质教师 10 名。 2012 年,在实训场地、设备数量、技术含量、训练手段、开放程 度等方面加以拓展。 2013 年,将实训基地建成及中西部机电高端技能型专 门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2013 年,建成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数字化机电实训室与矿山机 电系统实训室。(2)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形成良性互动校企合作新机制。 2012 年,建成技 术研发与创新设计平台,加快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度,积极开展科技服 务,为地方企业排忧解难。 2013 年,完成课题三项以上,发表

24、论文五篇以 上。(3)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开展预期 2012年、 2013年每年培训中职教师、转岗、下岗职工 200 余人。(4)辐射和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专业建设,使专业教师水平明显提高、实训力量明显增强、课程 改革成效显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基本形成;并以丰硕的教改成果引 领校矿山机电等专业群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 10 余所职业院校相近专业快 速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届时,本专业受益学生达 600 余人,专 业群受益学生达 2000 余人。6 建设经费预算本专业央财预算共计 2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 100 万元(项目分项 明细见表 1),非设备购置费 100 万元(项目分项明细

25、见表 2)。实训室序 号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单价 (万兀)金额 (万兀)资金使用 时间数字 化机 电实 训室1机电一体化控制仿真软件500.3152011 年-2012 年12月2计算机500.5253服务器及网络设施等1554配套设施500.15小计50机电 设备 维修 实训室1逻辑分析仪ESLA 601100.112超声波探伤仪PXUT-320C40.523电刷镀机TD-15041.564逻辑测试笔TTL/CMOS100.115机电一体化装调维实训台1886电讯工具箱100.22小计20矿山 机电 系统 实训室1综合机械化矿井模型AJCKG-E1442013 年 1 月-2013年12月2平巷施工机械仿真模型AJPH-E1333双滚筒采煤机仿真模型AJCJF-E1664可弯曲刮板输送机AJCYG-E1115空压机电动模型及多台空 压机气站布置模型5L-40/812.52.56井下支护实验演示装置AJKT-E1117井下防治水、排水系统模型ASAZS-E13.53.58井下安全供电及电气保护 实训装置AJDAG-E1669电动机综合保护实验装置AJDAD-E11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